【长宁】(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李姬者,名香。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 亟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 音节。尤工琵琶词①,然不轻发也。 ②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②, 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 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 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 少从假母识阳羡君③,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 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 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③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 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④,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 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 亦不复歌矣!”(节选自侯方域《李姬传》 【注】①琵琶词:即《琵琶记》,元末的一部南戏,讲述蔡邕与赵五娘悲欢离合 的爱情故事。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受宠时结党专权,残害忠良,崇祯即位后, 被贬,自缢。城旦:古代刑罚。③阳羡君:指陈贞慧。④中郎:董卓擅政时,蔡 邕官拜中郎将。学不补行:谓学问虽富,而品行有缺陷。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夏吏部允彝亟称之屡次(2)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判罪 (3)不复通相来往 (4)此去相见未可期约定 18.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2分) A.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 今君乃亡赵走燕 B.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 为除不洁者,引入 C.所见岂后于贱妾耶 若属皆且为所虏 D.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她)特别擅长唱《琵琶记》,然而不轻易唱给别人呒。(省略句/工/发) (2)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 王将军家境清贫,不是广交朋友的人,你何不问一问他呢?(否定判断/盍/叩 20.侯生落榜后,李姬为什么要“歌琵琶词以送之”?(2分) 表达对侯生的真挚情意(分),规劝侯生不要因科场失意,玷污自己的品行, 要始终保持髙洁的操守(1分) 21.李姬的性格“侠而慧”,请结合②、③两段作简要分析。(3分) 侠”指坚守大义,“慧”指见识过人:第②段李姬能识破阮的意图,劝说侯与 之终止往来,第③段认为蔡邕文采不能掩盖他品行上的污点,并因此不再唱琵琶 词,都既体现其明辨是非的一面,又体现其注重节操的一面。(“侠而慧”的理 解1分,两段文字相关内容分析2分)
【长宁】(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7 分) ①李姬者,名香。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 亟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 音节。尤工琵琶词①,然不轻发也。 ②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②, 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 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 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 少从假母识阳羡君③,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 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 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③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 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④,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 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 亦不复歌矣!”(节选自侯方域《李姬传》) 【注】①琵琶词:即《琵琶记》,元末的一部南戏,讲述蔡邕与赵五娘悲欢离合 的爱情故事。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受宠时结党专权,残害忠良,崇祯即位后, 被贬,自缢。城旦:古代刑罚。③阳羡君:指陈贞慧。④中郎:董卓擅政时,蔡 邕官拜中郎将。学不补行:谓学问虽富,而品行有缺陷。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⑴夏吏部允彝亟称之 屡次 ⑵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 判罪 ⑶不复通 相来往 ⑷此去相见未可期 约定 18.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2 分) A.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 今君乃亡赵走燕, B.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 为除不洁者,引入 C.所见岂后于贱妾耶 若属皆且为所虏 D.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 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⑴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她)特别擅长唱《琵琶记》,然而不轻易唱给别人听。(省略句/工/发) ⑵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 王将军家境清贫,不是广交朋友的人,你何不问一问他呢?(否定判断/盍/叩) 20.侯生落榜后,李姬为什么要“歌琵琶词以送之”?(2 分) 表达对侯生的真挚情意(1 分),规劝侯生不要因科场失意,玷污自己的品行, 要始终保持高洁的操守(1 分)。 21.李姬的性格“侠而慧”,请结合②、③两段作简要分析。(3 分) “侠”指坚守大义,“慧”指见识过人;第②段李姬能识破阮的意图,劝说侯与 之终止往来,第③段认为蔡邕文采不能掩盖他品行上的污点,并因此不再唱琵琶 词,都既体现其明辨是非的一面,又体现其注重节操的一面。(“侠而慧”的理 解 1 分,两段文字相关内容分析 2 分)
【崇明】(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①予友黄君梦升,其先婺州金华人,后徙洪州之分宁。黄氏世为江南大族。自其 祖父以来,乐以家赀赈乡里,多聚书以招四方之士。梦升兄弟皆好学,尤以文章 意气自豪 ②予少家随州,梦升从其兄茂宗官于随。予为童子,立诸兄侧。见梦升年十七八, 眉目明秀,善饮酒谈笑。予虽幼,心已独奇梦升。 ③后七年,予与梦升皆举进士于京师。梦升得丙科,初任兴国军永兴主簿,怏怏 不得志,以疾去。久之,复调江陵府公安主簿。时予谪夷陵令,遇之于江陵,梦 升颜色憔悴,初不可识,久而握手嘘唏,相饮以酒,夜醉起舞,歌呼大噱。予益 悲梦升志虽衰而少时意气尚在也 ④后二年,予徙乾德令,梦升复调南阳主簿。又遇之于邓间。常问其平生所为文 章几何,梦升慨然叹曰:“吾已讳之矣。穷达有命,非世之人不我知,我羞道于 世人也。”求之,不肯出。遂饮之酒,复大醉,起舞歌呼,因笑曰:“子知我者。” 乃肯出其文。读之,博辩雄伟,其意气奔放,犹不可御。予又益悲梦升志虽困而 独其文章未衰也 ⑤是时,谢希深出守邓州,尤喜称道天下士。予因手书梦升文一通,欲以示希深。 未及而希深卒,予亦去邓。后之守邓者皆俗吏,不复知梦升。梦升素刚,不苟合, 负其所有,常怏怏无所施。卒以不得志,死于南阳。 ⑥吾尝读梦升之文,至于哭其兄子庠之词,曰:“子之文章,电激雷震,雨雹忽 止,阒然灭泯。”未尝不讽诵叹息而不已。嗟夫,梦升曾不及庠,不震不惊 郁塞埋藏。孰与其有,不使其施?吾不知所归咎,徒为梦升而悲! (欧阳修《黄梦升墓志铭》有删减) 17.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乐以家赀赈乡里 救济 (2)心已独奇梦 升 以……为奇 18.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3分) A.尤以文章意气自豪。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 兮辞》) B.常问其平生所为文章几何。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乃肯出其文。 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桃花源记》) D.予又益悲梦升志虽困而独其文章未衰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 房宫赋》)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非世之人不我知,我羞道于世人也 不是世人不了解我,而是我为向世人说明自己感到羞愧。(宾语前置、介短后置、 羞) (2)梦升素刚,不苟合,负其所有,常怏怏无所施
【崇明】(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6 分) ①予友黄君梦升,其先婺州金华人,后徙洪州之分宁。黄氏世为江南大族。自其 祖父以来,乐以家赀赈乡里,多聚书以招四方之士。梦升兄弟皆好学,尤以文章 意气自豪。 ②予少家随州,梦升从其兄茂宗官于随。予为童子,立诸兄侧。见梦升年十七八, 眉目明秀,善饮酒谈笑。予虽幼,心已独奇梦升。 ③后七年,予与梦升皆举进士于京师。梦升得丙科,初任兴国军永兴主簿,怏怏 不得志,以疾去。久之,复调江陵府公安主簿。时予谪夷陵令,遇之于江陵,梦 升颜色憔悴,初不可识,久而握手嘘唏,相饮以酒,夜醉起舞,歌呼大噱。予益 悲梦升志虽衰而少时意气尚在也。 ④后二年,予徙乾德令,梦升复调南阳主簿。又遇之于邓间。常问其平生所为文 章几何,梦升慨然叹曰:“吾已讳之矣。穷达有命,非世之人不我知,我羞道于 世人也。”求之,不肯出。遂饮之酒,复大醉,起舞歌呼,因笑曰:“子知我者。” 乃肯出其文。读之,博辩雄伟,其意气奔放,犹不可御。予又益悲梦升志虽困而 独其文章未衰也。 ⑤是时,谢希深出守邓州,尤喜称道天下士。予因手书梦升文一通,欲以示希深。 未及而希深卒,予亦去邓。后之守邓者皆俗吏,不复知梦升。梦升素刚,不苟合, 负其所有,常怏怏无所施。卒以不得志,死于南阳。 ⑥吾尝读梦升之文,至于哭其兄子庠之词,曰:“子之文章,电激雷震,雨雹忽 止,阒然灭泯。” 未尝不讽诵叹息而不已。嗟夫,梦升曾不及庠,不震不惊, 郁塞埋藏。孰与其有,不使其施?吾不知所归咎,徒为梦升而悲! (欧阳修《黄梦升墓志铭》有删减) 17.解释下列加点字 (2 分) (1)乐以家赀赈乡里 救济 (2)心已独奇梦 升 以……为奇 18.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3 分) A.尤以文章意气自豪。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 兮辞》) B.常问其平生所为文章几何。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乃肯出其文。 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桃花源记》) D.予又益悲梦升志虽困而独其文章未衰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 房宫赋》)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非世之人不我知,我羞道于世人也。 不是世人不了解我,而是我为向世人说明自己感到羞愧。(宾语前置、介短后置、 羞) (2)梦升素刚,不苟合,负其所有,常怏怏无所施
梦升向来刚烈,不随便附和,倚仗他具备的才能,常常闷闷不乐无处施展。(素、 苟合、负) 20.第⑥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地表现梦升髙度赞 扬子庠的文章雄阔奔放(有气势,有震撼力)的特点。(2分) 21.概括作者三次“为梦升而悲”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第一次悲叹梦升虽然不得志但少年时候的意气风发尚存;第二次悲叹梦升虽然志 向屡次受阻扰但文章还没有衰退:第三次悲叹梦升虽有这样的才能但却无处施 展,郁郁而终,作者又不知是谁的过错 【奉贤】(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①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 膺儒术,非礼不动。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以孙氏在 吴,而祖父抗士将相,有大勋于江表,深慨孙皓举而弃之,乃论权所以得,皓所 以亡,又欲述其祖父功业,遂作《辩亡论》 ②至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造太常张华。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曰:“伐吴 之役,利获二俊。”张华荐之诸公。后太傅杨骏辟为祭酒。范阳卢志于众中问机 曰:“陆逊、陆抗于君近远?”机曰:“如君于卢毓、卢廷(这两人分别是卢志 的祖父、父亲)。”志默然。既起,云谓机曰:“殊邦遐远,容不相悉,何至于 此!”机曰:“我父祖名播四海,宁不知邪!”议者以此定二陆之优劣。 ③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咸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 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颖以机参大 将军军事,表为平原内史。太安初,颖起兵讨长沙王乂,假机后将军、河北大都 督,督北中郎将王粹、冠军牵秀等诸军二十余万人。机以三世为将,道家所忌 又羁旅λ宦,顿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牵秀等皆有怨心,固辞都督。颖不许。机 乡人孙惠亦劝机让都督于粹,机曰:“人将谓吾为避贼,适所以速祸也。”遂行。 ④初,宦人孟玖弟超并为颖所嬖宠。超领万人为小都督,未战,纵兵大掠。机录 其主者。超将铁骑百余人,直入机麾下夺之,顾谓机曰:“貉奴能作督不!”孙 拯等左右劝机杀之,机不能用。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言其素有异志。颖大 怒,使密收机,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有大[勋]于江表功勋、功劳、功业 (2)[造]太常张华拜 (3)而志[国]世难 救助、帮助 (4)[固]辞都 督 坚决、坚持 1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2分) A.①殊邦遐远,容不相悉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Δ代词,偏指动作一方:副 互相 B.①遂委身焉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代指司马穎,助词;形容词词尾
梦升向来刚烈,不随便附和,倚仗他具备的才能,常常闷闷不乐无处施展。(素、 苟合、负) 20.第⑥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地表现梦升高度赞 扬子庠的文章雄阔奔放(有气势,有震撼力)的特点。 (2 分) 21.概括作者三次“为梦升而悲”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 第一次悲叹梦升虽然不得志但少年时候的意气风发尚存;第二次悲叹梦升虽然志 向屡次受阻扰但文章还没有衰退;第三次悲叹梦升虽有这样的才能但却无处施 展,郁郁而终,作者又不知是谁的过错。 【奉贤】(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6 分) ①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 膺儒术,非礼不动。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以孙氏在 吴,而祖父抗士将相,有大勋于江表,深慨孙皓举而弃之,乃论权所以得,皓所 以亡,又欲述其祖父功业,遂作《辩亡论》。 ②至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造太常张华。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曰:“伐吴 之役,利获二俊。”张华荐之诸公。后太傅杨骏辟为祭酒。范阳卢志于众中问机 曰:“陆逊、陆抗于君近远?”机曰:“如君于卢毓、卢廷(这两人分别是卢志 的祖父、父亲)。”志默然。既起,云谓机曰:“殊邦遐远,容不相悉,何至于 此!”机曰:“我父祖名播四海,宁不知邪!”议者以此定二陆之优劣。 ③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咸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 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颖以机参大 将军军事,表为平原内史。太安初,颖起兵讨长沙王乂,假机后将军、河北大都 督,督北中郎将王粹、冠军牵秀等诸军二十余万人。机以三世为将,道家所忌, 又羁旅入宦,顿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牵秀等皆有怨心,固辞都督。颖不许。机 乡人孙惠亦劝机让都督于粹,机曰:“人将谓吾为避贼,适所以速祸也。”遂行。 ④初,宦人孟玖弟超并为颖所嬖宠。超领万人为小都督,未战,纵兵大掠。机录 其主者。超将铁骑百余人,直入机麾下夺之,顾谓机曰:“貉奴能作督不!”孙 拯等左右劝机杀之,机不能用。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言其素有异志。颖大 怒,使密收机,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有大[勋]于江表 功勋、功劳、功业 (2)[造]太常张华 拜 访、造访 (3)而志[匡]世难 救助、帮助 (4)[固]辞都 督 坚决、坚持 1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2 分) A. ①殊邦遐远,容不相悉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A 代词,偏指动作一方;副 词,互相 B. ①遂委身焉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 代指司马穎,助词;形容词词尾
C.①机以三世为将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c介词表,原因 D.①伐吴之役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D助词,的;代词,这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张华荐之诸公。后太傅杨骏辟为祭酒。 张华向各位公卿推荐了他;后考太傅杨骏征召他担任祭酒。(省略句或状语后置、 ②人将谓吾为避贼,适所以速祸也 别人将会说我是躲避灾祸,(这)正好是招致祸患的原因啊。 (“贼”“适”“速”、判断句) 20.根据第②段内容推断,“议者”认为陆机和陆云谁优谁劣?为什么?(2分) 可能有两种理解:①陆机优,陆云劣。卢志(直呼其名)的发问表现出了对陆机 祖辈父辈的不敬,陆逊当场予以回击,体现其善辩与胆识(分);而陆云却劝 陆机隐忍,委曲求全(1分)。②陆云优,陆机劣。卢志的发问源于对陆机祖辈 父辈的不熟悉,陆云宽宏大量,不予迫究(1分)陆机当场予以回击,傲气凌 人,这种性格也是他最终遇害的原因之一(1分) 21.根据③④段内容,分析陆机的死因。(3分) ①陆机才能出众,在司马颖摩下位居群十之上,引起他人怨恨:⑨陆机志在匡正 困难,不愿让位于王粹,加剧矛盾冲突:③司马颕宠幸宦宮,误信谗言。 (主观原因2条、客观原因1条) 【闸北】(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 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 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 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 东部,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牴于洛邑,以夸 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怅,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 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 曰:“装技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 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技方略,矩曰:“太原有 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 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大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 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 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 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 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旧唐书·裴矩传》
C. ①机以三世为将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C 介词表,原因 D. ①伐吴之役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 助词,的;代词,这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①张华荐之诸公。后太傅杨骏辟为祭酒。 张华向各位公卿推荐了他;后考太傅杨骏征召他担任祭酒。(省略句或状语后置、 辟) ②人将谓吾为避贼,适所以速祸也。 别人将会说我是躲避灾祸,(这)正好是招致祸患的原因啊。 (“贼”“适”“速”、判断句) 20.根据第②段内容推断,“议者”认为陆机和陆云谁优谁劣?为什么?(2 分) 可能有两种理解:①陆机优,陆云劣。卢志(直呼其名)的发问表现出了对陆机 祖辈父辈的不敬,陆逊当场予以回击,体现其善辩与胆识(1 分);而陆云却劝 陆机隐忍,委曲求全(1 分)。②陆云优,陆机劣。卢志的发问源于对陆机祖辈 父辈的不熟悉,.陆云宽宏大量,不予迫究(1 分)陆机当场予以回击,傲气凌 人,这种性格也是他最终遇害的原因之一(1 分) 21.根据③④段内容,分析陆机的死因。(3 分) ①陆机才能出众,在司马颖麾下位居群士之上,引起他人怨恨;②陆机志在匡正 困难,不愿让位于王粹,加剧矛盾冲突;③司马颍宠幸宦宮,误信谗言。 (主观原因 2 条、客观原因 1 条) 【闸北】(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6 分)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 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 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 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 东部,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牴于洛邑,以夸 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怅,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 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 曰:“装技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 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技方略,矩曰:“太原有 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 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大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 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 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 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 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 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 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讥笑 C、每遇人尽礼 接触,对待D、务止奸吏 必,致力 18、选出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AC)(2分) A、(裴矩)为伯父让之所鞠 B、隋文帝为定州总管 C、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 D、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 (裴矩)大凡所上奏的,都是我想好的;我还没说出来,他就说 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莦当面顺从。如果每件事都像这样,何愁天下不能治 20、裴矩侍奉两朝的所作所为可以概括为口口囗口;对此你认为如何?(3分) 亦忠亦佞(奸) 21、你同意司马光“君明臣直”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3分) 同意(或不同意)(1分)。(同意:)上行下效,“君明臣直”。国君有牛丞 予夺的杈力,臣子必须惟命是从,否则便难以生存。如遇“明君”,臣孑才敢于 直言,竭忠尽智,以取得君王的赏识与重用。裴矩、魏征就是例证。(不同意: 臣子应有独立的人格,坚定的操守,不能由君干的明智或昏庸面 历史上 明君身边有佞臣、昏君时代出忠臣的例子也不少(2分) 【普陀】(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8-23题。(18分) 于江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夜俟母寝, 潜持铁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仇。少间,一狼来,逡巡嗅之,江不动。无何,摇 尾扫其额,又渐俯首舐其股,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粒其领。江急以锤击 狼脑,立毙。起置草中。少间,又一狼来,如前状,又毙之。以至中夜,杳无至 者 忽小睡,梦父曰:“杀二物,足泄我恨,然首杀我者,其鼻白,此都非是。”江 醒,坚卧以伺之。既明,无所复得。欲曳狼归,恐惊母,遂投诸眢井而归。至夜 复往,亦无至者。如此三四夜。忽一狼来,啮其足,曳之以行。行数步,棘刺肉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 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 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讥笑 C、每遇人尽礼 接触,对待 D、务止奸吏 务 必,致力 18、选出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A C )(2 分) A、(裴矩)为伯父让之所鞠 B、隋文帝为定州总管 C、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 D、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 (裴矩)大凡所上奏的,都是我想好的;我还没说出来,他就说出来了。 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如果每件事都像这样,何愁天下不能治 理好! 20、裴矩侍奉两朝的所作所为可以概括为□□□□;对此你认为如何? (3 分) 亦忠亦佞(奸) 21、你同意司马光“君明臣直”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3 分) 同意(或不同意)(1 分)。(同意:)上行下效,“君明臣直”。国君有生杀 予夺的权力,臣子必须惟命是从,否则便难以生存。如遇“明君”,臣子才敢于 直言,竭忠尽智,以取得君王的赏识与重用。裴矩、魏征就是例证。(不同意:) 臣子应有独立的人格,坚定的操守,不能由君王的明智或昏庸而改变;历史上, 明君身边有佞臣、昏君时代出忠臣的例子也不少(2 分)。 【普陀】(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8-23 题。(18 分) 于 江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夜俟母寝, 潜持铁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仇。少间,一狼来,逡巡嗅之,江不动。无何,摇 尾扫其额,又渐俯首舐其股,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龁其领。江急以锤击 狼脑,立毙。起置草中。少间,又一狼来,如前状,又毙之。以至中夜,杳无至 者。 忽小睡,梦父曰:“杀二物,足泄我恨,然首杀我者,其鼻白,此都非是。”江 醒,坚卧以伺之。既明,无所复得。欲曳狼归,恐惊母,遂投诸眢井而归。至夜 复往,亦无至者。如此三四夜。忽一狼来,啮其足,曳之以行。行数步,棘刺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