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 2013届高三学期初考试示范卷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乐为法,以乐治国,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依现代观念,能用来治国者 须具国家强制力,而音乐只属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然而,中国古代的四大 “法”一一礼、乐、政刑,它们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都是治国 工具。《礼记》中对这四种“工具”分工讲得极为清楚:“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 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记乐记》把 礼乐″置于优先位置,把"刑"放在最末位,正是儒家重礼乐、“德主刑辅”、“礼乐不兴,则刑 罚不中思想的集中体现。《尚书大传》记载,周公“—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 建侯王,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成王”。《礼记明堂位》也说:“周公践天子之位 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颂度量而天下服。″这两种记载清楚表明,周公 用以治国的根本大法,首要工具只是礼与乐。 以乐治国即为乐治。具体讲,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使人心理发生良性的变化, 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使天、地、人合为一体,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 境界 《史记》中曾对乐治原理有精辟论述:“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 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全国 100 所名校 2013 届高三学期初考试示范卷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以乐为法,以乐治国,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依现代观念,能用来治国者 须具国家强制力,而音乐只属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然而,中国古代的四大 “法”——礼、乐、政、刑,它们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都是治国 工具。《礼记》中对这四种“工具”分工讲得极为清楚:“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 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记·乐记》把 “礼乐”置于优先位置,把“刑”放在最末位,正是儒家重礼乐、“德主刑辅”、“礼乐不兴,则刑 罚不中”思想的集中体现。《尚书大传》记载,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 建侯王,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成王”。《礼记·明堂位》也说:“周公践天子之位 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颂度量而天下服。”这两种记载清楚表明,周公 用以治国的根本大法,首要工具只是礼与乐。 以乐治国即为乐治。具体讲,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使人心理发生良性的变化, 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使天、地、人合为一体,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 境界。 《史记》中曾对乐治原理有精辟论述:“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 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夫礼由外作,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不可须臾离乐, 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于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之声未 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 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孑终日 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为什么音乐对人的影响这么大?现代脑神经学早已解开音乐之所以神奇的奥秘。在人类 脑神经中,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着主导作用。原来,是大自然先天赋予人类听觉神经以优 先、特殊地位。大自然似乎要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和行为 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它是以“身外之物ˆ强加于人,强制人们遵守某种规 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 行乐制实现的。在这些看似娱乐的活动中,人们不知不觉被化作规范之人。法律不是万能的 乐与国家兴衰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历史表明凡重礼乐之治的王朝总能长久治安,如周、汉、 唐,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如秦、三国 法治实际上是不完善社会不得已使用的工具未来理想的社会将是新型礼乐大放异彩之 时。当然,现时的世界,仍需要以法律为杠杄去治理,“乐″或许是治世的绝佳辅助工具。实 际上,中国已经正在复兴着乐及乐治,“礼乐之邦也正在复活。我们在重法、提倡法治的同 时,应给乐及乐治重要的地位,使其尽量发挥作用。 1.下面对“乐治”的理解,最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乐治同礼、政、刑一样,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的治国工具 B.《礼记乐记》认为礼、乐、政、刑几种治国方式各有作用于民的渠道,但是它们的最 根本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用来统一百姓的思想,走上治国正道,实现国家的安定兴旺。 C.在中国古代,既有关于乐治的理论阐述,如《礼记乐记》:又有实行乐治的伟大实 践,如周公的治国之策 D.良乐作用于人,能使人心理、生理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 和谐,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夫礼由外作,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不可须臾离乐, 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于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之声未 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 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 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为什么音乐对人的影响这么大?现代脑神经学早已解开音乐之所以神奇的奥秘。在人类 脑神经中,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着主导作用。原来,是大自然先天赋予人类听觉神经以优 先、特殊地位。大自然似乎要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和行为。 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它是以“身外之物”强加于人,强制人们遵守某种规 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 行乐制实现的。在这些看似娱乐的活动中,人们不知不觉被化作规范之人。法律不是万能的, 乐与国家兴衰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历史表明凡重礼乐之治的王朝总能长久治安,如周、汉、 唐,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如秦、三国。 法治实际上是不完善社会不得已使用的工具,未来理想的社会将是新型礼乐大放异彩之 时。当然,现时的世界,仍需要以法律为杠杆去治理,“乐”或许是治世的绝佳辅助工具。实 际上,中国已经正在复兴着乐及乐治,“礼乐之邦”也正在复活。我们在重法、提倡法治的同 时,应给乐及乐治重要的地位,使其尽量发挥作用。 1.下面对“乐治”的理解,最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乐治同礼、政、刑一样,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的治国工具。 B.《礼记·乐记》认为礼、乐、政、刑几种治国方式各有作用于民的渠道,但是它们的最 根本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用来统一百姓的思想,走上治国正道,实现国家的安定兴旺。 C.在中国古代,既有关于乐治的理论阐述,如《礼记·乐记》;又有实行乐治的伟大实 践,如周公的治国之策。 D.良乐作用于人,能使人心理、生理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 和谐,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2.下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对于乐治原理的表述很具代表性。他认为,宫、商、角、徵、羽五声能对人 的行为性格产生一定的感化作用,能提高人的思想修养 B.乐治的奥秘在于人的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主导作用。大自然给人听觉天赋,让音 乐主宰人类的精神与行为 C.礼由外作,乐自内出。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它是以“身外之物”强加 于人,强制人们遵守某种规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 D.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它能让人在音乐的熏陶下不知 不觉中被教化为规范的人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治是儒家借助音乐来辅政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儒家重礼乐轻刑法 B.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乐治和国家的兴衰、社会的治乱有密切的关系:凡重礼乐 之治的王朝总能长久治安,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 C.乐治不仅可以把国家治理得规范有序,亦可由此实现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心、古为今用,治理现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要把乐治作为主要的治国之策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门石鼓, 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日:“狂生不可近,近则必 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 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 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日:“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 库 书 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日 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曰:“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 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强言,大 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基挟册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 令隶人摔入。弼盛气日:“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 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
2.下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对于乐治原理的表述很具代表性。他认为,宫、商、角、徵、羽五声能对人 的行为性格产生一定的感化作用,能提高人的思想修养。 B.乐治的奥秘在于人的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主导作用。大自然给人听觉天赋,让音 乐主宰人类的精神与行为。 C.礼由外作,乐自内出。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它是以“身外之物”强加 于人,强制人们遵守某种规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 D.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它能让人在音乐的熏陶下不知 不觉中被教化为规范的人。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治是儒家借助音乐来辅政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儒家重礼乐轻刑法。 B.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乐治和国家的兴衰、社会的治乱有密切的关系:凡重礼乐 之治的王朝总能长久治安,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 C.乐治不仅可以把国家治理得规范有序,亦可由此实现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D.古为今用,治理现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要把乐治作为主要的治国之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门石鼓, 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 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 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 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 库 书 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 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
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日:“你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 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曰:“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 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 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酒艻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 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邻牛方斗不可擘 擘:分开 B.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 雅:向来 C.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速:邀请 D.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 首领:为首的人,头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邓弼的才智或勇略的一项是() ①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②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③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 ④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 ⑤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 ⑥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 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对答如流,让 两儒生自愧弗如。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向德王力陈征服天下的策略,德王感佩,称之为“壮 士”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 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 君苦也! (2)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曰:“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 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曰:“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 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 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 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邻牛方斗不可擘. 擘:分开 B.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 雅:向来 C.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速:邀请 D.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 首领:为首的人,头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邓弼的才智或勇略的一项是( ) ①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②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③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 ④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 ⑤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 ⑥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 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对答如流,让 两儒生自愧弗如。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向德王力陈征服天下的策略,德王感佩,称之为“壮 士”。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 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 君苦也!” (2)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阮郎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鹧鸪:鸟名,其鸣声凄切,如言“行不得也哥哥”。 ④借用杜甫诗句纨衿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8.词的上阕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寓意?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6分) 9.下阕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三)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何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 赋》) 2)《谐》之亩曰:“ ,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 《逍遒遥游》) (3)屈心而抑志兮, ,因前圣之所厚。(离骚《屈原》)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你必须做出选择(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刻,他眼里噙 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 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鹧鸪:鸟名,其鸣声凄切,如言“行不得也哥哥”。 ④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8.词的上阕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寓意?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6 分) 9.下阕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 分) (三)古诗文默写。(6 分,每空 1 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 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 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