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冀州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共9分,每小题3分) 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 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 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删与不删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 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 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 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 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快,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受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 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 说,会不会无意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 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 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 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 “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 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 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 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 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 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 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 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选自《广州日报》, 有删改) 1.下列有关“‘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生活的时代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 删点为妙 B.继承鲁迅“衣钵”的人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教材编写者也可 选用他们的文章。 C.当今社会,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 人时有出现。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地照抄照搬,这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 衷的 2.下列关于“鲁迅作品”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2012-2013 学年冀州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 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 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删与不删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 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 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 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 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快,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受。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 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 说,会不会无意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 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 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 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 “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 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 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 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 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 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 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 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选自《广州日报》, 有删改) 1.下列有关“‘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鲁迅生活的时代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 删点为妙。 B.继承鲁迅“衣钵”的人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教材编写者也可 选用他们的文章。 C.当今社会,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 人时有出现。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地照抄照搬,这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 衷的。 2.下列关于“鲁迅作品”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 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部分 作品存在晦涩难懂的问题。 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 中的编排也非常适用。 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教材中选用他的作品只能让学生学习他的 语言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因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就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污 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编者可用其它的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 部分鲁迅的文章。 C.毛主席对鲁迅给予高度评价,说鲁迅是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 文化的方向。 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 精神的人,是发现并继承鲁迅“衣钵”的人 、古诗文阅读(18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 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 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 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 “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 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 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 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 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 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 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 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 “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 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1)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 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 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A.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 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部分 作品存在晦涩难懂的问题。 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 中的编排也非常适用。 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教材中选用他的作品只能让学生学习他的 语言。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我们因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就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污 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编者可用其它的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 部分鲁迅的文章。 C.毛主席对鲁迅给予高度评价,说鲁迅是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 文化的方向。 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 精神的人,是发现并继承鲁迅“衣钵”的人。 二、古诗文阅读(18 分,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 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 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 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 “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 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 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 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 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 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 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 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 “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 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1)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 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 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为所欲,顾不易邪? 顾:难道,反而 B.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列举罪过,指责。 C.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众人:一般人 D.于是襄子大义之 大义:认为很合乎正 义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豫让为“义人”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②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③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④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⑤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⑥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 A.②⑤⑥ B.③⑤⑥ C.①③⑥ 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残身苦行,宁愿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也不愿用 卑劣的方法获得成功,显示出豫让做人的基本准则 B.豫让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智伯对于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想 方设法要为之复仇。对于这种“义”,赵襄子也是赏识的,所以每次都是抓住他 又放掉。 C.赵襄子没有被豫让杀死,是因为时刻提防。豫让每次行刺都费尽心机,但都 被赵襄子及时识破,而且当场被捉拿。 D.豫让为了报智伯之仇可谓执著,是一个轻己之生死,事主无二心的“大义” 之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髙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 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 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 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2)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 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 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来源:Zxk.Com]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 以盛德临朝,(3)不宜追王祖 自私,且独不见昌氏事垩!”后曰:“吕 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 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 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 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
(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为所欲,顾不易邪? 顾:难道,反而 B.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列举罪过,指责。 C.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众人:一般人 D.于是襄子大义之 大义:认为很合乎正 义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豫让为“义人”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②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③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④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⑤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⑥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 A.②⑤⑥ B.③⑤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残身苦行,宁愿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也不愿用 卑劣的方法获得成功,显示出豫让做人的基本准则。 B.豫让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智伯对于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想 方设法要为之复仇。对于这种“义”,赵襄子也是赏识的,所以每次都是抓住他 又放掉。 C.赵襄子没有被豫让杀死,是因为时刻提防。豫让每次行刺都费尽心机,但都 被赵襄子及时识破,而且当场被捉拿。 D.豫让为了报智伯之仇可谓执著,是一个轻己之生死,事主无二心的“大义” 之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 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 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 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2)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 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 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来源:Zxxk.Com]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 以盛德临朝,(3)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 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 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 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 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
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眢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 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 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 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 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 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 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幸东 都 幸:帝王亲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 讽: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 辞:借口 D.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 顾:考虑 8.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正不屈的一组是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①②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髙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 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 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C.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 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 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第Ⅱ卷(共123分) (18分) 10.把前面两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4分) (2)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3分) (3)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人生如梦, 。(苏轼《念 奴娇·赤壁怀古》)
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 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 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 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 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 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 “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 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幸东 都 幸:帝王亲 临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 讽: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 辞:借口 D.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 顾:考虑 8.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正不屈的一组是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 ①②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 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 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C.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 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 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第Ⅱ卷(共 123 分) 三.(18 分) 10.把前面两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4 分) (2)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3 分) (3)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3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人生如梦, 。(苏轼《念 奴娇·赤壁怀古》)
(2)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子曰:“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 (4)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 子·鱼我所欲也》 (5)朝菌不知晦朔, 此小年也。(《庄 子·逍遥游》) (6)饨郁邑余佗傺兮, 。(屈原 《离骚》) (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出 师表》)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 花源记》)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 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 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 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 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 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 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 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 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 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 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 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 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在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 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 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 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 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 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 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一《隋唐 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2)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子曰:“见贤思齐焉, 。” (《论语·里仁》) (4)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 子·鱼我所欲也》) (5)朝菌不知晦朔, ,此小年也。(《庄 子·逍遥游》) (6)忳郁邑余侘傺兮, 。(屈原 《离骚》) (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出 师表》)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 花源记》)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 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 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 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 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 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 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 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 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 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 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 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 辗转游学 13 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 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 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 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 年抗战爆发,陈寅恪在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 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 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 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 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 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 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 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