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文学: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 ①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也就是说,文学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大家可能没 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②读文学作品,就整个社会来说,不能用来提高粮食产量、钢铁冶炼水平,不能 增加物质财富;就个人来说,不像学外语,不像学理科知识、工科技能,不能获 得自己谋生和报效国家的实际本领。很多人可能会说,学一种本领,就应该有其 实际的功利性,但如果真的把文学当作一种本领、一种工具去学,是学不好的 永远也不能真正走进文学的园林。也许有人会说,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语言表达 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很有用的实际本领。这话有一定道理。但语言表达 能力不是读诗、读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 ③读文学作品,也主要不是为了认识社会和历史。文学作品有认识作用,但不是 主要的。要认识社会和历史及其规律,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论著,如历史学的、政 治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伦理学的、政治经济学的等等著作和论文,讲得更 全面、更清晰、更准确。 ④读文学作品, 。那么,人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呢? ⑤文学的审美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殊方式,可通过形象化的创造,让人的生 命力从种种实际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不断接近这个目标,即所谓“虽不 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应当有对自由精神和完美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⑥让精神超越现实生存,是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内在需要,只是自己不一定明显 意识到;而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我这里指的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宋 代黄庭坚说:“三日不读《汉书》,便觉俗气逼人。”因为《汉书》富于文采, 古人也把它看作很好的文学作品。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我 们确实能够从优秀的文学作品里找到平淡的、琐碎的、充满利害考虑的现实生存 中没有的美,即便只是寻觅到一点点旷远、悠长的诗意、韵味,也能引起对美好、 髙远的情感和境界的向往,产生一种解放之感,自由之感,使精神超越现实生存。 我们常说“令人遐思”、“心灵放飞”,就是进入了这种审美境界。这种境界, 我们在旅游等活动中也会产生,但是读文学作品,沉浸进去,所获得的审美愉快 要深刻得多。 ⑦超越,也就是“不满”,超越现实生存就是不满于现实生存状态。有两种超越, 两种“不满 ⑧一种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暴露 出十九世纪法国上流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出贵族、资产阶级 暴发户在“钱可以买到一切”的信条下的尔虞我诈,他们的贪婪和冷酷。又如鲁 迅的《阿Q正传》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国人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指出辛亥革命实 际上的失败。而这种对现实的否定,会反过来激起我们对正常的、健全的、美好 的社会和人性的肯定和向往,也就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 ⑨另一种不满,是“不满足”,要把现实生存向上提升。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表达对自己生活和学习过的康桥(即剑桥)的惜别之情,一种依恋难舍的感情。 在他心目中,康桥景色、氛围是那么美好,但是要离开了,于是充满温柔而感伤 的情绪,如结尾一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 走一片云彩。”他写诗表达对康桥的依恋,是要在自己心里保护住这份美好。这 种保护,也是对现实生存的超越。为什么?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的不美,还 有灰暗和污浊,尤其在他那个时代是这样。而且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转瞬即
【长宁】(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6 分) 文学: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 ①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也就是说,文学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大家可能没 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②读文学作品,就整个社会来说,不能用来提高粮食产量、钢铁冶炼水平,不能 增加物质财富;就个人来说,不像学外语,不像学理科知识、工科技能,不能获 得自己谋生和报效国家的实际本领。很多人可能会说,学一种本领,就应该有其 实际的功利性,但如果真的把文学当作一种本领、一种工具去学,是学不好的, 永远也不能真正走进文学的园林。也许有人会说,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语言表达 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很有用的实际本领。这话有一定道理。但语言表达 能力不是读诗、读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 ③读文学作品,也主要不是为了认识社会和历史。文学作品有认识作用,但不是 主要的。要认识社会和历史及其规律,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论著,如历史学的、政 治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伦理学的、政治经济学的等等著作和论文,讲得更 全面、更清晰、更准确。 ④读文学作品, 。那么,人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呢? ⑤文学的审美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殊方式,可通过形象化的创造,让人的生 命力从种种实际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不断接近这个目标,即所谓“虽不 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应当有对自由精神和完美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⑥让精神超越现实生存,是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内在需要,只是自己不一定明显 意识到;而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我这里指的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宋 代黄庭坚说:“三日不读《汉书》,便觉俗气逼人。”因为《汉书》富于文采, 古人也把它看作很好的文学作品。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我 们确实能够从优秀的文学作品里找到平淡的、琐碎的、充满利害考虑的现实生存 中没有的美,即便只是寻觅到一点点旷远、悠长的诗意、韵味,也能引起对美好、 高远的情感和境界的向往,产生一种解放之感,自由之感,使精神超越现实生存。 我们常说“令人遐思”、“心灵放飞”,就是进入了这种审美境界。这种境界, 我们在旅游等活动中也会产生,但是读文学作品,沉浸进去,所获得的审美愉快 要深刻得多。 ⑦超越,也就是“不满”,超越现实生存就是不满于现实生存状态。有两种超越, 两种“不满”。 ⑧一种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暴露 出十九世纪法国上流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出贵族、资产阶级 暴发户在“钱可以买到一切”的信条下的尔虞我诈,他们的贪婪和冷酷。又如鲁 迅的《阿 Q 正传》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国人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指出辛亥革命实 际上的失败。而这种对现实的否定,会反过来激起我们对正常的、健全的、美好 的社会和人性的肯定和向往,也就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 ⑨另一种不满,是“不满足”,要把现实生存向上提升。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表达对自己生活和学习过的康桥(即剑桥)的惜别之情,一种依恋难舍的感情。 在他心目中,康桥景色、氛围是那么美好,但是要离开了,于是充满温柔而感伤 的情绪,如结尾一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 走一片云彩。”他写诗表达对康桥的依恋,是要在自己心里保护住这份美好。这 种保护,也是对现实生存的超越。为什么?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的不美,还 有灰暗和污浊,尤其在他那个时代是这样。而且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转瞬即
逝。文学作品就想把美好保护起来,留驻永远,而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所以 保护也是超越,超离凡俗的羁绊。当然,在不少作品里,两种不满兼而有之。 ⑩两种不满,都是对实际的现实生存的超越。把这种种不满写出来,使我们得到 审美的满足,这就是文学,这就是艺术。 (节选自王铁仙教授在华东师大的演讲) 1.第⑧段画线处可填入的一项是(D)(2分) A.《悲惨世界》B.《老人与海》C.《哈姆莱特》D.《欧也妮·葛朗台》 2.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阅读文学作品不能出于实际功利的目的(1分),否则,就永远不能进入文学深 层次的审美境界(1分)。 3.根据上下文,用一个复句的形式,在第④段画线处填入恰当内容。(2分) 既不是为了实际功利,也主要不在于认识社会。(复句形式1分,内容1分) 4.对“文学的审美”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3分) A.审美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完美境界的追求。B.审美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形象化 的创造。 C.审美要求文学排斥对“丑”的形象塑造。D.读者通过情感的沉浸体验获得审 美愉悦 5.简析第⑥段两处引用在用意上的异同。(3分) 两处引用阐明了优秀文学作品可以让精神超越现实生存的道理(分);引用黄 庭坚的话从反面举例印证优秀文学作品可以提升人的境界(分);引用黑格尔 的话,从理论上阐明了优秀文学作品使精神超越现实生存的原因(1分)。 6.作者在文中谈到文学作品对现实生存的两种“超越”,请选择其一,另举 例并阐述你对这种“超越”的理解。(4分) 如戴望舒的《雨巷》,它以“雨巷”作整体象征,象征诗人所处的现实环境,它 阴暗、狭窄、潮湿而寂静:;而其中的“姑娘”是局部象征,它时而和诗人合而为 ,时而又与诗人分离,表达了诗人既想挣脱现实环境又无法摆脱的寂苦无奈的 心情,营造了一种孤独凄美的意境,使我们从中获得了情感的共鸣和诗歌艺术美 感的享受,这即是对现实牛存的 神超越 要点:例子(2分)阐述(2分) 【崇明】(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马铃薯的文学缘 王干 ①似乎,每个地方的马铃薯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它在什么地方生长,就和那个 地方的气息融到了一起,然后变异,因而马铃薯的品种之多,让植物学家们为之 挠头 ②山东叫地蛋,云贵称洋芋,广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药蛋,安徽又叫地瓜 东北各省多称土豆,广东人叫薯仔。我的家乡在苏北泰州,和上海人一样叫它洋
逝。文学作品就想把美好保护起来,留驻永远,而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所以 保护也是超越,超离凡俗的羁绊。当然,在不少作品里,两种不满兼而有之。 ⑩两种不满,都是对实际的现实生存的超越。把这种种不满写出来,使我们得到 审美的满足,这就是文学,这就是艺术。 (节选自王铁仙教授在华东师大的演讲) 1.第⑧段画线处可填入的一项是( D )(2 分) A.《悲惨世界》 B.《老人与海》 C.《哈姆莱特》 D.《欧也妮•葛朗台》 2.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2 分) 阅读文学作品不能出于实际功利的目的(1 分),否则,就永远不能进入文学深 层次的审美境界(1 分)。 3.根据上下文,用一个复句的形式,在第④段画线处填入恰当内容。(2 分) 既不是为了实际功利,也主要不在于认识社会。(复句形式 1 分,内容 1 分) 4.对“文学的审美”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3 分) A.审美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完美境界的追求。B.审美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形象化 的创造。 C.审美要求文学排斥对“丑”的形象塑造。D.读者通过情感的沉浸体验获得审 美愉悦。 5.简析第⑥段两处引用在用意上的异同。(3 分) 两处引用阐明了优秀文学作品可以让精神超越现实生存的道理(1 分);引用黄 庭坚的话从反面举例印证优秀文学作品可以提升人的境界(1 分);引用黑格尔 的话,从理论上阐明了优秀文学作品使精神超越现实生存的原因(1 分)。 6. 作者在文中谈到文学作品对现实生存的两种“超越”,请选择其一,另举一 例并阐述你对这种“超越”的理解。(4 分) 如戴望舒的《雨巷》,它以“雨巷”作整体象征,象征诗人所处的现实环境,它 阴暗、狭窄、潮湿而寂静;而其中的“姑娘”是局部象征,它时而和诗人合而为 一,时而又与诗人分离,表达了诗人既想挣脱现实环境又无法摆脱的寂苦无奈的 心情,营造了一种孤独凄美的意境,使我们从中获得了情感的共鸣和诗歌艺术美 感的享受,这即是对现实生存的一种精神超越。 要点:例子(2 分)阐述(2 分) 【崇明】(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6 分) 马铃薯的文学缘 王干 ①似乎,每个地方的马铃薯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它在什么地方生长,就和那个 地方的气息融到了一起,然后变异,因而马铃薯的品种之多,让植物学家们为之 挠头。 ②山东叫地蛋,云贵称洋芋,广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药蛋,安徽又叫地瓜, 东北各省多称土豆,广东人叫薯仔。我的家乡在苏北泰州,和上海人一样叫它洋
山芋,我们把红薯叫山芋,马铃薯是舶来品,加“洋”前缀,自然。国外怎么称 呼它,我现在无力去考证,但按照马铃薯随性生长的适应能力,它在国外也会有 其它的叫法。 ③1978年我开始接触现代文学史,知道两个著名的文学流派,一个是山药蛋派 一个是荷花淀派,荷花淀派以 为代表,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 表。他们的出现改变了现代文学史的农民形象,尤其是赵树理的一系列小说给我 们塑造了一些欢乐的喜剧农民形象,比如小二黑,和鲁迅笔下的闰土、祥林嫂、 阿Q是不一样的。赵树理的出现改变了现代文学的生态,原先在启蒙者笔下被启 蒙的农民,有了喜悦的表情,有了正面的时刻。很喜欢山药蛋派的质朴和诙谐, 但不知山药蛋是什么样的植物,满以为山药蛋也与荷花一样招人怜爱,等有人告 诉我山药蛋就是土里土气的土豆,就是长相笨笨的马铃薯,还是有些失望的,但 现在想来,当年为山药蛋派命名的人真是有才,山药蛋的质朴、深厚、皮实、实 用,和赵树理的小说太吻合了 ④后来又在汪曾祺的文章里读到了马铃薯,他在一篇题为《马铃薯》的散文里, 写到他与马铃薯的故事,老先生被打成右派后下放到张家口的沙岭子农科所,居 然画成了一本《中国马铃薯图谱》。汪先生对马铃薯充满感情,他说:“我对马 铃薯的科研工作有过一点很小的贡献:马铃薯的花都是没有香味的。我发现有一 种马铃薯,‘麻土豆’的花,却是香的。我告诉研究站的研究人员,他们都很惊 奇:‘是吗?—一真的!我们搞了那么多年马铃薯,还没有发现。’”这就是汪 曾祺,对生活的爱意不放过一个角落。 ⑤我对马铃薯的好感和关注也由此产生,一个物产影响一个地方的人,一个人影 响一个地方的名声,是常有的事情。我后来有机会吃到各个地方的马铃薯,有意 识地品出各个地方马铃薯味道的差异,也知道好几处都说自己是马铃薯之乡。我 印象是这样的,山东的宜做成土豆丝,东北的适合乱炖,西北的烤着吃,香。评 论家阎晶明带我到大同吃过那里的山药蛋,烤炒炖煮,都有嚼头,让我对山药蛋 派增加了更直观的认识。 ⑥这一次来到西吉,作家季栋梁告诉我们:西吉有三宝,我好奇问:哪三宝?他 说,洋芋、土豆、马铃薯。大家哄堂大笑,我没有笑,我觉得这貌似笑话的民谣 里,混杂着西吉人的自豪和苦涩。西吉就是张承志笔下西海固的“西”(海是海 原,“固”是固原),张承志笔下的西海固贫瘠而强悍,血性而坚韧。西吉县甚 至曾经被联合国列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马铃薯成为西吉县的特产,让 我对马铃薯这个普通植物肃然起敬。有学者研究证明,马铃薯从南美引入中国 对中国西部人口尤其是西北高寒地带人口的繁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明代以 前,西海固这里的人口是非常稀少的,因为没有食物,不能种植农作物,人难以 果腹,生存和繁衍自然是困难的。而马铃薯的出现,让西北部山区寒带的人们有 了生存的可能。西北被称为“苦甲天下”,是中国西部最贫穷的地区,马铃薯成 为西吉人的三宝,可见对他们生存的重要之重要 ⑦让人想不到的是,西吉还是全国第一个被授予文学之乡称号的县,这里的文学 创作异常活跃,形成了颇有气候的作家群,西吉籍的作家获过鲁迅文学奖、骏马 奖、春天文学奖、冰心文学奖 ⑧这马铃薯之乡居然是文学之乡!为什么?只是贫穷吗?贫穷不是出作家的理 由,很多贫穷的地方没有文学,很多富庶的城市作家辈出。 ⑨我隐隐地想起了那个山药蛋派,西吉的作家是马铃薯派吗?记得2004年评春 天文学奖时,王蒙听说青年作家了一容是东乡族,来自西海固,他顿生敬意,他
山芋,我们把红薯叫山芋,马铃薯是舶来品,加“洋”前缀,自然。国外怎么称 呼它,我现在无力去考证,但按照马铃薯随性生长的适应能力,它在国外也会有 其它的叫法。 ③1978 年我开始接触现代文学史,知道两个著名的文学流派,一个是山药蛋派, 一个是荷花淀派,荷花淀派以 为代表,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 表。他们的出现改变了现代文学史的农民形象,尤其是赵树理的一系列小说给我 们塑造了一些欢乐的喜剧农民形象,比如小二黑,和鲁迅笔下的闰土、祥林嫂、 阿 Q 是不一样的。赵树理的出现改变了现代文学的生态,原先在启蒙者笔下被启 蒙的农民,有了喜悦的表情,有了正面的时刻。很喜欢山药蛋派的质朴和诙谐, 但不知山药蛋是什么样的植物,满以为山药蛋也与荷花一样招人怜爱,等有人告 诉我山药蛋就是土里土气的土豆,就是长相笨笨的马铃薯,还是有些失望的,但 现在想来,当年为山药蛋派命名的人真是有才,山药蛋的质朴、深厚、皮实、实 用,和赵树理的小说太吻合了。 ④后来又在汪曾祺的文章里读到了马铃薯,他在一篇题为《马铃薯》的散文里, 写到他与马铃薯的故事,老先生被打成右派后下放到张家口的沙岭子农科所,居 然画成了一本《中国马铃薯图谱》。汪先生对马铃薯充满感情,他说:“我对马 铃薯的科研工作有过一点很小的贡献:马铃薯的花都是没有香味的。我发现有一 种马铃薯,‘麻土豆’的花,却是香的。我告诉研究站的研究人员,他们都很惊 奇:‘是吗?——真的!我们搞了那么多年马铃薯,还没有发现。’”这就是汪 曾祺,对生活的爱意不放过一个角落。 ⑤我对马铃薯的好感和关注也由此产生,一个物产影响一个地方的人,一个人影 响一个地方的名声,是常有的事情。我后来有机会吃到各个地方的马铃薯,有意 识地品出各个地方马铃薯味道的差异,也知道好几处都说自己是马铃薯之乡。我 印象是这样的,山东的宜做成土豆丝,东北的适合乱炖,西北的烤着吃,香。评 论家阎晶明带我到大同吃过那里的山药蛋,烤炒炖煮,都有嚼头,让我对山药蛋 派增加了更直观的认识。 ⑥这一次来到西吉,作家季栋梁告诉我们:西吉有三宝,我好奇问:哪三宝?他 说,洋芋、土豆、马铃薯。大家哄堂大笑,我没有笑,我觉得这貌似笑话的民谣 里,混杂着西吉人的自豪和苦涩。西吉就是张承志笔下西海固的“西”(海是海 原,“固”是固原),张承志笔下的西海固贫瘠而强悍,血性而坚韧。西吉县甚 至曾经被联合国列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马铃薯成为西吉县的特产,让 我对马铃薯这个普通植物肃然起敬。有学者研究证明,马铃薯从南美引入中国, 对中国西部人口尤其是西北高寒地带人口的繁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明代以 前,西海固这里的人口是非常稀少的,因为没有食物,不能种植农作物,人难以 果腹,生存和繁衍自然是困难的。而马铃薯的出现,让西北部山区寒带的人们有 了生存的可能。西北被称为“苦甲天下”,是中国西部最贫穷的地区,马铃薯成 为西吉人的三宝,可见对他们生存的重要之重要。 ⑦让人想不到的是,西吉还是全国第一个被授予文学之乡称号的县,这里的文学 创作异常活跃,形成了颇有气候的作家群,西吉籍的作家获过鲁迅文学奖、骏马 奖、春天文学奖、冰心文学奖。 ⑧这马铃薯之乡居然是文学之乡!为什么?只是贫穷吗?贫穷不是出作家的理 由,很多贫穷的地方没有文学,很多富庶的城市作家辈出。 ⑨我隐隐地想起了那个山药蛋派,西吉的作家是马铃薯派吗?记得 2004 年评春 天文学奖时,王蒙听说青年作家了一容是东乡族,来自西海固,他顿生敬意,他
说,在那样的环境写小说,难得。了一容肯定是吃土豆长大的,果然,我在一篇 文章看到他对马铃薯心存感恩。 1.荷花淀派以 为代表。(横线处填入作家名)(1分) 2.概括第②段的大意。马铃薯在不同地方的称呼。(马铃薯叫法众多。)(2 分) 不作 者引用汪曾褀的话的用意是:说明马铃萼的品种之多,连植物学家也了解 表现汪曾祺对马铃薯充淸感情,从而表现他对生活充满爱意。(3分) 4.第⑤段中“更直观的认识”是指:由山药蛋的烤炒炖煮都有嚼头更深入体会 到山药蛋派的皮实、实用。(2分) 5.下列关于马铃薯与西吉关系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马铃薯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西吉的主要特产。 B.马铃薯对西吉人口的生存与繁衍具有决定作用。 C.马铃薯铸就了西吉人强悍、血性而坚韧的品质。 D.马铃薯与西吉的文学创作及作家群有密切关系 6.依据文意推断,“马铃薯之乡居然是文学之乡”的原因。(5分) 因为一个物产影响一个地方的人(分)。马铃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不仅解决了西吉人的温饱问题,同时影响着西吉人的精神品质(2分)。西吉人 在苦涩中充满自豪,心存感恩,对生活充满爱意,而文学与生活,与人的思想精 神紧密相连。这些可能是马铃薯之乡成为文学之乡的重要原因(2分) 【奉贤】(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空敞地和老地方 肖复兴 ①城市最早是由市场发展而来的,因此市场就是城市最早的空敞地,现在的新名 词叫做公共空间。欧洲城市的广场,大多都是由这样的市场演变而来的,所以, 在欧洲哪怕再小一座城市里,也会有很多的大小不一的广场,这些广场成为了人 们今天的休闲之地,抬脚就到,方便而实在。 ②在我国,广场大多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出现的。我们当年的市场,现在一般成为 了宽敞的街道,比如北京的猪市、菜市,成为了如今的珠市口大街和菜市口大街 在老北京,公共空间,除了遍布京城的这些露天的大小市场,再有的就是寺庙, 清康熙年间,北京城里有寺庙1200余座,即使到了清末民初,还有800余座, 大多藏在胡同里,有的一条不长的胡同里就有两座庙,比如我童年居住家旁的小 观音阁胡同,就有观音阁和弘福寺两座庙。我国是一个泛宗教的社会,这些庙所 起的大多是公共空间的作用,是让居住在附近的人们有个聚会碰头的场所,有点 儿像是现在的会所。老北京,公园不是百姓所能够享用的,它们属于皇家的园林, 市场和庙宇,便是普通百姓一室外一室内的两大主要公共空间。它们的长处,在 于就在百姓的身边,实用,又便于出行活动
说,在那样的环境写小说,难得。了一容肯定是吃土豆长大的,果然,我在一篇 文章看到他对马铃薯心存感恩。 1.荷花淀派以 孙犁 为代表。(横线处填入作家名)(1 分) 2.概括第②段的大意。马铃薯在不同地方的称呼。(马铃薯叫法众多。)(2 分) 3.作者引用汪曾祺的话的用意是:说明马铃薯的品种之多,连植物学家也了解 不全;表现汪曾祺对马铃薯充满感情,从而表现他对生活充满爱意。(3 分) 4.第⑤段中“更直观的认识”是指:由山药蛋的烤炒炖煮都有嚼头更深入体会 到山药蛋派的皮实、实用。(2 分) 5.下列关于马铃薯与西吉关系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3 分) A.马铃薯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西吉的主要特产。 B.马铃薯对西吉人口的生存与繁衍具有决定作用。 C.马铃薯铸就了西吉人强悍、血性而坚韧的品质。 D.马铃薯与西吉的文学创作及作家群有密切关系。 6.依据文意推断,“马铃薯之乡居然是文学之乡”的原因。(5 分) 因为一个物产影响一个地方的人(1 分)。马铃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不仅解决了西吉人的温饱问题,同时影响着西吉人的精神品质(2 分)。西吉人 在苦涩中充满自豪,心存感恩,对生活充满爱意,而文学与生活,与人的思想精 神紧密相连。这些可能是马铃薯之乡成为文学之乡的重要原因(2 分)。 【奉贤】(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6 分) 空敞地和老地方 肖复兴 ①城市最早是由市场发展而来的,因此市场就是城市最早的空敞地,现在的新名 词叫做公共空间。欧洲城市的广场,大多都是由这样的市场演变而来的,所以, 在欧洲哪怕再小一座城市里,也会有很多的大小不一的广场,这些广场成为了人 们今天的休闲之地,抬脚就到,方便而实在。 ②在我国,广场大多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出现的。我们当年的市场,现在一般成为 了宽敞的街道,比如北京的猪市、菜市,成为了如今的珠市口大街和菜市口大街。 在老北京,公共空间,除了遍布京城的这些露天的大小市场,再有的就是寺庙, 清康熙年间,北京城里有寺庙 1200 余座,即使到了清末民初,还有 800 余座, 大多藏在胡同里,有的一条不长的胡同里就有两座庙,比如我童年居住家旁的小 观音阁胡同,就有观音阁和弘福寺两座庙。我国是一个泛宗教的社会,这些庙所 起的大多是公共空间的作用,是让居住在附近的人们有个聚会碰头的场所,有点 儿像是现在的会所。老北京,公园不是百姓所能够享用的,它们属于皇家的园林, 市场和庙宇,便是普通百姓一室外一室内的两大主要公共空间。它们的长处,在 于就在百姓的身边,实用,又便于出行活动
③之所以说【口】谈【口】,是因为如今我们的公共空间,已经渐渐失去和忘却 了这样实用和方便于群众的两大功能。我们更重视广场的建设,而且有越建越大 的趋向。那样的广场,只具有政治的意义,可以是一道丰美的佳肴,并不是百姓 的家常菜,因为一般百姓不会经常能够到那里一顾的。我们也更重视一般花园的 建设,但那更多的是锦上添花,为点缀用的。于是,我们如今的城市空间,大多 为几大公园所取代,比如我常常在天坛公园里见到活动的老头老太太,人满为患 拥挤不堪。很多人是乘坐了公共汽车,大老远跑到这里来的,没有办法,因为它 们居住的附近,没有可以供大家活动的公园或别的场地。而在国外,无论原有的 还是新建的社区,都必要拥有自己的公园,比如我那年去美国芝加哥这座城市, 便有100余座这样的公园,我住的楼下就是一个很大的公园,而在我住的街区里 几乎走不远,就能够碰到这样的一个公园,成为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街里街坊 般 ④我们的城市建设寸土寸金,似乎恨不得将所有的空敞地都盖起可以出售的楼 盘,便无形中挤压了公共空间的位置,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群众的公共利益便 这样理所当然地受到损害。真希望我们能够拥有更多一点的【空敞地】,当然, 这些空敞地,不是像我们这里荒废着等待着继续盖楼盘好卖个大价钱的【空敞 地】,而是能够让它们真正成为百姓自己的公共空间。 ⑤在城市里,特别是古老的城市,和空敞地对应的是老地方。如今,越是古老的 城市,老地方越少,因为老地方的破旧衰败,都被拆迁盖成了新楼盘,唯新是举 的城市建设思维,让老地方只成为了图书或展览中的老照片。而在现实生活中越 来越无处可寻。 ⑥去年在美国,我碰见一对上海夫妇,他们四十来岁,出国打拼十多年。他们对 我格外不解地说:我们的大学都是在北京读的,那时大学旁边有一些冰淇淋店 咖啡馆、书店之类的,晚上同学们都喜欢到那里去,我们的恋爱就是在那些地方 开始的。可是,前年回北京,再找那些老地方,怎么也找不到了,一家都找不到 了,都拆了,盖起了高楼。他们感慨地说:一座城市,怎么也应该保留一些老地 方,让人过多少年,还能够找到,在那里怀怀旧 ⑦城市化建设飞快,却没有想到有些老地方的价值,不仅在于地方的平方米的单 价,而包含着历史的痕迹,城市的记忆,和人们的感情。别说北京,连上海有名 的红房子西餐厅都易地了,现在,到哪里还能够找到老地方,还真的成了问题。 ⑧我想起天津大学建筑学教授荆其敏先生,他将这样的老地方称之为城市布局中 的“情事结点”和“亲密空间”。他曾经说:“许多城市中著名的情事结点多是 自然形成并逐渐成为传统的。”成为了传统,说得多好,老地方的价值就在于它 伴随着历史一道,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带有感情色彩独到的传统。可惜,在商业 利益面前,这样的传统已经断档。 ⑨失去了空敞地的城市,会像是沙丁鱼罐头,人们会在密麻麻的水泥丛林的高楼 大厦中,被挤压得喘不过气来。 ⑩失去了老地方的城市,会像是没有星星点缀的夜空,城市会失去历史的记忆, 人们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选自2012年6月4日《文汇报》有改动) 1.根据①②两段的内容,第③段两个方框内【口】应该分别填入洋和直。(2 分) (答“西、中”或“场、庙”,得1分)
③之所以说【□】谈【□】,是因为如今我们的公共空间,已经渐渐失去和忘却 了这样实用和方便于群众的两大功能。我们更重视广场的建设,而且有越建越大 的趋向。那样的广场,只具有政治的意义,可以是一道丰美的佳肴,并不是百姓 的家常菜,因为一般百姓不会经常能够到那里一顾的。我们也更重视一般花园的 建设,但那更多的是锦上添花,为点缀用的。于是,我们如今的城市空间,大多 为几大公园所取代,比如我常常在天坛公园里见到活动的老头老太太,人满为患, 拥挤不堪。很多人是乘坐了公共汽车,大老远跑到这里来的,没有办法,因为它 们居住的附近,没有可以供大家活动的公园或别的场地。而在国外,无论原有的 还是新建的社区,都必要拥有自己的公园,比如我那年去美国芝加哥这座城市, 便有 100 余座这样的公园,我住的楼下就是一个很大的公园,而在我住的街区里, 几乎走不远,就能够碰到这样的一个公园,成为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街里街坊一 般。 ④我们的城市建设寸土寸金,似乎恨不得将所有的空敞地都盖起可以出售的楼 盘,便无形中挤压了公共空间的位置,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群众的公共利益便 这样理所当然地受到损害。真希望我们能够拥有更多一点的【空敞地】,当然, 这些空敞地,不是像我们这里荒废着等待着继续盖楼盘好卖个大价钱的【空敞 地】,而是能够让它们真正成为百姓自己的公共空间。 ⑤在城市里,特别是古老的城市,和空敞地对应的是老地方。如今,越是古老的 城市,老地方越少,因为老地方的破旧衰败,都被拆迁盖成了新楼盘,唯新是举 的城市建设思维,让老地方只成为了图书或展览中的老照片。而在现实生活中越 来越无处可寻。 ⑥去年在美国,我碰见一对上海夫妇,他们四十来岁,出国打拼十多年。他们对 我格外不解地说:我们的大学都是在北京读的,那时大学旁边有一些冰淇淋店、 咖啡馆、书店之类的,晚上同学们都喜欢到那里去,我们的恋爱就是在那些地方 开始的。可是,前年回北京,再找那些老地方,怎么也找不到了,一家都找不到 了,都拆了,盖起了高楼。他们感慨地说:一座城市,怎么也应该保留一些老地 方,让人过多少年,还能够找到,在那里怀怀旧。 ⑦城市化建设飞快,却没有想到有些老地方的价值,不仅在于地方的平方米的单 价,而包含着历史的痕迹,城市的记忆,和人们的感情。别说北京,连上海有名 的红房子西餐厅都易地了,现在,到哪里还能够找到老地方,还真的成了问题。 ⑧我想起天津大学建筑学教授荆其敏先生,他将这样的老地方称之为城市布局中 的“情事结点”和“亲密空间”。他曾经说:“许多城市中著名的情事结点多是 自然形成并逐渐成为传统的。”成为了传统,说得多好,老地方的价值就在于它 伴随着历史一道,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带有感情色彩独到的传统。可惜,在商业 利益面前,这样的传统已经断档。 ⑨失去了空敞地的城市,会像是沙丁鱼罐头,人们会在密麻麻的水泥丛林的高楼 大厦中,被挤压得喘不过气来。 ⑩失去了老地方的城市,会像是没有星星点缀的夜空,城市会失去历史的记忆, 人们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选自 2012 年 6 月 4 日《文汇报》有改动) 1. 根据①②两段的内容,第③段两个方框内【口】应该分别填入洋和古。(2 分) (答“西、中”或“场、庙”,得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