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八校联考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考生一律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2)考生不得提前交卷。考试结束后由监考页将试题卷上交。 第I卷(79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 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 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虛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 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 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 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 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徳》中的 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 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虛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 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 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 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 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 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 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 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虛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 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 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虛构和表 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 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 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妤妤讲故事的小说家 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一他们要摆脱陈旧的 故事模式,摆脱虛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 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 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 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2016 年八校联考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1)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考生一律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2)考生不得提前交卷。考试结束后由监考员将试题卷上交。 第I卷(79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小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 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 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 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 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 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 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 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 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 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 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 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 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 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 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 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 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 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 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 意味。16 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 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 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 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 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 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 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 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 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 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 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 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己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 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 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 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 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 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 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项梁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谏项梁曰:“战胜而将 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 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 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 道而输之粟 高陵君显见楚王日:“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 矣。”王乃置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 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 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 西,必举秦矣。”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 日:“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 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强秦攻赵,必举。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后项羽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 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杀宋义子。怀王因使 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将救巨鹿。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 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虏王离。涉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 的游历见闻。 C.17 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 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 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 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 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 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 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 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 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 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 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项梁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谏项梁日:“战胜而将 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 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 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 道而输之粟。 高陵君显见楚王日:“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 矣。”王乃置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 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 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 西,必举秦矣。”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 日:“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 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强秦攻赵,必举。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后项羽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 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杀宋义子。怀王因使 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将救巨鹿。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 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虏王离。涉
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 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二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疾行则及祸 疾:急速,赶快。 B.将戮力而攻秦 戮力:合力,尽力。 C.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 壁:设营驻守。 D.诸将皆慑服 慑服:因恐惧而屈服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B.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C.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D.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6.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词“冠军”位列于诸军之首,后来也指将军名号。文中“卿子冠军”是上将军宋义 的尊号。 B.“甬道”指两旁有墙的驰道或通道,文中章邯专门修筑甬道为王离、涉间的军队输送粮 食 C.“社稷”旧时指国家。“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 D.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5分) (2)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5分) )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11分) 兵乱后杂诗(四) 吕本中 万事多反复,萧兰不辩真。 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 求饱羹无糝,浇愁爵有尘。 往来梁上燕,相顾却情深。 【注】①反复:作“翻复”。②萧兰:比喻坏人和好人。③糁(san):煮熟的米粒。④爵: 古代的盛酒器具 8.从情和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尾联。(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 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疾行则及祸 疾:急速,赶快。 B.将戮力而攻秦 戮力:合力,尽力。 C.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 壁:设营驻守。 D.诸将皆慑服 慑服:因恐惧而屈服。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B.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C.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D.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6.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古词“冠军”位列于诸军之首,后来也指将军名号。文中“卿子冠军”是上将军宋义 的尊号。 B.“甬道”指两旁有墙的驰道或通道,文中章邯专门修筑甬道为王离、涉间的军队输送粮 食。 C.“社稷”旧时指国家。“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 臣。 D.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 (5 分) (2)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 (5 分) (二)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11 分) 兵乱后杂诗(四) 吕本中 万事多反复①,萧兰②不辩真。 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 求饱羹无糁③,浇愁爵④有尘。 往来梁上燕,相顾却情深。 【注】①反复:作“翻复”。②萧兰:比喻坏人和好人。③糁(sǎn):煮熟的米粒。④爵: 古代的盛酒器具。 8.从情和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尾联。(5 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默写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论语》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苟子《劝学 篇中,也有一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句是 (2)李商隐《锦瑟》中,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那梦已经远去,并且当时就不太分明, 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的名句是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破旧,但也不羡慕他 们的两句是 乙选做题(2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 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 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 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 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 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晩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 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兼职什么也 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3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 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 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 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 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 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 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 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 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 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晩,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
(1)《论语》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苟子《劝学》 篇中,也有一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句是“ , 。” (2)李商隐《锦瑟》中,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那梦已经远去,并且当时就不太分明, 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的名句是“ ? ”。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破旧,但也不羡慕他 们的两句是“_ , 。” 乙 选做题(2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 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 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 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 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 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 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兼职什么也 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 8823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 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 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 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 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 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 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 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 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 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
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 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 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 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 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岀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 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 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 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 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 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 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 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 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猴票她爹”一一黄永玉 在收藏界,人人知道这样一个“神话”198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枚生肖邮票一一《庚申年》 金猴邮票,单枚面值只有8分钱,如今市场价值已经上涨了近20万倍,整版(80枚)接近 150万元。这枚邮票的创作者就是著名画家黄永玉。 人们把黄永玉称作“猴票之父”,他闻知哈哈大笑,顽心立起,改为“猴票她爹” 1979年春节期间,时任邮票发行局邮票设计师的邵柏林去看望老师黄永玉,并请他画一套动
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 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我是在 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 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 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 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址,起先 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 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以“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 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 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 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 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 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猴票她爹”一一黄永玉 在收藏界,人人知道这样一个“神话”:1980 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枚生肖邮票一一《庚申年》 金猴邮票,单枚面值只有 8 分钱,如今市场价值已经上涨了近 20 万倍,整版(80 枚)接近 150 万元。这枚邮票的创作者就是著名画家黄永玉。 人们把黄永玉称作“猴票之父”,他闻知哈哈大笑,顽心立起,改为“猴票她爹”。 1979 年春节期间,时任邮票发行局邮票设计师的邵柏林去看望老师黄永玉,并请他画一套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