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古县、高县、离石县八校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A卷解析版 本卷分第I卷和第II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71分) 现代文阅读(9分) 茶-中国的文化名片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 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 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 髙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 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 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 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 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 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 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 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 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 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 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 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 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 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 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 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 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 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 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 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 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 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 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 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 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 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山西省古县、高县、离石县八校 2016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A 卷解析版 本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第 I 卷(71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 茶-中国的文化名片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 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 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 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 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 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 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 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 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 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 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 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 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 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 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 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 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 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 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 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 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 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 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 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 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 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 90 后、00 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 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 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 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 经》更是推动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 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 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 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 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C.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 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 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 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 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 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 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1.D2.D3.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答非所 问。陆羽所撰的《茶经》的出现,只是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的证据。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记录了 的兴衰更迭”说法有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以偏概全。 “改变茶一成不变的……衣装”只是让年轻人接受和欢迎茶的方法。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赠钱献之序 姚鼐 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 怒嫉炻,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久之,通儒渐岀,贯 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 讥之。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 或爱其说辞不忍废也。自是南北乖分,学术异尚,五百余年。唐一天下,兼采南 北之长,定为义疏,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宋之时,真儒乃得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 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 经》更是推动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 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 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 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 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C.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 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 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 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 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 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 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1.D2.D3.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答非所 问。陆羽所撰的《茶经》的出现,只是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的证据。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记录了…… 的兴衰更迭”说法有误。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 项,以偏概全。 “改变茶一成不变的……衣装”只是让年轻人接受和欢迎茶的方法。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赠钱献之序 姚鼐 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 怒嫉妬,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久之,通儒渐出,贯 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 讥之。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 或爱其说辞不忍废也。自是南北乖分,学术异尚,五百余年。唐一天下,兼采南 北之长,定为义疏,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宋之时,真儒乃得
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元明守之,著为功令。当明佚君乱政屡作,士大夫维 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 且夫天地之远,久则必变。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学者之变也,有大儒 操其本而齐其弊,则所尚也贤于其故,否则不及其故,自汉以来皆然已。明末至 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 制度训诂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其甚者,欲尽舍程朱,而宗汉之士, 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夫宁非蔽与? 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虽 然,是犹居京师庞淆之间也。钱君将归江南而适岭表,行数千里,旁无朋友,独 见高山大川乔木,闻鸟兽之异鸣,四顾天地之内,寥乎茫乎,于以俯思古圣人垂 训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于余论,将益有合也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没而大道微 衰败 B.自是南北乖分 乖违 C.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 整齐 D.以窥隙攻难为功 辩难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于圣人之道 寡人之于国也 B.乱之以怪僻猥碎 樊哙侧其盾以撞 C.学者之变也 之二虫又何知 D.枝之猎而去其根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鼐对汉学持绝对排斥的态度,责怪他们各家抱住一部经书,不肯互相交流理 解彼此的学术,对于圣人的道理,就像相互之间建筑了墙垣,闭塞了门户里巷 样 B.宋代以后,真儒才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才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并制 定了求取功名的法令,这与“通儒渐出”有着很大关系。 C.作者认为,明末以来学者以博洽来衡量学问,以相互挑毛病、相互批驳为努力 的目标,想以汉儒为正宗全部抛弃程朱理学,太糊涂了。 D.此文极力维护宋学,认为宋儒真正“得圣人之旨”,批评汉学家“枝之猎而去 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代表着桐城文家在汉宋之争中的基本态度。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5分) (2)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 也。(5分) 4.C5.A6 7.(1)学者很讨厌功令(法令法规)载录的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有厌恶那 些浅薄的儒生不考求古代的东西而被近代的东西所蒙蔽 (2)嘉定钱献之君,记忆力强,又精于思考,是当今读书人中的杰出人物,我 曾经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他并不排斥我的意见
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元明守之,著为功令。当明佚君乱政屡作,士大夫维 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 且夫天地之远,久则必变。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学者之变也,有大儒 操其本而齐其弊,则所尚也贤于其故,否则不及其故,自汉以来皆然已。明末至 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 制度训诂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其甚者,欲尽舍程朱,而宗汉之士, 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夫宁非蔽与? 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虽 然,是犹居京师庬淆之间也。钱君将归江南而适岭表,行数千里,旁无朋友,独 见高山大川乔木,闻鸟兽之异鸣,四顾天地之内,寥乎茫乎,于以俯思古圣人垂 训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于余论,将益有合也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没而大道微 衰败 B.自是南北乖分 乖违 C.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 整齐 D.以窥隙攻难为功 辩难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其于圣人之道 寡人之于国也 B.乱之以怪僻猥碎 樊哙侧其盾以撞 C.学者之变也 之二虫又何知 D.枝之猎而去其根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下列对原文 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姚鼐对汉学持绝对排斥的态度,责怪他们各家抱住一部经书,不肯互相交流理 解彼此的学术,对于圣人的道理,就像相互之间建筑了墙垣,闭塞了门户里巷一 样。 B.宋代以后,真儒才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才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并制 定了求取功名的法令,这与“通儒渐出”有着很大关系。 C.作者认为,明末以来学者以博洽来衡量学问,以相互挑毛病、相互批驳为努力 的目标,想以汉儒为正宗全部抛弃程朱理学,太糊涂了。 D.此文极力维护宋学,认为宋儒真正“得圣人之旨”,批评汉学家“枝之猎而去 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代表着桐城文家在汉宋之争中的基本态度。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5 分) (2)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 也。(5 分) 4.C5.A 6.A 7.(1)学者很讨厌功令(法令法规)载录的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有厌恶那 些浅薄的儒生不考求古代的东西而被近代的东西所蒙蔽。 (2)嘉定钱献之君,记忆力强,又精于思考,是当今读书人中的杰出人物,我 曾经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他并不排斥我的意见
【参考译文】 孔子去世后,大道便衰微了。汉代儒生在秦始皇毁灭学术之后,开始设 立专一的师门,各家抱住一部经书,老师学生一代一代地传授,同辈之间怒恨嫉 妒,不肯互相交流理解彼此的学术,对于圣人的道理,就像相互之间建筑了墙垣, 闭塞了门户里巷一样。时间长了,博通的儒家学者逐渐出现,贯穿各类经典,互 相比较证明,择取那些优善的说法。到后来又衰弱了,便用谶纬的说法夹杂其间 用怪癖卑俗琐碎的东西搅乱学术,世人又讥笑这类学说。大约到魏晋时期,清谈 空论的风气大盛,学者们都以擅长清谈为高雅,把章句之学看得尘垢一般,一个 个放纵怪诞,萎靡颓伤,直到天下灭亡。然而世间还是有人喜欢那些清谈家的言 论,不忍心废弃。从此南朝北朝分裂对峙,学术主张也不相同,一直持续了五百 多年。唐朝统一天下,兼采南北两派的长处,确定作出经义的疏解,明白告示天 下统一贯彻,但所取观点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还没有折衷是非,取得公认的说 法。到了宋代,真儒才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才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元 代明代遵守宋儒的观点,并制定求取功名的法令。当明代屡次出现昏君败坏政治, 士大夫却能维持国家纲纪法制,明确守持节操道义,使明朝维持了很长的时间才 灭亡,这大概是宋儒论述力学的效果吧! 再说天地的运动,时间长了,必定要发生变化。所以夏朝崇尚忠义,商 代崇尚朴质,周代崇尚文化。当学者发生变化时,如果有大儒把握根本,整治弊 端,那么推崇的就会比原来的好,否则就赶不上原来的,从汉代以来都是这样。 从明末到现在,学者很讨厌功令载录的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有厌恶那些浅薄 的儒生不考求古代的东西而被近代的东西所蒙蔽,于是专心于考求古代的名物制 度、字句训释、六艺知识,以博洽来衡量学问,以相互挑毛病、相互批驳为努力 的目标。而严重的,竟想全部抛弃程朱理学,而以汉儒为正宗,猎取枝节而舍弃 根本,搜寻细微而漏掉重大,这难道不是太糊涂了吗? 嘉定钱献之君,记忆力强,又精于思考,是当今读书人中的魁杰,我曾 经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他并不排斥我的意见。虽然如此,但他毕竟还是居住在京 师这种各学派混杂在一起的地方。钱君将要返回江南而到岭南去,旅行几千里, 身边没有朋友,只能看到高山大川和高大的树木,听到鸟兽的怪异鸣叫,四面环 视天地之内,寥廓苍茫,在这种情况下低头思索古代圣人留给后人的训导和教诲 世人要以重要的东西放在首位的用意。那么和我的观点,将会变得更加一致吧! (二)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夜歌 【唐】韩愈 静夜有清光,闲堂仍独息。 念身幸无恨,志气方自得。 乐哉何所忧,所忧非我力。 8.结合首句,试分析此诗是如何体现“闲”的?(5分) 9.结合全文,请简述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6分) 8.月光照耀,在寂静的夜晚耳边传来优美而清凉的歌声,“我”坐在堂中独自休 息。(2分)诗题即为“夜歌”(1分),通过环境的描写衬托“闲”静的夜晚 (1分),“独”恰到好处的刻画了一个人休息的清闲。(1分)
【参考译文】 孔子去世后,大道便衰微了。汉代儒生在秦始皇毁灭学术之后,开始设 立专一的师门,各家抱住一部经书,老师学生一代一代地传授,同辈之间怒恨嫉 妒,不肯互相交流理解彼此的学术,对于圣人的道理,就像相互之间建筑了墙垣, 闭塞了门户里巷一样。时间长了,博通的儒家学者逐渐出现,贯穿各类经典,互 相比较证明,择取那些优善的说法。到后来又衰弱了,便用谶纬的说法夹杂其间, 用怪癖卑俗琐碎的东西搅乱学术,世人又讥笑这类学说。大约到魏晋时期,清谈 空论的风气大盛,学者们都以擅长清谈为高雅,把章句之学看得尘垢一般,一个 个放纵怪诞,萎靡颓伤,直到天下灭亡。然而世间还是有人喜欢那些清谈家的言 论,不忍心废弃。从此南朝北朝分裂对峙,学术主张也不相同,一直持续了五百 多年。唐朝统一天下,兼采南北两派的长处,确定作出经义的疏解,明白告示天 下统一贯彻,但所取观点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还没有折衷是非,取得公认的说 法。到了宋代,真儒才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才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元 代明代遵守宋儒的观点,并制定求取功名的法令。当明代屡次出现昏君败坏政治, 士大夫却能维持国家纲纪法制,明确守持节操道义,使明朝维持了很长的时间才 灭亡,这大概是宋儒论述力学的效果吧! 再说天地的运动,时间长了,必定要发生变化。所以夏朝崇尚忠义,商 代崇尚朴质,周代崇尚文化。当学者发生变化时,如果有大儒把握根本,整治弊 端,那么推崇的就会比原来的好,否则就赶不上原来的,从汉代以来都是这样。 从明末到现在,学者很讨厌功令载录的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有厌恶那些浅薄 的儒生不考求古代的东西而被近代的东西所蒙蔽,于是专心于考求古代的名物制 度、字句训释、六艺知识,以博洽来衡量学问,以相互挑毛病、相互批驳为努力 的目标。而严重的,竟想全部抛弃程朱理学,而以汉儒为正宗,猎取枝节而舍弃 根本,搜寻细微而漏掉重大,这难道不是太糊涂了吗? 嘉定钱献之君,记忆力强,又精于思考,是当今读书人中的魁杰,我曾 经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他并不排斥我的意见。虽然如此,但他毕竟还是居住在京 师这种各学派混杂在一起的地方。钱君将要返回江南而到岭南去,旅行几千里, 身边没有朋友,只能看到高山大川和高大的树木,听到鸟兽的怪异鸣叫,四面环 视天地之内,寥廓苍茫,在这种情况下低头思索古代圣人留给后人的训导和教诲 世人要以重要的东西放在首位的用意。那么和我的观点,将会变得更加一致吧! (二)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夜 歌 【唐】韩愈 静夜有清光,闲堂仍独息。 念身幸无恨,志气方自得。 乐哉何所忧,所忧非我力。 8.结合首句,试分析此诗是如何体现“闲”的?(5 分) 9.结合全文,请简述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6 分) 8.月光照耀,在寂静的夜晚耳边传来优美而清凉的歌声,“我”坐在堂中独自休 息。(2 分)诗题即为“夜歌”(1 分),通过环境的描写衬托“闲”静的夜晚 (1 分),“独”恰到好处的刻画了一个人休息的清闲。(1 分)
9.主旨:夜晚独处卧听歌声流露了“我”的孤独和寂寞(2分);现在已经老气 横秋的“我”没有以前的志气方刚了,体现“我”对时光已逝的哀叹(2分) 表达“我”想忧国忧民却又力不从心的壮志难酬。(2分) (三)诗词默写(6分) 10补全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一句诗是: (2)《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 汇在“ ”这两句诗上。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 的一句诗是“ 10(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①大众对于李济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对于考古学、历史学界,他却是一个泰山 北斗式的人物。称他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绝不是恭维之语。 ②初到美国,李济看到美国国会的卷宗里面记录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 人脑容量比较小,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李济很想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把中 国人的脑袋量清楚。1920年夏,他进入哈佛大学,改学人类学。1922年12月 李济做了题为《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的报告,反响很大。罗素撰著《中国问 题》时,大段引用了李济的观点。1923年5月,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③回国之初,李济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聘,教授社会学和人类学。南开时期, 李济结识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相识不久,李济就指出他在昆明做过的人体测量中 有些数字是错的。丁文江很欣赏这位“直道而行”的小兄弟,热情地把他推荐给 地质学界、古生物学界。 ④1923年8月25日,河南新郑有人挖井挖出文物,一位陆军师长追缴了文物, 又派工兵继续挖掘,竟然出土了一批青铜重器。此事引来美、法、瑞典等国的考 古学家纷纷前来“寻宝”。美国弗利尔艺术馆也组织了“中国考古发掘队”来 华。1925年4月,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年轻的李济受聘为唯一讲师。二十世 纪初,在中国考古的“光荣”皆由外国专家享受,李济希望这样的局面不会继续 很久。后来弗利尔艺术馆委员毕士博来信,邀请哈佛博士李济加入美国考古队。 李济回信提出: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在中国发掘出 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毕士博回信说:“我们绝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 不愿做的事 ⑤1926年2月李济与地质学家袁复礼沿汾河流域进行旅行调查,他们在西阴村 发现了一片布满史前陶片的地方。回到北京,他们决定对西阴村进行发掘。毕士 博与清华校长曹云祥商定:考古团由李济主持,经费主要由弗利尔承担,文物暂 由清华保管,今后交给中国国立博物馆。1926年10月,李济率队来到山西省夏 县西阴村,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主持考古发掘。李济没有将整个遗址挖开,只选择 一小块面积,采用“探方法”。处理探方时,他还首创了以“三点记载法”来表
9.主旨:夜晚独处卧听歌声流露了“我”的孤独和寂寞(2 分);现在已经老气 横秋的“我”没有以前的志气方刚了,体现“我”对时光已逝的哀叹(2 分); 表达“我”想忧国忧民却又力不从心的壮志难酬。(2 分) (三)诗词默写(6 分) 10 补全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一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 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上。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 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①大众对于李济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对于考古学、历史学界,他却是一个泰山 北斗式的人物。称他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绝不是恭维之语。 ②初到美国,李济看到美国国会的卷宗里面记录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 人脑容量比较小,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李济很想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把中 国人的脑袋量清楚。1920 年夏,他进入哈佛大学,改学人类学。1922 年 12 月, 李济做了题为《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的报告,反响很大。罗素撰著《中国问 题》时,大段引用了李济的观点。1923 年 5 月,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③回国之初,李济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聘,教授社会学和人类学。南开时期, 李济结识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相识不久,李济就指出他在昆明做过的人体测量中 有些数字是错的。丁文江很欣赏这位“直道而行”的小兄弟,热情地把他推荐给 地质学界、古生物学界。 ④1923 年 8 月 25 日,河南新郑有人挖井挖出文物,一位陆军师长追缴了文物, 又派工兵继续挖掘,竟然出土了一批青铜重器。此事引来美、法、瑞典等国的考 古学家纷纷前来“寻宝”。美国弗利尔艺术馆也组织了“中国考古发掘队”来 华。1925 年 4 月,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年轻的李济受聘为唯一讲师。二十世 纪初,在中国考古的“光荣”皆由外国专家享受,李济希望这样的局面不会继续 很久。后来弗利尔艺术馆委员毕士博来信,邀请哈佛博士李济加入美国考古队。 李济回信提出: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在中国发掘出 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毕士博回信说:“我们绝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 不愿做的事。” ⑤1926 年 2 月李济与地质学家袁复礼沿汾河流域进行旅行调查,他们在西阴村 发现了一片布满史前陶片的地方。回到北京,他们决定对西阴村进行发掘。毕士 博与清华校长曹云祥商定:考古团由李济主持,经费主要由弗利尔承担,文物暂 由清华保管,今后交给中国国立博物馆。1926 年 10 月,李济率队来到山西省夏 县西阴村,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主持考古发掘。李济没有将整个遗址挖开,只选择 一小块面积,采用“探方法”。处理探方时,他还首创了以“三点记载法”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