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古县、高县、离石县八校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 试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逸文化 岳国文 (1)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西方国家偶或有之,但没有中国这 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 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 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 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2)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 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 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 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 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 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 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3)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 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 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 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 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 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 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 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 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4)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 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 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 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 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 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 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 隐逸文化的衰落。 (5)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隐逸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而且涌现了许多关 于隐逸思想的作品,也涌现出了众多的隐士,以及假隐士。而隐逸思想的核心 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结交 鸿儒名士,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 身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 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 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
山西省古县、高县、离石县八校 2016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 试 题 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隐逸文化 岳国文 (1)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西方国家偶或有之,但没有中国这 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 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 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 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2)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 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 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 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 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 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 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3)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 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 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 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 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 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 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 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 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4)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 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 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 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 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 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 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 隐逸文化的衰落。 (5)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隐逸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而且涌现了许多关 于隐逸思想的作品,也涌现出了众多的隐士,以及假隐士。而隐逸思想的核心, 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结交 鸿儒名士,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 身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 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 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
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 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 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 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 隐士也不少,其中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就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B.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 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C.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 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 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 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 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C.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 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 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 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 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 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 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 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 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 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 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古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邓继曾,字士鲁,资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行人。世宗即位之四月,以久雨, 疏言:“明诏虽颁,而废阁大半。大狱已定,而迟留尚多。拟旨间出于中人,奸 谀渐幸于左右。礼有所不遵,孝有所偏重。纳谏如流,施行则寡。是陛下修己亲 贤之诚,渐不如始,故天降霪雨以示警戒。伏愿出令必信,断狱不留,事惟咨于 辅臣,宠勿启于近习,割恩以定礼,稽古以崇孝,则一念转移,可以销天灾,答
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 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 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 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 隐士也不少,其中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就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B.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 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C.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 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 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 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 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C.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 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 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 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 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 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 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 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 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 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 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邓继曾,字士鲁,资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行人。世宗即位之四月,以久雨, 疏言:“明诏虽颁,而废阁大半。大狱已定,而迟留尚多。拟旨间出于中人,奸 谀渐幸于左右。礼有所不遵,孝有所偏重。纳谏如流,施行则寡。是陛下修己亲 贤之诚,渐不如始,故天降霪雨以示警戒。伏愿出令必信,断狱不留,事惟咨于 辅臣,宠勿启于近习,割恩以定礼,稽古以崇孝,则一念转移,可以销天灾,答
天戒矣。”未几,擢兵科给事中。疏陈杜渐保终四事:一、定君心之主宰,以杜 蛊惑之渐;二、均两宫之孝养,以杜嫌隙之渐 政令,以杜欺蔽之渐:四、 清传奉,以杜假托之渐。寻言兴府从驾官不宜滥授。帝纳之。 嘉靖改元,帝欲尊所生为帝后。会掖庭火,廷臣多言咎在“大礼”。继曾亦 言:“去年五月日精门灾,今月二日长安榜廊灾,及今郊祀日,内廷小房又灾 天有五行,火实主礼。人有五事,火实主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不兴。 今岁未期而灾者三,废礼失言之郊也。”提督三千营广宁伯刘佶久病,继曾论罢 之。宣大、关陕、广西数有警,中原盗窃发。继曾陈战守方略及储将练兵足食之 计,多议行。 三年,帝渐疏大臣,政率内决。继曾抗章曰:“比来中旨,大戾王言。事不 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岀涕口 诵吞声。夫祖宗以来,凡有批答,必付内阁拟进者,非止虑独见之或偏,亦防矫 伪者之假托也。正德之世,盖极弊矣,尚未有如今日之可骇可叹者。左右群小 目不知书,身未经事,乘隙招权,弄笔取宠,故言出无稽,一至于此。陛下不与 大臣共政,而倚信群小,臣恐大器之不安也。”疏入,帝震怒,下诏狱掠治,谪 金坛县丞。给事中张逵、韩楷、郑一鹏,御史林有孚、马明衡、季本皆论救,不 报。累迁至徽州知府,卒, 帝初践阼,言路大开。进言者或过于切直,帝亦优容之。自刘最及继曾得罪后, 厌薄言官,废黜相继,纳谏之风微矣。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 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B.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 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C.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 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D.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 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人。代指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吏或者外交官,在此指的是前者 B.两宫。在明时,先朝皇后与皇帝生母并尊为太后,所以两宫多指两位太后 C.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皇帝即位时必须要更换纪年的年号, 同一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言官。由监官和谏官组成,合称为言官。前者是君主监察各级官员的耳目, 后者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之改正的官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继曾拥有大智。新官上任时,邓继曾有条理的直陈防微杜渐保终四事,有 效的通过法律的形势防止官员腐化 B.邓继曾直言敢谏。在面对法度失衡,小人当权的局面时,邓继曾上疏劝谏皇 上,并且用天劫的诏示来规劝皇上 C.邓继曾眼光独到。面对宫中旁舍失火,邓继曾没有同大多廷官一样将责任归 咎于“大礼”头上,而是说这是废礼失言的效验
天戒矣。”未几,擢兵科给事中。疏陈杜渐保终四事:一、定君心之主宰,以杜 蛊惑之渐;二、均两宫之孝养,以杜嫌隙之渐;三、一政令,以杜欺蔽之渐;四、 清传奉,以杜假托之渐。寻言兴府从驾官不宜滥授。帝纳之。 嘉靖改元,帝欲尊所生为帝后。会掖庭火,廷臣多言咎在“大礼”。继曾亦 言:“去年五月日精门灾,今月二日长安榜廊灾,及今郊祀日,内廷小房又灾。 天有五行,火实主礼。人有五事,火实主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不兴。 今岁未期而灾者三,废礼失言之郊也。”提督三千营广宁伯刘佶久病,继曾论罢 之。宣大、关陕、广西数有警,中原盗窃发。继曾陈战守方略及储将练兵足食之 计,多议行。 三年,帝渐疏大臣,政率内决。继曾抗章曰:“比来中旨,大戾王言。事不 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 诵吞声。夫祖宗以来,凡有批答,必付内阁拟进者,非止虑独见之或偏,亦防矫 伪者之假托也。正德之世,盖极弊矣,尚未有如今日之可骇可叹者。左右群小, 目不知书,身未经事,乘隙招权,弄笔取宠,故言出无稽,一至于此。陛下不与 大臣共政,而倚信群小,臣恐大器之不安也。”疏入,帝震怒,下诏狱掠治,谪 金坛县丞。给事中张逵、韩楷、郑一鹏,御史林有孚、马明衡、季本皆论救,不 报。累迁至徽州知府,卒。 帝初践阼,言路大开。进言者或过于切直,帝亦优容之。自刘最及继曾得罪后, 厌薄言官,废黜相继,纳谏之风微矣。 (摘编自《明史 列传 第九十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 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B.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 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C.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 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D.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 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行人。代指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吏或者外交官,在此指的是前者 B.两宫。在明时,先朝皇后与皇帝生母并尊为太后,所以两宫多指两位太后 C.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皇帝即位时必须要更换纪年的年号, 同一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言官。由监官和谏官组成,合称为言官。前者是君主监察各级官员的耳目, 后者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之改正的官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邓继曾拥有大智。新官上任时,邓继曾有条理的直陈防微杜渐保终四事,有 效的通过法律的形势防止官员腐化 B.邓继曾直言敢谏。在面对法度失衡,小人当权的局面时,邓继曾上疏劝谏皇 上,并且用天劫的诏示来规劝皇上 C.邓继曾眼光独到。面对宫中旁舍失火,邓继曾没有同大多廷官一样将责任归 咎于“大礼”头上,而是说这是废礼失言的效验
D.世宗皇昏庸无道。虽然他多次采纳了大臣的意见,但大多并未真正推之施行, 到最后甚至不亲近大臣,实行专裁,致使小人专政,国事衰微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伏愿出令必信,断狱不留,事惟咨于辅臣,宠勿启于近习,割恩以定礼, 稽古以崇孝 (2)正德之世,盖极弊矣,尚未有如今日之可骇可叹者。左右群小,目不知书, 身未经事,乘隙招权,弄笔取宠,故言出无稽,一至于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惜别 严仁 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枹°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拖( lie duo):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 8.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5分) 9.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人物情感的?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 两句既流露出对故友的怀念,又生发现出心中的恍然隔世之叹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 ”两句,写 出了诗人年少时便不迎合世俗,热爱山水。 (3)高适在《燕歌行》中描写出自己尽忠死节报国并不是为了个人功勋利益的 联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试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小园中 〔奥地利〕里尔克 一个人有时会产生各种莫名其妙的想法……就譬如说昨天吧。当时我又和露 西夫人并排坐在她家别墅前的小花园里。年轻的金发夫人沉默无言,一双目光深 沉的大眼睛仰望着黄昏时锦缎般绚丽的天空,手里把一块布鲁塞尔花边手绢当作 扇子轻轻摇着。我闻到阵阵沁人肺腑的芳香,但不知是来自她这摇动的手绢呢, 还是来自那株丁香树?“这株美丽的丁香可真叫……”我说一—纯粹是无话找 话。须知沉默是一条神秘的林间小道啊;在这条小道上,常会有种种见不得人的 念头窜来窜去的。所以万万沉默不得!这当儿,夫人闭上了眼睛,头往后靠着椅 背,让夕照静静地躺卧在她那线条细腻的眼皮上。她的鼻翼微微颤动,宛如一只 在鲜嫩的玫瑰上吮吸着花露的小小蝶儿的翅膀。她的手不经意间搭在了我的椅子
D.世宗皇昏庸无道。虽然他多次采纳了大臣的意见,但大多并未真正推之施行, 到最后甚至不亲近大臣,实行专裁,致使小人专政,国事衰微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伏愿出令必信,断狱不留,事惟咨于辅臣,宠勿启于近习,割恩以定礼, 稽古以崇孝 (2)正德之世,盖极弊矣,尚未有如今日之可骇可叹者。左右群小,目不知书, 身未经事,乘隙招权,弄笔取宠,故言出无稽,一至于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柂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柂(liè 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 樯。 8.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5 分) 9.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人物情感的?请结合词句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既流露出对故友的怀念,又生发现出心中的恍然隔世之叹。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 出了诗人年少时便不迎合世俗,热爱山水。 (3)高适在《燕歌行》中描写出自己尽忠死节报国并不是为了个人功勋利益的 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试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小园中 〔奥地利〕里尔克 一个人有时会产生各种莫名其妙的想法……就譬如说昨天吧。当时我又和露 西夫人并排坐在她家别墅前的小花园里。年轻的金发夫人沉默无言,一双目光深 沉的大眼睛仰望着黄昏时锦缎般绚丽的天空,手里把一块布鲁塞尔花边手绢当作 扇子轻轻摇着。我闻到阵阵沁人肺腑的芳香,但不知是来自她这摇动的手绢呢, 还是来自那株丁香树?“这株美丽的丁香可真叫……”我说——纯粹是无话找 话。须知沉默是一条神秘的林间小道啊;在这条小道上,常会有种种见不得人的 念头窜来窜去的。所以万万沉默不得!这当儿,夫人闭上了眼睛,头往后靠着椅 背,让夕照静静地躺卧在她那线条细腻的眼皮上。她的鼻翼微微颤动,宛如一只 在鲜嫩的玫瑰上吮吸着花露的小小蝶儿的翅膀。她的手不经意间搭在了我的椅子
的扶手上,紧挨在我的手边。我的手指尖仿佛感到了她的手在轻轻颤抖一一不, 不仅仅是手指尖。这种感觉流贯了我全身,一直涌进了我的脑子里,使我失去了 全部思想一一只除去惟一一个……这个惟一的想法慢慢成形,恰似山区暴风雨前 骤然凝聚起来的乌云一般:“她是别人的妻子哩……”见鬼!这不是我早知道的 么;而且这个别人甚至还是我的朋友呐。—一然而,今天这个奇怪的想法仍一再 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感觉自己仿佛是个乞儿,眼睁睁盯着面前点心店橱窗中的 精美糕点,可望而不可及……“您在想什么呢,夫人? 我硬把自己从非非 之想中拖出来。她嫣然一笑:“您真像他啊! 像谁?”她转过脸来望着我,坐直了身子:“像我已亡故的哥哥!” 哦一一。他死时年轻吗?”她叹了口气:“很年轻呵。他饮弹自尽了。可 怜的人!他生得多么英俊可爱啊。等一等,我这就给您相片看 您哥哥多大?”我岔开话题。她却似乎没有听见,一对明亮的眸子静静地 盯在我脸上,叫人心慌意乱。她的眼睛大得就像整个天空 瞧这眼睛周围的线条,瞧这嘴……”她梦也似的说。我努力冷静地望着她 的脸,可是做起来非常困难。她细细地看了我很久,然后把椅子移得更靠近我, 用亲切感人的语调讲起她的哥哥来。她声音很低,头几乎挨着我的头,使我闻到 了她金发的幽香。对昔日的幸福与痛苦的生动回忆,使她的眼睛闪闪发光,表情 更加活泼。在激情的火光辉映下,她的容颜变得使我觉得是那么熟悉,我仿佛真 的成了她所怀念的亲人了。这双眼睛……这张嘴……我想着一一这就是我自己的 脸呀;只不过更加高贵,更加细膩一些……终于,她讲不下去了,开始啜泣起来, 把小巧玲珑的脑袋埋在布鲁塞尔花旁边;而我呢,便几乎喊出来:我就是他!就 是他!我真幸福哟,还在生前就有这样一位女子为我痛哭流涕……不知不觉间, 我伸出手去轻轻抚摩她那被晩霞映红了的头。她毫不表示反对。后来,她抬起泪 光晶莹的眸子,若有所思地说:“他要还活着,我俩就会永远生活在一起,我 辈子也不肯嫁人的……”我听得出了神。这时候,她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哭得跟个泪人儿似的了。我望着西下的夕阳,心里嘀咕:“她是别人的妻子 哩……”可是这想法经她一哭,就给哭跑了。还没等落日完全隐没在紫色的山岗 背后,她那娇小的脑袋已经贴在我胸前,蓬松的金发弄得我的下巴怪痒的。接着 我便吻去了露西夫人脸颊上露珠儿般莹洁的泪水。随着头几颗苍白的星星在黄昏 的天空中显现,她的红唇也绽出了甜蜜的笑意……一小时后,我在园门边碰 上了她归来的丈夫;在他向我伸出手来的当儿,我才发现自己的领带上粘着一粒 香粉。这该死的香粉啊!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它,在急忙伸出一只手去与我朋友相 握的同时,另一只手却努力想把它弹掉。 (选自《世界精选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分 A.文章多次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使“我”的形象更加立体,彰显出我”的 性格特性 B.金发夫人并没有拒绝我对她的好意,这体现出“我”和金发夫人都是一个 随便的人。 C.文章首句开门见山,运用简单的话语不仅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点明了 文章主旨 D.“我”不断的在爱河中沦陷下去,这间接反映出了人性是多么脆弱,多么 不禁诱惑
的扶手上,紧挨在我的手边。我的手指尖仿佛感到了她的手在轻轻颤抖——不, 不仅仅是手指尖。这种感觉流贯了我全身,一直涌进了我的脑子里,使我失去了 全部思想——只除去惟一一个……这个惟一的想法慢慢成形,恰似山区暴风雨前 骤然凝聚起来的乌云一般:“她是别人的妻子哩……”见鬼!这不是我早知道的 么;而且这个别人甚至还是我的朋友呐。——然而,今天这个奇怪的想法仍一再 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感觉自己仿佛是个乞儿,眼睁睁盯着面前点心店橱窗中的 精美糕点,可望而不可及……“您在想什么呢,夫人?”——我硬把自己从非非 之想中拖出来。她嫣然一笑:“您真像他啊!” “像谁?”她转过脸来望着我,坐直了身子:“像我已亡故的哥哥!” “哦——。他死时年轻吗?”她叹了口气:“很年轻呵。他饮弹自尽了。可 怜的人!他生得多么英俊可爱啊。等一等,我这就给您相片看。” “您哥哥多大?”我岔开话题。她却似乎没有听见,一对明亮的眸子静静地 盯在我脸上,叫人心慌意乱。她的眼睛大得就像整个天空。 “瞧这眼睛周围的线条,瞧这嘴……”她梦也似的说。我努力冷静地望着她 的脸,可是做起来非常困难。她细细地看了我很久,然后把椅子移得更靠近我, 用亲切感人的语调讲起她的哥哥来。她声音很低,头几乎挨着我的头,使我闻到 了她金发的幽香。对昔日的幸福与痛苦的生动回忆,使她的眼睛闪闪发光,表情 更加活泼。在激情的火光辉映下,她的容颜变得使我觉得是那么熟悉,我仿佛真 的成了她所怀念的亲人了。这双眼睛……这张嘴……我想着——这就是我自己的 脸呀;只不过更加高贵,更加细腻一些……终于,她讲不下去了,开始啜泣起来, 把小巧玲珑的脑袋埋在布鲁塞尔花旁边;而我呢,便几乎喊出来:我就是他!就 是他!我真幸福哟,还在生前就有这样一位女子为我痛哭流涕……不知不觉间, 我伸出手去轻轻抚摩她那被晚霞映红了的头。她毫不表示反对。后来,她抬起泪 光晶莹的眸子,若有所思地说:“他要还活着,我俩就会永远生活在一起,我一 辈子也不肯嫁人的……”我听得出了神。这时候,她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哭得跟个泪人儿似的了。我望着西下的夕阳,心里嘀咕:“她是别人的妻子 哩……”可是这想法经她一哭,就给哭跑了。还没等落日完全隐没在紫色的山岗 背后,她那娇小的脑袋已经贴在我胸前,蓬松的金发弄得我的下巴怪痒的。接着, 我便吻去了露西夫人脸颊上露珠儿般莹洁的泪水。随着头几颗苍白的星星在黄昏 的天空中显现,她的红唇也绽出了甜蜜的笑意…………一小时后,我在园门边碰 上了她归来的丈夫;在他向我伸出手来的当儿,我才发现自己的领带上粘着一粒 香粉。这该死的香粉啊!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它,在急忙伸出一只手去与我朋友相 握的同时,另一只手却努力想把它弹掉。 (选自《世界精选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 文章多次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使“我”的形象更加立体,彰显出我”的 性格特性。 B. 金发夫人并没有拒绝我对她的好意,这体现出“我”和金发夫人都是一个 随便的人。 C. 文章首句开门见山,运用简单的话语不仅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点明了 文章主旨。 D. “我”不断的在爱河中沦陷下去,这间接反映出了人性是多么脆弱,多么 不禁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