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 试题部分 考生注意: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考生一律 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考生不得提前交卷。考试结束后由监考员将试题卷上 交 第I卷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 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 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 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 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 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 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 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 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 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 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 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 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 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 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不 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 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 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 受。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 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 学的对话精神。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 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受到罗什的髙度赞扬,与僧肇一起被称 为“第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 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中土沙门西行 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人,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 出的两位。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如果没有法 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山西省八所重点中学 2016 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 试题部分 考生注意: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考生一律 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考生不得提前交卷。考试结束后由监考员将试题卷上 交。 第I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小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 2 世纪到 7 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 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 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 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 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 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 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 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 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 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 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 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 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 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 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不 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 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 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 受。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 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 学的对话精神。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 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受到罗什的高度赞扬,与僧肇一起被称 为“第一”。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 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中土沙门西行 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人,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 出的两位。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如果没有法 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 邻诸国。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百济、新罗及日本。没有在 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 具有建构世界宗教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选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有删改) 1.下列关于“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以后,伴 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佛教不再被看作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 明展开对话了。 B.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出现的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 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使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 就是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 C.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可以说是双向对话,不仅有“西学东渐”的单向 对话,同时也有大量像法显和玄奘等中土的高僧大德到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 话 D.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 的结构性力量之一,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使佛教通过中国流传于四邻 诸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特征不同,魏晋时期 主要是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 对话。 B.在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 含经》系列和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C.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 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 的过程。 D.中土的高僧大德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 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这是对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的继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就用中国原有经典 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 话与融合 B.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除了通过和平、聪明的方式融入之外,还 因佛教自身具有对话精神,即其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 识 C.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和开花结果期,是佛教 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 分 D.佛教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是离不开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存在和发展的 在此意义上,中国佛教在建构世界宗教文明上的历史价值必不可少, 1.B 3.A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 邻诸国。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百济、新罗及日本。没有在 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 具有建构世界宗教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选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有删改) 1.下列关于“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以后,伴 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佛教不再被看作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 明展开对话了。 B.公元 2 世纪到 7 世纪期间出现的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 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使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 就是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 C.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可以说是双向对话,不仅有“西学东渐”的单向 对话,同时也有大量像法显和玄奘等中土的高僧大德到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 话。 D.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 的结构性力量之一,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使佛教通过中国流传于四邻 诸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特征不同,魏晋时期 主要是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 对话。 B.在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 含经》系列和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C.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 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 的过程。 D.中土的高僧大德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 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这是对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的继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就用中国原有经典 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 话与融合。 B.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除了通过和平、聪明的方式融入之外,还 因佛教自身具有对话精神,即其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 识。 C.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和开花结果期,是佛教 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 分。 D.佛教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是离不开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存在和发展的。 在此意义上,中国佛教在建构世界宗教文明上的历史价值必不可少。 1.B 2.C 3.A
【解析】 试题分析:“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范围扩大。原文为“公 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 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此题选项B混淆范 围 2 试题分析:强加因果“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 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与“佛教进入中国是因地域关系自然 而然地发生的过程”不存在因果关系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 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 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选项C强加因果。 试题分析:“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与融合”有误,属无中 生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 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 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 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 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 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 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 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 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 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 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 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 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 “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 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解析】 1. 试题分析:“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范围扩大。原文为“公 元 2 世纪到 7 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 话。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 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此题选项 B 混淆范 围。 2. 试题分析:强加因果“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 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与“佛教进入中国是因地域关系自然 而然地发生的过程”不存在因果关系。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 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 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选项 C 强加因果。 3. 试题分析:“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与融合”有误,属无中 生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 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 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 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 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 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 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 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 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 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 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 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 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 “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 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 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 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有改动) 【注】三王所为序、赋、记:“三王”指王勃、王仲舒、与王绪所写的《滕王阁 序》《滕王阁赋》《滕王阁记》。 4.对下列句加横线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壮其文辞 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B.移刺袁州 刺:担任刺史 C.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造:制造。 D.词列三王之次 次:次序、行列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 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B.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 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C.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 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D.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 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为“文起八 代之衰” B.滕王阁与鹳雀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唐朝滕王李元婴始建 而得名。 C.“躬诣”有多种含义,古代下级面见上级的一种礼节,文中是亲自到、亲自 去的意思。 D.“治所”古代指地方政府驻地,包括省治、府治、州治等,文中借指所管辖 的地方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4.C 5.A 6.B 7.(1)但是我的地方没有一件事情可借来出行,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 烦你的接待之人?(2)现在,(您离开南昌)三十年后,您来到南昌做地方长 官,今天刚好满一月,您又来这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情感呢? 【解析】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 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 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有改动) 【注】三王所为序、赋、记:“三王”指王勃、王仲舒、与王绪所写的《滕王阁 序》《滕王阁赋》《滕王阁记》。 4.对下列句加横线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壮其文辞 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B.移刺袁州 刺:担任刺史。 C.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 造:制造。 D.词列三王之次 次:次序、行列。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 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B.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 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C.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 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D.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 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为“文起八 代之衰”。 B.滕王阁与鹳雀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唐朝滕王李元婴始建 而得名。 C.“躬诣”有多种含义,古代下级面见上级的一种礼节,文中是亲自到、亲自 去的意思。 D.“治所”古代指地方政府驻地,包括省治、府治、州治等,文中借指所管辖 的地方。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4.C 5.A 6.B 7.(1)但是我的地方没有一件事情可借来出行,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 烦你的接待之人?(2)现在,(您离开南昌)三十年后,您来到南昌做地方长 官,今天刚好满一月,您又来这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情感呢? 【解析】 4.
试题分析:造:到达。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 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 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 经常出现“以今释古”的例子,如此题“造”就用现在的意思“制造”解释,文 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 该重点注意。 试题分析: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 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 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 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讫功”不能分开,“焉” 后面要断开 6. 试题分析: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 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 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 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如此题 应是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假、舍、安”“期、燕、乌”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 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 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 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假、舍、安”“期、燕、乌”等实词的落实。还要注意翻 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韩愈年轻的时候听说江南多有(宜于)登临游赏的所在,只有滕王阁是第一。有 瑰丽,雄伟、奇绝、独特的称号。等到三王写这些文章,觉得他们文章很壮美, 更加想去那里看一看然后来阅读前人文章,以便忘记我的忧愁。受在朝廷做官的 束缚,参观滕王阁的愿望没有机会实现他。十四年,因为谈论事情(佛骨)被贬 留守揭阳,因为想近便,走了捷径,以至取道海上,又不能够过往南昌来看看所 说的滕王阁。这年冬天,因为皇帝庆祝年号,在国内施加恩德,转任袁州。袁州 是南昌的附属地方,我私下里高兴侥幸的对自己说,认为应当能够亲自到南昌府 接受您的管制在你的手下做官,等到没有事情将要返还的时候,或许可以有一机 会到滕王阁的所在,我私下里寄托眼睛满足所期望的事情啊。到了袁州七月的时 候,把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作为御使中丞的诏书下达了,考察江南西道;洪、江 饶等地都是所属管治的地方。八个地方的百姓,以前不方便的以及要求不能满足
试题分析:造:到达。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 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 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 经常出现“以今释古”的例子,如此题“造”就用现在的意思“制造”解释,文 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 该重点注意。 5. 试题分析: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 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 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 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讫功”不能分开,“焉” 后面要断开。 6. 试题分析: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 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 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 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如此题 应是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7.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假、舍、安”“期、燕、乌”。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 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 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 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假、舍、安”“期、燕、乌”等实词的落实。还要注意翻 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韩愈年轻的时候听说江南多有(宜于)登临游赏的所在,只有滕王阁是第一。有 瑰丽,雄伟、奇绝、独特的称号。等到三王写这些文章,觉得他们文章很壮美, 更加想去那里看一看然后来阅读前人文章,以便忘记我的忧愁。受在朝廷做官的 束缚,参观滕王阁的愿望没有机会实现他。十四年,因为谈论事情(佛骨)被贬 留守揭阳,因为想近便,走了捷径,以至取道海上,又不能够过往南昌来看看所 说的滕王阁。这年冬天,因为皇帝庆祝年号,在国内施加恩德,转任袁州。袁州 是南昌的附属地方,我私下里高兴侥幸的对自己说,认为应当能够亲自到南昌府, 接受您的管制在你的手下做官,等到没有事情将要返还的时候,或许可以有一机 会到滕王阁的所在,我私下里寄托眼睛满足所期望的事情啊。到了袁州七月的时 候,把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作为御使中丞的诏书下达了,考察江南西道;洪、江、 饶等地都是所属管治的地方。八个地方的百姓,以前不方便的以及要求不能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