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课题一适应心理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心理适应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重点:适应的心理过程 教学内容: 适应的含义 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角度,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 即生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指 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 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 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这是 社会适应的概念。 (-)什么是适应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对适应的定义是这样下的:“适应是来源 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 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这一定义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了适应这一心理现象的性质与特点 第一,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 第二,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 第三,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 由此,可以对心理适应作以下比较完整的表述: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 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 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二)适应的意义 1、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2、适应主要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社会适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0生活方式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 (2)社会态度的适应,包括政治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人生 观、世界观、友谊观、爱情观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3)社会角色的适应,主要指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与发展; (4)社会活动能力的适应,包括生活、学习、交往、工作、劳动、休闲等能力 的形成与发展 (5)社会法制与道德观念的适应主要指维护社会安定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 方面的行为规范
1 第二章 适应与心理健康 课题一 适应心理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心理适应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重点:适应的心理过程 教学内容: 一、适应的含义 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 即生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指 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 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 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这是 社会适应的概念。 (一)什么是适应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对适应的定义是这样下的:“适应是来源 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 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 这一定义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了适应这一心理现象的性质与特点: 第一,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 第二,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 第三,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 由此,可以对心理适应作以下比较完整的表述: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 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 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二)适应的意义 1、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2、适应主要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社会适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生活方式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 (2)社会态度的适应,包括政治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人生 观、世界观、友谊观、爱情观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3)社会角色的适应,主要指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与发展; (4)社会活动能力的适应,包括生活、学习、交往、工作、劳动、休闲等能力 的形成与发展; (5)社会法制与道德观念的适应,主要指维护社会安定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 方面的行为规范
心理适应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十分密切。心理适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功 能,是社会适应的心理基础。离开以同化、顺应以及其他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 为基础的内化过程,个体社会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脱离开对社会环 境的良好适应,那么心理适应本身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3、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适应是心理 健康的结果和外在表现;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又是心理适应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换言之,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在适应能力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样,具有较 强适应能力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一定较高。这种关系使得心理适应能力的发 展与培养问题,必然会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硏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适应的心理过程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适应的过程,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环节是最基本的 1、需要:发展的内部动力。 个体原有发展水平与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最原 始的动力源泉。需要本身的产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作用。根据马斯洛 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将其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 我实现的需要五大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又可以把它分为自然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三种。从适应的角度看,通常可以分为生存性需要和发 展性需要两种。然而,不管怎样分类,适应的过程始终是从需要的产生开始的 实际上适应本身也是人的种需要是人终其一生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需要。 2、阻挠:适应状态的破坏 阻挠是指个体不能利用已有的行为习惯来满足自己某些需要的情况。这种情 况通常都岀现在环境发生了变化,主体遇到了新的问题情境的时候。阻挠现象出 现时,人们一般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紧张与焦虑感。阻挠的产生实际上意味着主 体原有的适应状态已被打破,其原有的行为模式与新的需要之间发生了矛盾,从 而产生了新的不适应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改变自己原有行为模式的动机便 会应运而生。 3、尝试:满足需求的努力。 为了改变不适应的被动局面,人们在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参照的情况下,便会 做出各种努力,采取各种方式来进行积极的尝试。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解决新 问题的过程,基本上属于试误学习的性质,是适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但人的试 误学习与动物的试误学习有本质的不同:动物的试误学习只是一种盲目的尝试, 充其量也只是得到及时强化以后才能形成的稳定的条件反射洏而人的试误学习则 是经过认真思考、有一定理论假设作指导的理性的行为,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创新 色彩。在尝试过程中一旦取得了成功,被肯定和巩固下来的就不仅是解决问题的 行为本身,而且包括行为背后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概括与升
2 心理适应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十分密切。心理适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功 能,是社会适应的心理基础。离开以同化、顺应以及其他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 为基础的内化过程,个体社会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脱离开对社会环 境的良好适应,那么心理适应本身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3、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适应是心理 健康的结果和外在表现;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又是心理适应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换言之,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在适应能力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样,具有较 强适应能力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一定较高。这种关系使得心理适应能力的发 展与培养问题,必然会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二、适应的心理过程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适应的过程,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环节是最基本的: 1、需要:发展的内部动力。 个体原有发展水平与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最原 始的动力源泉。需要本身的产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作用。根据马斯洛 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将其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 我实现的需要五大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又可以把它分为自然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三种。从适应的角度看,通常可以分为生存性需要和发 展性需要两种。然而,不管怎样分类,适应的过程始终是从需要的产生开始的。 实际上,适应本身也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人终其一生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需要。 2、阻挠:适应状态的破坏。 阻挠是指个体不能利用已有的行为习惯来满足自己某些需要的情况。这种情 况通常都出现在环境发生了变化,主体遇到了新的问题情境的时候。阻挠现象出 现时,人们一般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紧张与焦虑感。阻挠的产生实际上意味着主 体原有的适应状态已被打破,其原有的行为模式与新的需要之间发生了矛盾,从 而产生了新的不适应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改变自己原有行为模式的动机便 会应运而生。 3、尝试:满足需求的努力。 为了改变不适应的被动局面,人们在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参照的情况下,便会 做出各种努力,采取各种方式来进行积极的尝试。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解决新 问题的过程,基本上属于试误学习的性质,是适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但人的试 误学习与动物的试误学习有本质的不同:动物的试误学习只是一种盲目的尝试, 充其量也只是得到及时强化以后才能形成的稳定的条件反射;而人的试误学习则 是经过认真思考、有一定理论假设作指导的理性的行为,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创新 色彩。在尝试过程中一旦取得了成功,被肯定和巩固下来的就不仅是解决问题的 行为本身,而且包括行为背后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概括与升
华。 (4)重新适应:恢复新的平衡。 经过一番尝试,找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人们新的需要就可以得到满足, 原有行为模式与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曾经有过的不平衡状态 重新恢复了平衡。这意味着,一次不适应的问题已经解决,主体可以重新回到适 应状态之中只是这种状态仍然是短暂的很快就会被新的不适应现象重新打破。 这种不适应——适应——不适应状态的循环往复,就是适应过程的规律性表现 三、适应的心理机制 皮亚杰认为,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但只用同化和顺 应这两个过程来说明适应似乎过于简单了些。在解释社会适应中一些复杂的适应 过程时,有必要对此做出进一步的说明。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 论,我们认为,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可表述为以下模式 L同化 [外含 部评估 不适应 认知调节 行为选择 重新适应 部评估 顺应 这一模式表示,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中间,一般要经历认知调节、 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 1、认知调节。 是适应过程的起始阶段,它包括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 (1)外部评估。外部评估是认知调节的第一个阶段,指主体对变化了的外 部环境及其对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影响作用,进行全面了解并做出新的判断的过 程,主要任务是确定外部环境中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这些变 化和要求对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能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做出准 确的判断,对新的角色期待形成正确的理解与把握 (2)内部评估。内部评估是指主体在对外部变化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 对自身内部状态进一步的了解与判断。实际上这是一种在自我监控系统的参与 下,自我评价和自我意向重新调整的过程。具体包括对因外部变化引起的内部不 平衡状态的估计,对不适应现象的归因分析,对已有经验的检索与比较,对原有 行为方式应对效果的审视与判断等 由外部评估到内部评估,这是认知调节发展的必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
3 华。 (4)重新适应:恢复新的平衡。 经过一番尝试,找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人们新的需要就可以得到满足, 原有行为模式与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曾经有过的不平衡状态 重新恢复了平衡。这意味着,一次不适应的问题已经解决,主体可以重新回到适 应状态之中。只是这种状态仍然是短暂的,很快就会被新的不适应现象重新打破。 这种不适应——适应——不适应状态的循环往复,就是适应过程的规律性表现。 三、适应的心理机制 皮亚杰认为,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但只用同化和顺 应这两个过程来说明适应似乎过于简单了些。在解释社会适应中一些复杂的适应 过程时,有必要对此做出进一步的说明。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 论,我们认为,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可表述为以下模式: 这一模式表示,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中间,一般要经历认知调节、 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 1、认知调节。 是适应过程的起始阶段,它包括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 (1)外部评估。外部评估是认知调节的第一个阶段,指主体对变化了的外 部环境及其对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影响作用,进行全面了解并做出新的判断的过 程,主要任务是确定外部环境中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这些变 化和要求对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能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做出准 确的判断,对新的角色期待形成正确的理解与把握。 (2)内部评估。内部评估是指主体在对外部变化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 对自身内部状态进一步的了解与判断。实际上这是一种在自我监控系统的参与 下,自我评价和自我意向重新调整的过程。具体包括对因外部变化引起的内部不 平衡状态的估计,对不适应现象的归因分析,对已有经验的检索与比较,对原有 行为方式应对效果的审视与判断等。 由外部评估到内部评估,这是认知调节发展的必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 不适应 认知调节 外部评估 内部评估 态度转变 行为选择 重新适应 同化 顺应
体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自我评价的水平对认知调节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2、态度转变 认知过程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情绪体验的变化,同时也会导致行为意向发生相 应的变化。当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都发生了变化时,就会引起态度的改变。态 度的转变实际上是对动力系统和反应倾向的调节,这是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保持 和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背景条件。 3、行为选择 行为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与决策的过程,其核心是对原有行为方式的调整 与改变。行为方式的重新选择是以认知的调节与态度的改变为基础的,受思雄方 式与态度倾向的直接制约。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如果是积极的,那么主体的行为 方式也会是积极的;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如果是消极的,那么行为方式也会是消 极的。 在这一过程中,同化与顺应这两种调节方式始终在发挥着作用
4 体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自我评价的水平对认知调节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2、态度转变。 认知过程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情绪体验的变化,同时也会导致行为意向发生相 应的变化。当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都发生了变化时,就会引起态度的改变。态 度的转变实际上是对动力系统和反应倾向的调节,这是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保持 和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背景条件。 3、行为选择。 行为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与决策的过程,其核心是对原有行为方式的调整 与改变。行为方式的重新选择是以认知的调节与态度的改变为基础的,受思维方 式与态度倾向的直接制约。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如果是积极的,那么主体的行为 方式也会是积极的;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如果是消极的,那么行为方式也会是消 极的。 在这一过程中,同化与顺应这两种调节方式始终在发挥着作用
课题二大学生的角色与环境变化 教学目的:掌握大学生角色与环境变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角色与环境变化 教学内容: 、大学生角色的转变 (-)角色 所谓“角色”,是人在社会行为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 求的行为模式,它客观地规定了一个人的活动范围、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以 及行为方式等。 二)大学生角色的转变 1角色意识的转变.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成为大学 生,这是客观事实,但相当一部分新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角色 意识还停留在中学生这一层次。这种角色意识的滞后性,妨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 的适应。角色意识的转变关键是角色责任的转变,大学生的称号不仅仅是一种文 化层次的体现,更是一种神圣责任的象征 2、角色位置的转变。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部分都是学习上的佼 佼者,平时深得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辉煌的过去。进 入大学,如果重新排定座次,就只能有少数人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 大多数学生将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转变,自我评价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 击 3、角色行为的转变。角色行为的转变是角色转变的关键。 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作出了详 细的规定,而且各高校还相应地制定了许多具体的规章制度,这些都是对大学生 的行为规范。大学新生应认真学习,尽快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大学生这一新的人生 角色的要求。 环境变化 (一)生活环境的变化 生活环境的变化体现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范围等方面。 1、从生活方式上看,中学生大多住在家里,不少人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 间,起居由父母安排,除了学习外,凡事不用操心。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住宿 舍吃食堂,凡事要靠自己处理。这种改变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是个挑战。 2、从生活习惯看,饮食方面的显著差异,气候与语言环境的变化,作息制 度与卫生习惯的不同,经济上安排不当等,都可能造成适应不良。 3、从生活范围看,中学生生活领域较窄,基本上是从家门到校门。由于高
5 课题二 大学生的角色与环境变化 教学目的:掌握大学生角色与环境变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重点:角色与环境变化 教学内容: 一、大学生角色的转变 (一)角色 所谓“角色”,是人在社会行为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 求的行为模式,它客观地规定了一个人的活动范围、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以 及行为方式等。 (二)大学生角色的转变 1 角色意识的转变.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成为大学 生,这是客观事实,但相当一部分新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角色 意识还停留在中学生这一层次。这种角色意识的滞后性,妨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 的适应。角色意识的转变关键是角色责任的转变,大学生的称号不仅仅是一种文 化层次的体现,更是一种神圣责任的象征。 2、角色位置的转变。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部分都是学习上的佼 佼者,平时深得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辉煌的过去。进 入大学,如果重新排定座次,就只能有少数人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 大多数学生将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转变,自我评价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 击。 3、角色行为的转变。角色行为的转变是角色转变的关键。 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作出了详 细的规定,而且各高校还相应地制定了许多具体的规章制度,这些都是对大学生 的行为规范。大学新生应认真学习,尽快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大学生这一新的人生 角色的要求。 二、环境变化 (一)生活环境的变化 生活环境的变化体现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范围等方面。 1、从生活方式上看,中学生大多住在家里,不少人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 间,起居由父母安排,除了学习外,凡事不用操心。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住宿 舍吃食堂,凡事要靠自己处理。这种改变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是个挑战。 2、从生活习惯看,饮食方面的显著差异,气候与语言环境的变化,作息制 度与卫生习惯的不同,经济上安排不当等,都可能造成适应不良。 3、从生活范围看,中学生生活领域较窄,基本上是从家门到校门。由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