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一中 2011届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考试 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4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导致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学校与休闲在起源上的同义,绝 不是巧合。从本质上看,教育是人这一特殊的物种亨受休闲的特有方式。动物只有嬉戏,没 有教育。人类除了有儿童自在的游戏玩耍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那就是教育。 通过这种特殊的休闲方式,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传递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但现在的教育 通过不休闲和不教育这两种方式排斥了休闲,变得只与工作有关,而与休闲亳不相关,那这 教育还是教育吗? 从自然的角度看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 换句话说,在童年阶段,儿童生活的特性,就是这一阶段的人性内涵。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 顺应儿童生活的这种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如果学校和教育排斥了休闲,儿童一进入 学校和教育场域,就好像一下孑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戛然而止 这种落差是不是也太大了?如果适应不好,就会被贴上终身都可能难以揭除的标签;如果能 够适应,其本性的压抑与丧失该有多大!儿童要么不适应,要么得改变本性来适应,那这种 教育不是异化的吗?
银川一中 2011 届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考试 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4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导致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学校与休闲在起源上的同义,绝 不是巧合。从本质上看,教育是人这一特殊的物种享受休闲的特有方式。动物只有嬉戏,没 有教育。人类除了有儿童自在的游戏玩耍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那就是教育。 通过这种特殊的休闲方式,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传递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但现在的教育 通过不休闲和不教育这两种方式排斥了休闲,变得只与工作有关,而与休闲毫不相关,那这 教育还是教育吗? 从自然的角度看,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 换句话说,在童年阶段,儿童生活的特性,就是这一阶段的人性内涵。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 顺应儿童生活的这种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如果学校和教育排斥了休闲,儿童一进入 学校和教育场域,就好像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戛然而止, 这种落差是不是也太大了?如果适应不好,就会被贴上终身都可能难以揭除的标签;如果能 够适应,其本性的压抑与丧失该有多大!儿童要么不适应,要么得改变本性来适应,那这种 教育不是异化的吗?
尼尔.波兹曼认为:“由于局限儿童于书本学习,由于他们受制于书本学习者的心理以 及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印刷向儿童关闭了日常生活的世界。儿童一进入排斥休闲的学校, 其日常生活世界的大门就被关闭了。自在的、游戏的、独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在学校里没有 空间,学校排斥儿童日常生活的这些特性,而倡导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工作化”的成 年人的生活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一概地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生活方式, 而是反对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将儿童日常生活的一些特性,比 如游戏性延展到学校生活中,使其成为—种整合的、互渗的生活呢?在两种生活之间竖起 道门墙,将儿童的特性关在门外,既异化了教育,也异化了儿童。 在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下,儿童在人生的初期阶段就开始了繁重的“工作”--学习 使学生变成了“工作化的儿童”。身着校服的儿童与身着工作服和职业装的成年人没什么两 样,都是早出晚归,都是行色匆匆。正常的参加工作时间是成年之后,起码要到18岁之后,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儿童只要达到入学年龄,似乎就开始“上班”了。要不然我们为什么 常说“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呢。实际上探究是人的天 性,人是天生爱学习的动物,处在人生初级阶段的儿童,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游戏等自己的方 式探索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排斥休闲的教育将学习“工作化″,一饣 明显的后果是剥夺了学习的快乐。符合儿童探究天性的学习,在排斥休闲的教育体制中变成 了类似于成年人为养家糊口不得已为之的枯燥乏味的“工作”,真是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摘自《新华文摘》) 1.下列对“双重异化”这一概念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教育不让儿童休闲,又不对儿童进行休闲教育 B.学校教育不顺应儿童生活的特征,将学习变为乏味的“工作” C.儿童在异化了的教育环境中,本性被压抑与丧失,只有通过改变本性来适应“工作 化”的学习生活 D.教育不顺应儿童特征而将学习“工作化”,儿童改变本性丧失本性来适应“工作化” 的学习 2.对“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的理解不正
尼尔.波兹曼认为:“由于局限儿童于书本学习,由于他们受制于书本学习者的心理以 及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印刷向儿童关闭了日常生活的世界。”儿童一进入排斥休闲的学校, 其日常生活世界的大门就被关闭了。自在的、游戏的、独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在学校里没有 空间,学校排斥儿童日常生活的这些特性,而倡导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工作化”的成 年人的生活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一概地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生活方式, 而是反对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将儿童日常生活的一些特性,比 如游戏性延展到学校生活中,使其成为一种整合的、互渗的生活呢?在两种生活之间竖起一 道门墙,将儿童的特性关在门外,既异化了教育,也异化了儿童。 在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下,儿童在人生的初期阶段就开始了繁重的“工作”----学习, 使学生变成了“工作化的儿童”。身着校服的儿童与身着工作服和职业装的成年人没什么两 样,都是早出晚归,都是行色匆匆。正常的参加工作时间是成年之后,起码要到 18 岁之后,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儿童只要达到入学年龄,似乎就开始“上班”了。要不然我们为什么 常说“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呢。实际上探究是人的天 性,人是天生爱学习的动物,处在人生初级阶段的儿童,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游戏等自己的方 式探索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排斥休闲的教育将学习“工作化”,一个 明显的后果是剥夺了学习的快乐。符合儿童探究天性的学习,在排斥休闲的教育体制中变成 了类似于成年人为养家糊口不得已为之的枯燥乏味的“工作”,真是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摘自《新华文摘》) 1.下列对“双重异化”这一概念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教育不让儿童休闲,又不对儿童进行休闲教育。 B.学校教育不顺应儿童生活的特征,将学习变为乏味的“工作”。 C.儿童在异化了的教育环境中,本性被压抑与丧失,只有通过改变本性来适应“工作 化”的学习生活。 D.教育不顺应儿童特征而将学习“工作化”,儿童改变本性丧失本性来适应“工作化” 的学习。 2.对“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自在的游戏玩耍的天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B.如果学校教育完全排斥了儿童原本的生活,那么这样的提升和引领必然让孩子异化 C.排斥儿童生活的学校和教育,无论学生适应与否都会导致教育的异化或儿童的异 D.学校和教育应该完全顺应儿童的生活,并且要自始至终地让他们保持爱游戏玩耍的 特点。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教育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正是通过它,人类创造的文化才得以传递并不断创新。 B.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休闲方式,它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 C.排斥休闲的学校教育,其特征是先顺应儿童生活的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D.作者认为,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就应该开始“上班”,“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 正说明了这一点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孔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 为人使酒仗气,毎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 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为二府长史,典签谘事,不呼不敢前,不令去 不敢去。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众咸云:“孔公一月二十九日醉, 胜他人二十九日醒也。”世祖毎欲引见,先造人觇其醉醒。 性真素,不尚矫饰,遇得宝玩,服用不疑,而他物粗败,终不改易。觊弟道存,从弟徽, 颇营产业。二弟请假东还,觊出渚迎之,辎重十余船,皆是绵绢纸席之属。觊见之,伪喜 谓曰:“我比困乏,得此甚要。”因命上置岸侧,既而正色谓道存等曰:“汝辈忝预土流,何 至还东作贾客邪!命左右取火烧之,烧尽乃去 徙司徒左长史,道存代觊为后军长史、江夏内史。时东土大旱,都邑米贵,一斗将百钱。 道存虑觊甚乏,遺吏载五百斛米饷之。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 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彼。”吏日:“自古以来,无有载米上水者 都下米贵,乞于此货之。”不听,吏乃载米而去。 太宗即位,时上流反叛,上遣都水使者孔璪入东慰劳。璪至,说觊曰:“废帝侈费,仓
确的一项是 ( ) A.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自在的游戏玩耍的天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B.如果学校教育完全排斥了儿童原本的生活,那么这样的提升和引领必然让孩子异化。 C.排斥儿童生活的学校和教育,无论学生适应与否,都会导致教育的异化或儿童的异 化。 D.学校和教育应该完全顺应儿童的生活,并且要自始至终地让他们保持爱游戏玩耍的 特点。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教育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正是通过它,人类创造的文化才得以传递并不断创新。 B.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休闲方式,它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 C.排斥休闲的学校教育,其特征是先顺应儿童生活的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D.作者认为,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就应该开始“上班”,“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 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孔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 为人使酒仗气,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 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为二府长史,典签谘事,不呼不敢前,不令去 不敢去。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众咸云:“孔公一月二十九日醉, 胜他人二十九日醒也。”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性真素,不尚矫饰,遇得宝玩,服用不疑,而他物粗败,终不改易。觊弟道存,从弟徽, 颇营产业。二弟请假东还,觊出渚迎之,辎重十余船,皆是绵绢纸席之属。觊见之,伪喜, 谓曰:“我比困乏,得此甚要。”因命上置岸侧,既而正色谓道存等曰:“汝辈忝预士流,何 至还东作贾客邪!”命左右取火烧之,烧尽乃去。 徙司徒左长史,道存代觊为后军长史、江夏内史。时东土大旱,都邑米贵,一斗将百钱。 道存虑觊甚乏,遣吏载五百斛米饷之。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 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彼。”吏曰:“自古以来,无有载米上水者, 都下米贵,乞于此货之。”不听,吏乃载米而去。 太宗即位,时上流反叛,上遣都水使者孔璪入东慰劳。璪至,说觊曰:“废帝侈费,仓
储耗尽,都下罄匮,资用已竭。今南北并起,远近离叛,若拥五郡之锐,招动三昊,事无不 克。”觊然其言,遂发兵驰檄。太宗遺建威将军沈怀明东讨。会稽闻西军稍近,将士多奔亡, 觊不能复制。上虞令王晏起兵攻郡,觊以东西交逼,忧遽不知所为。门生载以小船,窜于嵴 山村。嵴山民缚觊送诣晏,晏谓之曰:“此事孔璪所为,无豫卿事。可作首辞,当相为申上。 觊曰:“江东处分,莫不由身,委罪求活,便是君辈行意耳!晏乃斩之东阁外。临死求酒, 曰:“此是平生所好。”时年五十。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醉辄弥日不醒 辄:总是 B.遇得宝玩,服用不疑 疑:怀疑 C.乞于此货之 货:卖出 D.嵴山民缚觊送诣晏 诣:到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直接表现孔觊“不嗜财物,能明辨是非”的一组是(3分)() ①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 ②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③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 米邪?可载米还彼。” ④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 ⑤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 ⑥临死求酒,曰:“此是平生所好。”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⑥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觊曾先后担任过司徒左长史、后军长史、江夏内史等职,后因反叛而被处死 B.孔觊平生不好宝玩只好酒,常常一个月要醉上二十九天,甚至要求皇帝等他酒醒 才 可召见。 C.孔觊从不置办产业,生活常常贫困不堪,却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把弟弟道 的接济也一把火烧尽 D.孔觊为人正派,不阿权贵,却听信都水使者孔璪的蛊惑而谋反,落得个身首异处 的下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5分) (2)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 彼。(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8-9题 秦楼月
储耗尽,都下罄匮,资用已竭。今南北并起,远近离叛,若拥五郡之锐,招动三吴,事无不 克。”觊然其言,遂发兵驰檄。太宗遣建威将军沈怀明东讨。 会稽闻西军稍近,将士多奔亡, 觊不能复制。上虞令王晏起兵攻郡,觊以东西交逼,忧遽不知所为。门生载以小船,窜于嵴 山村。嵴山民缚觊送诣晏,晏谓之曰:“此事孔璪所为,无豫卿事。可作首辞,当相为申上。” 觊曰:“江东处分,莫不由身,委罪求活,便是君辈行意耳!”晏乃斩之东阁外。临死求酒, 曰:“此是平生所好。”时年五十一。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每醉辄.弥日不醒 辄:总是 B.遇得宝玩,服用不疑. 疑:怀疑 C.乞于此货.之 货 :卖出 D.嵴山民缚觊送诣.晏 诣:到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直接表现孔觊“不嗜财物,能明辨是非”的一组是(3 分)( ) ①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 ②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③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 米邪?可载米还彼。” ④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 ⑤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 ⑥临死求酒,曰:“此是平生所好。” A.①②④⑤ B. 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 ①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孔觊曾先后担任过司徒左长史、后军长史、江夏内史等职,后因反叛而被处死。 B. 孔觊平生不好宝玩只好酒,常常一个月要醉上二十九天,甚至要求皇帝等他酒醒 才 可召见。 C. 孔觊从不置办产业,生活常常贫困不堪,却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把弟弟道 存 的接济也一把火烧尽。 D. 孔觊为人正派,不阿权贵,却听信都水使者孔璪的蛊惑而谋反,落得个身首异处 的下场。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5 分) (2)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 彼。(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8-9 题 秦楼月
(宋)向子誣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8.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有所 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韩愈《马说》) (2)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 ,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5)淇则有岸, (《氓》) (6) ,未云何龙?(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分析题 安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 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岀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 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 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下自己的发散思维, 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 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 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宋)向子諲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8.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简要赏析。(5 分) 9.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有所 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句 1 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马说》) (2)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3)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__________________,玉盘珍馐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 (5)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氓》) (6)________________,未云何龙?(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分析题 安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 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 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 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 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 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 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