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一中 201l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三 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 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 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 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 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 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 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 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 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 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
银川一中 2011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三、 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 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 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 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 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 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 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 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 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 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
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 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 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 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 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拔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 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 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 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 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 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 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 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 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 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 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 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 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 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 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 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 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 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 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 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 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 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 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 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 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 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 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 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 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 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 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 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 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 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 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 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 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煕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土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 出几死。明日,改交陞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 干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时 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 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 不相值。帝遥见骂日:“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日:“臣言谅阴中不 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日:“臣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 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 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 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 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 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 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 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 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 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 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时 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 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 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阴中不 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
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日:“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 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土。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 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 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干人,或 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 节,迎还车驾。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 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日南陈北李。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有删节) 注释]①成童:十五岁以上。②大渐:病重。③谅阴:居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交趾道御史 改任 B.趣言之 趣:通“促”,赶快 C.比王指挥诣狱还 比:等到 D.褒表忠节 节:节约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李时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组是 ①诏求直言 ②时勉言营建之非 ③对不屈 ④时勉独正立⑤皇太子不宜远左右 ⑥遣其孙骥诣阙上书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B.李时勉性格刚毅耿直,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 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C.成祖皇帝征求大臣的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D.李时勉待人平和宽厚,所以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 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 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 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 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 节,迎还车驾。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 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有删节) [注释]①成童:十五岁以上。②大渐:病重。③谅阴:居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改.交阯道御史 改:改任 B.趣.言之 趣:通“促”,赶快 C.比.王指挥诣狱还 比:等到 D.褒表忠节. 节:节约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李时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组是 ( ) ①诏求直言 ②时勉言营建之非 ③对不屈 ④时勉独正立 ⑤皇太子不宜远左右 ⑥遣其孙骥诣阙上书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B.李时勉性格刚毅耿直,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 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C.成祖皇帝征求大臣的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D.李时勉待人平和宽厚,所以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2)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 里秋干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8.“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 简要赏析。(5分) 9.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 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句1分) (1)子曰:岁寒 (2)子曰:“君子坦荡荡 (3)子曰:其恕乎! ”此第二境也 (5)大学之道,在 在亲民,在 (6)博学之, 慎思之,明辨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只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玩笑 法莫泊桑
(1)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2)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 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8.“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 简要赏析。(5 分) 9.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 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每句 1 分) (1)子曰:岁寒, 。 (2)子曰:“君子坦荡荡, 。” (3)子曰:其恕乎! , 。 (4)“ , 。”此第二境也。 (5)大学之道,在 ,在亲民,在 。 (6) 博学之, ,慎思之,明辨之,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只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玩 笑 [法]莫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