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一中 20l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教师安奇、郭凤虎、赵赞社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東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 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 题号涂黑。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诗中华文化的灵魂 周笃文 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早在 4000年前的《尚书晓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 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卿云烂兮, 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只十六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太古洪 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 影响更大。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 莫近于诗。可见地位之显赫。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易让,具 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 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 生活的首选。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构建的美学理念,也 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 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ˆ。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 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诗经》云:“诗者 天地之心.万物之户。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 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 的戏剧,本质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 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ˆ实性理之精微
银川一中 2011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命题教师:安奇、郭凤虎、赵赞社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 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 题号涂黑。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诗 中华文化的灵魂 周笃文 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早在 4000 年前的《尚书晓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 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卿云烂兮, 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只十六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太古洪 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 影响更大。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 莫近于诗。”可见地位之显赫。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易让,具 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 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 生活的首选。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构建的美学理念,也 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 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 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诗经》云:“诗者 天地之心……万物之户。”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 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 的戏剧,本质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 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
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 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硏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 不在了 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岳飞的《满江红》、文 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它 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 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 衡。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 他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ˆ并用来突出 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斧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 的一大亮点。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ˆ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20年 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罗 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 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 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东坡赤壁诗》,2010年第4期) 1.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晓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 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 B.隋唐以来朝廷以诗赋取士,因此古诗的地位更加显赫,也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 极大 C.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练、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 比的艺术魅力。 D.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 格的重要基因 2.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 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 B.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彻,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 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C.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 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惫 D.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 培育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 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 B.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本质就 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 C.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 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D.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认
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 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 不在了。 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岳飞的《满江红》、文 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它 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 帝 1693 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 衡。”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 他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 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斧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 的一大亮点。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20 年 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罗 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 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 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东坡赤壁诗》,2010 年第 4 期) 1.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晓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 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 B.隋唐以来朝廷以诗赋取士,因此古诗的地位更加显赫,也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 极大。 C.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练、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 比的艺术魅力。 D.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 格的重要基因。 2.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 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 B.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彻,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 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C.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 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 D.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 培育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 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 B.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本质就 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 C.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 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D.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 1920 年罗素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认
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 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遺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 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 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 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 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岀纳奸伪。 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 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 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人两贤之 钟尝丁③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 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 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节选自《明史》) 【注】①蠲(juan):免除。②逋(bu):欠交,拖欠。③丁:遭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 雄:英雄、豪杰 钟佯不省,左右顾问 佯:假装 C.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藉:借 D.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 视:主管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廉洁的一组是()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④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 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B.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 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 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D.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
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每小题 3 分)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 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 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 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 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 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 民奉之若神。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 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人两贤之。 钟尝丁③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 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 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节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丁:遭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 雄:英雄、豪杰 B.钟佯.不省,左右顾问 佯:假装 C.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藉:借 D.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 视:主管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廉洁的一组是( )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④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 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B.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 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 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D.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
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5分) (2)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 伪。(5分) 二)诗歌阅读(l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11分) 长安秋望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 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8.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 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5分) 9.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题1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 傲》)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 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日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 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毎一页后边的明天ˆ的未知,还隐含着种希望。“明天 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 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 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 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 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 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 种空间。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
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5 分) (2)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 伪。(5 分) (二)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11 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 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8.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 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5 分) 9.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每题 1 分) (1)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 (杜甫《登高》) (3) ,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 傲》)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纸上 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日 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 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 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 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 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 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 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 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 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
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 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 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 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活动、考察、 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 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丟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 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在长沙路思治里12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 散,震毁。我-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岀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 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浡地逃脱岀来。转过两天,我吧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 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凊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 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 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 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应对与所作 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关系。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 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 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变得厚重、智慧和理智。 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 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 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 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 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 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 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 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 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 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
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 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 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 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活动、考察、 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 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 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 1976 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在长沙路思治里 12 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 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 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 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 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 年 7 月 28 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 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应对与所作 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关系。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 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 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变得厚重、智慧和理智。 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 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 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 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 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 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 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 “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 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 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