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真启用前4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餵川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谷题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 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 题目涂黑。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Q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干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 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 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 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产博差,酯梦12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 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凊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 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 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 题目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 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 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 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 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 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12 页) 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12 页)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 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 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 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 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弦,以合君臣之恩。”说 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 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间月。另外,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古琴音 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 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隔谓“六忌、七不弹”之说。“六忌 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 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 机。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 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 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孑修身养 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 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 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 精神境界。 (选自2011年7月15日中国国学网,有删改) 1.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 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B.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 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 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 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 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 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 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 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古琴音 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 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六忌” 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 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 机。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 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 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 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 “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 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 精神境界。 (选自 2011 年 7 月 15 日中国国学网,有删改) 1.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 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B.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 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 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徽分别 象征十二月。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 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季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 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 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 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 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王加二 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 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通上大风大雨等恶劣 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 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它与棋 术、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 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日:“響發ξ卖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日:“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 专诸于公子光。光之父日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日余祭,次日夷昧,次日季子札。诸樊 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 夷昧。夷昧死,当传季孑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昧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日:“使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 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徽分别 象征十二月。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 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 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 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 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一 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王加二 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 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 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 D.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它与棋 术、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 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 专诸于公子光。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 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 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 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12 页) 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12 页)
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光既得专 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 之濡;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 子光谓专诸日:“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 诸日:“王僚可杀也。母者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 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日:“光之身,孑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 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 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 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 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刺客列传》 [注]瀹(qi如n):古水名,在今四川境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 如:到往 B.欲卒致国于季子礼 致:到达 C.公子光详为足疾 详:通“佯”假装 D.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 擘:掰开 5.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公子光能“自立为王”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光真适嗣,当立②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 ⑨夹立侍,皆持长铍④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⑤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子胥来到吴国,他游说吴王攻打楚国,被公子光说成是为了报私仇,动机不单纯 因此他的建议不被采纳。对此伍子胥并没反驳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想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 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 设宴邀请王僚,王僚最终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还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光既得专 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 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 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 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 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 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 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 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 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 刺客列传》 [注]灊(qián):古水名,在今四川境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 如:到 往 B. 欲卒致.国于季子札 致:到达 C. 公子光详.为足疾 详:通“佯”假装 D. 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 擘 :掰开 5.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公子光能“自立为王”原因的一组是(3 分) ①光真适嗣,当立 ②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 ③夹立侍,皆持长铍 ④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⑤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伍子胥来到吴国,他游说吴王攻打楚国,被公子光说成是为了报私仇,动机不单纯, 因此他的建议不被采纳。对此伍子胥并没反驳。 B. 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想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 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 设宴邀请王僚,王僚最终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还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5分)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8.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分) 9.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言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忍尤而攘诟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2)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 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而族灭也?(杜牧《阿癆秀第5页(伏B刃 (3)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 秦复爱六国 谁得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 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 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8.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言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忍尤而攘诟。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2)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悬泉瀑 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3)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 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 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 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4)题(25分) 语文试卷 第 5 页(共 12 页) 语文试卷 第 6 页(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