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一中 2011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只 交答卷纸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4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 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 方面基于—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 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 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 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强度。 (3)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 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 化识别( cultural identification),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 (4)“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 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银川一中 2011 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只 交答卷纸。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45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 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 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 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 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 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强度。 (3)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 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 化识别( cultural identification),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4)“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 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讼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 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 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 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 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 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 状态 (6)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 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 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 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 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 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7)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 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 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岀更新 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选自百度《上海世博主题问答》) 1.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 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 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 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使和谐成为城市的主
《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 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 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 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 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 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 状态。 (6)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 18 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 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 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 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 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7)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 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 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 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选自百度《上海世博主题问答》) 1.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 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 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 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使和谐成为城市的主
题 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 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D.“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 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 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 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 开。 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 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D.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 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中“大同社会”中描绘出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完 B.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 斗争,产生矛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统一而又稳定的和谐 C.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 美好”的主张。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的重要意义。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 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 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薄,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 旧。守日:“买马、养士孰急?”登日:“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 土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 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土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 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
题。 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 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D.“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 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 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 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 开。 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 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D.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 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礼记》中“大同社会”中描绘出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完 全一致。 B.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 斗争,产生矛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统一而又稳定的和谐。 C.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 美好”的主张。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的重要意义。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 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 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薄,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 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 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 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 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
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灜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 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 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 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 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日:“桧为 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 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遺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 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日:“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 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日:“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 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矦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 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民丐留不获 丐:乞求 B.登条十余事告之 条:分条陈述 C.琥怒,谋中以危法 中:内心 属登母死舟中 属:适逢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3分)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 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 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 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 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 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 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 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 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 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 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士民丐.留不获 丐:乞求 B.登条.十余事告之 条:分条陈述 C.琥怒,谋中.以危法 中:内心 D.属.登母死舟中 属:适逢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3 分)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一项是()(3分)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 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任古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微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 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 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 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2)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8—9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①浮生:一生。古人语“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②飘蓬:飘浮无定 之意。 8.上阕中“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 分析。(5分) 9.有人认为下阕中的“酒醒”后三句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6分)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3 分)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 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任古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微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 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 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 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2)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 8—9 题。 临 江 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①浮生:一生。古人语“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②飘蓬:飘浮无定 之意。 8.上阕中“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 分析。(5 分) 9.有人认为下阕中的“酒醒”后三句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