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08《海洋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海洋生态学(Marine Biology) 课程编号:1706008 学分:2 学时:总学时32 学时分配:讲授学时30讨论学时2 课程负责人:李纲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概况 海洋生物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海洋生物 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有和生长、生理、生化 和遗传,特别是生态,揭示生命的本质、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的相互 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科学、合理开发 海洋生物资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 dyof orancean or other marine or any phyla,f genera n ome spec ivein the nve on l d on u this caus gical cha d nlante in s and turtles).bird is and m seals)The pum oses of this cause is to let students master the extemal and intemal morphological .how and u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 creatures and marine environments. 2.课程目标 2.1掌握海洋生物各门生物的基本外部形态结构特征,内部结构及器官、生活史、繁殖 习性及相关专业术语: 22掌握各门生物性纲、科、属的特征及代表性种类,掌据海洋生物分类检索表阅读和 制作以及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3了解常见重要经济海产生物及生产方式 2.4了解各门海洋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与环境间的关系,了解海洋 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海洋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 二、教学内容 课堂数学安判 敦学内容 敷学棋块备注 对课程目标的支津度 2.12.2232.4 第一章绪论 课后作业:潮间 物命名法 绪论 物、属 柄生物等 第四节课程基本内容、任务
8 1706008《海洋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 海洋生态学(Marine Biology) 课程编号:1706008 学 分:2 学 时:总学时 32 学时分配:讲授学时 30 讨论学时 2 课程负责人:李纲 一、课程简介 1. 课程概况 海洋生物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海洋生物 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 和遗传,特别是生态,揭示生命的本质、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的相互 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科学、合理开发 海洋生物资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 Marine bi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organisms in the ocean or other marine or brackish bodies of water. Given that in biology many phyla, families and genera have some species that live in the sea and others that live on land, marine biology classifies species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rather than on taxonom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cause are the taxonomy, external and intern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unal distribution of marine life, including algal and plants, invertebrates (protozoon, rotifera, chaetoganatha, tunicate, coelenterate, annelid, mollush, crustacean), reptiles (snakes and turtles), birds and mammals (cetaceans, sirenians and seals). The purposes of this cause is to let students master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life, how to classify marine organisms and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 creatures and marine environments. 2. 课程目标 2.1 掌握海洋生物各门生物的基本外部形态结构特征,内部结构及器官、生活史、繁殖 习性及相关专业术语; 2.2 掌握各门生物性纲、科、属的特征及代表性种类,掌握海洋生物分类检索表阅读和 制作以及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3 了解常见重要经济海产生物及生产方式; 2.4 了解各门海洋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与环境间的关系,了解海洋 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海洋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 二、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 教学模块 备注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 2.1 2.2 2.3 2.4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物命名法 第三节 海洋地形 第四节 课程基本内容、任务 绪论 课后作业:潮间 带、浮游生物、底 栖生物等 √ √ √ √
第一章海洋藻为 第一节海藻概述 第二节蓝落门 第三节硅滚门 课后作业:藻类的 第四节金藻门 色索组成、同化 第五节甲藻门 海洋藻类 物、生殖类型、 活史类型 门 第六节隐第门 第七节黄溪门 第八节红藻门 第九节褐藻门 第十节绿藻门 章原生 保后作业:运动 第二节形态构造 第三节分类 第四节生态分布和意义 第四章轮虫动物门 课后作 第一节据述 冠 可 第二节形态构迢 海洋无脊椎 第三节分类 动务 器,孤唯生殖 非)混交传体 第四节生态分布和分希 轮虫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 第一节主要特 第二节水螅虫 课后作业:腔肠动 第六节生态特征和经济意义 第六章环节动物门 第一节主要特征 课后作业:外形特 第二节生殖、发有及生活习性 海洋无脊椎征,异沙蚕体,同 第三节分类 动物 律分节,管栖目与 第四节生态分布和意义 游走目的主要区别 分纲 和双的 整一黄多 海洋无脊推 模式图。肌箱、健 第二节跑品铜 动物 前、生南骑、抢形 第四节掘足纲和双壳纲 目分亚日依据、头 第五节头足纲 足纲贝壳的种类及 特 海洋无脊椎 动物 9
9 第二章 海洋藻类 第一节 海藻概述 第二节 蓝藻门 第三节 硅藻门 第四节 金藻门 第五节 甲藻门 第六节 隐藻门 第七节 黄藻门 第八节 红藻门 第九节 褐藻门 第十节 绿藻门 海洋藻类 课后作业:藻类的 色素组成、同化产 物、生殖类型、生 活史类型、各门藻 类主要特征、繁殖 及有关术语 √ √ √ √ 第三章 原生动物门 第一节 主要特征 第二节 形态构造 第三节 分类 第四节 生态分布和意义 海洋无脊椎 动物 课后作业:运动、 摄食胞器,伪足、 出芽生殖、有孔虫 壳的性质及种类 √ √ √ √ 第四章 轮虫动物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形态构造 第三节 分类 第四节 生态分布和分布 海洋无脊椎 动物 课后作业:咀嚼 器,焰茎球,轮盘 (头冠),咀嚼 器, 孤雌生殖, (非)混交雌体, 轮虫的主要特征 √ √ √ √ 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 第一节 主要特征 第二节 水螅虫纲 第三节 钵水母纲 第四节 珊瑚虫纲 第五节 栉水母纲 第六节 生态特征和经济意义 海洋无脊椎 动物 课后作业:腔肠动 物的形态结构特 征,世代交替 √ √ √ √ 第六章 环节动物门 第一节 主要特征 第二节 生殖、发育及生活习性 第三节 分类 第四节 生态分布和意义 海洋无脊椎 动物 课后作业:外形特 征,异沙蚕体,同 律分节,管栖目与 游走目的主要区别 √ √ √ √ 第七章 软体动物门 第一节 主要特征 第二节 多板纲 第三节 腹足纲 第四节 掘足纲和双壳纲 第五节 头足纲 海洋无脊椎 动物 课后作业:分纲检 索表,外套膜,各 纲主要特征,腹足 纲和双壳纲贝壳的 模式图、肌痕、触 腕、生殖腕、枪形 目分亚目依据、头 足纲贝壳的种类及 特征 √ √ √ √ 第八章 甲壳动物亚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鳃足纲 第三节 颚足纲 海洋无脊椎 动物 课后作业:桡足 类、无节幼体、桡 足幼体、 冬卵和夏卵, √ √ √ √
第四节介形纲 ,桡足类的基本特 第五节软甲纲 征,哲水蚤日、剑 水黄目和猛水金目 属及拾尝老 第九章辕皮动物门 课后作业:分纲检√ 第一节主要特征和形态构造 海洋无脊椎 索表,各绍动物的 第二节分类 动物 主要特征,水管系 第三节生态分布及经济意义 后作业:脊素基 V 动物亚门利 的动 第三节生态分布和意义 第十一章海洋爬行类 海洋脊索及课后作业:脊椎动 第一节脊椎动物概述 物的特征, 脊推动物 第二节海洋爬行类的特征 简述海蛇与陆生蛇 炎在形态上的 海洋脊索及误后作业:海鸟的 主奖特征、对海清 第二节常见海鸟种类介绍 椎动物 环墙的话应 第三节海鸟对海洋环境的话应 海洋脊索及课后作业:各个类 第十三章海洋哺乳类 别代表种, 着推动物 第一节各目特征和分类 站目、海牛目分 第二节利用和保护 螺目月 亚及其区别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出绪论外,整个课程分为绪论、海洋藻类、海洋无脊椎动物、 海洋脊索和脊椎动物等4个模块12个章节。主要授课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自学、讨论、实 验、课后作业以及辅导、答疑等。 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和自制的PPT课件,按照海洋生物从植物到动物、从低等到高等 的顺序,逐章讲授各类海洋生物的主要特征、外部和内部形态结构、繁殖、分类以及生他分 布和意义等重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实例展开讨论,启迪学生的 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辅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加大课堂 授课的知识含量、增加授课的趣味性。通过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以复习、巩固授课内容。 借助微信群和QQ群,将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发布课程有关通知、实时解答课程教学疑 问。 四、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标准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涵盖所有讲授章节,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 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10 第四节 介形纲 第五节 软甲纲 ,桡足类的基本特 征,哲水蚤目、剑 水蚤目和猛水蚤目 主要区别,虾类和 蟹类外部形态模式 图,梭子蟹科常见 属及检索表 第九章 棘皮动物门 第一节 主要特征和形态构造 第二节 分类 第三节 生态分布及经济意义 海洋无脊椎 动物 课后作业:分纲检 索表,各纲动物的 主要特征,水管系 统 √ √ √ √ 第十章 脊索动物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分类 第三节 生态分布和意义 海洋脊索及 脊椎动物 课后作业:脊索基 本特征, ,尾索动物亚门和 头索动物亚门的基 本特征及其代表动 物,脊索,咽鳃裂 √ √ √ √ 第十一章 海洋爬行类 第一节 脊椎动物概述 第二节 海洋爬行类的特征 第三节 分类 第四节 海龟保护现状 海洋脊索及 脊椎动物 课后作业:脊椎动 物的特征, 简述海蛇与陆生蛇 类在形态上的差 异,中国海龟种类 及保护现状如何 √ √ √ √ 第十二章 海洋鸟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海鸟种类介绍 第三节 海鸟对海洋环境的适应 海洋脊索及 脊椎动物 课后作业:海鸟的 主要特征、对海洋 环境的适应 √ √ √ √ 第十三章 海洋哺乳类 第一节 各目特征和分类 第二节 利用和保护 海洋脊索及 脊椎动物 课后作业:各个类 别代表种, 鳍脚目、海牛目分 科及区别,鲸目分 亚目及其区别 √ √ √ √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出绪论外,整个课程分为绪论、海洋藻类、海洋无脊椎动物、 海洋脊索和脊椎动物等 4 个模块 12 个章节。主要授课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自学、讨论、实 验、课后作业以及辅导、答疑等。 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和自制的 PPT 课件,按照海洋生物从植物到动物、从低等到高等 的顺序,逐章讲授各类海洋生物的主要特征、外部和内部形态结构、繁殖、分类以及生他分 布和意义等重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实例展开讨论,启迪学生的 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辅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加大课堂 授课的知识含量、增加授课的趣味性。通过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以复习、巩固授课内容。 借助微信群和 QQ 群,将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发布课程有关通知、实时解答课程教学疑 问。 四、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标准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涵盖所有讲授章节,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 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考勒讨论等占10%、作业占30%、闭卷考试占60%。 五、课程思政素材 序号课程恩政素材 对应章节教学方法对课程目标的支排度 2.1222324 在海洋湾类知识点中,海洋湾类特别是硅漠 第2章 课堂讲投、讨V 甲藻等浮游藻类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的代 表,在海洋粉演者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浮游微 藻又是典型的赤海生物。向学生拓展闸述赤 满的发生对海洋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因民经 济都带来危害,而赤潮、绿潮的频繁、大规模 燥发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营养物质 进入海洋所导致,使学生认识到海洋环境佩 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 识,深刻理解“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树青山 的内涵,了解本专业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 的作用。 软体动物中头足类知识点,结合头足类的分 第7章 课堂讲授、讨 类、分布和径济意义,介绍我国远洋就钓渔 论、观看视颊 业,述远洋渔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 优质动物蛋白、丰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 结合国际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对公海资源的 管理情况和国际履约情况,使学生了解海洋 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与保障国家海洋 汉益之间的关系,把握渔权即海权”的深刻含 义,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本专业维护国家海洋 权益保中的作用。 海洋爬行动物、海鸟和海洋哺乳动物中有众 第1、12、课堂讲授、讨了 多珍稀濒危种类,很多被列入《危野生动 13 论、观看视频 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1,有些是我国一类 和二类保护动物。闸明高等海洋动物对保持 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的重要作 用、处于濒危状态海洋脊推动物的原因及其 与人类的活动关系。使学生了解国际和我因 海洋颗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现状,提高其保扩 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 六、参考牧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11 总评成绩:平时考勤讨论等占 10%、作业占 30%、闭卷考试占 60%。 五、课程思政素材 序号 课程思政素材 对应章节 教学方法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 2.1 2.2 2.3 2.4 1 在海洋藻类知识点中,海洋藻类特别是硅藻、 甲藻等浮游藻类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的代 表,在海洋扮演者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浮游微 藻又是典型的赤潮生物。向学生拓展阐述赤 潮的发生对海洋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国民经 济都带来危害,而赤潮、绿潮的频繁、大规模 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营养物质 进入海洋所导致,使学生认识到海洋环境保 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 识,深刻理解“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树青山” 的内涵,了解本专业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 的作用。 第 2 章 课堂讲授、讨 论 √ √ √ √ 2 软体动物中头足类知识点,结合头足类的分 类、分布和经济意义,介绍我国远洋鱿钓渔 业,阐述远洋渔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 优质动物蛋白、丰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 位; 结合国际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对公海资源的 管理情况和国际履约情况,使学生了解海洋 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与保障国家海洋 权益之间的关系,把握“渔权即海权”的深刻含 义,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本专业维护国家海洋 权益保中的作用。 第 7 章 课堂讲授、讨 论、观看视频 √ √ √ √ 3 海洋爬行动物、海鸟和海洋哺乳动物中有众 多珍稀濒危种类,很多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 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1,有些是我国一类 和二类保护动物。阐明高等海洋动物对保持 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的重要作 用、处于濒危状态海洋脊椎动物的原因及其 与人类的活动关系,使学生了解国际和我国 海洋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现状,提高其保护 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 第 11、12、 13 章 课堂讲授、讨 论、观看视频 √ √ √ √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赵文主编,水生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阅读书目: 1.黄国宗,林茂主编,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海洋出版社,2012 2.Peter Castro,Michael Huber.Marine Biology,MeGraw-Hill Education,9 edition,2012. 3.Peter Castro和Michael Huber著,茅云翔译,海洋生物学(第6版),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1. 4.杨德渐,孙世春主编,海洋无脊椎动物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薛俊增等主编,甲壳动物学,科学出版社,1993年。 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为有关涉海专业、环境专业开设选修课,是海洋生态学、渔业资源生学、海洋 调查技术、沿岸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实习、海洋生物与环境调查实习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前 置课程:与动物学、海洋浮游生物学和海洋底栖生物学存在一定交叉,为上述课程的基础。, 为上述课程的基础。 主撰人:李纲 审核人:邹晓荣叶旭昌 教学院长:胡松 2018年11月30日 1706015《渔业海洋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渔业海洋学(Fisheries Oceanography) 课程编号:1706015 学 分:2 学时:总学时32 学时分配:讲授学时32 课程负责人:王学防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概况 渔业海洋学是一门由渔业科学和海洋科学两门学科知识交叉的课程,并融入了现代信 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知识 本课程主要讲述重要经济价值(商业性开发)的鱼类或甲壳类 命史中的物理和生物过程、海洋环境要素与渔业资源的关系、气候变化与渔业资源变动的 关系、渔场形成原理和渔情预报技术、渔业海洋学数据分析方法,以及渔业资源和海洋学 的调查方法等内容。 discipl g fisheries science and marine nd othe disciplines.The se focuses on phy ical and biolog cal ses in the life histo of fish or rustaceans with important economi c(fish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n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fishery resourc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imate change and fishery resources dynamics,the principles of the formation of fishing ground and fisheries forecast
12 赵文主编,水生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年。 阅读书目: 1. 黄国宗,林茂主编,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海洋出版社,2012. 2. Peter Castro, Michael Huber. Marine Biology, McGraw-Hill Education, 9 edition, 2012. 3. Peter Castro 和 Michael Huber 著,茅云翔译,海洋生物学(第 6 版),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1. 4. 杨德渐,孙世春主编,海洋无脊椎动物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年。 5. 薛俊增等主编,甲壳动物学,科学出版社,1993 年。 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为有关涉海专业、环境专业开设选修课,是海洋生态学、渔业资源生学、海洋 调查技术、沿岸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实习、海洋生物与环境调查实习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前 置课程;与动物学、海洋浮游生物学和海洋底栖生物学存在一定交叉,为上述课程的基础。, 为上述课程的基础。 主撰人:李纲 审核人:邹晓荣 叶旭昌 教学院长: 胡松 2018 年 11 月 30 日 1706015《渔业海洋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渔业海洋学(Fisheries Oceanography) 课程编号:1706015 学 分:2 学 时:总学时 32 学时分配:讲授学时 32 课程负责人:王学昉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概况 渔业海洋学是一门由渔业科学和海洋科学两门学科知识交叉的课程,并融入了现代信 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知识。本课程主要讲述重要经济价值(商业性开发)的鱼类或甲壳类生 命史中的物理和生物过程、海洋环境要素与渔业资源的关系、气候变化与渔业资源变动的 关系、渔场形成原理和渔情预报技术、渔业海洋学数据分析方法,以及渔业资源和海洋学 的调查方法等内容。 Fisheries oceanography is a cross-disciplinary course involving fisheries science and marine science, and incorporates knowledg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course focuses on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life history of fish or crustaceans with important economic value (commercial fis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n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fishery resour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fishery resources dynamics, the principles of the formation of fishing ground and fisheries fore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