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发展历程 原始生物技术与第一代生物工程 4000年前,酿酒 1680年,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微生物。 1857年,巴斯德清朝成丰年间1850~1861年,证实酒精发酵是 由活酵母引起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工业发酵过程陆续出现,如,乳酸、 酒精、丙酮、柠檬酸、淀粉酶等的生产。但是,上述产品大 多数是厌氧发酵过程的产物,化学结构比较简单,属于初级 代谢产物,同时生产过程也比较简单,对设备的要求不高, 规模不大
生物技术发展历程 ◼ 原始生物技术与第一代生物工程 4000年前,酿酒 1680年,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微生物。 1857年,巴斯德清朝咸丰年间1850~1861年,证实酒精发酵是 由活酵母引起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工业发酵过程陆续出现,如,乳酸、 酒精、丙酮、柠檬酸、淀粉酶等的生产。但是,上述产品大 多数是厌氧发酵过程的产物,化学结构比较简单,属于初级 代谢产物,同时生产过程也比较简单,对设备的要求不高, 规模不大
生物技术发展历程 ■第二代(近代)生物工程 1928发现青霉素,1943年工业化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军队需要一种有效而副作用小的抗细菌 感染的药物,治疗因创伤引起的感染及继发性疾病。1928弗莱明发现青 霉素,1940年证明具有卓越疗效和低毒。但是大规模制备困难。1941年, 美国和英国合作对青霉素毒的大规模生产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1943年 开发出一条青霉素沉浸培养工艺
生物技术发展历程 ◼ 第二代(近代)生物工程 1928 发现青霉素, 1943年工业化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军队需要一种有效而副作用小的抗细菌 感染的药物,治疗因创伤引起的感染及继发性疾病。1928 弗莱明发现青 霉素,1940年证明具有卓越疗效和低毒。但是大规模制备困难。1941年, 美国和英国合作对青霉素毒的大规模生产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1943年 开发出一条青霉素沉浸培养工艺
生物技术发展历程 ■第二代(近代)生物工程 1928发现青霉素,1943年工业化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军队需要一种有效而副 作用小的抗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因创伤引起的感染及继 发性疾病。1928弗莱明发现青霉素,1940年证明具有卓越 疗效和低毒,但是大规模制备困难。1941年,美国和英国 合作对青霉素毒的大规模生产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1943 年开发出一条青霉素沉浸培养工艺
生物技术发展历程 ◼ 第二代(近代)生物工程 1928 发现青霉素, 1943年工业化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军队需要一种有效而副 作用小的抗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因创伤引起的感染及继 发性疾病。1928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1940年证明具有卓越 疗效和低毒,但是大规模制备困难。1941年,美国和英国 合作对青霉素毒的大规模生产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1943 年开发出一条青霉素沉浸培养工艺
生物技术发展历程 ■第二代(近代)生物工程 抗生素生产的经验促进其他发酵产品的发展,最突出的是20 世纪50年代氨基酸发酵工业和60年代的酶制剂工业,与第 一代生物工程产品相比,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1产品类型多,包括初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以及生 物转化,酶反应等产品。 2技术要求高,生产过程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3技术发展速度快。 4发酵规模大
生物技术发展历程 ◼ 第二代(近代)生物工程 抗生素生产的经验促进其他发酵产品的发展,最突出的是20 世纪50年代氨基酸发酵工业和60年代的酶制剂工业,与第 一代生物工程产品相比,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1 产品类型多,包括初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以及生 物转化,酶反应等产品。 2技术要求高,生产过程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3技术发展速度快。 4发酵规模大
生物技术发展历程 ■第三代(现代)生物工程 1953年美国的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为 DNA重组奠定了基础,1974年美国的波依耳和科恩首次 在实验室中实现了基因转移,从而使人们有可能在实验室 中组建按照人们意志设计新的生命体。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基因重组,细胞和组织培养,酶的固 定化,动物植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现代化生物反应器和 计算机的应用,以及产品分离,纯化等技术的发展,生 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现代生物工程阶段
生物技术发展历程 ◼ 第三代(现代)生物工程 1953年美国的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为 DNA重组奠定了基础,1974年美国的波依耳和科恩首次 在实验室中实现了基因转移,从而使人们有可能在实验室 中组建按照人们意志设计新的生命体。 20 世纪70年代后,随着基因重组,细胞和组织培养,酶的固 定化,动物植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现代化生物反应器和 计算机的应用,以及产品分离,纯化等技术的发展,生 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生物工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