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篇莲池老人的“亮相”一一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 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似的,别开生面,犹如一幅意境悠 远的中国传统山水画。 B.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 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的写出了老 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C.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 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 和高尚品质。 D.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 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岀“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 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一一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E.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 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 代生活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2)试结合小说内容,说说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有何 好处?(6分) (3)“莲池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莲池老人结尾的话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 就做不好了”耐人寻味,有很强的探究意义,请结合文本分析这句话的深意,并 联系当今社会现象,说说这句话对你有何启示?(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在厚积中薄发(节选 金涛 作为享誉世界文坛的海外华人作家和奧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从柏林回 到北京后,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忙碌起来了。“在国外时,我经常会到森林 里走一走,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 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被挤占了,就晚上睡觉前能读一会儿书,这种感觉很糟糕, 因为文学创作需要充足的思考空间,需要灵感。”严歌苓说。 在她的电脑桌上,经常放着一本李商隐的诗集。电脑开机前的空闲里, 严歌苓会翻开诗集读上一段,她觉得这可以使自己进入一种很美的意境。“读美 的语言,无论中文还是英文、古典还是现代,总是会给我营养。作家要不断地被 陶冶,学的语言越多越好,别人语言中总会有自己语言中没有的养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 靠谷歌、百度,现在的人似乎可以在一分钟内变成学者,但这样去了解知识很害 人。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西方的原著作品,当然不仅杈是读小说,还可以读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小说开篇莲池老人的“亮相”——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 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似的,别开生面,犹如一幅意境悠 远的中国传统山水画。 B.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 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的写出了老 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C.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 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 和高尚品质。 D.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 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 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E.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 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 代生活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2)试结合小说内容,说说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有何 好处?(6 分) (3)“莲池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 (4)莲池老人结尾的话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 就做不好了”耐人寻味,有很强的探究意义,请结合文本分析这句话的深意,并 联系当今社会现象,说说这句话对你有何启示?(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在厚积中薄发(节选) 金涛 作为享誉世界文坛的海外华人作家和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从柏林回 到北京后,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忙碌起来了。“在国外时,我经常会到森林 里走一走,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 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被挤占了,就晚上睡觉前能读一会儿书,这种感觉很糟糕, 因为文学创作需要充足的思考空间,需要灵感。”严歌苓说。 在她的电脑桌上,经常放着一本李商隐的诗集。电脑开机前的空闲里, 严歌苓会翻开诗集读上一段,她觉得这可以使自己进入一种很美的意境。“读美 的语言,无论中文还是英文、古典还是现代,总是会给我营养。作家要不断地被 陶冶,学的语言越多越好,别人语言中总会有自己语言中没有的养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 靠谷歌、百度,现在的人似乎可以在一分钟内变成学者,但这样去了解知识很害 人。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西方的原著作品,当然不仅杈是读小说,还可以读
一些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书籍,然后去思考,这样久而久之,知识就在血 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去表述这个故事,感 觉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严歌苓的许多小说例如《人寰》、《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 《铁梨花》、《金陵十三钗》等,讲述的故事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难得的 国际视野。“从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 样,都会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批判意识等普世精神.”在《金陵十三钗》 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几个 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学生的同时,也救赎了自己。一个在战乱年代尊严被肆意践踏 被世俗认为低贼的群体,通过这样的一种对生命的呵护行为展现出了人性的光 芒,变得尊贵。”这部作品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这 种精神是普世的。”严歌苓说。电影《金陵十三钗》一下子就卖了20多个国家 的版权,这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严歌苓说,对小说 主人公塑造的灵感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爷爷的经历。“陆焉识的前半生不断闪现着 我爷爷的影子。爷爷是家族的骄傲,也是个谜一样的人!16岁上大学,年少时 出国留学,会多种语言,25岁读完博士,40岁时却令人意外地自杀。爷爷一直 是我心中的一个“神秘符号”,这样的人太精英,这样的精荚在那样的时代似乎 是活不下来的.我觉得他可能有狂躁症、忧郁症:创作时觉得生命就像一支有很 多捻子在燃烧的蜡烛,燃烧得特别快,因此很多个夜晚睡不着觉,很多时候都在 工作,都在思考,思维创造力极髙……然而高到浪峰时突然哗一下就跌下来了 产生很沮丧的感觉,开始失望,开始陷入无法自拔的狂躁忧郁之中……这种创作 时的专注、投入以及思维创造力,我都感到熟悉,在这方面,我和爷爷有相似之 处!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 在美读书时的硕士、博士论文,还查阅了大量的爷爷那个时代的传记.“费正清 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对我帮助很大。读了这些著作以后,我对爷爷在当时 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了比较明确的把握。不过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少之又 少,写这篇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如何用我的想象力把那些 对爷爷的支离破碎的了解和查阅的资料黏合起来,加上血肉、加上体温,使他活 起来,丰富起来,这对我来讲,非常开心。”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 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 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 依不饶。”不过,严歌苓觉得中国年轻一代作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她说,“年 轻一代的像韩寒、郭敬明,已经不再有我们这一代人沉重的历史负担,他们不会 去讲我们这代人记忆中的抹不去的饥饿、苦难、‘文革’。我们这代人写出来的 东西,西方人必然要经过一道语言的翻译,再经过一道文化背景的翻译,还要经 过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翻译,难怪外国读者觉得很难理解。年轻一代作家更关注 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个人的苦闷。个人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是全世界 都会关注、都会懂得的宇宙。他们写作的优势在于对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这个主 题是全世界的同龄人都会思考的共同命题。现在中国青年作家思考的诸如生存焦 虑、自由与个性、环境等问题正和西方青年作家逐渐靠拢,相似的环境下产生了
一些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书籍,然后去思考,这样久而久之,知识就在血 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去表述这个故事,感 觉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严歌苓的许多小说例如《人寰》、《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 《铁梨花》、《金陵十三钗》等,讲述的故事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难得的 国际视野。“从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 样,都会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批判意识等普世精神.”在《金陵十三钗》 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几个 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学生的同时,也救赎了自己。一个在战乱年代尊严被肆意践踏、 被世俗认为低贼的群体,通过这样的一种对生命的呵护行为展现出了人性的光 芒,变得尊贵。”这部作品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这 种精神是普世的。”严歌苓说。电影《金陵十三钗》一下子就卖了 20 多个国家 的版权,这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严歌苓说,对小说 主人公塑造的灵感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爷爷的经历。“陆焉识的前半生不断闪现着 我爷爷的影子。爷爷是家族的骄傲,也是个谜一样的人!16 岁上大学,年少时 出国留学,会多种语言,25 岁读完博士,40 岁时却令人意外地自杀。爷爷一直 是我心中的一个“神秘符号”,这样的人太精英,这样的精荚在那样的时代似乎 是活不下来的.我觉得他可能有狂躁症、忧郁症:创作时觉得生命就像一支有很 多捻子在燃烧的蜡烛,燃烧得特别快,因此很多个夜晚睡不着觉,很多时候都在 工作,都在思考,思维创造力极高……然而高到浪峰时突然哗一下就跌下来了, 产生很沮丧的感觉,开始失望,开始陷入无法自拔的狂躁忧郁之中……这种创作 时的专注、投入以及思维创造力,我都感到熟悉,在这方面,我和爷爷有相似之 处!”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 在美读书时的硕士、博士论文,还查阅了大量的爷爷那个时代的传记.“费正清 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对我帮助很大。读了这些著作以后,我对爷爷在当时 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了比较明确的把握。不过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少之又 少,写这篇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如何用我的想象力把那些 对爷爷的支离破碎的了解和查阅的资料黏合起来,加上血肉、加上体温,使他活 起来,丰富起来,这对我来讲,非常开心。”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 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 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 依不饶。”不过,严歌苓觉得中国年轻一代作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她说,“年 轻一代的像韩寒、郭敬明,已经不再有我们这一代人沉重的历史负担,他们不会 去讲我们这代人记忆中的抹不去的饥饿、苦难、‘文革’。我们这代人写出来的 东西,西方人必然要经过一道语言的翻译,再经过一道文化背景的翻译,还要经 过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翻译,难怪外国读者觉得很难理解。年轻一代作家更关注 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个人的苦闷。个人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是全世界 都会关注、都会懂得的宇宙。他们写作的优势在于对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这个主 题是全世界的同龄人都会思考的共同命题。现在中国青年作家思考的诸如生存焦 虑、自由与个性、环境等问题正和西方青年作家逐渐靠拢,相似的环境下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