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间,被英国兵舰吓破胆的道光帝命时任直隶总督的琦善与英方进行谈 判,表示要治林则徐重罪,为侵略者“代伸冤抑”。八月二十二日(9月17 日),道光帝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林则徐。懿律等得到上述的答 复,率舰南返,等待清政府实现其诺言。 道光帝责备林则徐“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 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反而生出许多波澜”。在封建专制君主的淫 威高压下,林则徐不得不自请“从重治罪”。然而他自信是做得对的。他致 书怡良,表示“徐不敢不凛天威,亦不敢认罪戾,惟事之本末,诚不得不明 白上陈耳”。八月二十九日(9月24日),他在《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 片》中,坚持必须严禁鸦片的主张,申述了“鸦片之害甚于洪水猛兽”,“天 下万世之人亦断无以鸦片为不必禁之理”的种种理由;驳斥了投降派所鼓吹 的“夷兵之来系由禁烟而起”,即战争的发生是由于严禁鸦片的谬说。他指 出:“盖逆夷所不肯灰心者,以鸦片获利之重。”说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是为了以此“试其恫喝”,以“冀得阴售其奷”。末了,他要求道光帝给他 个机会,让他“戴罪前赴浙省,随营效力”。林则徐的这些说明是完全符 合实际的,他请求到前线“随营效力”是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的表现,是 应当得到支持的。然而,道光帝给他的“硃批”答复却是:“无理,可恶! 片胡言”。九月初八日(10月3日),林则徐和当时已调任闽浙总督 的邓廷桢同时被革职查办。 《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882-883页 林则徐:《致怡良》,《林则徐书简》(增订本),第133页 ①《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883-885页
八月间,被英国兵舰吓破胆的道光帝命时任直隶总督的琦善与英方进行谈 判,表示要治林则徐重罪,为侵略者“代伸冤抑”。八月二十二日(9 月 17 日),道光帝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林则徐。懿律等得到上述的答 复,率舰南返,等待清政府实现其诺言。 道光帝责备林则徐“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 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反而生出许多波澜”。在封建专制君主的淫 威高压下,林则徐不得不自请“从重治罪”①。然而他自信是做得对的。他致 书怡良,表示“徐不敢不凛天威,亦不敢认罪戾,惟事之本末,诚不得不明 白上陈耳”②。八月二十九日(9 月 24 日),他在《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 片》中,坚持必须严禁鸦片的主张,申述了“鸦片之害甚于洪水猛兽”,“天 下万世之人亦断无以鸦片为不必禁之理”的种种理由;驳斥了投降派所鼓吹 的“夷兵之来系由禁烟而起”,即战争的发生是由于严禁鸦片的谬说。他指 出:“盖逆夷所不肯灰心者,以鸦片获利之重。”说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是为了以此“试其恫喝”,以“冀得阴售其奸”。末了,他要求道光帝给他 一个机会,让他“戴罪前赴浙省,随营效力”。林则徐的这些说明是完全符 合实际的,他请求到前线“随营效力”是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的表现,是 应当得到支持的。然而,道光帝给他的“硃批”答复却是:“无理,可恶!”、 “一片胡言”①。九月初八日(10 月 3 日),林则徐和当时已调任闽浙总督 的邓廷桢同时被革职查办。 ① 《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 882—883 页。 ② 林则徐:《致怡良》,《林则徐书简》(增订本),第 133 页。 ① 《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 883—885 页
第四节遣戍伊犁 当林则徐被“奉旨革职”的消息传开以后,“连日铺户居民来攀辕者填 于街巷”,他们向林则徐赠送靴、伞、香炉、明镜和颂牌等物品,以表示他 们拥戴的心情。就林则徐日记里不完全的记载看,当时士绅商民呈送的颂牌 自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的四五天时间里,即达52面之多,其中题词有 “民沾其惠,夷畏其威”、“仁风其沐,明鉴高悬”、“恩留东粤,泽遍南 邦”、“明察秋毫,忠心对天”,还有“威慑重洋”、“民怀其德 德 敷五岭”等等。这些题词高度评价了林则徐的政绩和反抗外来侵略。这一情 况,外国人也看得很清楚。一个参加侵华战争的英国军官在他的《英军在华 作战记》中写道:“若说林公虽然不为皇帝所喜,但是他却很受他新近管治 人民的爱戴,这对于林来说,只是公道而已。他的最大死敌也不得不承认他 的手从来没有被贿赂玷污过。在中国的政治家中,这种情形是闻所未闻的。” 3尽管林则徐冤枉地受了皇帝的惩罚,但是人民拥护他,公道自在人心。 此后半年间,林则徐和邓廷桢(也奉命回广东等待查办)都以待罪之身 滞留广州。这时,林则徐虽然处于无权和逆境中,但仍密切关心时事,力所 能及地做了一些有助于抗英的事。沙角、大角炮台失陷,陈连升等英勇战死 后,林则徐与邓廷桢认为“再难坐视”,怀着焦急的心情要求琦善分配给他 们适当工作,结果为琦善拒绝。虎门失守,关天培壮烈牺牲,林则徐感到无 限痛心。他与邓廷桢曾催请琦善发兵増援,仍遭拒绝。他对琦善自毁长城 “懈军心、颓士气、壮贼胆、蔑国威”等种种倒行逆施和对英国侵略者一味 妥协的行为十分不满。在家信中,他以极度的愤慨沉痛地写道:“此次大败 (指虎门之战),皆伊所卖,岂尚能追溯缴烟之事乎?”°因此,他积极支持 怡良揭发琦善的卖国罪行。义律咄咄逼人的进攻,使他感到担心。为了保卫 广州,他自己捐资招募壮勇。琦善被革职押解返京查办后,他又先后向署两 广总督怡良和新任两广总督祁■、靖逆将军奕山提出关于加强战备和要注重 调查研究敌情等积极建议,还向奕山介绍造船的经验。但奕山和祁■都没有 很好采纳他的意见 在林则徐的一再恳求和两江总督裕谦、闽浙总督颜伯焘等的再次荐举 下,道光帝终于同意派遣林则徐以四品卿衔赴浙江前线协助裕谦抗战。林则 徐于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十三日(1841年5月3日)离广州前往浙江,深入 到浙东沿海前线镇海一带,积极参加前线的军事防御,考察各地炮台,修筑 工事,研制大炮、战船等,并将自己在广东搜集到的和进行研究的制炮技术 以及8种战船图样交给龚振麟等技工人员作参考。 然而,正当林则徐在浙江沿海前线积极进行抗击英国侵略者的筹防事务 时,这年的五月二十五日(1841年7月13日),从裕谦那里转来道光帝对 林则徐的遣戍命令,革去林则徐的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林则徐在接到遣戍令后的第二天,即离开镇海踏上赴戍的路程。七月初, 他在江苏京口(今镇江)会见魏源,委托魏源将《四洲志》加以修订扩充, 这便是后来刊行的《海国图志》。当他抵达扬州时,又奉旨折回,赴河南祥 ②《林则徐集·日记》,第372-374页。 3宾汉:《英军在华作战记》,《鸦片战争》第5册,第146页。 ①《林少穆先生家信摘录》,《鸦片战争》第2册,第565页
第四节 遣戍伊犁 当林则徐被“奉旨革职”的消息传开以后,“连日铺户居民来攀辕者填 于街巷”,他们向林则徐赠送靴、伞、香炉、明镜和颂牌等物品,以表示他 们拥戴的心情。就林则徐日记里不完全的记载看,当时士绅商民呈送的颂牌, 自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的四五天时间里,即达 52 面之多,其中题词有: “民沾其惠,夷畏其威”、“仁风其沐,明鉴高悬”、“恩留东粤,泽遍南 邦”、“明察秋毫,忠心对天”,还有“威慑重洋”、“民怀其德”、“德 敷五岭”等等。这些题词高度评价了林则徐的政绩和反抗外来侵略②。这一情 况,外国人也看得很清楚。一个参加侵华战争的英国军官在他的《英军在华 作战记》中写道:“若说林公虽然不为皇帝所喜,但是他却很受他新近管治 人民的爱戴,这对于林来说,只是公道而已。他的最大死敌也不得不承认他 的手从来没有被贿赂玷污过。在中国的政治家中,这种情形是闻所未闻的。” ③尽管林则徐冤枉地受了皇帝的惩罚,但是人民拥护他,公道自在人心。 此后半年间,林则徐和邓廷桢(也奉命回广东等待查办)都以待罪之身 滞留广州。这时,林则徐虽然处于无权和逆境中,但仍密切关心时事,力所 能及地做了一些有助于抗英的事。沙角、大角炮台失陷,陈连升等英勇战死 后,林则徐与邓廷桢认为“再难坐视”,怀着焦急的心情要求琦善分配给他 们适当工作,结果为琦善拒绝。虎门失守,关天培壮烈牺牲,林则徐感到无 限痛心。他与邓廷桢曾催请琦善发兵增援,仍遭拒绝。他对琦善自毁长城, “懈军心、颓士气、壮贼胆、蔑国威”等种种倒行逆施和对英国侵略者一味 妥协的行为十分不满。在家信中,他以极度的愤慨沉痛地写道:“此次大败 (指虎门之战),皆伊所卖,岂尚能追溯缴烟之事乎?”①因此,他积极支持 怡良揭发琦善的卖国罪行。义律咄咄逼人的进攻,使他感到担心。为了保卫 广州,他自己捐资招募壮勇。琦善被革职押解返京查办后,他又先后向署两 广总督怡良和新任两广总督祁■、靖逆将军奕山提出关于加强战备和要注重 调查研究敌情等积极建议,还向奕山介绍造船的经验。但奕山和祁■都没有 很好采纳他的意见。 在林则徐的一再恳求和两江总督裕谦、闽浙总督颜伯焘等的再次荐举 下,道光帝终于同意派遣林则徐以四品卿衔赴浙江前线协助裕谦抗战。林则 徐于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十三日(1841 年 5 月 3 日)离广州前往浙江,深入 到浙东沿海前线镇海一带,积极参加前线的军事防御,考察各地炮台,修筑 工事,研制大炮、战船等,并将自己在广东搜集到的和进行研究的制炮技术 以及 8 种战船图样交给龚振麟等技工人员作参考。 然而,正当林则徐在浙江沿海前线积极进行抗击英国侵略者的筹防事务 时,这年的五月二十五日(1841 年 7 月 13 日),从裕谦那里转来道光帝对 林则徐的遣戍命令,革去林则徐的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林则徐在接到遣戍令后的第二天,即离开镇海踏上赴戍的路程。七月初, 他在江苏京口(今镇江)会见魏源,委托魏源将《四洲志》加以修订扩充, 这便是后来刊行的《海国图志》。当他抵达扬州时,又奉旨折回,赴河南祥 ② 《林则徐集·日记》,第 372—374 页。 ③ 宾汉:《英军在华作战记》,《鸦片战争》第 5 册,第 146 页。 ① 《林少穆先生家信摘录》,《鸦片战争》第 2 册,第 565 页
符河工工地襄助王鼎办理堵口工程。经过半年的辛苦治理,开封附近的黄河 堤岸决口胜利合龙。但道光帝违反了以功赎“罪”的成例,仍命令林则徐继 续赴伊犁戍所。 林则徐怀着报国无门的极度悲愤心情踏上戍途。一路上他写下了大量的 诗篇,抒发自己爱国忧时的情怀。他深切地关注着东南沿海抗英战争的进展 情况,条条战讯都牵动他的心。至于个人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他都把它 埋在心底,高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安慰家人“莫 心哀”。随着行踪的西移,与战场的距离越来越远,他忧国的情思也就越来 越强烈。奕经浙东溃败,他不胜扼腕;镇江失守,他“滋切愤忧”③;英舰长 驱直入长江后的局势更使他无限悬念。他在致友人信中痛苦地表示自己的心 情说:“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 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在抵达伊犁前,途经各地,他必探听战局的发 展讯息。他虽身遭放逐,但爱国之心不已。 从河南重赴戍途起,经过将近10个月的长途跋涉,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 初九日(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终于抵达西北边防重镇的伊犁戍所。 林则徐在新疆整3年间,前两年主要在伊犁惠远城,后一年则奉命赴南 疆各地查勘新垦地亩,奔波于广阔的荒野与戈壁滩。 在伊犁戍所期间,林则徐在起初相当长的时期里,身体很不好,但仍时 时关心国事。他通过阅读过期的京报和新疆地方档案资料,了解了不少国家 时事和地方上的边防、屯田垦殖、水利、边疆史地等情况。在伊犁后一段时 间,他向伊犁将军布彦泰申请捐资兴办惠远城东阿■苏废地垦务。他的认真 负责和精明干练,得到布彦泰的高度赞赏。布在给道光帝的密奏中,认为林 则徐是他“平生所见之人”中,“实无出其右者”的“有用人才”,要求道 光帝予以“弃瑕录用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林则徐被派遣去查勘天山南路诸城所垦荒地。此 后将近1年时间,他仆仆风尘,遍历新疆十城,行程兼及天山南北的广袤地 域,经他丈量查勘的垦地,不包括后勘的哈密垦地,面积约达70万亩。在此 期间,他特地乘赴喀什噶尔之便,专门拜访领队大臣开明阿和换防镇军丰伸 了解西部边防的情况,寻找去过境外中亚诸国的“回子”,“译询卡外各国 夷部地土风俗”,一路上他还注意各族人民的生活,倡导兴修水利,改进推 广坎儿井(后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教民制纺车、织布,为新疆各 族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赞扬和怀念。 通过对边防的了解与实地开垦、查勘,林则徐认识到最重要的是应把垦 务与巩固边防密切地联系,也就是说,招民开垦是为了充实边地。他在南疆 各地深入基层的实地查勘中,对边疆各少数民族的苦难有了较多的体会,“亲 见其居处饮食之苦,男女老幼之愚,实在可怜”。经过查勘后,他向布彦泰 和道光帝建议,将这些垦地发“给回民耕种”。这也是林则徐的筹边思想。 正是由于林则徐能较正确地看待新疆的各少数民族,恰当地处理汉族与当地 Φ林则徐:《致刘建韶札》,《林则徐书札手迹选》,第34页。 ③林则徐:《致姚椿、王柏心》,《林则徐信稿》,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鸦片战争》第3册,第512-513页。 ③林则徐:《乙巳日记》,《林则徐奏稿·公牍·日记补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76页 ①林则徐:《致汝舟》,《林则徐信稿》,第138页
符河工工地襄助王鼎办理堵口工程。经过半年的辛苦治理,开封附近的黄河 堤岸决口胜利合龙。但道光帝违反了以功赎“罪”的成例,仍命令林则徐继 续赴伊犁戍所。 林则徐怀着报国无门的极度悲愤心情踏上戍途。一路上他写下了大量的 诗篇,抒发自己爱国忧时的情怀。他深切地关注着东南沿海抗英战争的进展 情况,条条战讯都牵动他的心。至于个人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他都把它 埋在心底,高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安慰家人“莫 心哀”。随着行踪的西移,与战场的距离越来越远,他忧国的情思也就越来 越强烈。奕经浙东溃败,他不胜扼腕;镇江失守,他“滋切愤忧”①;英舰长 驱直入长江后的局势更使他无限悬念。他在致友人信中痛苦地表示自己的心 情说:“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 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②在抵达伊犁前,途经各地,他必探听战局的发 展讯息。他虽身遭放逐,但爱国之心不已。 从河南重赴戍途起,经过将近 10 个月的长途跋涉,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 初九日(1842 年 12 月 10 日),林则徐终于抵达西北边防重镇的伊犁戍所。 林则徐在新疆整 3 年间,前两年主要在伊犁惠远城,后一年则奉命赴南 疆各地查勘新垦地亩,奔波于广阔的荒野与戈壁滩。 在伊犁戍所期间,林则徐在起初相当长的时期里,身体很不好,但仍时 时关心国事。他通过阅读过期的京报和新疆地方档案资料,了解了不少国家 时事和地方上的边防、屯田垦殖、水利、边疆史地等情况。在伊犁后一段时 间,他向伊犁将军布彦泰申请捐资兴办惠远城东阿■苏废地垦务。他的认真 负责和精明干练,得到布彦泰的高度赞赏。布在给道光帝的密奏中,认为林 则徐是他“平生所见之人”中,“实无出其右者”的“有用人才”,要求道 光帝予以“弃瑕录用”①。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林则徐被派遣去查勘天山南路诸城所垦荒地。此 后将近 1 年时间,他仆仆风尘,遍历新疆十城,行程兼及天山南北的广袤地 域,经他丈量查勘的垦地,不包括后勘的哈密垦地,面积约达 70 万亩。在此 期间,他特地乘赴喀什噶尔之便,专门拜访领队大臣开明阿和换防镇军丰伸 了解西部边防的情况,寻找去过境外中亚诸国的“回子”,“译询卡外各国 夷部地土风俗”②,一路上他还注意各族人民的生活,倡导兴修水利,改进推 广坎儿井(后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教民制纺车、织布,为新疆各 族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赞扬和怀念。 通过对边防的了解与实地开垦、查勘,林则徐认识到最重要的是应把垦 务与巩固边防密切地联系,也就是说,招民开垦是为了充实边地。他在南疆 各地深入基层的实地查勘中,对边疆各少数民族的苦难有了较多的体会,“亲 见其居处饮食之苦,男女老幼之愚,实在可怜”①。经过查勘后,他向布彦泰 和道光帝建议,将这些垦地发“给回民耕种”。这也是林则徐的筹边思想。 正是由于林则徐能较正确地看待新疆的各少数民族,恰当地处理汉族与当地 ① 林则徐:《致刘建韶札》,《林则徐书札手迹选》,第 34 页。 ② 林则徐:《致姚椿、王柏心》,《林则徐信稿》,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5 页。 ① 《鸦片战争》第 3 册,第 512—513 页。 ② 林则徐:《乙巳日记》,《林则徐奏稿·公牍·日记补编》,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76 页。 ① 林则徐:《致汝舟》,《林则徐信稿》,第 138 页
其他民族的关系,促使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友好团结,有利于新疆边防的巩固。 林则徐在被遣戍新疆的3年,通过他勤于调查和对边境的实地了解,对 沙俄侵华野心有了感性的认识。他认为:“予视俄国势力强大,所规划布置, 志实不小。……将来必为大患,是则重可忧也 在度过3年流放生活后,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1845年12月),林则 徐在哈密被“赐环”,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补。进京途中又被授以三品顶戴 署理陕甘总督,随即又被正式任命陕西巡抚。在此后1年里,他在甘肃、陕 西镇压藏民、回民和刀客的抗清斗争。道光二十七年(1848)调任云贵总督, 翌年以办理“回务”有功,被加以太子太保衔,赏戴花翎。在云贵总督任上, 他整理了云南矿务,主张“招集商民,听其朋资伙办”,开采银矿,并对铜 矿主张维护“放本收铜”的政策。 这时,林则徐已年老多病,有“决然求退”的想法。道光二十九年(1849) 八月,在林则徐的一再恳求下,道光帝批准他开缺回籍,就近调治。九月, 他自云南昆明动身,途中经江西南昌稍有停留,于翌年三月初返抵福州原籍。 林则徐回到福州时,正是福州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入城斗争高涨之秋。 这一年,英国传教士进一步强行进据乌石山的神光、积翠二寺,激起福州爱 国绅民的强烈反对。林则徐回乡后,便与当地士民共同商讨驱逐侵略者的办 法。为加强海防抵御能力,他抱病乘船至闽江口的五虎礁和闽安、长门等要 塞察看形势,修筑炮台,并向地方大吏闽浙总督刘韵珂、福建巡抚徐继畬提 岀调兵、演炮、募勇等积极建议。由于刘韵珂、徐继畬等当权者主张对外妥 协,与林则徐意见不合。当刘、徐正准备对林则徐反侵略的爱国行动加以“破 坏和局”罪名进行中伤时,恰因清廷拟起用林则徐,他们得知风声而悄悄中 止。十月初一日(11月4日),林则徐收到新即位的咸丰帝授他为钦差大臣 赴广西镇压正在兴起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命令。他带病仓促启程,十月十 九日(1850年11月22日)行至广东潮州府普宁县逝世,终年66岁。 2欧阳昱:《见闻琐录后集》卷4,同治四年刊本
其他民族的关系,促使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友好团结,有利于新疆边防的巩固。 林则徐在被遣戍新疆的 3 年,通过他勤于调查和对边境的实地了解,对 沙俄侵华野心有了感性的认识。他认为:“予视俄国势力强大,所规划布置, 志实不小。……将来必为大患,是则重可忧也。”② 在度过 3 年流放生活后,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1845 年 12 月),林则 徐在哈密被“赐环”,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补。进京途中又被授以三品顶戴 署理陕甘总督,随即又被正式任命陕西巡抚。在此后 1 年里,他在甘肃、陕 西镇压藏民、回民和刀客的抗清斗争。道光二十七年(1848)调任云贵总督, 翌年以办理“回务”有功,被加以太子太保衔,赏戴花翎。在云贵总督任上, 他整理了云南矿务,主张“招集商民,听其朋资伙办”,开采银矿,并对铜 矿主张维护“放本收铜”的政策。 这时,林则徐已年老多病,有“决然求退”的想法。道光二十九年(1849) 八月,在林则徐的一再恳求下,道光帝批准他开缺回籍,就近调治。九月, 他自云南昆明动身,途中经江西南昌稍有停留,于翌年三月初返抵福州原籍。 林则徐回到福州时,正是福州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入城斗争高涨之秋。 这一年,英国传教士进一步强行进据乌石山的神光、积翠二寺,激起福州爱 国绅民的强烈反对。林则徐回乡后,便与当地士民共同商讨驱逐侵略者的办 法。为加强海防抵御能力,他抱病乘船至闽江口的五虎礁和闽安、长门等要 塞察看形势,修筑炮台,并向地方大吏闽浙总督刘韵珂、福建巡抚徐继畬提 出调兵、演炮、募勇等积极建议。由于刘韵珂、徐继畬等当权者主张对外妥 协,与林则徐意见不合。当刘、徐正准备对林则徐反侵略的爱国行动加以“破 坏和局”罪名进行中伤时,恰因清廷拟起用林则徐,他们得知风声而悄悄中 止。十月初一日(11 月 4 日),林则徐收到新即位的咸丰帝授他为钦差大臣 赴广西镇压正在兴起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命令。他带病仓促启程,十月十 九日(1850 年 11 月 22 日)行至广东潮州府普宁县逝世,终年 66 岁。 ② 欧阳昱:《见闻琐录后集》卷 4,同治四年刊本
第二章龚自珍魏源 清道光年间,中国社会急剧地发生着变化。龚自珍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 世向近代社会转换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重要影响越来越被日益觉醒的人们 所认识。正如梁启超所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 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盦文集》,若受 电然!”这一变革时期产生的另一个杰出人物是与龚自珍相齐名的魏源。作 为龚自珍的好友和同道,他们生活在同一时期,共受今文经学影响,都猛烈 地抨击封建末世的黑暗,主张改革,提倡“经世致用”之学。龚自珍的特点 在于以“但开风气不为师”标榜,对旧的社会现象和士林风气进行了最早、 最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其锋芒所向,主要在封建社会内部。鸦片战争爆发后 1年,龚自珍即逝世,在新的时势面前,发展改革思想的旗帜便由亲历了鸦 片战争硝烟的魏源继续高举。他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响亮口号,开辟了 反抗外国侵略、学习西方文明的新方向。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第54页
第二章 龚自珍魏源 清道光年间,中国社会急剧地发生着变化。龚自珍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 世向近代社会转换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重要影响越来越被日益觉醒的人们 所认识。正如梁启超所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 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盦文集》,若受 电然!”①这一变革时期产生的另一个杰出人物是与龚自珍相齐名的魏源。作 为龚自珍的好友和同道,他们生活在同一时期,共受今文经学影响,都猛烈 地抨击封建末世的黑暗,主张改革,提倡“经世致用”之学。龚自珍的特点 在于以“但开风气不为师”标榜,对旧的社会现象和士林风气进行了最早、 最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其锋芒所向,主要在封建社会内部。鸦片战争爆发后 1 年,龚自珍即逝世,在新的时势面前,发展改革思想的旗帜便由亲历了鸦 片战争硝烟的魏源继续高举。他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响亮口号,开辟了 反抗外国侵略、学习西方文明的新方向。 ①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第 5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