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1)(II)逆差衰退货市扩张A逆差膨胀1av)~EB顺差膨胀顺差衰退(II)IB预算预算增加图1-1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在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图中,IB曲线表示内部均衡,在这条线上,国内经济达于均衡。在这条线的左边,国内经济处于衰退和失业;在这条线的右边,国内经济处于膨胀。EB曲线表示外部平衡,在这条线上,国际收支达于平衡。在这条线的上边,表示国际收支逆差;这条线的下边,表示国际收支顺差。沿预算轴线向右移动,表示财政政策的扩张、预算增加;向左移动,表示财政政策的紧缩、预算削减。沿利率(货币政策的代表)轴线向上移动,表示货币政策的扩张,银根放松;向下移动,表示货币政策紧缩,银根收紧。IB曲线和EB曲线的斜率都为负,表示当一种政策扩张时,为达到内部均衡或外部平衡,另一种政策必须紧缩;或一种政策紧缩时,另一种政策必须扩张。IB曲线比EB曲线更陡峭,是因为蒙代尔假定,相对而言,预算对国民收入、就业等国内经济变量影响较大,而利率则对国际收支影响较大。在上述假定条件下,蒙代尔认为,当国内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都处于失衡状态时(比如在区间I的点A时),应采用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衰退问题,扩大预算,使点A向点B移动。同时,应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解决国际收支问题
在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图中,IB 曲线表示内部均衡,在这条线上,国内 经济达于均衡。在这条线的左边,国内经济处于衰退和失业;在这条线的右边, 国内经济处于膨胀。EB 曲线表示外部平衡,在这条线上,国际收支达于平衡。 在这条线的上边,表示国际收支逆差;这条线的下边,表示国际收支顺差。沿预 算轴线向右移动,表示财政政策的扩张、预算增加;向左移动, 表示财政政策 的紧缩、预算削减。沿利率(货币政策的代表)轴线向上移动, 表示货币政策 的扩张,银根放松;向下移动,表示货币政策紧缩,银根收紧。IB 曲线和 EB 曲 线的斜率都为负,表示当一种政策扩张时,为达到内部均衡或外部平衡,另一种 政策必须紧缩;或一种政策紧缩时,另一种政策必须扩张。IB 曲线比 EB 曲线 更陡峭,是因为蒙代尔假定,相对而言,预算对国民收入、就业等国内经济变量 影响较大,而利率则对国际收支影响较大。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蒙代尔认为,当国内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都处于失衡状 态时(比如在区间 I 的点 A 时),应采用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衰退问题, 扩大 预算,使点 A 向点 B 移动。同时,应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解决国际收支问题
使点B向点C移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如此反复搭配使用,最终会使点A切近点O。在O点上,表示国内经济达于均衡和国际收支达于平衡,即国际收支均衡。上述政策搭配的原理可同样推广到区间II、区间IⅢI和区间IV。由此,我们得到如下几种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区间经济状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I扩张紧缩失业、衰退/国际收支逆差II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紧缩紧缩ImI紧缩扩张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IV失业、衰退/国际收支顺差扩张扩张(V)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EB通货膨胀收支顺差贬值通货膨胀(1)收支逆差失业/衰退A(II)收支顺差失业/衰退-B收支逆差D升-c值IB(II)-国内支出增加
使点 B 向点 C 移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如此反复搭配使用, 最终会使点 A 切近点○。在○点上,表示国内经济达于均衡和国际收支达于平 衡,即国际收支均衡。 上述政策搭配的原理可同样推广到区间Ⅱ、区间Ⅲ和区间Ⅳ。由此,我们得 到如下几种搭配: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2.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的搭配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的搭配,按斯旺的见解,可用上图来加以说明。上图中,横轴表示国内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政府的支出增减型政策可以明显影响国内支出总水平。竖轴表示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直接标价法),单位外币折合的本市数上升,表示本市贬值。IB线(内部均衡)代表实际汇率与国内吸收的结合,以实现内部均衡(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该线从左到右向下倾斜,因为汇率上升(下降)将减少出口,增加进口,所以要维护内部均衡就必须增加国内支出。在IB线的右边,有通货膨胀压力,因为在一定的汇率下,国内支出大于维持内部均衡所需要的国内支出;在IB线的左边,有通货膨胀紧缩压力,因为国内支出比维护内部均衡所需要的国内支出要少。EB线(外部均衡)表示实际汇率与国内支出的结合以实现外部均衡,即经常项目的收支平衡。该线从左到右向上倾斜,这是因为汇率贬值会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所以要防止经常项目收支出现顺差,就需要扩大国内支出,抵销进口的增长。EB线的右边,国内支出大于维持经常项目平衡所需要的国内支出,结果出现经常项目收支逆差,EB线的左边,就会出现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当开放宏观经济处于失衡时,比如在区间I的点A时,削减国内支出,压缩总需求,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同时下降,点A遂向点0方向切近。但若开放宏观经济的失衡不是对称地处于EB和IB之间,而是在区间I的点B上或区间IⅡI的点C上,政策搭配就变得十分必要。在点B上,为达到经常项目收支平衡,就须大幅度削减支出,使B点向D点移动。这样,虽说外部失衡趋于减少,内部经济却进入衰退和失业。同理,在C点上,单单使用支出增减型
2.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的搭配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的搭 配,按斯旺的见解,可用上图来加以说明。 上图中,横轴表示国内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政府的支出增减型 政策可以明显影响国内支出总水平。竖轴表示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直接标价 法),单位外币折合的本市数上升,表示本市贬值。 IB 线(内部均衡)代表实际汇率与国内吸收的结合,以实现内部均衡(充 分就业与价格稳定)。该线从左到右向下倾斜,因为汇率上升(下降)将减少出 口,增加进口,所以要维护内部均衡就必须增加国内支出。在 IB 线的右边,有 通货膨胀压力,因为在一定的汇率下,国内支出大于维持内部均衡所需要的国内 支出;在 IB 线的左边,有通货膨胀紧缩压力,因为国内支出比维护内部均衡所 需要的国内支出要少。 EB 线(外部均衡)表示实际汇率与国内支出的结合以实现外部均衡,即经 常项目的收支平衡。该线从左到右向上倾斜,这是因为汇率贬值会增加出口,减 少进口,所以要防止经常项目收支出现顺差,就需要扩大国内支出, 抵销进口 的增长。EB 线的右边,国内支出大于维持经常项目平衡所需要的国内支出,结 果出现经常项目收支逆差,EB 线的左边,就会出现经常项目收支顺差。 当开放宏观经济处于失衡时,比如在区间Ⅰ的点 A 时,削减国内支出,压 缩总需求,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同时下降,点 A 遂向点 O 方向切近。 但若开放宏观经济的失衡不是对称地处于 EB 和 IB 之间,而是在区间 I 的点 B 上或区间Ⅱ的点 C 上,政策搭配就变得十分必要。在点 B 上,为达到经常项目 收支平衡,就须大幅度削减支出,使 B 点向 D 点移动。这样,虽说外部失衡趋 于减少,内部经济却进入衰退和失业。同理,在 C 点上,单单使用支出增减型
政策,无法使C点向点0方向切近。由此,我们得到政策搭配的这样几种情况:支出增减型政策与支出转换型政策的搭配区间开放宏观经济情况实现内部均衡的政策实现外部平衡的政策I通货膨胀紧缩(减少国内支出)贬值国际收支逆差II经济衰退贬值扩张(扩大国内支出)国际收支逆差II经济衰退扩张(扩大国内支出)升值国际收支顺差IV通货膨胀升值紧缩(减少国内支出)国际收支顺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以及支出增减型政策与支出转换型政策的搭配,仅仅是政策搭配的两个范例。实际上,经济生活远远比理论上的论述要复杂得多;在决定政策取向时,不仅要考虑本国经济的需要,还要顾及外国可能作出的反映。比如,假定了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是两种独立的情况,但实际上,它们有可能同时存在,即所谓“滞胀”(意指停滞膨胀Stagfla-tion)。这时,政策搭配的任务就要复杂得多,政策工具的数目也可能超过两个。再比如,货币贬值可能引起外国的报复,因此,理论上应采用贬值与实际上能否采用贬值,有时并不一致,这也给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带来复杂性。第四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可追溯到18世纪的休漠的物价一现金流动机制学说。到本世纪,在微观经
政策,无法使 C 点向点 O 方向切近。由此,我们得到政策搭配的这样几种情况: 支出增减型政策与支出转换型政策的搭配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以及支出增减型政策与支出转换型政策的搭配, 仅仅是政策搭配的两个范例。实际上,经济生活远远比理论上的论述要复杂得多; 在决定政策取向时,不仅要考虑本国经济的需要,还要顾及外国可能作出的反映。 比如,假定了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是两种独立的情况,但实际上,它们有可能同 时存在,即所谓“滞胀”(意指停滞膨胀 Stagfla-tion)。这时,政策搭配的任 务就要复杂得多,政策工具的数目也可能超过两个。再比如,货币贬值可能引起 外国的报复,因此,理论上应采用贬值与实际上能否采用贬值,有时并不一致, 这也给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带来复杂性。 第四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国际收支调节理 论,可追溯到 18 世纪的休漠的物价一现金流动机制学说。到本世纪,在微观经
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出现了众多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一、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弹性论)弹性论(ElasticityApproach)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Robinson)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1.关于弹性的基本概念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其公式为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E.=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其公式为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Ex=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m),其公式为进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S.=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其公式为出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Sx=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从上述四个公式可见,所谓弹性,实质上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当这种比例关系的值越高,我们就称弹性越高;反之,比例关系的值越低,就称弹性越低。2.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Condition)
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出现了众多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一、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弹性论) 弹性论(ElasticityApproach)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 (Joan.Robinson)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1.关于弹性的基本概念 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 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 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 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 从上述四个公式可见,所谓弹性,实质上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当这种比例关 系的值越高,我们就称弹性越高;反之,比例关系的值越低,就称弹性越低。 2.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