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中庸之道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 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 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 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 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 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 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具体表现:中德、中行 中礼、中和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 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 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 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 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 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 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具体表现:中德、中行、 中礼、中和
二、本课的具体内容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17.13) 中礼(112、13.24、17.24) 中和(1323、)
二、本课的具体内容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17.13) 中礼(1.12、13.24、17.24) 中和(13.23、)
、章节梳理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 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 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 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 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 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 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三、章节梳理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 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 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 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 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 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 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本章内容是中庸的基本内涵(中行) 评析】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 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 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 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 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 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 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 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本章内容是中庸的基本内涵(中行)。 【评析】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 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 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 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 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 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 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 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问:孔子认为子张和子夏谁更优秀? 要点:师过,商不及,即过犹不及。其实两人都不优 秀,因为他们没做到中庸。 探究:“过犹不及”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能举个 例子说明吗? 要点:过犹不及的含义: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 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强调处事有“度”。 探究:怎样理解“过犹不及”的内涵?(《五年高考》 P198)
问:孔子认为子张和子夏谁更优秀? 要点:师过,商不及,即过犹不及。其实两人都不优 秀,因为他们没做到中庸。 探究:“过犹不及”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能举个 例子说明吗? 要点:过犹不及的含义: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 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强调处事有“度” 。 探究:怎样理解“过犹不及”的内涵?(《五年高考》 P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