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沂水春风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记述孔子与学生关于言“志”的教学过程,再现了师 生之间平等和谐、其乐融融的情景。 子路志在通过一大国来实现治国理想。 冉有志在通过一小国的治理来实现“富民”的理想 公西华志在学习。 曾点志在通过礼乐教化来实现治国理想。 本课的具体内容 孔子问志,弟子谈志,孔子评志,孔子的治国理想
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记述孔子与学生关于言“志”的教学过程,再现了师 生之间平等和谐、其乐融融的情景。 子路志在通过一大国来实现治国理想。 冉有志在通过一小国的治理来实现“富民”的理想。 公西华志在学习。 曾点志在通过礼乐教化来实现治国理想。 二、本课的具体内容 孔子问志,弟子谈志,孔子评志,孔子的治国理想
三、章节梳理 1126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 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这部分的内容是孔子问志。 提问: 1、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目的是 什么? 答案: 消除学生的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教学 环境
三、章节梳理 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 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这部分的内容是孔子问志。 提问: 1、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目的是 什么? 答案: 消除学生的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教学 环境
提问: 2、既然已经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一种情况,“如 或知尔”,最后提出言志的问题“则何以哉”? 答案: 孔子主张“入世”,他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儒家认为读书人要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主张“学而优则仕” 推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精神
提问: 2、既然已经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一种情况,“如 或知尔”,最后提出言志的问题“则何以哉”? 答案: 孔子主张“入世”,他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儒家认为读书人要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主张“学而优则仕”, 推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精神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 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这部分的内容是子路谈志。 问:子路的“志”是什么? 要点: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问:子路回答前的动作是什么?为何抢着回答? 要点:率尔。急迫地示意,抢先回答,回答时激昂的神 情,侃侃而谈,大有指点江山的气势,可见子路很有个性 直率。也说明他素怀大志,才能不假思索地抢先回答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 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这部分的内容是子路谈志。 问:子路的“志”是什么? 要点: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问:子路回答前的动作是什么?为何抢着回答? 要点:率尔。急迫地示意,抢先回答,回答时激昂的神 情,侃侃而谈,大有指点江山的气势,可见子路很有个性, 直率。也说明他素怀大志,才能不假思索地抢先回答
探究:治理国家,子路为何要强调“有勇”“知方”? 要点:“有勇”可以抵御外患。“方”者,道义也。 这同孔子主张的“为国以礼”是一致的,因为这“方”包 含在“礼”之中。 所谓“礼”,是儒家的政治思想,是我国奴隶社会和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 德规范。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 中有74处记载“礼”。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 绳墨、规矩一样;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 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孔子将“修身养德”看作 立身、处世、治国之本。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 基
探究:治理国家,子路为何要强调“有勇”“知方”? 要点:“有勇”可以抵御外患。“方”者,道义也。 这同孔子主张的“为国以礼”是一致的,因为这“方”包 含在“礼”之中。 所谓“礼”,是儒家的政治思想,是我国奴隶社会和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 德规范。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 中有74处记载“礼”。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 绳墨、规矩一样;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 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孔子将“修身养德”看作 立身、处世、治国之本。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 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