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高三第一学期学段检测语文试题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落泊/漂泊 殷红/殷切 稽查/稽首 攒射/人头攒动 B.择菜/择优 纤绳/纤夫 卡壳/哨卡 妥帖/俯首帖耳 C.拗口/执拗 切中/切题 雇佣/佣金 蹊跷/独辟蹊径 D.角逐/角色 撇开/撇弃 供稿/供销 塞责/闭耳塞听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今年秋季起,全国城 市义务教育段学杂费,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2)三代艺术家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将对文化使命的思考和对精神品格的追 求 在对历史精神的追溯和创作技巧的探索之中, (3)诞生于鄂豫皖的红军团,在阅兵村的第一次考核成绩倒数第一,但这并没 有让他们气馁 成了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A.免除 灌注 而且 B.免除 注 反而 废除 贯注 而且 D.废除 灌 注 反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国来说,对通胀保持适度的警惕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也不必杯弓蛇影, 在经济尚未完全企稳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幅收紧货币政策 B.小张今天上班迟到了10分钟,老板没有发火,你可倒好,一个小小的班组长 还起横了,可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了 C.对于通用公司来讲,悍马是业已放弃的“过气儿”品牌,越高调宣传,炒得 越热,越可能抬高其价码。造成仍然炙手可热的假象。 D.热门的谍战题材加上优良的制作、精彩的表演和一波三折的剧情,《风声》 在广州的票房收入接近2000万元,与《建国大业》半斤八两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山东省烟台市高三第一学期学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落泊/漂泊 殷红/殷切 稽查/稽首 攒射/人头攒动 B.择菜/择优 纤绳/纤夫 卡壳/哨卡 妥帖/俯首帖耳 C.拗口/执拗 切中/切题 雇佣/佣金 蹊跷/独辟蹊径 D.角逐/角色 撇开/撇弃 供稿/供销 塞责/闭耳塞听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今年秋季起,全国 城 市义务教育段学杂费,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2)三代艺术家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将对文化使命的思考和对精神品格的追 求 在对历史精神的追溯和创作技巧的探索之中。 (3)诞生于鄂豫皖的红军团,在阅兵村的第一次考核成绩倒数第一,但这并没 有让他们气馁, 成了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A.免除 灌注 而且 B.免除 贯 注 反而 C.废除 贯注 而且 D.废除 灌 注 反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中国来说,对通胀保持适度的警惕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也不必杯弓蛇影, 在经济尚未完全企稳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幅收紧货币政策。 B.小张今天上班迟到了 10 分钟,老板没有发火,你可倒好,一个小小的班组长 还起横了,可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了。 C.对于通用公司来讲,悍马是业已放弃的“过气儿”品牌,越高调宣传,炒得 越热,越可能抬高其价码。造成仍然炙手可热的假象。 D.热门的谍战题材加上优良的制作、精彩的表演和一波三折的剧情,《风声》 在广州的票房收入接近 2000 万元,与《建国大业》半斤八两。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人民网和中国会展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30周年30个最受关注节 庆》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于北京举行,“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榜上有名 B.“哪个记者不在质疑呢?不会质疑的记者还叫什么记者呢?”这是王志在央视 做记者时常说的一句话,工作中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C.由于煤灰没有严格意义的熔点,衡量其熔融过程的温度变化,通常用三个特 征温度:即变形温度(DT)、软化温度(sT)和流动温度(FT) D.“我在你的天空布满繁星,你在我的心田种着沉静”。是2007年度十佳世博 歌曲之一《闪耀之城》中的两句歌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万科开发的假日风景1号楼拥有270。全屋江景,餐厅客厅以及每个卧室都 可以看到秀美的江天景色,每平方平均价格约12000元出头 B.中国钾矿储量较为丰富,但开发技术相对落后,所以应该利用资源优势,积 极进行钾矿资源开发技术的研究,推动中国钾矿开采业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C.按照上级部署,我市相关管理部门将对涉及甲型HN流感防控的药品和医疗 器械,从生产、经营到使用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高频监管。 D.澳洲会计师公会北京委员会委员黄振胜先生认为,中国股市目前存在的最大 问题就是解决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之问的信息不对称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青铜器上的“纹/饰” 纹”和“饰”通常被当作一个词,即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但“纹”与“饰 还是有区别的:“纹”者“文”也,“文”既可以表示“纹理”,更有“文 字”、”“文章”、“文采”等意义;而“饰”有“巾”形,趋于“装饰”一义, 其工艺内涵不言而喻。 “纹”与“文”因何相通一般的解释是“文”源于“纹”一一鸟兽之纹启发了 古人的造字思维,仓颉等人因而模仿足迹和毛羽,用交错的线条组织成形形色色 的文字。尽管“纹”中有“文”,青铜器上的“纹”与“饰”却无法截然分开, 因为青铜艺术讲究的就是“以纹为饰”。青铜器上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但最重 要的还是纹饰,而其中又以动物纹为主体。根据出土情况来看,早期青铜器上几 何纹很少担任主角,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何纹只能作为 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等到动物纹从青铜器上淡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如雨 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春秋战国之际,以几何纹为主体纹饰的青铜器已屡见不鲜 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A.由人民网和中国会展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 30 周年 30 个最受关注节 庆》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于北京举行,“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榜上有名。 B.“哪个记者不在质疑呢?不会质疑的记者还叫什么记者呢?”这是王志在央视 做记者时常说的一句话,工作中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C.由于煤灰没有严格意义的熔点,衡量其熔融过程的温度变化,通常用三个特 征温度:即变形温度(DT)、软化温度(sT)和流动温度(FT)。 D.“我在你的天空布满繁星,你在我的心田种着沉静”。是 2007 年度十佳世博 歌曲之一《闪耀之城》中的两句歌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万科开发的假日风景 1 号楼拥有 270。全屋江景,餐厅客厅以及每个卧室都 可以看到秀美的江天景色,每平方平均价格约 12000 元出头。 B.中国钾矿储量较为丰富,但开发技术相对落后,所以应该利用资源优势,积 极进行钾矿资源开发技术的研究,推动中国钾矿开采业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C.按照上级部署,我市相关管理部门将对涉及甲型 HlNl 流感防控的药品和医疗 器械,从生产、经营到使用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高频监管。 D.澳洲会计师公会北京委员会委员黄振胜先生认为,中国股市目前存在的最大 问题就是解决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之问的信息不对称。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8 题。 青铜器上的“纹/饰” “纹”和“饰”通常被当作一个词,即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但“纹”与“饰” 还是有区别的:“纹”者“文”也,“文”既可以表示“纹理”,更有“文 字”、”“文章”、“文采”等意义;而“饰”有“巾”形,趋于“装饰”一义, 其工艺内涵不言而喻。 “纹”与“文”因何相通一般的解释是“文”源于“纹”——鸟兽之纹启发了 古人的造字思维,仓颉等人因而模仿足迹和毛羽,用交错的线条组织成形形色色 的文字。尽管“纹”中有“文”,青铜器上的“纹”与“饰”却无法截然分开, 因为青铜艺术讲究的就是“以纹为饰”。青铜器上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但最重 要的还是纹饰,而其中又以动物纹为主体。根据出土情况来看,早期青铜器上几 何纹很少担任主角,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何纹只能作为 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等到动物纹从青铜器上淡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如雨 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春秋战国之际,以几何纹为主体纹饰的青铜器已屡见不鲜, 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与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历程甚相契合。彩 陶图案早于青铜纹饰,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或许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 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就出现过只有一对兽目的兽面纹。与此 相印证,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强调眼睛的兽面纹。兽面纹即饕餮纹,属 于青铜纹饰的代表,宋人以“饕餮”为其命名,可能是因为饕餮的“有首无身” 正好概括这种纹饰的省略性特征。兽面纹的特征是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 称排列,眼睛在整个纹饰中居于突出的地位。这种安排预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抽 象特征和写意精神:不重要的地方尽可省略,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并予以夸 张表现。 人们还注意到,兽面纹的形成过程中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以饕餮图形为例 “两条左右分开并置的夔龙,慢慢靠拢,两头部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了无拼合痕 迹的饕餮头部。”这种从两侧向中心聚拢而构成的图像,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中 个非常关键的理念一一对称与平衡 “纹”之所以能“饰”,依靠的的就是对称与平衡之美。尽管青铜器上的纹饰到 最后发展到以几何纹为主,但饕餮造型具有的巨大美学意义绝对不能低估 然而就在动物纹趋于消歇之时,一种新的“纹”加入了“饰”的队伍,这就是青 铜器上的文字(包括一些“前汉字”)。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没有文字,图形文 字繁荣于商末夏初。其中,表现动物的可谓“文”中有“纹”,如羽纹、鳞文、 甲纹和翼纹等,这些纹样使得这些文字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一一它们既有符号 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 般人印象中青铜器是“以纹为饰”,在此我们看到了“以文为饰”。“饰”固 然是一种辅助性的功能,但通过发挥这种功能,“文”为自身赢得了成为艺术主 体的机会。 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截然分开。汉字一直保 持着对称平衡的形态,与其最初扮演的“饰”的角色有相当关系。如果没有在青 铜器上度过自己的童年,中国的书法艺术很可能跳不出美术字的窠臼,无从获得 那种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节选自《试论青铜器上的“前叙事”》,有删改) 6.下列对青铜嚣上的“纹”。“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初始意义米说,“纹”中确“文”“纹”是“文”的同望词,但“文”还 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更为广泛的意义。 B.“纹饰”指的是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其中包括兽面纹、龙纹、马纹等动物 纹,也包括几何纹和青铜器上的文字 C.“纹饰”是青铜器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饰”更多地强调其作为工艺手 段的装饰功能,“纹”之所能“饰”,依靠的是对称与平衡之美
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与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历程甚相契合。彩 陶图案早于青铜纹饰,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或许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 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就出现过只有一对兽目的兽面纹。与此 相印证,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强调眼睛的兽面纹。兽面纹即饕餮纹,属 于青铜纹饰的代表,宋人以“饕餮”为其命名,可能是因为饕餮的“有首无身” 正好概括这种纹饰的省略性特征。兽面纹的特征是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 称排列,眼睛在整个纹饰中居于突出的地位。这种安排预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抽 象特征和写意精神:不重要的地方尽可省略,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并予以夸 张表现。 人们还注意到,兽面纹的形成过程中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以饕餮图形为例, “两条左右分开并置的夔龙,慢慢靠拢,两头部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了无拼合痕 迹的饕餮头部。”这种从两侧向中心聚拢而构成的图像,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中 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对称与平衡。 “纹”之所以能“饰”,依靠的的就是对称与平衡之美。尽管青铜器上的纹饰到 最后发展到以几何纹为主,但饕餮造型具有的巨大美学意义绝对不能低估。 然而就在动物纹趋于消歇之时,一种新的“纹”加入了“饰”的队伍,这就是青 铜器上的文字(包括一些“前汉字”)。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没有文字,图形文 字繁荣于商末夏初。其中,表现动物的可谓“文”中有“纹”,如羽纹、鳞文、 甲纹和翼纹等,这些纹样使得这些文字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它们既有符号 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 一般人印象中青铜器是“以纹为饰”,在此我们看到了“以文为饰”。“饰”固 然是一种辅助性的功能,但通过发挥这种功能,“文”为自身赢得了成为艺术主 体的机会。 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截然分开。汉字一直保 持着对称平衡的形态,与其最初扮演的“饰”的角色有相当关系。如果没有在青 铜器上度过自己的童年,中国的书法艺术很可能跳不出美术字的窠臼,无从获得 那种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节选自《试论青铜器上的“前叙事”》,有删改) 6.下列对青铜嚣上的“纹”。“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初始意义米说,“纹”中确“文”“纹”是“文”的同望词,但“文”还 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更为广泛的意义。 B.“纹饰”指的是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其中包括兽面纹、龙纹、马纹等动物 纹,也包括几何纹和青铜器上的文字。 C.“纹饰”是青铜器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饰”更多地强调其作为工艺手 段的装饰功能,“纹”之所能“饰”,依靠的是对称与平衡之美
D.“纹”相划于饰”来说,出现的稍早一些,古人较早地从大量的兽面纹、龙 纹、鸟纹中发现了“饰”的美学意义 7.下列不能作为“兽面纹(饕餮纹)是青铜纹饰的代表”的原因的一项 是( A.兽面纹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将最有本质传神意味的眼睛放 在整个纹饰中突出的地位。 B.兽面纹这种以动物纹为主体、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青铜纹饰,可能 是古人在彩陶图案中已经习惯了的。 C.兽面纹的图形安排符合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即省略不重要 的地方,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 D.兽面纹的形成过程显示出强烈的向心性,符合古代形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 理念,即对称与平衡。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彩陶图案与青铜纹饰都采用了以动物最其特征的部分代替楚体的兽面纹,这 在早期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上可以得到印证。 B.随着动物纹淡出青铜器,到了商代,以几何纹为主体的青铜纹饰不断发展壮 大,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C.繁荣于商末夏初的图形文字既有符号的抽织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 毛”,“文”中有“纹”,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 D.汉字亦文亦图的性质,使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分开,最终成为书法 艺术们主体,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获群丁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彦博幼聪悟,有口辩,涉猎书记。初,其父友薛道衡、李纲常见彦博兄弟三人, 咸叹异曰:“皆卿相才也。”时高丽遣使贡方物,高祖谓群臣曰:“名实之间, 理须相副。高丽称臣于隋,终拒炀帝,此亦何臣之有?朕敬于万物,不欲骄贵, 但据土宇,务共安人,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可即为诏,述朕此怀也。”彦博 进曰:“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 内,不可许以不臣。若与高丽抗礼,则四夷何以瞻仰?且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 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夷貊。”高祖乃止。 其年,突厥入寇,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并州道行军总管,出拒之,以彦博为行军 长史。与虏战于太谷,军败,彦博没于虏庭。突厥以其近臣,苦问以国家虚实及
D.“纹”相划于饰”来说,出现的稍早一些,古人较早地从大量的兽面纹、龙 纹、鸟纹中发现了“饰”的美学意义。 7.下列不能作为“兽面纹(饕餮纹)是青铜纹饰的代表”的原因的一项 是 ( ) A.兽面纹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将最有本质传神意味的眼睛放 在整个纹饰中突出的地位。 B.兽面纹这种以动物纹为主体、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青铜纹饰,可能 是古人在彩陶图案中已经习惯了的。 C.兽面纹的图形安排符合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即省略不重要 的地方,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 D.兽面纹的形成过程显示出强烈的向心性,符合古代形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 理念,即对称与平衡。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彩陶图案与青铜纹饰都采用了以动物最其特征的部分代替楚体的兽面纹,这 在早期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上可以得到印证。 B.随着动物纹淡出青铜器,到了商代,以几何纹为主体的青铜纹饰不断发展壮 大,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C.繁荣于商末夏初的图形文字既有符号的抽织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 毛”,“文”中有“纹”,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 D.汉字亦文亦图的性质,使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分开,最终成为书法 艺术们主体,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获群丁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彦博幼聪悟,有口辩,涉猎书记。初,其父友薛道衡、李纲常见彦博兄弟三人, 咸叹异曰:“皆卿相才也。” 时高丽遣使贡方物,高祖谓群臣曰:“名实之间, 理须相副。高丽称臣于隋,终拒炀帝,此亦何臣之有?朕敬于万物,不欲骄贵, 但据土宇,务共安人,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可即为诏,述朕此怀也。”彦博 进曰:“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 内,不可许以不臣。若与高丽抗礼,则四夷何以瞻仰?且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 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夷貊。”高祖乃止。 其年,突厥入寇,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并州道行军总管,出拒之,以彦博为行军 长史。与虏战于太谷,军败,彦博没于虏庭。突厥以其近臣,苦问以国家虚实及
兵马多少,彦博固不肯言。颉利怒,迁于阴山苦塞之地。太宗即位,突厥送款, 始征彦博还朝。 彦博善于宣吐,每奉使入朝,诏问四方风俗,承受纶言,有若成诵。声韵高朗 响溢殿庭,进止雍容,观者拭目。四年,迁中书令,进爵虞国公。高祖常宴朝臣, 诏太宗谕旨,既而顾谓近臣曰:“何如温彦博?”其见重如此。 初,突厥之降也,诏议安边之术。彦博议曰:“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 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 之心。若遣向西南,则乖物性,故非含育之道也。”太宗从之,遂处降人于朔方 之地,其入居长安者近且万家。议者尤为不便,欲建突厥国于河外。彦博又执奏 曰:“既已纳之,无故遣去,深为可惜。”与魏徴等争论,数年不决。 彦博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国之利害,知无不言,太宗以是嘉之。及薨,谓 侍臣曰:“彦博以忧国之故,劳精竭神,我见其不逮,已二年矣。恨不纵其闲逸 致夭性灵。”彦博家无正寝,及卒之日,殡于别室,太宗命有司为造堂焉。赠特 进,谥曰恭,陪葬昭陵。 (节选自《旧唐书》)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博没于虏庭 没:这里指“被俘” B.若遣向西南,则乖物性 乖:违背 C.议者尤为不便 尤:埋怨 D.既已纳之,无故遣去 遣:派遣 0.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此亦何臣之有 句读之不知 B.高祖乃止 今君乃亡赵走燕 C.突厥以其近臣 斧斤以时入山林 D.我见其不逮 吾其还也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温彦博“有口辩”的一项 是( ①但据土字,务共安人,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 ②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夷貊
兵马多少,彦博固不肯言。颉利怒,迁于阴山苦塞之地。太宗即位,突厥送款, 始征彦博还朝。 彦博善于宣吐,每奉使入朝,诏问四方风俗,承受纶言,有若成诵。声韵高朗, 响溢殿庭,进止雍容,观者拭目。四年,迁中书令,进爵虞国公。高祖常宴朝臣, 诏太宗谕旨,既而顾谓近臣曰:“何如温彦博?”其见重如此。 初,突厥之降也,诏议安边之术。彦博议曰:“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 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 之心。若遣向西南,则乖物性,故非含育之道也。”太宗从之,遂处降人于朔方 之地,其入居长安者近且万家。议者尤为不便,欲建突厥国于河外。彦博又执奏 曰:“既已纳之,无故遣去,深为可惜。”与魏徵等争论,数年不决。 彦博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国之利害,知无不言,太宗以是嘉之。及薨,谓 侍臣曰:“彦博以忧国之故,劳精竭神,我见其不逮,已二年矣。恨不纵其闲逸, 致夭性灵。”彦博家无正寝,及卒之日,殡于别室,太宗命有司为造堂焉。赠特 进,谥曰恭,陪葬昭陵。 (节选自《旧唐书》)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彦博没于虏庭 没:这里指“被俘” B.若遣向西南,则乖物性 乖:违背 C.议者尤为不便 尤:埋怨 D.既已纳之,无故遣去 遣:派遣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此亦何臣之有 句读之不知 B.高祖乃止 今君乃亡赵走燕 C.突厥以其近臣 斧斤以时入山林 D.我见其不逮 吾其还也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温彦博“有口辩”的一项 是 ( ) ①但据土字,务共安人,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 ②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夷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