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为政以德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 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 治 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21,以德为政 23,教民(法治、礼治) 139,富民、教民 127,富民、正己 15,16·1,正己 1117,举贤(去恶) 129,富民 136,正已 2·19,正己,教民 2·20,正己,教民,举贤 145,正己(德治)
第一课 为政以德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 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 治”。 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2·1,以德为政 2·3,教民(法治、礼治) 13·9,富民、教民 12·7,富民、正己 1·5, 16·1,正己 11·17,举贤(去恶) 12·9,富民 13·6,正己 12·19,正己,教民 2·20,正己,教民,举贤 14·5,正己(德治)
、章节梳理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 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 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 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 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成语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 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 北,北辰,北极星
三、章节梳理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 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 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 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 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成语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 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 北,北辰,北极星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本章内容教民。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 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 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 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 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 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 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提问: 材料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更 好?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本章内容教民。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 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 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 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 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 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 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提问: 材料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更 好?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教之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 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 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 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教之。”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 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 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 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 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本章内容是富民、正己。 问: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 说说你对“民无信则不立”的理解。 答案: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古到 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 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 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 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合理即可。若论说成老百姓的问题,论说民无诚信则不立 也可。) 课文练习P5第一题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 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本章内容是富民、正己。 问: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 说说你对“民无信则不立”的理解。 答案: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古到 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 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 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 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合理即可。若论说成老百姓的问题,论说民无诚信则不立, 也可。) 课文练习P5第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