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多次碰壁后,知道 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但他仍然为之奋斗,被成为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而孔子的这种精神却遭到了许多隐士(有识之士)的 反对。如接舆(狂放游侠似的隐士)、长沮、桀溺(匿迹 山林的隐士)、荷篠丈人(清高孤傲而性格复杂的隐士) 他们对孔子师徒极尽奚落和嘲弄。 同时还遭到普通人的反对,如晨门人、荷蒉者。认为 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多次碰壁后,知道 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但他仍然为之奋斗,被成为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而孔子的这种精神却遭到了许多隐士(有识之士)的 反对。如接舆(狂放游侠似的隐士)、长沮、桀溺(匿迹 山林的隐士)、荷蓧丈人(清高孤傲而性格复杂的隐士)。 他们对孔子师徒极尽奚落和嘲弄。 同时还遭到普通人的反对,如晨门人、荷蒉者。认为 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
本课的具体内容 1421孔子循礼卫道。 185接舆评孔子德衰。 186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18·7荷篠丈人批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1438普通人对孔子的评价。 1439荷蒉者批孔子固执,不懂通达权变。 99孔子的理想无法实现
二、本课的具体内容 14·21孔子循礼卫道。 18·5接舆评孔子德衰。 18·6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18·7荷蓧丈人批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14·38普通人对孔子的评价。 14·39荷蒉者批孔子固执,不懂通达权变。 9·9孔子的理想无法实现
、章节梳理 14·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 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 不告也。” 本章内容是孔子循礼卫道。 评析】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在孔子看来真是“不 可忍”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是郑重其 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不在其位,不 谋其政”的戒律。他的请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 里一定是很抱怨,但又无能为力。 提问 孔子为什么要“沐浴而朝”?为何反复说“不敢不 ?
三、章节梳理 14·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 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 不告也。” 本章内容是孔子循礼卫道。 【评析】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在孔子看来真是“不 可忍”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是郑重其 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不在其位,不 谋其政”的戒律。他的请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 里一定是很抱怨,但又无能为力。 提问: 孔子为什么要“沐浴而朝”?为何反复说“不敢不 告”? (《五年高考》P192)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本章内容是接舆评孔子德衰。 提问: 1、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 心? 2、接舆为何“趋而辟之”?(《五年高考》P192) 成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 的还来得及挽回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本章内容是接舆评孔子德衰。 提问: 1、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 心? 2、接舆为何“趋而辟之”?( 《五年高考》P192 ) 成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 的还来得及挽回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 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 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 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粳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 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 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 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 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 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 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 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 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 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 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 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 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 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