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后练习一):“过犹不及”(中庸)和“折 中主义”有何区别? 要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 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 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 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 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 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成语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分,就如同做得不够一样,不合 适
探究(课后练习一):“过犹不及”(中庸)和“折 中主义”有何区别? 要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 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 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 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 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 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成语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分,就如同做得不够一样,不合 适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 本章内容是中行。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 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 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问:本章指出行“中庸”的前提是什么? 要点:符合道义,这是与人交往的依据。 成语 无适无莫:形容对人对事没有偏向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 本章内容是中行。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 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 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问:本章指出行“中庸”的前提是什么? 要点:符合道义,这是与人交往的依据。 成语 无适无莫:形容对人对事没有偏向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 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本章内容是中行。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 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 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 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 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 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本章内容是中行。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 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 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 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 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问:这一章,强调了一种怎样的处事原则? 要点:取两中用—温和的处事原则,强调了“权” 的重要性(通权达变)。 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 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 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 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 变通。这种应变的灵活性就叫做“权”。 问:孔子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与中庸 之道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五年高考》P198)
问:这一章,强调了一种怎样的处事原则? 要点:取两中用——温和的处事原则 ,强调了“权” 的重要性(通权达变) 。 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 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 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 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 变通。这种应变的灵活性就叫做“权”。 问:孔子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与中庸 之道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五年高考》P198)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 本章内容是中礼。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 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 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 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 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 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 本章内容是中礼。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 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 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 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 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 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