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4年初三二模试卷 语文 2014.6 本试卷共8页,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考生2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 须知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 答 基础·运用(共24分) (一)选择题。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 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广袤(mao)比较(jiao)锐不可当(dang B.干涸(he)避讳(hui)栩栩如生(x) C.粗犷( guang)细菌(jn)津津有味(jng) D狭隘(ai)哺育(pu)高瞻远瞩(zhu) 2.结合语境,对下面语段中加点的错别字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因为贪睡错过了欣赏那变换莫测的海市蜃楼的机会,想象着碧海中忽然涌出星 罗旗布的房屋,听着有幸目睹了这奇观的人兴至勃勃的谈论,我满心的懊诲无以 言表。 A.换—“变换莫测'这一词语在文段中描写的是海市蜃楼无规律可循的奇异变 化,此处加点的“换应改为“幻”。 B.旗—星罗旗布这一词语在文段中描写的是海市蜃楼中房屋排列的样子, 此处加点的“旗应改为“棋。 C.至—“兴至勃勃”这一词语在文段中描写的是人们谈论海市蜃楼时高兴的情 趣,此处加点的“至应改为“志”。 D.诲——“懊诲”这一词语在文段中写的是“我没有看到海市蜃楼的心情,此处 加点的“诲”应改为“悔”。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庙会上爽口美味的小吃,京腔京韵的吆喝,令人目不暇接。 B.漂泊在外的游子,终究要回到故乡,这种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 C.“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学阶段只是打下基础,成才之路其实很长。 D.人与人接触久了,时间长了,才知道什么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用一组词语概括下面语段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淡蓝色的炊烟,与轻纱般的薄雾交织在一起,从一层层的黑瓦飞檐中浸过, 然后蒸腾而上,轻盈飘逸,与江面、河面水汽集结,慢慢地散开来,将整个古镇 笼罩得恍惚迷离,上不见顶,下不见底。不知道这古镇究竟有多大,不知道这黑 瓦飞檐究竟有多少层,是不是一直重叠到天上去。 A.层峦叠嶂风调雨顺 B.井然有序巧妙绝伦 C.水乳交融诗情画意 D.流连忘返世外桃源 5.结合语境修改画线病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宋代,谜语与传统灯彩艺术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灯谜”。借助火树银花 流光溢彩的背景,使灯谜以更生动形象的旱现方式,让民众在娱乐的同时受到文 化的熏陶。赏灯猜谜也逐渐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文化
北京市西城区 2014 年初三二模试卷 语 文 2014.6 考生 须知 1.本试卷共 8 页,共四道大题,23 道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 答。 一、基础·运用(共 24 分) (一)选择题。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 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 14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广袤(mào) 比较(jiǎo) 锐不可当(dānɡ) B.干涸(hé) 避讳(huì) 栩栩如生(xǔ) C.粗犷(ɡuǎnɡ) 细菌(jūn) 津津有味(jīnɡ) D.狭隘(ài) 哺育(pǔ) 高瞻远瞩(zhǔ) 2. 结合语境,对下面语段中加点的错别字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因为贪睡,错过了欣赏那变换莫测的海市蜃楼的机会,想象着碧海中忽然涌出星 罗旗布的房屋,听着有幸目睹了这奇观的人兴至勃勃的谈论,我满心的懊诲无以 言表。 A.换——“变换莫测”这一词语在文段中描写的是海市蜃楼无规律可循的奇异变 化,此处加点的“换”应改为“幻”。 B.旗——“星罗旗布”这一词语在文段中描写的是海市蜃楼中房屋排列的样子, 此处加点的“旗”应改为“棋”。 C.至——“兴至勃勃”这一词语在文段中描写的是人们谈论海市蜃楼时高兴的情 趣,此处加点的“至”应改为“志”。 D.诲——“懊诲”这一词语在文段中写的是“我”没有看到海市蜃楼的心情,此处 加点的“诲”应改为“悔”。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庙会上爽口美味的小吃,京腔京韵的吆喝,令人目不暇接。 B.漂泊在外的游子,终究要回到故乡,这种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 C.“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学阶段只是打下基础,成才之路其实很长。 D.人与人接触久了,时间长了,才知道什么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用一组词语概括下面语段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淡蓝色的炊烟,与轻纱般的薄雾交织在一起,从一层层的黑瓦飞檐中浸过, 然后蒸腾而上,轻盈飘逸,与江面、河面水汽集结,慢慢地散开来,将整个古镇 笼罩得恍惚迷离,上不见顶,下不见底。不知道这古镇究竟有多大,不知道这黑 瓦飞檐究竟有多少层,是不是一直重叠到天上去。 A.层峦叠嶂 风调雨顺 B.井然有序 巧妙绝伦 C.水乳交融 诗情画意 D.流连忘返 世外桃源 5. 结合语境修改画线病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宋代,谜语与传统灯彩艺术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灯谜”。借助火树银花、 流光溢彩的背景,使灯谜以更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让民众在娱乐的同时受到文 化的熏陶。赏灯猜谜也逐渐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文化
A.灯谜借助更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使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背景 B.在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背景中,灯谜的更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 C.借助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背景,灯谜以更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 D.灯谜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背景,得到了更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 6.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植物有懂与不懂“回报”之分吗?答案是肯定的。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向上原 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又觉得其可恶 你们是靠根养活的,怎能只管高踞在上面,却不理睬它呢?杨柳没有这般可恶的 样子——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下,时时借了春风之力, 向处在泥土中的树根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 母而游戏,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拥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 常可爱。 A.文段在开头运用设问的方法,引发读者对植物是否有懂与不懂“回报”之分这 问题的思考,然后用肯定的回答表明了作者的看法 怎能只管髙踞在上面,却不理睬它呢”一句运用反问的方法,强调了根对枝 叶花果的养育之恩,强烈抒发了作者对花木向上的厌恶之情。 C.作者用“俯首拜舞″亲吻”赋予杨柳以人的行为,描写杨柳枝条垂向根部 随风摇摆、贴近树根的姿态,表现杨柳“不忘记根本”的特点 D.(千万条陌头细柳)“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ˆ运用比 喻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杨柳枝条垂绕在树根周围的可爱样子。 7.在“书香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交流各自的读书体验, 借鉴别人的阅读方法,有了许多新的收获。班会接近尾声时,主持人李明同学想 要用一句话对本次班会的形式和成果作一下总结,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同学们,让我们从此以书为伴,使阅读生活不 留遗憾 B.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不得不慨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今后大家一定要多读书, 读好书 C.同学们,请珍惜这丰富的精神大餐,本次班会不正体现了“他山之石,可以 攻玉”吗? D.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丰富了每个人的阅读感受,这可真是“他山之石,可以 攻玉啊! (二)填空题(共10分) 8.默写(7分) (1)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1分) (2)《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晚间湖面美好景色的句子是: 。(2 分 (3)文学鉴赏课上,唐越同学发言说:“古诗往往借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写诗人 心中的情感,引发读者共鸣。比如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有 两 句,流露出作者经长途跋涉出使边塞的感慨;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有 两句,以飞鸟写春光,浅白灵动,透露出作者游春时的喜悦心情。” 9.名著阅读(3分)
A.灯谜借助更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使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背景 B.在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背景中,灯谜的更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 C.借助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背景,灯谜以更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 D.灯谜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背景,得到了更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 6.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植物有懂与不懂“回报”之分吗?答案是肯定的。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向上原 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又觉得其可恶! 你们是靠根养活的,怎能只管高踞在上面,却不理睬它呢?杨柳没有这般可恶的 样子——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下,时时借了春风之力, 向处在泥土中的树根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 母而游戏,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拥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 常可爱。 A.文段在开头运用设问的方法,引发读者对植物是否有懂与不懂“回报”之分这 一问题的思考,然后用肯定的回答表明了作者的看法。 B.“怎能只管高踞在上面,却不理睬它呢”一句运用反问的方法,强调了根对枝 叶花果的养育之恩,强烈抒发了作者对花木向上的厌恶之情。 C.作者用“俯首”“拜舞”“亲吻”赋予杨柳以人的行为,描写杨柳枝条垂向根部、 随风摇摆、贴近树根的姿态,表现杨柳“不忘记根本”的特点。 D.(千万条陌头细柳)“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运用比 喻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杨柳枝条垂绕在树根周围的可爱样子。 7.在“书香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交流各自的读书体验, 借鉴别人的阅读方法,有了许多新的收获。班会接近尾声时,主持人李明同学想 要用一句话对本次班会的形式和成果作一下总结,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同学们,让我们从此以书为伴,使阅读生活不 留遗憾! B.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不得不慨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今后大家一定要多读书, 读好书。 C.同学们,请珍惜这丰富的精神大餐,本次班会不正体现了“他山之石,可以 攻玉”吗? D.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丰富了每个人的阅读感受,这可真是“他山之石,可以 攻玉”啊! (二)填空题(共 10 分) 8.默写(7 分) (1)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1 分) (2)《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晚间湖面美好景色的句子是: , 。(2 分) (3)文学鉴赏课上,唐越同学发言说:“古诗往往借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写诗人 心中的情感,引发读者共鸣。比如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有‘ , ’两 句,流露出作者经长途跋涉出使边塞的感慨;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有 ‘ , ’两句,以飞鸟写春光,浅白灵动,透露出作者游春时的喜悦心情。” (4 分) 9.名著阅读(3 分)
R ①齐军战鼓已经敲响了三次,士兵都有些松劲②这时鲁国才第一次敲响战鼓,命令士兵进 儿了。 军 ③鲁国士兵早就想上阵杀敌了,听到战鼓 ④鲁兵潮水般涌来,齐兵士气已经衰竭,被杀 响,个个精神抖擞地冲向敌人。 得狼狈奔逃。 上面这四幅连环画让人想到的一个成语是“①”,与此相关的那场“齐鲁长勺之 战”的史实被记载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书《②》当中,这部史书既是 一部史学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记史语言生动,富有文学色彩,比如对帮助 鲁庄公“长勺之战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③的刻画就非常细致生动,让人过目 难忘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第10-12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上面这四幅连环画让人想到的一个成语是“ ① ”,与此相关的那场“齐鲁长勺之 战”的史实被记载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书《 ② 》当中,这部史书既是 一部史学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记史语言生动,富有文学色彩,比如对帮助 鲁庄公“长勺之战”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 ③ 的刻画就非常细致生动,让人过目 难忘。 二、文言文阅读(共 10 分)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第 10-12 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0.(1)《伯牙善鼓琴》中“钟子期必得之”一句中“之”是代词,代“伯牙所念”, 《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中“之”相当于“的”,文中“七里之郭”一句中“之”的 意思是:。(1分) (2)《小石潭记》“如鸣珮环”一句中“环”是指‘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醉翁 亭记》“环滁皆山也”一句中“环”是“围,绕”的意思,本文中“环而攻之而不胜” 句中,“环”的意思是:。(1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翻译: 文章先用“三里七里”等词语来强调防守方虽①,但占有地利,用“环而攻 之”来表明进攻方_②_,用攻方无法取胜的结果证明地利的重要。然后再用 组排比句,表明防守方占有地利,用其最终却“③”的结果证明人和的重要 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最后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告诉我们君子“战必胜”的根本原因 是④”(限两个字) 12.下面是有关本文的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自己的 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分) 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我记忆中的父亲》,完成第13-15题。(共16分) 我记忆中的父亲 许燕吉 ①父亲只活了49岁,我今年已57岁了,50年前,父亲和我们在一起的一些情 景,我仍感到清晰如昨。 ②父亲非常爱孩子,还爱和孩子们玩,那时候他已四十开外,混在孩子群中,谁 都不觉得拘束。家里来往的客人较多,有时小客人也跟着来几个,我们便成了伙, 玩藏猫,玩捉贼,父亲总是自告奋勇当捉人的,我们藏得严严实实的,大气都不 敢出。一会儿,父亲来了,故意转上两圈,然后冷不防地把我们其中的一个捉出 来,“小俘虏”被举得高高的,其余的孩子也都跑出来,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哈 大笑。那种又紧张又快乐的情绪,至今还能令我激动。父亲总能和孩子们玩到 起,有时我们跟父亲到他朋友家去,大人们在一起谈什么事我们不知道,但知道 父亲总会抽出身来跟我们玩上一阵的 ③父亲又很诙谐,还常常跟孩子们开玩笑,他捉住“小俘虏”后要亲吻个够,由于 他留胡须,很扎脸,我们都捂着腮帮子抵御 ④父亲喜爱大自然,假日里常和朋友们去郊游,野餐,有时也带上哥哥和我去。 我常会在半路上就赖在地下说走不动了,知道父亲一定会来驮我,父亲总是把我 驮在他的肩上,两手还抓住我的腿怕我摔下来,我又不费力,又看得远,高兴地 路唱呀笑呀的,父亲也不嫌我重,一直驮我到达目的地。有一次,父亲还带回 来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儿,给他洗干净后,送他到一个收养学校读书去了。那个 学校,父亲带我去过,孩子很多,都穿着一样的蓝色衣裳。他们看见我们来,欢
10.(1)《伯牙善鼓琴》中“钟子期必得之”一句中“之”是代词,代“伯牙所念”, 《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中“之”相当于“的”,文中“七里之郭”一句中“之”的 意思是: 。(1 分) (2)《小石潭记》“如鸣珮环”一句中“环”是指“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醉翁 亭记》“环滁皆山也”一句中“环”是“围,绕”的意思,本文中“环而攻之而不胜”一 句中,“环”的意思是: 。(1 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翻译: 文章先用“三里”“七里”等词语来强调防守方虽__①__,但占有地利,用“环而攻 之”来表明进攻方__②__,用攻方无法取胜的结果证明地利的重要。然后再用一 组排比句,表明防守方占有地利,用其最终却“__③__”的结果证明人和的重要。 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最后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告诉我们君子“战必胜”的根本原因 是“__④__”(限两个字)。 12.下面是有关本文的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自己的 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 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阅读《我记忆中的父亲》,完成第 13-15 题。(共 16 分) 我记忆中的父亲 许燕吉 ①父亲只活了 49 岁,我今年已 57 岁了,50 年前,父亲和我们在一起的一些情 景,我仍感到清晰如昨。 ②父亲非常爱孩子,还爱和孩子们玩,那时候他已四十开外,混在孩子群中,谁 都不觉得拘束。家里来往的客人较多,有时小客人也跟着来几个,我们便成了伙, 玩藏猫,玩捉贼,父亲总是自告奋勇当捉人的,我们藏得严严实实的,大气都不 敢出。一会儿,父亲来了,故意转上两圈,然后冷不防地把我们其中的一个捉出 来,“小俘虏”被举得高高的,其余的孩子也都跑出来,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哈 大笑。那种又紧张又快乐的情绪,至今还能令我激动。父亲总能和孩子们玩到一 起,有时我们跟父亲到他朋友家去,大人们在一起谈什么事我们不知道,但知道 父亲总会抽出身来跟我们玩上一阵的。 ③父亲又很诙谐,还常常跟孩子们开玩笑,他捉住“小俘虏”后要亲吻个够,由于 他留胡须,很扎脸,我们都捂着腮帮子抵御。 ④父亲喜爱大自然,假日里常和朋友们去郊游,野餐,有时也带上哥哥和我去。 我常会在半路上就赖在地下说走不动了,知道父亲一定会来驮我,父亲总是把我 驮在他的肩上,两手还抓住我的腿怕我摔下来,我又不费力,又看得远,高兴地 一路唱呀笑呀的,父亲也不嫌我重,一直驮我到达目的地。有一次,父亲还带回 来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儿,给他洗干净后,送他到一个收养学校读书去了。那个 学校,父亲带我去过,孩子很多,都穿着一样的蓝色衣裳。他们看见我们来,欢
呼着一拥而上,围了个水泄不通。看来,父亲是他们的老朋友了。暑假时父亲总 是住到山林寺院里写文章,我们有时去看看他,发现他身边又吸引了几个小和尚, 小和尚们只有七八岁,父亲对他们很友好,总是给他们讲故事,讲笑话。 ⑤父亲的故事最多。夏天乘凉,他睡在躺椅上,我们坐在小板凳上给他捶腿, 面听故事。他讲的故事包括天文地理、神话现实、古今中外,无奇不有,有好些 故事可能就是他随口现编的。父亲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听到紧张、 恐怖处,我们就会紧紧地抱住他的腿,听到开心处,我们不禁会拍手顿足。可惜, 晚上8点上床睡觉是铁的纪律,不然,必定能够从父亲处得到更多的教诲。50 年过去了,这期间战争、动乱、风风雨雨,等我有机会读父亲的作品时,我已是 人过中年了。我意外地发现,父亲在故事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能让我完全地接 受,他笔下的一些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与我是那样地融通相契。我想这必是夏夜 故事潜移默化的结果吧。 ⑥父亲还会“演戏”。冬天的晚上,大家在床上盘腿围上一圈,支起照相的三角架, 蒙上床单,就好像在马戏帐篷里。演员ˆ就是父亲的两个大拇指,虽然只能“点 头”和摇摆“身躯”,但“配音”很出色。记得“拇指戏”的常演剧目有《武松打虎》《岳 母刺字》《乌盆记》等等。我第一次看京剧《乌盆记》时,已是在此二十多年以 后了,觉得非常熟悉,就像曾经看过,仔细一想,恍然大悟,原来是父亲的大拇 指演过。父亲还会表演哑剧小品,记得有一年圣诞节,在“合一堂”开联欢会,父 亲表演小脚老太婆打高尔夫球,博得满堂叫好,笑得大家前仰后合。 ⑦父亲去世太早,太仓促。他的学术成果,许多都没来得及写出来,只积累了上 万张的资料卡片。父亲热心写儿童故事,译孩子爱读的外国民间文学作品,给孩 子们写歌词,被孩子们占用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父亲爱孩子们,他是孩子们心中 的“落花生”,而且不因岁月久远而被遗忘。 ⑧安葬父亲那天,港大礼堂内四面挂满了长幅的挽联,层层叠叠的,上面的字大 大小小的。当时我太小,都不大懂。却有两副挽联触动了我的心灵:一副是“赤 子之心”。一副是“若有人喊救救孩子,就请你去问问先生”。这两副挽联和我对 父亲的认识是如此一致,它们将和我对父亲的记忆融在一起,深深地印刻在我的 心版之上,永远清新。 (有删改) ①落花生”是作者父亲许地山的笔名,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著有散文名作《落花生》。②“赤子”,初生的婴儿。 13.阅读第②段至第⑥段,依次概括作者回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每件事不超 过8个字)(4分) (2)驮着我去郊游(3) (4) (5)给我们讲故事(6) 14.结合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说说第⑧段“赤子之心若有人喊救救孩子 就请你去问问先生这两副挽联,为什么能够“触动”作者的心灵。(5分) 15.本文描写精彩,请结合第②段或第⑤段语句,从父亲和孩子的角度,作简要 赏析。(不超过150个字)(7分) (二)阅读《殷和殷墟》,完成第16-18题。(共12分)
呼着一拥而上,围了个水泄不通。看来,父亲是他们的老朋友了。暑假时父亲总 是住到山林寺院里写文章,我们有时去看看他,发现他身边又吸引了几个小和尚, 小和尚们只有七八岁,父亲对他们很友好,总是给他们讲故事,讲笑话。 ⑤父亲的故事最多。夏天乘凉,他睡在躺椅上,我们坐在小板凳上给他捶腿,一 面听故事。他讲的故事包括天文地理、神话现实、古今中外,无奇不有,有好些 故事可能就是他随口现编的。父亲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听到紧张、 恐怖处,我们就会紧紧地抱住他的腿,听到开心处,我们不禁会拍手顿足。可惜, 晚上 8 点上床睡觉是铁的纪律,不然,必定能够从父亲处得到更多的教诲。50 年过去了,这期间战争、动乱、风风雨雨,等我有机会读父亲的作品时,我已是 人过中年了。我意外地发现,父亲在故事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能让我完全地接 受,他笔下的一些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与我是那样地融通相契。我想这必是夏夜 故事潜移默化的结果吧。 ⑥父亲还会“演戏”。冬天的晚上,大家在床上盘腿围上一圈,支起照相的三角架, 蒙上床单,就好像在马戏帐篷里。“演员”就是父亲的两个大拇指,虽然只能“点 头”和摇摆“身躯”,但“配音”很出色。记得“拇指戏”的常演剧目有《武松打虎》《岳 母刺字》《乌盆记》等等。我第一次看京剧《乌盆记》时,已是在此二十多年以 后了,觉得非常熟悉,就像曾经看过,仔细一想,恍然大悟,原来是父亲的大拇 指演过。父亲还会表演哑剧小品,记得有一年圣诞节,在“合一堂”开联欢会,父 亲表演小脚老太婆打高尔夫球,博得满堂叫好,笑得大家前仰后合。 ⑦父亲去世太早,太仓促。他的学术成果,许多都没来得及写出来,只积累了上 万张的资料卡片。父亲热心写儿童故事,译孩子爱读的外国民间文学作品,给孩 子们写歌词,被孩子们占用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父亲爱孩子们,他是孩子们心中 的“落花生” ①,而且不因岁月久远而被遗忘。 ⑧安葬父亲那天,港大礼堂内四面挂满了长幅的挽联,层层叠叠的,上面的字大 大小小的。当时我太小,都不大懂。却有两副挽联触动了我的心灵:一副是“赤 子 ②之心”。一副是“若有人喊救救孩子,就请你去问问先生”。这两副挽联和我对 父亲的认识是如此一致,它们将和我对父亲的记忆融在一起,深深地印刻在我的 心版之上,永远清新。 (有删改) ①“落花生”是作者父亲许地山的笔名,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著有散文名作《落花生》。②“赤子”,初生的婴儿。 13.阅读第②段至第⑥段,依次概括作者回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每件事不超 过 8 个字)(4 分) (1) (2)驮着我去郊游 (3) (4) (5)给我们讲故事 (6) 14.结合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说说第⑧段“赤子之心”“若有人喊救救孩子, 就请你去问问先生”这两副挽联,为什么能够“触动”作者的心灵。(5 分) 答: 15.本文描写精彩,请结合第②段或第⑤段语句,从父亲和孩子的角度,作简要 赏析。(不超过 150 个字)(7 分) 答: (二)阅读《殷和殷墟》,完成第 16-18 题。(共 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