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6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 2016.5.24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人在研究中国官僚政治时指出,宋以后,道德要求压倒了一切,少问甚至不问行政才 能和政绩如何,而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作为官吏考核、升迁、评论的 标准。也正因为这个原故,就使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日益丧失了本来就不 高的行政效能,而这也正是理学成为统治的意识形态之后果之 这一切的发生又并不是偶然的,理学之所以抬高“内圣”也不是偶然的。从原始社会后 期到西周以至春秋时代,一直延续着民族政治的传统,即群体命运经常取决于首领们的才德, 在那里,道德常常就是政治,这正是原始儒学和孔孟之道的真正历史秘密。但自汉唐直到北 宋初年,个体操守与行政标准、道德与政治尽管有密切联系,却始终并没完全合为一体,也 不需要合为一体。到了宋代,情况的确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变化。朱熹说:“国初人便已崇礼 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已自胜于唐人,但说未透在。直到二程出,此理始说得透”。 但当“自胜唐人”“此理说透”后,也就不但没有唐代那样显赫的事功,连唐代那样的名相 也少见了。范仲淹昙花一现,王安石没有成功。明代有个张居正,却被儒学骂作法家。清代 盖无闻焉 但理学为什么要这样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权力空前高度集 中的绝对君权,已没有任何力量能再制约它。唐代地方势力牵制中央的形势已经消除;在思 想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又早崩溃。具有庞大权力的官僚体制和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本 身的可维系性成了一大问题。于是在王安石为对付内忧外患主张改革而失败之后,在朝廷随 皇位的传递而不断改变政策之后,终于出现了以“正君心”为标号的晢学政治理论,并逐渐 在南宋末年和元明清占据统治意识的地位 这似乎并无足怪:既没有人格神宗教传统来制约皇权,统一信仰,又没有别的什么办法, 于是将原始儒学讲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以作为整个封建社会纲常 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的维系力量。理学把盛行于唐代的佛教吸收进来,把宗教还原为世俗伦 常,又把世俗伦常赋予宗教本体的神圣性质,再次建立起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力 求使政不脱离“教”。理学成了一种具有宗教功能的准宗教,也可说是某种道德的神学。如 果说,在原典儒学,道徳实质乃是政治:那么在宋明理学,政治实质从属道德。由于这道德 具有超道德的宗教本体性质,所以,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在理论上就都应服从或从属于它。 从而,心性论谈高于治平方略,圣贤位置胜过世俗功勋,影响所及,就是上面讲的那些,连 官吏的选拔考核也不以政绩功业而以个体道德作为标准。假道德、假道学不胫而走,社会机 体在极端虛伪的衣装中腐烂。专求“内圣”的宋明理学在现实中就走到了这一步。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以后,官吏考核、升迁、评论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为标准, 而行政才能和政绩如何则少问或根本不问。 B.道德要求压倒一切使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日益丧失了本来就不高的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 2016 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 语 文 2016.5.24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人在研究中国官僚政治时指出,宋以后,道德要求压倒了一切,少问甚至不问行政才 能和政绩如何,而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作为官吏考核、升迁、评论的 标准。也正因为这个原故,就使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日益丧失了本来就不 高的行政效能,而这也正是理学成为统治的意识形态之后果之一。 这一切的发生又并不是偶然的,理学之所以抬高“内圣”也不是偶然的。从原始社会后 期到西周以至春秋时代,一直延续着民族政治的传统,即群体命运经常取决于首领们的才德。 在那里,道德常常就是政治,这正是原始儒学和孔孟之道的真正历史秘密。但自汉唐直到北 宋初年,个体操守与行政标准、道德与政治尽管有密切联系,却始终并没完全合为一体,也 不需要合为一体。到了宋代,情况的确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变化。朱熹说:“国初人便已崇礼 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已自胜于唐人,但说未透在。直到二程出,此理始说得透”。 但当“自胜唐人”“此理说透”后,也就不但没有唐代那样显赫的事功,连唐代那样的名相 也少见了。范仲淹昙花一现,王安石没有成功。明代有个张居正,却被儒学骂作法家。清代 盖无闻焉。 但理学为什么要这样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权力空前高度集 中的绝对君权,已没有任何力量能再制约它。唐代地方势力牵制中央的形势已经消除;在思 想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又早崩溃。具有庞大权力的官僚体制和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本 身的可维系性成了一大问题。于是在王安石为对付内忧外患主张改革而失败之后,在朝廷随 皇位的传递而不断改变政策之后,终于出现了以“正君心”为标号的哲学政治理论,并逐渐 在南宋末年和元明清占据统治意识的地位。 这似乎并无足怪:既没有人格神宗教传统来制约皇权,统一信仰,又没有别的什么办法, 于是将原始儒学讲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以作为整个封建社会纲常 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的维系力量。理学把盛行于唐代的佛教吸收进来,把宗教还原为世俗伦 常,又把世俗伦常赋予宗教本体的神圣性质,再次建立起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力 求使政不脱离“教”。理学成了一种具有宗教功能的准宗教,也可说是某种道德的神学。如 果说,在原典儒学,道德实质乃是政治:那么在宋明理学,政治实质从属道德。由于这道德 具有超道德的宗教本体性质,所以,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在理论上就都应服从或从属于它。 从而,心性论谈高于治平方略,圣贤位置胜过世俗功勋,影响所及,就是上面讲的那些,连 官吏的选拔考核也不以政绩功业而以个体道德作为标准。假道德、假道学不胫而走,社会机 体在极端虚伪的衣装中腐烂。专求“内圣”的宋明理学在现实中就走到了这一步。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以后,官吏考核、升迁、评论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为标准, 而行政才能和政绩如何则少问或根本不问。 B.道德要求压倒一切使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日益丧失了本来就不高的
行政效能,后果是理学成为了统治的意识形态。 C从原始社会后期一直到西周以至春秋时代,道德常常就是政治,群体命运经常取决于 首领们才德的氏族政治传统代代延续。 D.宋代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变化,个体操守与行政标准、道德与政治一直有着密切联系却 既不完全也不需要合为一体的情况发生了改变。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熹高度赞扬二程,他们的出现使得“此理说透”,但此后至清,不仅没有唐代那样 显赫的事功,连唐代那样的名相也少见了。 B.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没有力量能制约的绝对君权,如何维系具有庞大权力的官僚体制 和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本身成了一大问题。 C.以“正君心”为标号的哲学政治理论出现在北宋王安石改革失败、朝廷不断改变政策 之后,并逐渐在南宋末年至清占据统治意识的地位 D.官吏的选拔考核以个体道德作为标准而不问政绩功业,以致心性论淡高于治平方略 圣贤位置胜过世俗功勋,假道德、假道学盛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学抬高“内圣”,专求“内圣”,道德要求重要性超过一切,而在现实中理学却走到 了社会机体在极端虚伪的衣装中腐烂这一步 B没有人格神宗教传统和有效办法,“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被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来 维系整个封建社会纲常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 C.宋代理学吸收了佛教,把宗教和世俗伦常结合起来。经理学的推动,政治与道德逐渐 合为一体,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 D理学建立起具有中国特点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极力追求政不脱离“教”。理学具 有了宗教功能,带有了某种道德神学的特征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孝伯,高平公顺从父弟也。父曾,少以郑氏《礼》、《左氏春秋》教授为业。郡三辟功 曹,并不就。道武时,为赵郡太守,令行禁止。并州丁零数为山东害,知曾能得百姓死力 惮不入境。 孝伯少传父业,博綜群言,美风仪,动有法度。从兄言之太武,征为中散,谓顺曰“真 卿家千里驹也”。迁秘书奏事中散,转散骑侍郎、光禄大夫,赐爵魏昌子。委以军国机密, 甚见亲宠,谋谟切秘,时人莫能知。迁北部尚书。以频从征伐规略之功,进爵寿光侯。 真君末,宋文帝闻车驾南伐,遣其弟太尉、江夏王义恭率众赴彭城。太武至彭城。宋徐 州刺史武陵王骏遣人献酒二器、甘蔗百挺,并请骆驼。帝明旦遣孝伯至小市门,骏亦使其长 史张畅对。孝伯日:“主上有诏诏太尉、安北,可暂出门,欲与相见。今遣赐骆驼及貂裘杂 物。”畅曰:“有诏之言,何得称之于此?”孝伯曰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 不称迢于邻国之臣又何手杜几绝桥既开门畅展人却仗忠觉赐物孝伯风容闲雅,应答如流,畅 及左右甚相嗟叹。帝大喜,进爵宣城公 孝伯体度恢雅,明达政事,朝野贵贱:成推重之。景穆曾启太武,广征俊秀,帝曰:“朕 有一孝伯,足理天下,何用多为?假复求访,此人辈亦何可得?”其见贵如此。或有言事者, 孝伯恣其所陈,假有是非,终不抑折;及见帝,言其所长,初不隐人姓名,以为己善。故衣 冠之士,服其雅正。自崔浩诛后,军国谋谟,成出孝伯。太武宠眷,有亚于浩,亦以宰辅遇 之。卒之日,远近哀伤焉。孝伯美名,闻于遐迩。李彪使江南,齐武帝谓曰:“北有李孝伯, 于卿远近?”其为远人所知若此
行政效能,后果是理学成为了统治的意识形态。 C.从原始社会后期一直到西周以至春秋时代,道德常常就是政治,群体命运经常取决于 首领们才德的氏族政治传统代代延续。 D.宋代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变化,个体操守与行政标准、道德与政治一直有着密切联系却 既不完全也不需要合为一体的情况发生了改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熹高度赞扬二程,他们的出现使得“此理说透”,但此后至清,不仅没有唐代那样 显赫的事功,连唐代那样的名相也少见了。 B.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没有力量能制约的绝对君权,如何维系具有庞大权力的官僚体制 和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本身成了一大问题。 C.以“正君心”为标号的哲学政治理论出现在北宋王安石改革失败、朝廷不断改变政策 之后,并逐渐在南宋末年至清占据统治意识的地位。 D.官吏的选拔考核以个体道德作为标准而不问政绩功业,以致心性论淡高于治平方略, 圣贤位置胜过世俗功勋,假道德、假道学盛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学抬高“内圣”,专求“内圣”,道德要求重要性超过一切,而在现实中理学却走到 了社会机体在极端虚伪的衣装中腐烂这一步。 B.没有人格神宗教传统和有效办法,“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被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来 维系整个封建社会纲常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 C.宋代理学吸收了佛教,把宗教和世俗伦常结合起来。经理学的推动,政治与道德逐渐 合为一体,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 D.理学建立起具有中国特点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极力追求政不脱离“教”。理学具 有了宗教功能,带有了某种道德神学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孝伯,高平公顺从父弟也。父曾,少以郑氏《礼》、《左氏春秋》教授为业。郡三辟功 曹,并不就。道武时,为赵郡太守,令行禁止。并州丁零数为山东害,知曾能得百姓死力, 惮不入境。 孝伯少传父业,博综群言,美风仪,动有法度。从兄言之太武,征为中散,谓顺曰“真 卿家千里驹也”。迁秘书奏事中散,转散骑侍郎、光禄大夫,赐爵魏昌子。委以军国机密, 甚见亲宠,谋谟切秘,时人莫能知。迁北部尚书。以频从征伐规略之功,进爵寿光侯。 真君末,宋文帝闻车驾南伐,遣其弟太尉、江夏王义恭率众赴彭城。太武至彭城。宋徐 州刺史武陵王骏遣人献酒二器、甘蔗百挺,并请骆驼。帝明旦遣孝伯至小市门,骏亦使其长 史张畅对。孝伯日:“主上有诏诏太尉、安北,可暂出门,欲与相见。今遣赐骆驼及貂裘杂 物。”畅曰:“有诏之言,何得称之于此?”孝伯曰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 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孝伯风容闲雅,应答如流,畅 及左右甚相嗟叹。帝大喜,进爵宣城公。 孝伯体度恢雅,明达政事,朝野贵贱:成推重之。景穆曾启太武,广征俊秀,帝曰:“朕 有一孝伯,足理天下,何用多为?假复求访,此人辈亦何可得?”其见贵如此。或有言事者, 孝伯恣其所陈,假有是非,终不抑折;及见帝,言其所长,初不隐人姓名,以为己善。故衣 冠之士,服其雅正。自崔浩诛后,军国谋谟,成出孝伯。太武宠眷,有亚于浩,亦以宰辅遇 之。卒之日,远近哀伤焉。孝伯美名,闻于遐迩。李彪使江南,齐武帝谓曰:“北有李孝伯, 于卿远近?”其为远人所知若此
节选自《北史·李孝伯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 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B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 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C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 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D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 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指堂房亲属,从父年长于父者称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从伯即堂伯、从 叔即堂叔 B.《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 秋三传 C.“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即今天山东省所在区域, 又称齐鲁 D.“爵”即爵位,是一种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尊号,多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 授予,可世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孝伯少承父业,为官多有功勋。他少年时继承父业,博览群书:担任赵郡太守, 丁零不敢入境骚扰,担任北部尚书,征战规划谋略有功。 B.李孝伯善于言辞,声名播于远近。李孝伯与张畅相见时应答如流,张畅及左右很是 赞叹;李彪出使江南,齐武帝特意向他问起孝伯的才能 C李孝伯不隐人善,品行典雅方正。孝伯让人充分发表意见,即使说得不对,也不加 指责:等见到皇帝,说起别人长处,他从不埋没别人姓名。 D李孝伯深受赏识,执掌军国大权。太武帝夸赞说,有一个李孝伯,便足以治理天下; 崔浩被杀后,李孝伯执掌政事,太武帝以宰辅之礼待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以军国机密,甚见亲宠,谋谟切秘,时人莫能知 (2)孝伯体度恢雅,明达政事,朝野贵贱,咸推重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鸣沙①过雁[明]无名氏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春雁[明]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注:吗沙,北魏至宋、西夏县名,治今中宁县鸣沙镇 8.在《鸣沙过雁》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通过“雁”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节选自《北史·李孝伯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 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B.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 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C.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 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D.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 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指堂房亲属,从父年长于父者称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从伯即堂伯、从 叔即堂叔。 B.《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 秋三传”。 C.“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即今天山东省所在区域, 又称齐鲁。 D.“爵”即爵位,是一种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尊号,多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 授予,可世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孝伯少承父业,为官多有功勋。他少年时继承父业,博览群书;担任赵郡太守, 丁零不敢入境骚扰,担任北部尚书,征战规划谋略有功。 B.李孝伯善于言辞,声名播于远近。李孝伯与张畅相见时应答如流,张畅及左右很是 赞叹;李彪出使江南,齐武帝特意向他问起孝伯的才能。 C.李孝伯不隐人善,品行典雅方正。孝伯让人充分发表意见,即使说得不对,也不加 指责;等见到皇帝,说起别人长处,他从不埋没别人姓名。 D.李孝伯深受赏识,执掌军国大权。太武帝夸赞说,有一个李孝伯,便足以治理天下; 崔浩被杀后,李孝伯执掌政事,太武帝以宰辅之礼待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委以军国机密,甚见亲宠,谋谟切秘,时人莫能知。 (2)孝伯体度恢雅,明达政事,朝野贵贱,咸推重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 题。 鸣沙①过雁 [明]无名氏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春雁 [明]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注:吗沙,北魏至宋、西夏县名,治今中宁县鸣沙镇。 8.在《鸣沙过雁》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请简要分析(5 分) 9.两首诗通过“雁”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两句,运用典故 表 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己非,恍如隔世之感。 (2)荀子《劝学》中“ ”两句,讲了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相近的 观 (3)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自 身的 渺小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 小 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听妈妈的话箫子凰 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为了儿子,母亲没改嫁。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毎晩在油灯下朗朗读书、写写画画,母 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缝补衣衫 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 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 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 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听妈妈的话,你先到 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子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子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 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子脸上,这是16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 儿子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 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贲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 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晩稻,还有细米, 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 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 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 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过了一个月,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 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 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 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 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 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 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 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 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两句,运用典故 表 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己非,恍如隔世之感。 (2)荀子《劝学》中“ ,_ ___ ”两句,讲了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相近的 观点。 (3)苏轼《赤壁赋》中“____, ”两句,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自 身的 渺小。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 小 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l.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听妈妈的话 箫子凰 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为了儿子,母亲没改嫁。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朗朗读书、写写画画,母 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缝补衣衫。 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 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 30 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 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 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听妈妈的话,你先到 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子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子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 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子脸上,这是 16 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 儿子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 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 “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 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 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师傅,这是 5 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 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 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过了一个月,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 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 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 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 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 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 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 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 “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
圆,半晌说不出话。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 说:“我得了晩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 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夭天蒙蒙亮, 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夭黑后才偷偷摸进村。 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 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 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师 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 费。三年后,儿子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 儿子请上主席台,儿子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 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子上学的故 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 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 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接住她,嚎 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选自九九文章网,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内心情感,“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缝补 衣 衫”,寥寥数语,表现了母亲的爱子之心 B.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善于使用对比手法,熊师傅的形象,就是在对母亲前后的不 同态度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中的校长虽出场不多,却是一个关键人物,如果没有他减免“儿子”的学费、 生活费,“儿子”也就不可能读完高中。 D.小说中的母亲、熊师傅、校长都为维护“儿子”的自尊而隐瞒了“讨饭”的事实, 可见在他们心中尊严要比生命还要重要。 E.“母亲走了,一瘸一拐”,类似的句子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不仅写尽了了几年来母亲 抚养儿子的艰辛,更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2)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母亲打儿子”这一情节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而小说的题目却是“听妈妈的话”,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选择这 题目的原因。(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追忆陈忠实: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 陈忠实出生在白鹿原下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中,他的大半生都在白鹿原上度过。从读 学到当民办教师,到在公社工作,又调至区文化局,他没离开过那片土地。他曾说:“我的 创作正得益于我在乡村工作的二十年,特别是我在公社工作的十年。那是我对中国乡村的体 验、理解及生活积累最重要的时期,对农民世界的了解和感受,是我后来创作农村题材小说 的动因
圆,半晌说不出话。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 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 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 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 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 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 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师 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 费。三年后,儿子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 儿子请上主席台,儿子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 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子上学的故 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 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 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 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选自九九文章网,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内心情感,“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缝补 衣 衫”,寥寥数语,表现了母亲的爱子之心。 B.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善于使用对比手法,熊师傅的形象,就是在对母亲前后的不 同态度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中的校长虽出场不多,却是一个关键人物,如果没有他减免“儿子”的学费、 生活费,“儿子”也就不可能读完高中。 D.小说中的母亲、熊师傅、校长都为维护“儿子”的自尊而隐瞒了“讨饭”的事实, 可见在他们心中尊严要比生命还要重要。 E.“母亲走了,一瘸一拐”,类似的句子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不仅写尽了了几年来母亲 抚养儿子的艰辛,更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2)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3)“母亲打儿子”这一情节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而小说的题目却是“听妈妈的话”,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选择这 一题目的原因。(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追忆陈忠实: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 陈忠实出生在白鹿原下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中,他的大半生都在白鹿原上度过。从读小 学到当民办教师,到在公社工作,又调至区文化局,他没离开过那片土地。他曾说:“我的 创作正得益于我在乡村工作的二十年,特别是我在公社工作的十年。那是我对中国乡村的体 验、理解及生活积累最重要的时期,对农民世界的了解和感受,是我后来创作农村题材小说 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