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6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 2016.5.24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人在研究中国官僚政治时指出,宋以后,道德要求压倒了一切,少问 甚至不问行政才 能和政绩如何,而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作为官吏考核、升 迁、评论的 标准。也正因为这个原故,就使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日益丧失 了本来就不 高的行政效能,而这也正是理学成为统治的意识形态之后果之一。 这一切的发生又并不是偶然的,理学之所以抬高“内圣”也不是偶然的。 从原始社会后 期到西周以至春秋时代,一直延续着民族政治的传统,即群体命运经常取决于首 领们的才德。 在那里,道德常常就是政治,这正是原始儒学和孔孟之道的真正历史秘密。但自 汉唐直到北 宋初年,个体操守与行政标准、道德与政治尽管有密切联系,却始终并没完全合 为一体,也 不需要合为一体。到了宋代,情况的确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变化。朱熹说:“国初 人便已崇礼 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已自胜于唐人,但说未透在。直到二程出,此理始 说得透” 但当“自胜唐人”“此理说透”后,也就不但没有唐代那样显赫的事功,连唐代 那样的名相 也少见了。范仲淹昙花一现,王安石没有成功。明代有个张居正,却被儒学骂作 法家。清代 盖无闻焉。 但理学为什么要这样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北宋起,中国形成了 权力空前高度集 中的绝对君权,已没有任何力量能再制约它。唐代地方势力牵制中央的形势已经 消除:在思 想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又早崩溃。具有庞大权力的官僚体制和拥有绝对权 威的皇帝本 身的可维系性成了一大问题。于是在王安石为对付内忧外患主张改革而失败之 后,在朝廷随 皇位的传递而不断改变政策之后,终于出现了以“正君心”为标号的哲学政治理 论,并逐渐 在南宋末年和元明清占据统治意识的地位。 这似乎并无足怪:既没有人格神宗教传统来制约皇权,统一信仰,又没 有别的什么办法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 2016 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 语 文 2016.5.24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人在研究中国官僚政治时指出,宋以后,道德要求压倒了一切,少问 甚至不问行政才 能和政绩如何,而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作为官吏考核、升 迁、评论的 标准。也正因为这个原故,就使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日益丧失 了本来就不 高的行政效能,而这也正是理学成为统治的意识形态之后果之一。 这一切的发生又并不是偶然的,理学之所以抬高“内圣”也不是偶然的。 从原始社会后 期到西周以至春秋时代,一直延续着民族政治的传统,即群体命运经常取决于首 领们的才德。 在那里,道德常常就是政治,这正是原始儒学和孔孟之道的真正历史秘密。但自 汉唐直到北 宋初年,个体操守与行政标准、道德与政治尽管有密切联系,却始终并没完全合 为一体,也 不需要合为一体。到了宋代,情况的确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变化。朱熹说:“国初 人便已崇礼 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已自胜于唐人,但说未透在。直到二程出,此理始 说得透”。 但当“自胜唐人”“此理说透”后,也就不但没有唐代那样显赫的事功,连唐代 那样的名相 也少见了。范仲淹昙花一现,王安石没有成功。明代有个张居正,却被儒学骂作 法家。清代 盖无闻焉。 但理学为什么要这样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北宋起,中国形成了 权力空前高度集 中的绝对君权,已没有任何力量能再制约它。唐代地方势力牵制中央的形势已经 消除;在思 想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又早崩溃。具有庞大权力的官僚体制和拥有绝对权 威的皇帝本 身的可维系性成了一大问题。于是在王安石为对付内忧外患主张改革而失败之 后,在朝廷随 皇位的传递而不断改变政策之后,终于出现了以“正君心”为标号的哲学政治理 论,并逐渐 在南宋末年和元明清占据统治意识的地位。 这似乎并无足怪:既没有人格神宗教传统来制约皇权,统一信仰,又没 有别的什么办法
于是将原始儒学讲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以作为整个封 建社会纲常 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的维系力量。理学把盛行于唐代的佛教吸收进来,把宗教还 原为世俗伦 常,又把世俗伦常赋予宗教本体的神圣性质,再次建立起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统 治系统,力 求使政不脱离“教”。理学成了一种具有宗教功能的准宗教,也可说是某种道德 的神学。如 果说,在原典儒学,道德实质乃是政治:那么在宋明理学,政治实质从属道德 由于这道德 具有超道德的宗教本体性质,所以,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在理论上就都应服从 或从属于它。 从而,心性论谈高于治平方略,圣贤位置胜过世俗功勋,影响所及,就是上面讲 的那些,连 官吏的选拔考核也不以政绩功业而以个体道德作为标准。假道德、假道学不胫而 走,社会机 体在极端虚伪的衣装中腐烂。专求“内圣”的宋明理学在现实中就走到了这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以后,官吏考核、升迁、评论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为 标准, 而行政才能和政绩如何则少问或根本不问 B.道德要求压倒一切使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日益丧失了本来就 不高的 行政效能,后果是理学成为了统治的意识形态 C.从原始社会后期一直到西周以至春秋时代,道德常常就是政治,群体命运经常 取决于 首领们才德的氏族政治传统代代延续 D.宋代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变化,个体操守与行政标准、道德与政治一直有着密切 联系却 既不完全也不需要合为一体的情况发生了改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熹高度赞扬二程,他们的出现使得“此理说透”,但此后至清,不仅没有唐 代那样 显赫的事功,连唐代那样的名相也少见了。 B.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没有力量能制约的绝对君权,如何维系具有庞大权力的官 僚体制 和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本身成了一大问题。 C.以“正君心”为标号的哲学政治理论出现在北宋王安石改革失败、朝廷不断改 变政策 之后,并逐渐在南宋末年至清占据统治意识的地位
于是将原始儒学讲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以作为整个封 建社会纲常 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的维系力量。理学把盛行于唐代的佛教吸收进来,把宗教还 原为世俗伦 常,又把世俗伦常赋予宗教本体的神圣性质,再次建立起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统 治系统,力 求使政不脱离“教”。理学成了一种具有宗教功能的准宗教,也可说是某种道德 的神学。如 果说,在原典儒学,道德实质乃是政治:那么在宋明理学,政治实质从属道德。 由于这道德 具有超道德的宗教本体性质,所以,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在理论上就都应服从 或从属于它。 从而,心性论谈高于治平方略,圣贤位置胜过世俗功勋,影响所及,就是上面讲 的那些,连 官吏的选拔考核也不以政绩功业而以个体道德作为标准。假道德、假道学不胫而 走,社会机 体在极端虚伪的衣装中腐烂。专求“内圣”的宋明理学在现实中就走到了这一 步。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以后,官吏考核、升迁、评论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为 标准, 而行政才能和政绩如何则少问或根本不问。 B.道德要求压倒一切使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日益丧失了本来就 不高的 行政效能,后果是理学成为了统治的意识形态。 C.从原始社会后期一直到西周以至春秋时代,道德常常就是政治,群体命运经常 取决于 首领们才德的氏族政治传统代代延续。 D.宋代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变化,个体操守与行政标准、道德与政治一直有着密切 联系却 既不完全也不需要合为一体的情况发生了改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熹高度赞扬二程,他们的出现使得“此理说透”,但此后至清,不仅没有唐 代那样 显赫的事功,连唐代那样的名相也少见了。 B.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没有力量能制约的绝对君权,如何维系具有庞大权力的官 僚体制 和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本身成了一大问题。 C.以“正君心”为标号的哲学政治理论出现在北宋王安石改革失败、朝廷不断改 变政策 之后,并逐渐在南宋末年至清占据统治意识的地位
D.官吏的选拔考核以个体道德作为标准而不问政绩功业,以致心性论淡高于治平 方略, 圣贤位置胜过世俗功勋,假道德、假道学盛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学抬高“内圣”,专求“内圣”,道德要求重要性超过一切,而在现实中理 学却走到 了社会机体在极端虚伪的衣装中腐烂这一步。 B.没有人格神宗教传统和有效办法,“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被提到空前的本体高 度,来 维系整个封建社会纲常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 C.宋代理学吸收了佛教,把宗教和世俗伦常结合起来。经理学的推动,政治与道 德逐渐 合为一体,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 D.理学建立起具有中国特点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极力追求政不脱离“教”。 理学具 有了宗教功能,带有了某种道德神学的特征。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孝伯,高平公顺从父弟也。父曾,少以郑氏《礼》、《左氏春秋》教 授为业。郡三辟功 曹,并不就。道武时,为赵郡太守,令行禁止。并州丁零数为山东害,知曾能得 百姓死力, 惮不入境。 孝伯少传父业,博综群言,美风仪,动有法度。从兄言之太武,征为中 散,谓顺曰“真 卿家千里驹也”。迁秘书奏事中散,转散骑侍郎、光禄大夫,赐爵魏昌子。委以 军国机密, 甚见亲宠,谋谟切秘,时人莫能知。迁北部尚书。以频从征伐规略之功,进爵寿 光侯。 真君末,宋文帝闻车驾南伐,遣其弟太尉、江夏王义恭率众赴彭城。太 武至彭城。宋徐 州刺史武陵王骏遣人献酒二器、甘蔗百挺,并请骆驼。帝明旦遣孝伯至小市门, 骏亦使其长 史张畅对。孝伯日:“主上有诏诏太尉、安北,可暂出门,欲与相见。今遣赐骆 驼及貂裘杂 物。”畅曰:“有诏之言,何得称之于此?”孝伯曰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 邻国之君何 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孝伯风容闲雅,应 答如流,畅 及左右甚相嗟叹。帝大喜,进爵宣城公。 孝伯体度恢雅,明达政事,朝野贵贱:成推重之。景穆曾启太武,广征 俊秀,帝曰:“朕
D.官吏的选拔考核以个体道德作为标准而不问政绩功业,以致心性论淡高于治平 方略, 圣贤位置胜过世俗功勋,假道德、假道学盛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学抬高“内圣”,专求“内圣”,道德要求重要性超过一切,而在现实中理 学却走到 了社会机体在极端虚伪的衣装中腐烂这一步。 B.没有人格神宗教传统和有效办法,“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被提到空前的本体高 度,来 维系整个封建社会纲常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 C.宋代理学吸收了佛教,把宗教和世俗伦常结合起来。经理学的推动,政治与道 德逐渐 合为一体,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 D.理学建立起具有中国特点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极力追求政不脱离“教”。 理学具 有了宗教功能,带有了某种道德神学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孝伯,高平公顺从父弟也。父曾,少以郑氏《礼》、《左氏春秋》教 授为业。郡三辟功 曹,并不就。道武时,为赵郡太守,令行禁止。并州丁零数为山东害,知曾能得 百姓死力, 惮不入境。 孝伯少传父业,博综群言,美风仪,动有法度。从兄言之太武,征为中 散,谓顺曰“真 卿家千里驹也”。迁秘书奏事中散,转散骑侍郎、光禄大夫,赐爵魏昌子。委以 军国机密, 甚见亲宠,谋谟切秘,时人莫能知。迁北部尚书。以频从征伐规略之功,进爵寿 光侯。 真君末,宋文帝闻车驾南伐,遣其弟太尉、江夏王义恭率众赴彭城。太 武至彭城。宋徐 州刺史武陵王骏遣人献酒二器、甘蔗百挺,并请骆驼。帝明旦遣孝伯至小市门, 骏亦使其长 史张畅对。孝伯日:“主上有诏诏太尉、安北,可暂出门,欲与相见。今遣赐骆 驼及貂裘杂 物。”畅曰:“有诏之言,何得称之于此?”孝伯曰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 邻国之君何为 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至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孝伯风容闲雅,应 答如流,畅 及左右甚相嗟叹。帝大喜,进爵宣城公。 孝伯体度恢雅,明达政事,朝野贵贱:成推重之。景穆曾启太武,广征 俊秀,帝曰:“朕
有一孝伯,足理天下,何用多为?假复求访,此人辈亦何可得?”其见贵如此 或有言事者, 孝伯恣其所陈,假有是非,终不抑折;及见帝,言其所长,初不隐人姓名,以为 己善。故衣 冠之士,服其雅正。自崔浩诛后,军国谋谟,成出孝伯。太武宠眷,有亚于浩 亦以宰辅遇 之。卒之日,远近哀伤焉。孝伯美名,闻于遐迩。李彪使江南,齐武帝谓曰:“北 有李孝伯, 于卿远近?”其为远人所知若此 节选自《北史·李孝伯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 /又何至 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B.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 /又何至 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C.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 /又何至 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 /又何至 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指堂房亲属,从父年长于父者称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从伯 即堂伯、从 叔即堂叔。 B.《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谷梁 传》并称“春 秋三传” C.“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即今天山东 省所在区域, 又称齐鲁。 D.“爵”即爵位,是一种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尊号,多根据血缘亲疏 或功劳大小 授予,可世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孝伯少承父业,为官多有功勋。他少年时继承父业,博览群书;担任赵 郡太守, 丁零不敢入境骚扰,担任北部尚书,征战规划谋略有功。 B.李孝伯善于言辞,声名播于远近。李孝伯与张畅相见时应答如流,张畅及 左右很是 赞叹;李彪出使江南,齐武帝特意向他问起孝伯的才能
有一孝伯,足理天下,何用多为?假复求访,此人辈亦何可得?”其见贵如此。 或有言事者, 孝伯恣其所陈,假有是非,终不抑折;及见帝,言其所长,初不隐人姓名,以为 己善。故衣 冠之士,服其雅正。自崔浩诛后,军国谋谟,成出孝伯。太武宠眷,有亚于浩, 亦以宰辅遇 之。卒之日,远近哀伤焉。孝伯美名,闻于遐迩。李彪使江南,齐武帝谓曰:“北 有李孝伯, 于卿远近?”其为远人所知若此。 节选自《北史·李孝伯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 /又何至 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B.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 /又何至 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C.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 /又何至 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D.孝伯日/卿家太尉安北是人臣不/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 /又何至 杜门绝桥/既开门/畅屏人却仗出/受赐物/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指堂房亲属,从父年长于父者称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从伯 即堂伯、从 叔即堂叔。 B.《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谷梁 传》并称“春 秋三传”。 C.“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即今天山东 省所在区域, 又称齐鲁。 D.“爵”即爵位,是一种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尊号,多根据血缘亲疏 或功劳大小 授予,可世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孝伯少承父业,为官多有功勋。他少年时继承父业,博览群书;担任赵 郡太守, 丁零不敢入境骚扰,担任北部尚书,征战规划谋略有功。 B.李孝伯善于言辞,声名播于远近。李孝伯与张畅相见时应答如流,张畅及 左右很是 赞叹;李彪出使江南,齐武帝特意向他问起孝伯的才能
C.李孝伯不隐人善,品行典雅方正。孝伯让人充分发表意见,即使说得不对, 也不加 指责:等见到皇帝,说起别人长处,他从不埋没别人姓名。 D.李孝伯深受赏识,执掌军国大权。太武帝夸赞说,有一个李孝伯,便足以 治理天下; 崔浩被杀后,李孝伯执掌政事,太武帝以宰辅之礼待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以军国机密,甚见亲宠,谋谟切秘,时人莫能知。 (2)孝伯体度恢雅,明达政事,朝野贵贱,咸推重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鸣沙①过雁[明]无名氏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春雁 [明]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注:吗沙,北魏至宋、西夏县名,治今中宁县鸣沙镇。 8.在《鸣沙过雁》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通过“雁”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两句,运用典故表 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己非,恍如隔世之感。 (2)荀子《劝学》中“ ”两句,讲了与孔子 “思而不学则殆”相近的 观点。 (3)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 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自身的 渺小。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听妈妈的话箫子凰 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 走了父亲。 为了儿子,母亲没改嫁。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朗朗读书 写写画画,母
C.李孝伯不隐人善,品行典雅方正。孝伯让人充分发表意见,即使说得不对, 也不加 指责;等见到皇帝,说起别人长处,他从不埋没别人姓名。 D.李孝伯深受赏识,执掌军国大权。太武帝夸赞说,有一个李孝伯,便足以 治理天下; 崔浩被杀后,李孝伯执掌政事,太武帝以宰辅之礼待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委以军国机密,甚见亲宠,谋谟切秘,时人莫能知。 (2)孝伯体度恢雅,明达政事,朝野贵贱,咸推重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 题。 鸣沙①过雁 [明]无名氏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春雁 [明]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注:吗沙,北魏至宋、西夏县名,治今中宁县鸣沙镇。 8.在《鸣沙过雁》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请简要分析(5 分) 9.两首诗通过“雁”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 ”两句,运用典故表 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己非,恍如隔世之感。 (2)荀子《劝学》中“ ,_ ___ ”两句,讲了与孔子 “思而不学则殆”相近的 观点。 (3)苏轼《赤壁赋》中“____, ”两句, 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自身的 渺小。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l.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听妈妈的话 箫子凰 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 走了父亲。 为了儿子,母亲没改嫁。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朗朗读书、 写写画画,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