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附中20092010学年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上学期期末考试 命题人:张钧洪伟史培争审题人:张海波王玉杰朱攀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24分)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毀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 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一 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 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 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 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石 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一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 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
东北师大附中 2009–2010 学年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上学期期末考试 命题人:张钧 洪伟 史培争 审题人:张海波 王玉杰 朱攀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 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 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 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 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 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石 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 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
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 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 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 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 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 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拉您去西洋楼,谢了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 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 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 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 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 大水法遗址前,在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 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妤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 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 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 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 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 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 难与奇耻大辱?
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 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 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 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 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 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拉您去西洋楼,谢了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 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 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 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 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 大水法遗址前,在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 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 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 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 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 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 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 难与奇耻大辱?
⑩天阴了,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直往外冲。剩下 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 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请简要分析文中第③段令作者心底“震撼”的原因。(5分) 2.作者在提到两次去圆明园的经历时都谈到了“流泪”这一细节。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含的 思想情感。(6分) 3.文章第⑨段,作者为什么对圆明园废墟“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5分) 4.(1)简要回答作者多次写老老少少欢笑嬉闹的场面的目的是什么。(4分) (2)从表达技巧和内涵的角度简析标题“哭泣的圆明园”的含义。(4分) 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于君”,君许 之。诸府掾曹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太守曰:“先生意欲行,不可 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 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望见 王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贤材, 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愿君对言, 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尽陛 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乎!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对曰
⑩天阴了,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直往外冲。剩下 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 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请简要分析文中第③段令作者心底“震撼”的原因。(5 分) 2.作者在提到两次去圆明园的经历时都谈到了“流泪”这一细节。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含的 思想情感。(6 分) 3.文章第⑨段,作者为什么对圆明园废墟“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5 分) 4.(1)简要回答作者多次写老老少少欢笑嬉闹的场面的目的是什么。(4 分) (2)从表达技巧和内涵的角度简析标题“哭泣的圆明园”的含义。(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于君”,君许 之。诸府掾曹①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太守曰:“先生意欲行,不可 逆。” 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 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望见 王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贤材, 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愿君对言, 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尽陛 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乎②!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对曰:
“受之文学卒史。”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 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美 i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掾曹:官府属官的名称,因分曹治事,故称。②於乎:鸣呼。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 诣:往,到 B.是自誉自伐功 伐:征伐 C.王先生徒怀钱沽酒 徒:只,仅仅 D.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拜:任命,授予官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①自请与太守俱 ②夫人之相与 B.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②齐彭殇为妄作 C.①各任之以其能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①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7.下列语句分别表现王先生的“说话艺术”和“不羁个性”的一项是(3分) A.①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②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 饮,日醉 B.①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 ②吾有益于君
“受之文学卒史。”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 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掾曹:官府属官的名称,因分曹治事,故称。 ②於乎:呜呼。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 诣:往,到 B.是自誉自伐功 伐:征伐 C.王先生徒怀钱沽酒 徒:只,仅仅 D.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 拜:任命,授予官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①自请与太守俱 ②夫人之相与 B.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②齐彭殇为妄作 C.①各任之以其能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①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7.下列语句分别表现王先生的“说话艺术”和“不羁个性”的一项是(3 分) A.①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 ②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 饮,日醉 B.①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 ②吾有益于君
C.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②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D.①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 ②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 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武帝召见北海太守,王先生以“我对你有好处”为由随行,太守答应了他。 B.王先生到京城后,每天喝得烂醉,甚至都不去看望一下北海太守。 C.北海太守把自己的治理之功归于汉武帝,汉武帝猜到是别人教他这样说的。 D.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谎话,没想到却弄了个官做,可见汉武帝的做事轻率、随意。 9.翻译画线句子(每小题5分,共10分) (1)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 (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夜上受降城φ闻笛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0.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C.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②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D.①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 ②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 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武帝召见北海太守,王先生以“我对你有好处”为由随行,太守答应了他。 B.王先生到京城后,每天喝得烂醉,甚至都不去看望一下北海太守。 C.北海太守把自己的治理之功归于汉武帝,汉武帝猜到是别人教他这样说的。 D.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谎话,没想到却弄了个官做,可见汉武帝的做事轻率、随意。 9.翻译画线句子(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1)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 (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0-11 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10.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