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 2018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 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 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其实,中国 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因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强调诗 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 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 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 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 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 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 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 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 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东晋 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他的田园诗, 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 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 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 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 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 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 如见画。”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 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煕在《林泉髙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 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 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 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 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 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 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摘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 2018 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 10 页,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 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 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其实,中国 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因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强调诗 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 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 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 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 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 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 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 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 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东晋 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他的田园诗, 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 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 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 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 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 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 如见画。”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 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 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 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 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 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 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 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摘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 人平等、幸福,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 B.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 是与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异曲同工的。 C.山水画若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画家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 的可行,梅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D.陶渊明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 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古 代中国人对“诗意栖居”的理想的追求 B.文章第四段是从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 充分表达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 C.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较早地追求 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 D.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 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居可游之境,与古代众多村居图 的居住胜境一样,都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B.“诗意栖居”自古及今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人们会借助山 水田园诗、山水画来表达对能超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的理想。 C.如果没有《诗经·硕鼠》《桃花源记》《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画 作品,就不容易证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D.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 画是同源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 理想境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怀乡的胃 秋风中的张翰事件 向以鲜 ①我们在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会发现:数百年前或更为久远的 时候,一次极为低沉的感喟或胃部因为渴望而带来的轻微痉挛,这比蝴蝶翅膀的 煽动更为微妙的颤栗,也会在文学历史长河中溅起无数灵感的风浪。比如东晋时 代的张翰吧,他自己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一个偶然的梦想和叹息,竟在他之后 的千百年来的漫长时间里,得到了强烈的回响:几种简单的江南菜肴和秋风中的 淡薄情绪,便构成了一个极具象征色彩的历史事件,而且这个事件是如此拥有动 人的生命力,几乎是带着一种永不衰竭的力量 ②张翰才思清俊,写得一手好文章,但是张翰像大多数魏晋名流一样 性格放任不拘,他偶然遇上了一个叫贺循的会稽人,便与他一起到了洛阳,张翰 以其出众的才情很快得到齐王冏的赏识,辟为大司马东曹掾。这时的齐王势力如 日中天,张翰亦可谓春风得意。但是张翰却对老乡顾荣(彦先)说了这样一番话 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在这种时候,一个人名声越大,他的风险也就越大,那时
A.《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 人平等、幸福,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 B.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 是与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异曲同工的。 C.山水画若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画家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 的可行,梅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D.陶渊明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 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古 代中国人对“诗意栖居”的理想的追求。 B.文章第四段是从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 充分表达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 C.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较早地追求 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 D.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 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居可游之境,与古代众多村居图 的居住胜境一样,都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B.“诗意栖居”自古及今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人们会借助山 水田园诗、山水画来表达对能超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的理想。 C.如果没有《诗经·硕鼠》《桃花源记》《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画 作品,就不容易证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D.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 画是同源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 理想境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怀乡的胃 ——秋风中的张翰事件 向以鲜 ①我们在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会发现:数百年前或更为久远的 时候,一次极为低沉的感喟或胃部因为渴望而带来的轻微痉挛,这比蝴蝶翅膀的 煽动更为微妙的颤栗,也会在文学历史长河中溅起无数灵感的风浪。比如东晋时 代的张翰吧,他自己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一个偶然的梦想和叹息,竟在他之后 的千百年来的漫长时间里,得到了强烈的回响:几种简单的江南菜肴和秋风中的 淡薄情绪,便构成了一个极具象征色彩的历史事件,而且这个事件是如此拥有动 人的生命力,几乎是带着一种永不衰竭的力量。 ②张翰才思清俊,写得一手好文章,但是张翰像大多数魏晋名流一样, 性格放任不拘,他偶然遇上了一个叫贺循的会稽人,便与他一起到了洛阳,张翰 以其出众的才情很快得到齐王冏的赏识,辟为大司马东曹掾。这时的齐王势力如 日中天,张翰亦可谓春风得意。但是张翰却对老乡顾荣(彦先)说了这样一番话: 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在这种时候,一个人名声越大,他的风险也就越大,那时
你想隐退也来不及了,我本来就是一个山林间的人,我已厌倦了官场生活,希望 彦先也要三思啊。顾荣执其手,怆然说道:我多想和你一起去采南山蕨,饮三江 水啊! ③张翰把自己的心思对知心友人顾荣说了之后,抬头向南望去,天空 片渺茫之色,飒飒的秋风吹了过来。张翰心中一动:秋天来了,故乡吴中的菰菜、 莼莱和鲈鱼早该成熟了吧?用它们来烹饪的菰米饭、莼莱羹和鲈鱼脍,是多么鲜 美啊!张翰似乎突然领悟到了某种人生真谛,感叹地说道:人生最重要的是要适 志,自由地生活,怎么能为了区区功名而远离故乡呢?于是张翰当机立断:回家。 ④不久发生政治巨变,权倾一世的齐王下了台,这时人们才认识到张翰 的隐退是有先见之明的。但是也有人问张翰,你这样任心自适,不求当世,难道 你一点也不为自己身后留名着想吗?张翰答道:要身后之名还不如要身前一杯酒 呢!张翰事件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秋风、菰饭、莼羹、鲈鱼脍、思乡、适志 见机。这几个基本词汇对中国文人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且绵远的。这几个看似平 常的词语,因为张翰事件而慢慢显示出神秘的光芒。 ⑤宋代的王贽在途经张翰老家吴江时写了这样一首诗:“吴江秋水灌平 湖,水阔烟深恨有余。因想季鹰当日事,归来未必为鲈鱼。”谓翰度时不可为, 故飘然远去,实非为鲈也。如此说来,张翰见秋风起而想念家乡美味,则只是 个借口而已。到了苏东坡那里,东坡对此则另有一番诠释:“浮世功名食与眠, 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机早,只为莼鲈也自贤。”苏东坡认为张翰是一个 较为彻底的看透浮世之人,就算他不是因知机而退隐,即使仅仅为了莼鲈而弃官 回家,这等洒脱与气度,也堪称大智者了。东坡把张翰的意境向上推了一层 ⑥如果仅仅是美食家的选择,那么张翰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是断不会如此 深远的。因此张翰事件的第二层含义则是:怀乡。故乡对于一个人来说其影响力 是难以想象的。海德格尔说:诗人就是走在回家路上的孩子。我们在考察张翰事 件对后来者的影响之时,发现怀乡的力量如同闪电,时时照亮孤独的异乡人黑暗 的天空。唐代诗人唐彦谦在《客中感怀》中说:“托兴非耽酒,思家岂为莼。可 怜今夜月,独照异乡人。”这月色中的孤寂情绪,以及在异乡对莼菜的回味,可 说是中国文人一种较为典型的思乡场景。 ⑦张翰事件的第三层含义则是见机与隐逸。这层含义可能是张翰事件中 最为本质的层面。人们对自身所处之世无法把握之时,他们活下去的重要方式就 是要有远见的目光,因为风云莫测的时代,可能随时潜伏着危险,恰如张翰所说 的:乱世纷纷,祸难未已!在这样的时候,远见和隐逸几乎是人们保全自己的最 为安全的方法了。因此张翰所渴望的几种江南菜肴,后来渐渐成为中国文人尤其 是中国隐士的必备佳肴。如果要给中国隐士开一桌标准的菜谱的话,那大概是离 不了莼羹、鲈脍、菰饭的,当然也应有张翰好友顾荣所想往的南山蕨和三江水 几种朴素的菜肴被赋予如此微妙的隐选的气质,我们再次品味之时,是否也有了 异样的感觉? ⑧在研究张翰事件对中国文人所产生的影响时,我们发现:许多慷慨悲 歌之士,对张翰的情思都情有独钟,最著名的可能是要数宋代的大词人辛弃疾了。 他在词中多次写到张翰及其相关的秋风莼鲈等事,如《满江红》中的“甚等闲却 为,鲈鱼归速”、《汉宫春》中之“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等。至于那 首脍炙人口的《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则把一个末 路英雄的泪水与张翰的秋风之思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 量
你想隐退也来不及了,我本来就是一个山林间的人,我已厌倦了官场生活,希望 彦先也要三思啊。顾荣执其手,怆然说道:我多想和你一起去采南山蕨,饮三江 水啊! ③张翰把自己的心思对知心友人顾荣说了之后,抬头向南望去,天空一 片渺茫之色,飒飒的秋风吹了过来。张翰心中一动:秋天来了,故乡吴中的菰菜、 莼莱和鲈鱼早该成熟了吧?用它们来烹饪的菰米饭、莼莱羹和鲈鱼脍,是多么鲜 美啊!张翰似乎突然领悟到了某种人生真谛,感叹地说道:人生最重要的是要适 志,自由地生活,怎么能为了区区功名而远离故乡呢?于是张翰当机立断:回家。 ④不久发生政治巨变,权倾一世的齐王下了台,这时人们才认识到张翰 的隐退是有先见之明的。但是也有人问张翰,你这样任心自适,不求当世,难道 你一点也不为自己身后留名着想吗?张翰答道:要身后之名还不如要身前一杯酒 呢!张翰事件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秋风、菰饭、莼羹、鲈鱼脍、思乡、适志、 见机。这几个基本词汇对中国文人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且绵远的。这几个看似平 常的词语,因为张翰事件而慢慢显示出神秘的光芒。 ⑤宋代的王贽在途经张翰老家吴江时写了这样一首诗:“吴江秋水灌平 湖,水阔烟深恨有余。因想季鹰当日事,归来未必为鲈鱼。”谓翰度时不可为, 故飘然远去,实非为鲈也。如此说来,张翰见秋风起而想念家乡美味,则只是一 个借口而已。到了苏东坡那里,东坡对此则另有一番诠释:“浮世功名食与眠, 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机早,只为莼鲈也自贤。”苏东坡认为张翰是一个 较为彻底的看透浮世之人,就算他不是因知机而退隐,即使仅仅为了莼鲈而弃官 回家,这等洒脱与气度,也堪称大智者了。东坡把张翰的意境向上推了一层。 ⑥如果仅仅是美食家的选择,那么张翰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是断不会如此 深远的。因此张翰事件的第二层含义则是:怀乡。故乡对于一个人来说其影响力 是难以想象的。海德格尔说:诗人就是走在回家路上的孩子。我们在考察张翰事 件对后来者的影响之时,发现怀乡的力量如同闪电,时时照亮孤独的异乡人黑暗 的天空。唐代诗人唐彦谦在《客中感怀》中说:“托兴非耽酒,思家岂为莼。可 怜今夜月,独照异乡人。”这月色中的孤寂情绪,以及在异乡对莼菜的回味,可 说是中国文人一种较为典型的思乡场景。 ⑦张翰事件的第三层含义则是见机与隐逸。这层含义可能是张翰事件中 最为本质的层面。人们对自身所处之世无法把握之时,他们活下去的重要方式就 是要有远见的目光,因为风云莫测的时代,可能随时潜伏着危险,恰如张翰所说 的:乱世纷纷,祸难未已!在这样的时候,远见和隐逸几乎是人们保全自己的最 为安全的方法了。因此张翰所渴望的几种江南菜肴,后来渐渐成为中国文人尤其 是中国隐士的必备佳肴。如果要给中国隐士开一桌标准的菜谱的话,那大概是离 不了莼羹、鲈脍、菰饭的,当然也应有张翰好友顾荣所想往的南山蕨和三江水。 几种朴素的菜肴被赋予如此微妙的隐选的气质,我们再次品味之时,是否也有了 异样的感觉? ⑧在研究张翰事件对中国文人所产生的影响时,我们发现:许多慷慨悲 歌之士,对张翰的情思都情有独钟,最著名的可能是要数宋代的大词人辛弃疾了。 他在词中多次写到张翰及其相关的秋风莼鲈等事,如《满江红》中的“甚等闲却 为,鲈鱼归速”、《汉宫春》中之“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等。至于那 首脍炙人口的《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则把一个末 路英雄的泪水与张翰的秋风之思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 量
⑨张翰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这恰恰对应了法国诗 人瓦雷里在《海滨墓园》中所说的那种场景:起风了,只有试着活下去一条路 张翰和众多的中国文人所选择的活路是:回家隐居。人尚未动身,怀乡的胃却早 已启程。 (有删节) 4.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五段,王贽认为张翰归隐不是为了口食之娱,而是他能审时度势; 苏轼则认为张翰归隐是因为想念家乡菜的味道 B.作者先详写了张翰事件的来龙去脉,为下文一层层剖析张翰事件的含 义与影响作铺垫,结尾照应题目及开篇,文章结构严谨。 C.这篇文章有学者式的旁征博引,内容丰富,识见深远;有诗人般的语 言,行文生动,风格典雅。 D.这是一篇文化散文,作者从张翰因怀念家乡的菜肴而归隐的事件写起, 进而深入挖掘,揭示出张翰事件的深层意义。 5.文中画线句子表达独特,请简要赏析。(5分) 6.结合全文分析,张翰事件对中国文人的深远影响有哪些。(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7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汇 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曰:“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 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 文言词汇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 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 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 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摘编自《澎湃新闻》)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i,会意字,《说文》“心”部,从“对” 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 申为怨恨,故而怼,怨也。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 为“dui”的字,应当为“椁”。“”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 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擰咕”、“椁搡”即是该字用法的 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 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一——“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 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词所体 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 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 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
⑨张翰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这恰恰对应了法国诗 人瓦雷里在《海滨墓园》中所说的那种场景:起风了,只有试着活下去一条路。 张翰和众多的中国文人所选择的活路是:回家隐居。人尚未动身,怀乡的胃却早 已启程。 (有删节) 4.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五段,王贽认为张翰归隐不是为了口食之娱,而是他能审时度势; 苏轼则认为张翰归隐是因为想念家乡菜的味道。 B.作者先详写了张翰事件的来龙去脉,为下文一层层剖析张翰事件的含 义与影响作铺垫,结尾照应题目及开篇,文章结构严谨。 C.这篇文章有学者式的旁征博引,内容丰富,识见深远;有诗人般的语 言,行文生动,风格典雅。 D.这是一篇文化散文,作者从张翰因怀念家乡的菜肴而归隐的事件写起, 进而深入挖掘,揭示出张翰事件的深层意义。 5.文中画线句子表达独特,请简要赏析。(5 分) 6.结合全文分析,张翰事件对中国文人的深远影响有哪些。(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2017 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汇, 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曰:“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 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 文言词汇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 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 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 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摘编自《澎湃新闻》)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 duì,会意字,《说文》“心”部,从“对” 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 申为怨恨,故而怼,怨也。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 为“duǐ”的字,应当为“㨃”。“㨃”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 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㨃咕”、“㨃搡”即是该字用法的 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 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 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词所体 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 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 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
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 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 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 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 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网评人“竺子”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 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 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 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 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 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 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 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 simple”说: “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 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半月谈》)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的排行榜,所以大众媒 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椁”的含义和读音 B.“怼”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 络用语“撕”“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C.《说文》对“怼”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 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峙 D.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 “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8.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两项是 ()()(5分) A.《战狼2》主角吴京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 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B.宫斗剧《甄嬛传》中,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莲 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 C.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的指斥 D.杭州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 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起众人怒怼。 E.周杰伦的歌曲《兰亭序》中有“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这样一句 歌词,该歌词在传喝时广受赞誉。 9.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含义。(4分)
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 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 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 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 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网评人“竺子”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 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 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 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 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 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 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 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 “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 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半月谈》)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的排行榜,所以大众媒 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㨃”的含义和读音。 B.“怼”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 络用语“撕”“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C.《说文》对“怼”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 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峙”。 D.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 “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8.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两项是 ( )( )(5 分) A.《战狼 2》主角吴京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 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B.宫斗剧《甄嬛传》中,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莲 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 C.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的指斥。 D.杭州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 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起众人怒怼。 E.周杰伦的歌曲《兰亭序》中有“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这样一句 歌词,该歌词在传喝时广受赞誉。 9.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含义。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