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PHAR1055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90 学 分:6 理论学时:90 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药学中药生药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承担学系:东吴学院化学系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分析化学课程在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等专业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化学信息的学 科,主要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严密和系统的理论性,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 建立起准确的“量”的概念并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能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设计分析方案,初步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探索和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利学素养和应用创新能力。分析化学学科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后续学习药物分析、药剂 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专业课程及从事药学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也为将来从事化学、化工、 生物、医药、环境等行业工作的奠定重要专业知识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分析化学课程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主要由滴定分析和重量分析组成。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牢 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包括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滴 定突跃和滴定可行性判据,学握重量分析法及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 的科学态度,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仪器分析内容主要由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光学分析法三部 分组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本部分内容涉及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光、电、声、磁、热等物理和化学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PHAR1055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90 学 分:6 理论学时:90 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药学 中药 生药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承担学系:东吴学院化学系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分析化学课程在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等专业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化学信息的学 科,主要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严密和系统的理论性,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 建立起准确的“量”的概念并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能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设计分析方案,初步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探索和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用创新能力。分析化学学科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后续学习药物分析、药剂 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专业课程及从事药学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也为将来从事化学、化工、 生物、医药、环境等行业工作的奠定重要专业知识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分析化学课程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主要由滴定分析和重量分析组成。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牢 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包括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滴 定突跃和滴定可行性判据,掌握重量分析法及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 的科学态度,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仪器分析内容主要由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光学分析法三部 分组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本部分内容涉及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光、电、声、磁、热等物理和化学
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信息进行表征和测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它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使学生牢固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仪器分析方法 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其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 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学习分析化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并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通过本课 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让学生建立起严格“量”的概念,掌握分析化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分 析化学的知识解决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重点章节是化学分析部分: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4章酸碱滴定,第5章配位滴定及第6章氧 化还原滴定:仪器分析部分:第11章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第17章色谱法概论,第19章气相色谱法,第20章高效液相色谱法。难点章节是第 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中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第4章酸碱滴定中非水滴定,第6氧化还原滴定中电极电位与Nrst方 程,第9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中PH值测定法。第13章红外分析法的解谱,第17章色谱法概论中色谱法基本理论,第20章高效液相色谱法中高 效液相色谱分离原理。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分析化学》教学以多媒体讲授式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对于部分难点配合动画f1sh方式增进理解, 部分内容以to即ic形式进行分组讨论。重点难点内容需结合板书形式予以强调,并结合课堂练习方式。引导同学能提前预习,查阅相关文献,初步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不局限课本知识,扩宽视野和思路。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分析化学》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 种多媒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实践 体教学 自学 小计 手段 1 绪论 2 2 电子 ppt
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信息进行表征和测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它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使学生牢固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仪器分析方法 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其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 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学习分析化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并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通过本课 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让学生建立起严格“量”的概念,掌握分析化学处理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分 析化学的知识解决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重点章节是化学分析部分:第 2 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 4 章酸碱滴定,第 5 章配位滴定及第 6 章氧 化还原滴定;仪器分析部分:第 11 章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第 17 章色谱法概论,第 19 章气相色谱法,第 20 章高效液相色谱法。难点章节是第 2 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中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第 4 章酸碱滴定中非水滴定,第 6 氧化还原滴定中电极电位与 Nernst 方 程,第 9 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中 PH 值测定法。第 13 章红外分析法的解谱,第 17 章色谱法概论中色谱法基本理论,第 20 章高效液相色谱法中高 效液相色谱分离原理。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分析化学》教学以多媒体讲授式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对于部分难点配合动画 flash 方式增进理解, 部分内容以 topic 形式进行分组讨论。重点难点内容需结合板书形式予以强调,并结合课堂练习方式。引导同学能提前预习,查阅相关文献,初步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不局限课本知识,扩宽视野和思路。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分析化学》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 种多媒 体教学 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实践 指导 自学 小计 1 绪论 2 2 电子 ppt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6 6 电子 ppt 3 滴定分析概论 5 5 电子 ppt 酸碱滴定法 7 7 电子 ppt 5 配位滴定法 5 5 电子 ppt 6 氧化还原滴定法 7 7 电子 ppt 7 沉淀滴定法 3 3 电子 ppt 正 重量分析法 2 2 电子 ppt 9 电子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 4 ppt 10 光谱分析法概论 3 电子 ppt 11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 电子 法 5 ppt 12 荧光分析法 4 4 电子 ppt
2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6 6 电子 ppt 3 滴定分析概论 5 5 电子 ppt 4 酸碱滴定法 7 7 电子 ppt 5 配位滴定法 5 5 电子 ppt 6 氧化还原滴定法 7 7 电子 ppt 7 沉淀滴定法 3 3 电子 ppt 8 重量分析法 2 2 电子 ppt 9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 4 4 电子 ppt 10 光谱分析法概论 3 3 电子 ppt 11 紫外 -可见光分光光度 法 5 5 电子 ppt 12 荧光分析法 4 4 电子 ppt
13 红外分光光度法 7 7 电子 ppt 1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 电子 ppt 15 核磁共振波谱法 5 5 电子 ppt 16 质谱法 电子 ppt 17 色谱法概论 4 电子 ppt 18 平面色谱法 2 2 电子 ppt 19 气相色谱法 电子 4 ppt 电子 20 高效液相色谱法 3 3 ppt 21 高效毛细管电泳 电子 ppt 合计 90 90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分析化学》(第8版)柴逸峰,邸欣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出版
13 红外分光光度法 7 7 电子 ppt 1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 4 电子 ppt 15 核磁共振波谱法 5 5 电子 ppt 16 质谱法 4 4 电子 ppt 17 色谱法概论 4 4 电子 ppt 18 平面色谱法 2 2 电子 ppt 19 气相色谱法 4 4 电子 ppt 20 高效液相色谱法 3 3 电子 ppt 21 高效毛细管电泳 4 4 电子 ppt 合计 90 90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分析化学》(第 8 版)柴逸峰,邸欣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年出版
参考书: 《分析化学》(第五版).武汉大学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分析化学》(第4版),孙毓庆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现代色谱法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第1版第2次),孙毓庆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 《有机光谱分析》(第1版第1次),张正行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8月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第1版第4次),姚新生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8月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2版第7次),宁永成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 网络资源: 分析化学(中国化学会期刊)http:/www.analchem.cn/ Analytical Chemistry(美国化学会期f刊)http:/pubs.acs.org/journals/ancham/ Analytical Communications(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http:/www.rsc.org/is/journals/.current/analcoms/anppub.htm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I993开始分为A和B两刊,荷兰E1 sevier出版)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219673 色谱世界http://www.chemalink.net/ShareData/ (七)考核与评价 考核形式:笔试(闭卷)。 评价方式:百分制。 评分标准:期末考试分数占70%,平时成绩占30%(主要考察考勤,上课回答问题情况,课堂测验,课后作业情况综合计算等方面)。 三、教学内容纲要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1.绪论
参考书: 《分析化学》(第五版).武汉大学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分析化学》(第 4 版),孙毓庆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年 11 月出版。 《现代色谱法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第 1 版第 2 次),孙毓庆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年 4 月出版。 《有机光谱分析》(第 1 版第 1 次),张正行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年 8 月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第 1 版第 4 次),姚新生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8 月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 2 版第 7 次),宁永成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 网络资源: 分析化学(中国化学会期刊)http://www.analchem.cn/ Analytical Chemistry(美国化学会期刊) http://pubs.acs.org/journals/ancham/ Analytical Communications(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http://www.rsc.org/is/journals/current/analcoms/anppub.htm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1993 开始分为 A 和 B 两刊,荷兰 Elsevier 出版)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219673 色谱世界 http://www.chemalink.net/ShareData/ (七)考核与评价 考核形式:笔试(闭卷)。 评价方式:百分制。 评分标准:期末考试分数占 70%,平时成绩占 30%(主要考察考勤,上课回答问题情况,课堂测验,课后作业情况综合计算等方面)。 三、教学内容纲要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1. 绪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