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车体的垂直运动x。()为系统的输出量,只考虑车体在垂直方向的运动。垂直运动x()从无输入量x()作用时的平衡位置开始测量。1质心1车片(b)图3.4汽车悬浮系统及其动力学模型对于如图3.4(b)所示的悬浮系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厂F=ma,可得d'x,(0)[dx,(t)_dx,(t)-k[x(t)-x(0)]=mdt?dtdt即++()=d+(0)mdt?dtdt3.1.3电气系统的微分方程电气系统是机电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际的复杂电路分析,通常按集中参数法建立电路系统的数学模型。在这种系统模型中,有三种线性双向的无源元件:电阻R、电感L、电容C。通过它们的组合,可以构成各种复杂的电网络系统。这三种元件的性能和作用,在电工原理中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了。这里只强调它们的能量特性。电感是一种储存磁能的元件,电容是储存电能的元件,电阻不储存能量,是一种耗能元件,将电能转换成热能耗散掉。电气系统所遵循的基本定律是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也称节点电流定律)表明,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同一节点的电流之和: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也称环路电压定律)表明,在任意瞬时,在电路中沿任意环路的电压的代数和等于零。通过应用一种或同时应用两种基尔霍夫定律,就可以得到电路系统的数学模型。下面将举例介绍建立电气系统微分方程的步骤和方法。【例3.5】RLC无源网络如图3.5所示,图中R、L、C分别为电阻(Q)、电感(H)、电容(F)。试列出以u(t)为输入电压,u(t)为输出电压的网络微分方程。42
42 车体的垂直运动 () o x t 为系统的输出量,只考虑车体在垂直方向的运动。垂直运动 () o x t 从无输 入量 () i x t 作用时的平衡位置开始测量。 图 3.4 汽车悬浮系统及其动力学模型 对于如图 3.4(b)所示的悬浮系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ma = ,可得 2 2 d ( ) d ( ) d ( ) [ ( ) ( )] d d d o i o o i x t x t x t c k x t x t m t t t − − − − = 即 2 2 d ( ) d ( ) d ( ) ( ) ( ) d d d o o i o i x t x t x t m c kx t c kx t t t t + + = + 电气系统是机电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际的复杂电路分析,通常按集中参数法 建立电路系统的数学模型。在这种系统模型中,有三种线性双向的无源元件:电阻 R、电感 L、 电容 C。通过它们的组合,可以构成各种复杂的电网络系统。这三种元件的性能和作用,在电 工原理中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了。这里只强调它们的能量特性。电感是一种储存磁能的元件,电 容是储存电能的元件,电阻不储存能量,是—种耗能元件,将电能转换成热能耗散掉。 电气系统所遵循的基本定律是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也称节 点电流定律)表明,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同一节点的电流之和;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也称环路电压定律)表明,在任意瞬时,在电路中沿任意环路的电压的代数和等于零。通过 应用一种或同时应用两种基尔霍夫定律,就可以得到电路系统的数学模型。 下面将举例介绍建立电气系统微分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例 3.5】 RLC 无源网络如图 3.5 所示,图中 R、L、C 分别为电阻(Ω)、电感(H)、电 容(F)。试列出以 () i u t 为输入电压, u (t) o 为输出电压的网络微分方程。 质心 车体 m k c x0(t) P xi(t) (a) (b)
第3章系统的数学模型u(0)lo(0)i(0)图3.5RLC无源网络解:设网络中的电流为i()。而输入变量为u(t),输出变量为u。(t),中间变量为i(t)。网络按线性集中参数考虑,且忽略输出端负载效应。由基尔霍夫定律写出原始方程:di(o)2 + Ri(0)+ u ()= u,(0)Ldt列写中间变量(t)与输出变量u(t)的关系式:i(t)=cdu,()dt将上式代入原始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Lcdm+ c dr( + 1,()= ()dr2dt令LC=T2,RC=2T,则上式又可以写成Ta du+2gTT du.().(3.2)+u()=u(0)dr?dt式中,T为时间常数,单位为秒,为阻尼比。显然式3.2描述的以u()为输入电压,u。(t)为输出电压的网络微分方程是一个二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另外从式(3.2)中可以看出,RLC无源网络的静态放大倍数等于1,即u()=u(t),说明系统在稳态时输出电压等于输入电压,与电容的充电特性完全吻合。由于RLC无源网络中存在两个储能元件电感和电容,故网络微分方程左端最高阶次为二。【例3.6】如图3.6所示为两个形式相同的RC网络串联而成的滤波网络。试写出以输出电压u.(t)和输入电压u(t)为变量的滤波网络微分方程。Rti()ui0)to(1)图3.6两级RC滤波网解:在该系统中,由于第二级电路(R2C2)将对第一级电路(RiC)产生负载效应,即后一元件的存在将影响前一元件的输出。如果只是独立地分别写出两个串联元件的微分方程,经过消去中间变量而得出的微分方程,将是一个错误的结果。因此,在列写串联元件所构成的系43
43 图 3.5 RLC 无源网络 解 设网络中的电流为 it() 。而输入变量为 () i u t ,输出变量为 u (t) o ,中间变量为 it() 。网 络按线性集中参数考虑,且忽略输出端负载效应。 由基尔霍夫定律写出原始方程: d ( ) ( ) ( ) ( ) d o i i t L Ri t u t u t t + + = 列写中间变量 it() 与输出变量 u (t) o 的关系式: o d ( ) ( ) d u t i t C t = 将上式代入原始方程,消去中间变量 it() ,得 2 o o 2 o i d ( ) d ( ) ( ) ( ) d d u t u t LC RC u t u t t t + + = 令 2 LC T = , RC T = 2 ,则上式又可以写成 2 2 o o 2 o i d ( ) d ( ) 2 ( ) ( ) d d u t u t T T u t u t t t + + = (3.2) 式中,T 为时间常数,单位为秒, 为阻尼比。显然式 3.2 描述的以 () i u t 为输入电压, u (t) o 为 输出电压的网络微分方程是一个二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另外从式(3.2)中可以看出,RLC 无源网络的静态放大倍数等于 1,即 ( ) ( ) o i u t u t = ,说 明系统在稳态时输出电压等于输入电压,与电容的充电特性完全吻合。由于 RLC 无源网络中 存在两个储能元件电感和电容,故网络微分方程左端最高阶次为二。 【例 3.6】 如图 3.6 所示为两个形式相同的 RC 网络串联而成的滤波网络。试写出以输出 电压 u (t) o 和输入电压 () i u t 为变量的滤波网络微分方程。 图 3.6 两级 RC 滤波网 解 在该系统中,由于第二级电路(R2C2)将对第一级电路(R1C1)产生负载效应,即后 一元件的存在将影响前一元件的输出。如果只是独立地分别写出两个串联元件的微分方程,经 过消去中间变量而得出的微分方程,将是一个错误的结果。因此,在列写串联元件所构成的系 R L uo(t) i(t) ui(t) C i1(t) ui(t) i2(t) C1 C2 uo(t) R1 R2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统的微分方程时,应特别注意其负载效应的影响。该系统的微分方程列写步骤如下。(1)考虑负载效应时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写出原始方程:;(0)R +[6(0) -1;(0)]d = u,(0)(0)R+[5(0)dt=[6(0)-2(0)]d[i(t)dt = u (t)消去中间变量i()和i()后得到du+(RC +RC +RC.)du.(t)(3.3)+u.(t)=u(t)RC,R,Cdr?dt即滤波网络微分方程。(2)不考虑负载效应时如果孤立地分别写出RiC和R2C2这两个环节的微分方程。则对前一个环节,有Ji;(0)dt +i(t)R, =u,(0)(3.4)[i(0)dug(t)=式中,u()为此时前一个环节的输出与后一个环节的输入。对后一个环节,有[i(t)dt+i,()R,=u(0)(3.5)i(t)diu.(0)消去中间变量,得到相应的微分方程为+(RC+RC)+,()=)(0)(3.6)RC,R,Cdt?dt负载效应考虑与否,比较式(3.3)和式(3.6)其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本题如果不考虑负载效应将会得出错误的结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负载效应是物理环节之间的信息反馈作用,相邻环节的串联,应该考虑它们之间的负载效应。对于电网络系统而言,只有当后一个环节的输入阻抗很大,对前面环节的影响可以忽略时,方可单独分别列写每个环节的微分方程。44
44 统的微分方程时,应特别注意其负载效应的影响。 该系统的微分方程列写步骤如下。 (1)考虑负载效应时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写出原始方程: 1 1 1 2 1 2 2 2 1 2 2 1 2 2 1 ( ) ( ) ( ) d ( ) 1 1 ( ) ( )d ( ) ( ) d 1 ( )d ( ) i o i t R i t i t t u t C i t R i t t i t i t t C C i t t u t C + − = + = − = 消去中间变量 1 i t() 和 2 i t() 后得到 ( ) 2 1 1 2 2 1 1 2 2 1 2 2 d ( ) d ( ) ( ) ( ) d d o o o i u t u t R C R C R C R C R C u t u t t t + + + + = (3.3) 即滤波网络微分方程。 (2)不考虑负载效应时 如果孤立地分别写出 R1C1 和 R2C2 这两个环节的微分方程。则对前一个环节,有 1 1 1 1 1 1 1 ( )d ( ) ( ) 1 ( ) ( )d i o i t t i t R u t C u t i t t C + = = (3.4) 式中, () o u t 为此时前一个环节的输出与后一个环节的输入。对后一个环节,有 2 2 2 2 2 2 1 ( )d ( ) ( ) 1 ( ) ( )d o o i t t i t R u t C u t i t t C + = = (3.5) 消去中间变量,得到相应的微分方程为 ( ) 2 1 1 2 2 1 1 2 2 2 d ( ) d ( ) ( ) ( ) d d o o o i u t u t R C R C R C R C u t u t t t + + + = (3.6) 负载效应考虑与否,比较式(3.3)和式(3.6)其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本题如果不考虑负 载效应将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负载效应是物理环节之间的信息反馈作用,相邻环节的串联,应该考 虑它们之间的负载效应。对于电网络系统而言,只有当后一个环节的输入阻抗很大,对前面环 节的影响可以忽略时,方可单独分别列写每个环节的微分方程
第3章系统的数学模型3.1.4机电系统的微分方程在工程应用中的机电控制系统,常常由机械系统、电气系统、液压系统、气动系统以及热力系统等综合而成的较复杂系统,对于这类较复杂的控制系统,列写系统微分方程可采用以下步骤。①分析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将系统按照其组成结构和属性划分为各组成环节,并确定各环节的输入、输出变量。②根据各组成环节的属性和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和物理定律,列写每一个环节的原始微分方程,并将其适当地简化。③按照系统的工作原理,根据信号在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换形式,找出各组成环节的相关物理量,将各组成环节的微分方程联立,消去中间变量,最后得到只含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以及参量的系统微分方程。下面将举例说明建立机电系统微分方程的步骤和方法。【例3.7】在如图3.7所示的机电系统中,u(t)为输入电压,x(t)为输出位移。R和L分别为铁心线圈的电阻与电感,m为质量块的质量,k为弹簧的刚度,c为阻尼器的阻尼系数,功率放大器为一理想放大器,其增益为K。假定铁心线圈的反电动势为e=k,dx(t)/dt,线圈电流i(t)在质量块上产生的电磁力为k,i(t),并设全部初始条件为零。试列写该系统的输入输出微分方程。(1)VWFC率放大器i(t)ut)图3.7机电系统解: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可以知道该机电系统由电气系统(功率放大器、铁心线圈的电阻R和电感L构成)和机械系统(质量块m、弹簧k和阻尼器c构成)两个环节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通过电磁力将电气系统和机械系统联系起来,成为这两个环节的相关物理量。而整个系统的输入变量是电压u(t),输出变量为位移x(t)。对于电气系统这个环节,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写出原始方程:Ku()= Ri(0)+L d() +edtdx(t)e=k,dt对于机械系统这个环节,通过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乙F=ma,写出原始方程,可得45
45 在工程应用中的机电控制系统,常常由机械系统、电气系统、液压系统、气动系统以及热 力系统等综合而成的较复杂系统,对于这类较复杂的控制系统,列写系统微分方程可采用以下 步骤。 ① 分析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将系统按照其组成结构和属性划分为各组成环节, 并确定各环节的输入、输出变量。 ② 根据各组成环节的属性和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和物理定律,列写每一个环节的原始微分 方程,并将其适当地简化。 ③ 按照系统的工作原理,根据信号在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换形式,找出各组成环节的相 关物理量,将各组成环节的微分方程联立,消去中间变量,最后得到只含输入变量、输出变量 以及参量的系统微分方程。 下面将举例说明建立机电系统微分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例 3.7】 在如图 3.7 所示的机电系统中, ut() 为输入电压, xt() 为输出位移。R 和 L 分 别为铁心线圈的电阻与电感,m 为质量块的质量,k 为弹簧的刚度,c 为阻尼器的阻尼系数, 功率放大器为一理想放大器,其增益为 K。假定铁心线圈的反电动势为 2 e k x t t = d ( ) d ,线圈电 流 it() 在质量块上产生的电磁力为 2 k i t( ) ,并设全部初始条件为零。试列写该系统的输入输出 微分方程。 图 3.7 机电系统 解 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可以知道该机电系统由电气系统(功率放大器、铁 心线圈的电阻 R 和电感 L 构成)和机械系统(质量块 m、弹簧 k 和阻尼器 c 构成)两个环节所 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通过电磁力将电气系统和机械系统联系起来,成为 这两个环节的相关物理量。而整个系统的输入变量是电压 ut() ,输出变量为位移 xt() 。 对于电气系统这个环节,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写出原始方程: 2 d ( ) ( ) ( ) d d ( ) d i t Ku t Ri t L e t x t e k t = + + = 对于机械系统这个环节,通过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ma = ,写出原始方程, 可得 功 率 放 大 器 x(t) k c m L i(t) R u(t) + −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d'x(t)dx(t)kx(t)=mk,i(t)-dr?dt消去中间变量i(),并整理得mLd'x(0d'x(t)+(k +cR+ kL)d0+ R= k,Ku(l)H(mR+cL)dtdtdt即为该系统的输入输出微分方程。【例3.8】试列写如图3.8所示的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的输入输出微分方程。电枢的输入电压u(t)为输入量,电动机转速の()为输出量,图中R、L分别为电枢电路的电阻和电感,M.(t)为折合到电动机轴上的总负载转矩,设激磁磁通O为常值。ifR1(0)(0)图3.8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原理图解: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将输入的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即将电枢的输入电压u()在电枢回路中产生电枢电流i(t),再由电流it)与激磁磁通O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M(),从而拖动负载运动。因此,该系统由电气系统(包括电枢回路、电磁回路)和机械系统(负载部分)所组成,其中间物理量是电磁转矩M_(0),即通过电磁转矩M_()将电枢回路、电磁回路和负载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系统。对于电枢回路,设电枢旋转时产生的反电动势为E(),其大小与激磁磁通Q及转速成正比,方向与电枢电压相反,即(3.7)E(t)=Q0(t)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写出原始方程:u()=L O + Ri(0) + E(0)(3.8)dt对于电磁回路,设电枢电流产生的电磁转矩为M(),电动机的转矩系数为C。,则电磁回路的转矩方程(3.9)Mm(t)=Ci(t)对于负载而言,设f是电动机折合到电动机轴上的黏性摩擦系数,J是电动机和负载折合到电动机轴上的转动惯量,则电动机轴上的转矩平衡方程为J do( + fo(1)= M.(0)- M(1)(3.10)dt46
46 2 2 2 d ( ) d ( ) ( ) ( ) d d x t x t k i t c kx t m t t − − = 消去中间变量 it() ,并整理得 ( ) ( ) 2 3 2 2 3 2 2 d ( ) d ( ) d ( ) ( ) d d d x t x t x t mL mR cL k cR kL kR k Ku t t t t + + + + + + = 即为该系统的输入输出微分方程。 【例 3.8】 试列写如图 3.8 所示的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的输入输出微分方程。电枢的输入 电压 ut() 为输入量,电动机转速 ()t 为输出量,图中 R、L 分别为电枢电路的电阻和电感, ( ) M t c 为折合到电动机轴上的总负载转矩,设激磁磁通 Q 为常值。 图 3.8 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原理图 解 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将输入的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即将电枢的输入电压 ut() 在电枢回路中产生电枢电流 it() ,再由电流 it() 与激磁磁通 Q 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 ( ) M t m ,从而拖动负载运动。因此,该系统由电气系统(包括电枢回路、电磁回路)和机械系 统(负载部分)所组成,其中间物理量是电磁转矩 ( ) M t m ,即通过电磁转矩 ( ) M t m 将电枢回路、 电磁回路和负载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系统。 对于电枢回路,设电枢旋转时产生的反电动势为 Et() ,其大小与激磁磁通 Q 及转速成正 比,方向与电枢电压相反,即 E t Q t ( ) ( ) = (3.7)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写出原始方程: d ( ) ( ) ( ) ( ) d i t u t L Ri t E t t = + + (3.8) 对于电磁回路,设电枢电流产生的电磁转矩为 ( ) M t m ,电动机的转矩系数为 Ce ,则电磁 回路的转矩方程 M (t) C i(t) m = e (3.9) 对于负载而言,设 f 是电动机折合到电动机轴上的黏性摩擦系数,J 是电动机和负载折合 到电动机轴上的转动惯量,则电动机轴上的转矩平衡方程为 d ( ) ( ) ( ) ( ) d m c ω t J f t M t M t t + = − (3.10) + − if R L i(t) u(t) + − − + E SM 负 载 J,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