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S人”2、礼的思想孔子的礼是以政治而言的,其精神集中表现在“正名”思想中,也即奴隶制社会那一套等级的“礼制”。“正名”思想认为,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他认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二)、论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论语》云: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為?”日:“富之。”日:“既富,又何加?”日:“教之”。《论语·子路》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日:“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足食指当政者的国库仓原实:足兵指人足够的后备力量:还要取信于民。一个国家具备三者就强大起来,皆不可以去的。若在特殊情况下必不得已而去时,先“去兵”(不再增加兵役),后“去食”(免除劳役,减免赋税,开国库赈济)。自古皆有死指当政者,如是民心未所忘,虽死之日犹生之年,虽值危难,其犹可以济。上述二条,一指正常情况下如何富国教民,一指特殊情况下如何保国教民。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从三者排列看,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性相近,习相远”的起点是“性相近,核心和终点是“习相远”。他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差别很小,由于教育和环境的习染不同,造成了人性的差别很大。并从“习相远”出发提出了早期教育,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早期教育理论的人。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他已认识到接受不接受教育完全取决于受教育者本人。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之不能,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但另一方面,孔子又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据王充解释,“性相近、习相远”只是在不能移的“上智”与“下愚”之间发挥作用。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下。”《论语·季氏》其中,“生而知之者”是不移的“上智”(孔子没有讲到有人是上智)。“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者是“性相近、习相远”的对象。“困而不学”者是不移的“下愚”。三类中,只要中人在学习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样可以达到“生智”“上智”的境界,这种“中人”与“上智”在知和行方面平等的思想在当时应该说是进步的。(三)、论教育对象1、有教无类的含义及评介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如辟雍、泮宫、乡校。孔子冲破了这二人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其弟子有来自楚、齐、卫、吴等十几个国家。当时楚是蛮夷之邦,却收了公孙龙、秦商等人。孔子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象他一样“贫且贱”的自由身份的庶民,如:颜渊:住贫民区过着算(dan)食飘饮的生活。子华:为其母请栗。子路:百里负禾以养母。曾参:亲自耘瓜,帮母织布。闵子骞(qian):身着芦衣为父推车。颜聚(zhuo):曾是一个大盗。2、孔门私学有教无类的规定6
6 人” 2、礼的思想 孔子的礼是以政治而言的,其精神集中表现在“正名”思想中,也即奴隶制社会那一套等级的“礼制”。 “正名”思想认为,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 敬”,“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他认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 (二)、论教育的作用 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论语》云: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 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 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足食指当政者的国库仓廪实;足兵指人足够的后备力量;还要取信于民。一个国家具备三者就强大起来, 皆不可以去的。若在特殊情况下必不得已而去时,先“去兵”(不再增加兵役),后“去食”(免除劳役,减免赋 税,开国库赈济)。自古皆有死指当政者,如是民心未所忘,虽死之日犹生之年,虽值危难,其犹可以济。 上述二条,一指正常情况下如何富国教民,一指特殊情况下如何保国教民。 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从三者排列看,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 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的吃、 喝、穿、住的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 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 “性相近,习相远”的起点是“性相近,核心和终点是“习相远”。他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差别很小,由于教 育和环境的习染不同,造成了人性的差别很大。并从“习相远”出发提出了早期教育,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 出早期教育理论的人。 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他已认识到接受不接受教育完全取决于受教育者 本人。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之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但另一方面,孔子 又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据王充解释,“性相近、习相远”只是在不能移的“上智”与“下愚”之间 发挥作用。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下矣。”《论语·季 氏》 其中,“生而知之者”是不移的“上智”(孔子没有讲到有人是上智)。 “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者是“性相近、习相远”的对象。 “困而不学”者是不移的“下愚”。 三类中,只要中人在学习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样可以达到“生智”“上智”的境界,这种“中人”与 “上智”在知和行方面平等的思想在当时应该说是进步的。 (三)、论教育对象 1、有教无类的含义及评介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本意是 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 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如辟雍、泮宫、乡校。孔 子冲破了这二人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其弟子有来自楚、 齐、卫、吴等十几个国家。当时楚是蛮夷之邦,却收了公孙龙、秦商等人。孔子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象他一样“贫 且贱”的自由身份的庶民,如: 颜 渊:住贫民区过着箪(dan)食瓢饮的生活。 子 华:为其母请粟。 子 路:百里负禾以养母。 曾 参:亲自耘瓜,帮母织布。 闵子骞(qian):身着芦衣为父推车。 颜涿聚(zhuo):曾是一个大盗。 2、孔门私学有教无类的规定
1、一定要有人介绍。如子路虽是孔子自择的对象,也要“因门人请为弟子”;孺悲虽是鲁君派去做孔子学生的,但因无人介绍而被拒之门外。2)、要经过面试。及门者要先经过面试谈话,观察其言行再决定取舍。如宰予“利口辩辞”被高兴地收下;澹台灭明貌状甚丑,以为材薄,虽被收留门下,但让其“退而修行,行不由径”,作为以次相传弟子。后他在楚办学成绩很大,名扬诸侯,孔子才自我检讨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3)、要行“执见礼”。即请为弟子向老师所执的见面礼,称为“束修”,一般是十条牛肉干。孔子的生活来源并非靠“束修”,而主要是俸禄(得栗六万,季氏资助千钟)。(四)、论教育目的孔子提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但孔子一生不得志,于是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的身上。孔子所提的“道”指的是周道,即“修已”“安人”之道。他所幻想的士和君子并不是单纯追求富贵名利的士,而是奴隶制社会的卫道和道者。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这些都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志道和弘道并不是孔子教育的终极目的.推行其道才是其终极目的.他认为行道有二a.设学收徒,扩大道的影响b.从政做官,以道治国安帮孔子参政是有条件的,即“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也就是说“志于道”者,只有在邦有道时才能行道,才可以从政取富贵,在邦无道时,可退而保其身。子夏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理解的关键在“优”字:现代汉语中优是优秀的意思,而在先时期的古籍中均无此意。《说文》日:“优,饶也,从人从尤”,即“有饶、有余”解。故其意是:为官者已尽职尚有余力,应致力于学问:为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宜。正因如此,孔子才推荐子贡、子路、冉求等人去做官,却反对子羔为宰。(五)、孔子的教学理论体系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论语》,人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日“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以文学、品行、忠诚、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二日“礼、乐、射、御、书、数”。这是指孔子教学的四个科研成果目。三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这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孔子在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自卫返鲁,年68岁时开始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的工作。他改编的六书,是中国第一套较完整的教科书,后世称“六经”。除《乐》已亡铁外,其它“五经”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学校基本的教材。《诗》就流传到现在的诗经,是孔子上采西周、下春秋的诗歌辑而成的。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个部分。《书》即后世儒家称的《书经》,又名《尚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资料汇编。《礼》又名《士礼》,即为流传至今的“仪礼”,是孔子培养士的必读教材。它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乐》是有关音乐的书,早已轶失。《易》就是《易经》,又名《周易》,是一部占卜的箍书(个别传授)。《春秋》是孔子据《鲁春秋》和参阅“一百二十国春秋”整理而成的,记载着周天子境内的事情,是一本国史(未纳入正式课程,只与学个别交谈)。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了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技能和技巧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内容的结构、社会的需要以及个人人格的形成来看,应该说是初步完整化了。就三者而言,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它是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2、教学方法论孔子“学而知之”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学、思、习、行四个环节,体现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是孔子教学思想的基础。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由此有因材施教之名。①孔子采取因材施教的社会历史原因7
7 1)、一定要有人介绍。如子路虽是孔子自择的对象,也要“因门人请为弟子”;孺悲虽是鲁君派去做孔子学 生的,但因无人介绍而被拒之门外。 2)、要经过面试。及门者要先经过面试谈话,观察其言行再决定取舍。如宰予“利口辩辞”被高兴地收下; 澹台灭明貌状甚丑,以为材薄,虽被收留门下,但让其“退而修行,行不由径”,作为以次相传弟子。后他在楚 办学成绩很大,名扬诸侯,孔子才自我检讨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3)、要行“执见礼”。即请为弟子向老师所执的见面礼,称为“束修”,一般是十条牛肉干。孔子的生活来 源并非靠“束修”,而主要是俸禄(得粟六万,季氏资助千钟)。 (四)、论教育目的 孔子提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 神追求道,但孔子一生不得志,于是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的身上。 孔子所提的“道”指的是周道,即“修己”“安人”之道。他所幻想的士和君子并不是单纯追求富贵名利的 士,而是奴隶制社会的卫道和殉道者。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 足于议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这些都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志道和弘道并不是孔子教育的终极目的.推行其道才是其终极目的.他认为行道有二: a.设学收徒,扩大道的影响 b.从政做官,以道治国安帮 孔子参政是有条件的,即“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也就是说“志 于道”者,只有在邦有道时才能行道,才可以从政取富贵,在邦无道时,可退而保其身。 子夏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理解的关键在“优” 字:现代汉语中优是优秀的意思,而在先时期的古籍中均无此意。《说文》曰:“优,饶也,从人从尤”,即“有 饶、有余”解。故其意是:为官者已尽职尚有余力,应致力于学问;为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 官。 正因如此,孔子才推荐子贡、子路、冉求等人去做官,却反对子羔为宰。 (五)、孔子的教学理论体系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论语》,人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孔子的教学内容: 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以文学、品行、忠诚、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 包括四个方面。 二曰“礼、乐、射、御、书、数”。这是指孔子教学的四个科研成果目。 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这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 教材。 孔子在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 年)自卫返鲁,年 68 岁时开始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 修《春秋》的工作。他改编的六书,是中国第一套较完整的教科书,后世称“六经”。除《乐》已亡佚外,其它 “五经”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学校基本的教材。 《诗》就流传到现在的诗经,是孔子上采西周、下讫春秋的诗歌辑而成的。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分 风、雅、颂三个部分。 《书》即后世儒家称的《书经》,又名《尚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资料汇编。 《礼》又名《士礼》,即为流传至今的“仪礼”,是孔子培养士的必读教材。它与《周礼》、《礼记》合称三 礼。 《乐》是有关音乐的书,早已轶失。 《易》就是《易经》,又名《周易》,是一部占卜的筮书(个别传授)。 《春秋》是孔子据《鲁春秋》和参阅“一百二十国春秋”整理而成的,记载着周天子境内的事情,是一本 国史(未纳入正式课程,只与学个别交谈)。 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了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技能和技巧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内容的结构、 社会的需要以及个人人格的形成来看,应该说是初步完整化了。就三者而言,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 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它是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2、教学方法论 孔子“学而知之”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学、思、习、行四个环节,体现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是孔子教学思想的基础。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由此有因材施教之名。 ① 孔子采取因材施教的社会历史原因
a.当时社会需要大量的长人才。b.学生年龄殊、成份复杂。c.其时是个别教学。②了解学生的方法是观察法和谈话法。子日:“听其言,观其行”,“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发,回也不愚。”③因材施教的途径a.发挥学生的特长。b.补偏救弊。如鼓励平时畏缩不前的冉求“进之”;教育平日不加思考勇于行动的子路“退之”(不要轻举妄动)。C.施行针对性教学。如同是问仁,对樊迟日“爱人”:对仲弓日“已所不愿,勿施于人”:对颜渊日“克己复礼为仁”。2)、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意为学习时如果不积极思维,就会毫无所得;思维如果不以学习为基础,就流于空想,徒然使自己疑惑不定。3)、虚心、笃实好学态度虚心方面的要求是“每事问”“不耻下问”。而在笃实与好学上,认为要老老实实,不应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他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对颜渊的好学态度很欣赏,他说:“语之不惰者,其回也软?”“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孔子还提出了四册:册意、册必、固、毋我的原则。意为勿要自意度,勿独断、勿固执、勿自以为是。这在思维教学中很有意义。4、启发思维他说:“不债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以为只有学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时再加以启发,才能发挥启发的作用。如果学生还不能举一反三,教师就不要过多地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孔子提出的思维方法有:A、近思。近指自己,即进行内省和修养,或联系自已的思想、行为和知识水平的实际去思维B、叩两端。用问答和追问的方式,从事物的对立面和矛盾中求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中庸精神的表现。C、由薄反约。主张从博学中去认识“一贯”之道,以博为基础,根据一定的原则去加以归纳,约简成精要的认识和知识。5)、时习与温故孔子以为学习以后必须时时温习和练习,才能把所学的东西纯熟地巩固,并进一步提出“温故知新”,即要求温习旧知当中求新知,也反应其重视历史知识的思想,即“好古”和后来的厚古薄今思想。(六)、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1、概说道德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其中,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纯。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2、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1)、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他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在意志的修养方面特别重视恒心与百折不挠精神的陶治,认为一个人没有恒心甚至不能做巫和医。要求“磨而不磷,湿而不细”《论语·阳货》。2、力行立志是与分不开的。孔子最重视行。对于力行的次序,他把“孝悌”作为力行的入门,把仁落实到孝梯的行为中,从而把父权与君权联系起来。力行中孔子特别强调“言行一致”和“慎言”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于行”《论语·宪问》“刚毅木(质朴)讷近仁”《论语·子路》。这是因为行仁德的人知道为仁之难,决不敢轻于言谈,所以表现出迟钝的样子。3)、自省与自克该思想经后世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家有发展,成为儒家一贯的道德修养手段。它是“近思”思想方法在道德修养上的应用。孔子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意旨要人宽于责人,严于律己。当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要“求诸己”找寻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又云:“见贤思齐也,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在自省的同时或以后,还要自克。据《尔雅释》8
8 a.当时社会需要大量的长人才。 b.学生年龄殊、成份复杂。 c.其时是个别教学。 ② 了解学生的方法是观察法和谈话法。子曰:“听其言,观其行”;“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 省其私,亦足发,回也不愚。” ③ 因材施教的途径 a. 发挥学生的特长。 b. 补偏救弊。如鼓励平时畏缩不前的冉求“进之”;教育平日不加思考勇于行动的子路“退之”(不要轻 举妄动)。 c. 施行针对性教学。如同是问仁,对樊迟曰“爱人”;对仲弓曰“己所不愿,勿施于人”; 对颜渊曰“克 己复礼为仁”。 2)、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意为学习时如果不积极思维,就会毫无所得;思维如果 不以学习为基础,就流于空想,徒然使自己疑惑不定。 3)、虚心、笃实好学态度 虚心方面的要求是“每事问”“不耻下问”。而在笃实与好学上,认为要老老实实,不应不懂装懂,强不知 以为知。他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对颜渊的好学态度很欣赏,他说:“语之不惰者,其回也欤?”“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孔子还提出了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原则。意为勿妄自意度,勿独断、勿固执、勿自以为是。 这在思维教学中很有意义。 4)、启发思维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以为只有学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时再 加以启发,才能发挥启发的作用。如果学生还不能举一反三,教师就不要过多地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 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孔子提出的思维方法有: A、近思。近指自己,即进行内省和修养,或联系自己的思想、行为和知识水平的实际去思维。 B、叩两端。用问答和追问的方式,从事物的对立面和矛盾中求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中庸精神的表现。 C、由薄反约。主张从博学中去认识“一贯”之道,以博为基础,根据一定的原则去加以归纳,约简成精要 的认识和知识。 5)、时习与温故 孔子以为学习以后必须时时温习和练习,才能把所学的东西纯熟地巩固,并进一步提出“温故知新”,即要 求温习旧知当中求新知,也反应其重视历史知识的思想,即“好古”和后来的厚古薄今思想。 (六)、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1、概说 道德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其中,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 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纯。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2、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1)、立志 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他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在意志的修养方面 特别重视恒心与百折不挠精神的陶冶,认为一个人没有恒心甚至不能做巫和医。要求“磨而不磷,湿而不缁”《论 语·阳货》。 2)、力行 立志是与分不开的。孔子最重视行。对于力行的次序,他把“孝悌”作为力行的入门,把仁落实到孝悌的 行为中,从而把父权与君权联系起来。 力行中孔子特别强调“言行一致”和“慎言”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于行”《论语·宪问》“刚毅木(质朴) 讷近仁”《论语·子路》。这是因为行仁德的人知道为仁之难,决不敢轻于言谈,所以表现出迟钝的样子。 3)、自省与自克 该思想经后世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家有发展,成为儒家一贯的道德修养手段。它是“近思”思想方法在 道德修养上的应用。 孔子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意旨要人宽于责人,严于律己。当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要 “求诸己”找寻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又云:“见贤思齐也,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在自省的同时或以后,还要自克。据《尔雅释诂》
解释,克为胜,又引申为约,克己就是以奴隶主道德标准来约束和克制自己。他把“克己”的手段归结为四个条目:“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也表现了儒家教育偏重消极禁止方面的本质。4)、改过迁善子云:“过则勿婵改”《论语·学而》。又云:“过而不改是为过”《论语·卫灵公》。他要求人正视自己的过失,有改过的勇气,犯了过后能迅速改过并不二过。此外,孔子还教人对自己“自讼”,使自己真正认识错误的根源。再者,要善于交友,向别人学习。5)、乐道与安仁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要达到乐道与安仁的境界,不仅要求一个人的行为能合于“仁”道,而且要求以仁道为自己的爱好与信仰。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指出了为学和进德的感情和兴趣逐渐加深的三个阶段:知之、乐之与好之。盛赞颜渊居陋室而不改其乐的精神,并云:“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七)、孔子论教师1、身教重于言教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2、学而不厌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并以“温故知新”作为教师的一个条件,同时虚心向别人学习。子贡称孔子无“常师”,子也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3、人不倦学而不厌是海人不倦的前提,它除了需要具备爱生忠海的思想外,还需有善于将自己的知识、思想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手段和艺术。海人不倦的对立面是稳其学。《论语·季氏》篇中记载着这一则故事:孔子的儿子鲤也在孔门授业,弟子陈亢怀疑孔子给儿子特殊的指教,就问孔鲤“有异闻乎?”陈亢未得异闻而得出“君子远其子”的结论。此前,孔子还提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后者可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更爱真理”媲美,却比亚里士多德早了一个多世纪。第二节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1、人性论:素丝说2、教育作用:推行教育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认为兼受的理想社会的实现必须借助于教育。3、教育目的:培养兼士或贤士。标准是夺取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二、教育内容①政治和道德教育:兼爱、尚同、节用、非乐、非命、天志明鬼②科学和技术教育③文史教育④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三、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第三节孟勒的教育思想(一)仁政主张1、制民之产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好的政治是教育(二)教育的理论基础:性善论(三)教育的作用和目的1、教育作用:扩充善性,致良知2、教育目的:明人伦(四)理想人格:大丈夫1、特点①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9
9 解释,克为胜,又引申为约,克己就是以奴隶主道德标准来约束和克制自己。他把“克己”的手段归结为四个 条目:“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也表现了儒家教育偏重消极 禁止方面的本质。 4)、改过迁善 子云:“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又云:“过而不改是为过矣”《论语·卫灵公》。他要求人正视自己的 过失,有改过的勇气,犯了过后能迅速改过并不二过。 此外,孔子还教人对自己“自讼”,使自己真正认识错误的根源。再者,要善于交友,向别人学习。 5)、乐道与安仁 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要达到乐道与安仁的境界,不仅要求一个人的行为能合于“仁”道,而且要求 以仁道为自己的爱好与信仰。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指出 了为学和进德的感情和兴趣逐渐加深的三个阶段:知之、乐之与好之。盛赞颜渊居陋室而不改其乐的精神,并 云:“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七)、孔子论教师 1、身教重于言教 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学而不厌 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并以“温故知新”作为教师的一个条件,同时虚心向别人学习。子贡称孔子无“常 师”,子也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3、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它除了需要具备爱生忠诲的思想外,还需有善于将自己的知识、思想和能力 转化为学生的手段和艺术。 诲人不倦的对立面是稳其学。《论语·季氏》篇中记载着这一则故事:孔子的儿子鲤也在孔门授业,弟子陈 亢怀疑孔子给儿子特殊的指教,就问孔鲤“有异闻乎?”陈亢未得异闻而得出“君子远其子”的结论。 此前,孔子还提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后者可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更爱真理”媲美,却比亚里士多德早了一个多世纪。 第二节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1、人性论:素丝说 2、教育作用:推行教育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认为兼受的理想社会的实现 必须借助于教育。 3、教育目的:培养兼士或贤士。标准是夺取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二、教育内容 ①政治和道德教育:兼爱、尚同、节用、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②科学和技术教育 ③文史教育 ④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 三、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 第三节 孟轲的教育思想 (一)仁政主张 1、制民之产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好的政治是教育 (二)教育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三)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1、教育作用:扩充善性,致良知 2、教育目的:明人伦 (四)理想人格:大丈夫 1、特点 ①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
EG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一一浩然之气2、实现途径: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①持志养气②动心忍性③存心养性④反求诸已(五)教学思想:教学过程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①深造自得②盈科而进③教亦多术④专心致志(六)社会分工与教育第四节荀况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与社会群体群是人类生存保障的一种形式。为维护群就必须“明分使群”人生存的重要形式或特征就是人的学习,从而善假于物②学习和教育保证了人之群的实现。③分工是人之群的保障,而学习与教育则是社会分工之一。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1、性伪之分:人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一是生理本能,二是目视耳见的感知认识能力2、性伪之合: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因为仁义礼法有可以被认识被掌握之理。3、化性起伪:通过环境(渐)、教育、个体努力(积)得以实现。三、教育目的: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四、教育内容: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五、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①闻见:学习的起点②知(思维):兼陈万物而中悬衡,以把握事物及其关系;虚壹而静(大清明);③行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简子把教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把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概括出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苟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第五节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法家思想渐成的规迹是李埋、商鞅、韩非。2、绝对的性恶论3、禁二心私学4、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第六节战国后期的教育著作(一)《大学》它着重阐明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特点首先在于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无论是作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还是作为“为学次第的”八条目,都着眼于人伦,以个人道德和社会政治的实现为目的,而社会政治的实现也被看成是道德过程。其次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二)《中庸》它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与大学互为阐发。1、性与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中康:两端执其中、中立而不倚、中和。中康即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同时也是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准则与方法。3、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10
10 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2、实现途径: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 ①持志养气 ②动心忍性 ③存心养性 ④反求诸已 (五)教学思想:教学过程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 ①深造自得 ②盈科而进 ③教亦多术 ④专心致志 (六)社会分工与教育 第四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与社会群体 群是人类生存保障的一种形式。为维护群就必须“明分使群” ①人生存的重要形式或特征就是人的学习,从而善假于物 ②学习和教育保证了人之群的实现。 ③分工是人之群的保障,而学习与教育则是社会分工之一。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1、性伪之分:人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一是生理本能,二是目视耳见的感知认识能力 2、性伪之合: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因为仁义礼法有可以被认识被掌握之理。 3、化性起伪:通过环境(渐)、教育、个体努力(积)得以实现。 三、教育目的: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四、教育内容: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 五、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 ① 闻见:学习的起点 ② 知(思维):兼陈万物而中悬衡,以把握事物及其关系;虚壹而静(大清明); ③ 行 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荀子把教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 的,那就是他的施教。把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概括出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 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第五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法家思想渐成的规迹是李悝、商鞅、韩非。 2、绝对的性恶论 3、禁二心私学 4、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第六节 战国后期的教育著作 (一)《大学》 它着重阐明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 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特点首先在于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无论是作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还是作为“为学 次第的”八条目,都着眼于人伦,以个人道德和社会政治的实现为目的,而社会政治的实现也被看成是道德过 程。其次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 (二)《中庸》 它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与大学互为阐发。 1、性与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中庸:两端执其中、中立而不倚、中和。中庸即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同时也是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世 的准则与方法。 3、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