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一意导言:旧秩序 1644年夺取长城以南以前,就是在那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力量的。 此外,中国从南到北延仲得如此辽远,气候的差异使得南北 两地的生活方式迥然有别。在南部和东南部,夏季大量的季节风 雨有利于双季稻的生长。反之,西北边塞地区雨量稀少而又变化 无常,使当地人民经常面临饥饿的威胁。生活在干旱地区的北方 农民,可以住在夯实的土筑墙或者用简雁的土坯砌成的茅屋里, 而往在多雨地区的南方农民,则必须用在窑里焙烧过的砖和瓦盖 房。他们为了防雨和挡太阳,穿的是草鞋木屐,而不是布鞋,戴 的是宽大的斗笠,而不是北方那种带有护耳帽边的防裹皮帽。南 方的运输大多靠水道,或者另外在不能行车的石头铺的路上进行。 扁担、手推车和小毛驴比比皆是。但是在北方典型的运输工具却是 在土路上运行的两轮车,它往往会陷在被风刮起来的几英尺厚的 :黄土之中。尤为明显的是南北景物迥异,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 周围筑墙以防御骑兵突袭的村庄星罗棋布:在典型的华南山乡, 骑兵就无用武之地,·农村可以以更小的规模,更广泛地分布于茂 密葱郁的林葫之中。由于种植水稻比种旱地作物产量更高,所以 中国南方的口粮标椎较高,同时在这里的务农人口中有着更加发 达的地主所有制和租佃关系。〔21 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严密组织的家庭生活和官惊化的行政机 构为其特征,中国这一逐渐扩展的文明就赋予整个国家从南到北、 自西徂东以一种内在的共性。也许在居统治地位的上层分子的意 识中,这种共性比一个社会学家在实际中所发现的共性还要大。 然面,·它一般说来只是一种假设。有如政治上的统一“样,文化 上的共性也是中国伟大的杜会神话之一,因为无非想用它证明儒 家生活方式的普遍存在。因此,各地区的差异和地方风俗习惯的 〔2)在1949年以前一个世纪,描述中国地形和生崧学的一批西方地理学浆中,党 置西是旅行地区最广的学者之一,他的两本著作叙述生动,仍值得介绍,见 《中离的地理基础》《1934年)和?五亿人的图土》(1955年)
甘 社 会 13 各种形式还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因为把中国广大的国土作为一 个整体来研究,历来成为风气,今天依然如此。 这种政治上的统一和文化上的共同性的观念,是中国生活方 式从史前新石器时代就不间断地延续下来的那种异乎寻常的连续 性造成的。由各个家族在定居的村落里从事的锄耕农业,于公元 前五千年在靠近黄河河套的渭河流域(如西安郊外的半坡村遗址) 就出现了。虽然军人统治者们不时入侵,但中国的乡村生活从那 时起,就以一种社会的和技术的突变似乎都不能打断的连续性稳 步地向前发展。维护村社的和平和秩序,一直是中国的统治阶级 (与军人们同样古老)所特别关切的事情。它经过历代王朝逐步建 立了一套复杂的官僚政治机构。直到1800年以后为止,这个农业 经济一官隙政治的中华帝国,就是这样保持着一个比欧洲的商业一 军事社会更加古老、也与它大相径庭的社会体制。包括运用暴力 在内的个人才能和进取心,在中国农业社会里没有被培养出来, 但在欧洲人的航海技术、好战精神、探险和海外移民活动中,却 已蔚然成风了。 我们可以想象,到1800年时,至少占人口五分之四的普通农 民在对亲属的义务、尽职责、讲礼貌和社交等方面都受到良好教 育而成为有教养的人,但他们又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因此,他们 在生活中不太信奉儒家的性理之学,反而信守民间传说、·迷信和 道教佛教仪式。作为农芪,他们大多数与大自然密切地生活在一 起。他们习愤于大自然的美景,但也为眼病、皮肤病以及肠道寄 生虫病这些流行性疾病所苦。作为老百姓,他们充分意识到统治 的上层人物及其特权,但却很少亲眼看到这些人。他们主要地被 吸引在自己的以农村和集市为中心的村社中了。 普通村子大约有百户人家,不能构成集市,也不能自给自足。 村社的真正中心在集镇上,镇当然不超过两三英里远,步行可达, 在赶集时使家庭成员可以在当天往返。集镇的集日一毅以十天为
14 第一章导言:旧秩序 一个周期,相邻的集镇则相互配合,把集日错开:比如说,有的 集镇在三,六、八日赶集,有的小镇则在二、四、七、九日或三、 五、八、十日赶集。这样,以更大的集市中心为经营对象的货郎 担和行商,就可以轮流在这个区域赶集做买卖。最低一级的或标 准的集镇周围一般有十二至十八个村子,总计约有一千五百户, 或七千人。一个农户中身体健康的男子,不多几年就可以赶集子 把次,这样在集镇上的茶馆里,在当地的寺庙里,或者在不定期 举行的大型集市上,以及在节日的灯会上,他就有机会碰得到大 部分属于这个集市社会的人们。 这个社会不但有以剩余农副产品交换纸张、铁器、陶器和其 他商品的经济基础,而且也有它的社交基础。因为许多村子基本 上是同族聚居,族外婚的规定使得许多家庭往往必须通过集镇上 的媒人到外村去找新娘。如果有秘密会社会堂的话,它们一般集 中在集镇,农民在那里也会碰到统治阶级在当地的任何成员或官 府的代表。〔3) 在这个农民社会里,个人依靠他自已的亲族维持生计,得到 在现代社会中要通过保险才能取得的安全保护,还可以得到教育、 娱乐和建立主要的社会关系。从孩提时代起,他就被教以要严守 家庭关系准则,尤其要讲孝道。三纲的经典教义是有权威的,它 要求子女孝陬父母、妻子顺从丈夫,臣民忠于君主。但是在个体 家庭内部,这种身份的等级关系只是亲属关系体系的组成部分, 亲属体系问外延伸,成为把大多数家庭都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共同 血缘关系的集体或宗族。 宗族(义称为氏族)是一种超越阶级界限的拥有自治权的组 织,它通常包含两极:一极是贫困无告的人,另一极是那些已经 〔3】旅坚雅,《中国农村的集市和社会努构?,载《亚洲研究杂志。卷24第1期 (1964年)
旧 杜会 15 取得了上层身份的人。一个宗族往往保有自己的宗祠,并把祭祀 祖先作为一种宗教仪式来进行。它通常负责安排婚姻,也可以为 教育天资聪明的儿章开办学校。它力图在它的成员中维持法律和 秩序,.不让他们的纠纷发展成为牵动官府的诉讼。出于同样的原 因,它拥有的权藏还可以承担保证氏族成员纳税的责任。在发生 骚乱时,它甚至可以组织地方民团进行防御。宗族的地位为清朝 的法律所承认,法律总是维护族长的威信,并且按照亲属关系身 份进行惩处。国家就是这样给家庭结构以法律上的支持,这是它 维护社会秩序的…个明显的手段。 我们今天是不易理解个人对家庭这种服从关系的全部含义 的。父母的权威和子女的孝顺是绝对的,儿子违抗父母之命就要 受到父亲的惩处,甚至把儿子杀死,只要这个行动不是“惨无人 道”的,那么在法律上也可以免罪。另外,父母还可以要求当局惩 处,甚至流放一个不孝之子。“打骂父母或使父母的身体受到任何 伤害者都要处以死刑。”〔4) 在宗族里对长者的敬重,训练了普通农民对他的上层阶级的 上司的顺从。集市社会的最上层是地方上的上层分子,也称“绅 士”,这个名词相当于英文中的“ety”,虽然它的意义是不明确 的。在第一欢世界大战期间,当现代式的研究还几乎只是开始时, 麦克斯·韦伯对中国社会所作的有影响的分析就强调了士子文人 是中国国家和社会体制中的举足轻重的官员。此后的研究描绘了 这些及第举子各自在这个功名获得者构成的官棕等级制度中,所 占不同品级的情况。同时,另一些研究强调了地主在这个耕地缺 乏的农业社会中的关键作用,到1800年时,这个杜会已经感到了 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这样就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了解支配农村 的地方名流的作用。一条是社会政治的途径,另一条是经济的途 〔4)夏用祖,《传统中函的法律和社会,第28页
16 第一章·导言:旧秩序 径。虽然这两种方法有时在阐述上引起了一些争论,但如果我们 逐个地注意它们,也许有可能使它们一致起来的。 在十九世纪初期,大多数功名获得者是通过了府一级考试的 生员,另外一一些则是通过捐纳取得同等身份的监生。这两种人估 计约有一百一十万人。他们之间的比例一般为二比一,即是说, 拥有最低一级功名的人,有三分之一是按规定的价格向政府捐纳 而取得这一身份的。还有一些入是通过较高级官员的荐举而取得 功名身份的,但他们为数甚少。因此,对有才能的人来说,按照 传统三年一次的考试是他们取得功名的主要机会。 当然,取得功名身份本身还不等于得到官职。陆续通过几次 更高级的考试,得到荐举,以及最后获得特旨任命,这些都是一 个人开始仕宦生涯的必由之路。某人如果在二十四岁成为生员, 一般可望到三十一岁时在乡试中考中举人,在三十五岁左右通过 会试成为进士,如果他能达到这个地步的话。因此,功名获得者 形成了一个尖顶金字塔。在外地,帝国只有两千个左右基层行政 官员的职位,再加上一千五百个教职,按官制,全国的官僚大约 只有两万名文官和七千名武官。官吏阶层在职者为数甚少,而与 此相应的另一个情况是,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只有少数合格的功名 获得者:举人共有一万八千名左右,进士二千五百名左右,受到 尊敬的北京翰林院的翰林六百五十名左右。的确,现任官员是一 个精选者集团。这一情况就产生了一种看法:人数逾一百万之众 的取得最低一级功名的人,就被认为是“普通的士子”,他们是一 个过渡的阶层,例如,·他们已经豁免了劳役,但实际上并未厕身 于官吏的行列之中。这些“小绅士”可以身着受人敬重的长袍,从 事训导、'教学、书吏或他种与这一装束相称的活动。取得了较高 级功名的人,.即“大绅士”,人数有限,他们组成了随时可以对官场 进行补充的后备队伍,并且作为一个起作用的集团,向官场内部 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