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量子信息简介一、EPR伴谬二、纠缠态(Entangled state)三、量子比特四、量子比特门五、简单量子线路六、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
第十二章 量子信息简介 一、EPR佯谬 二、纠缠态 (Entangled state) 三、量子比特 四、量子比特门 五、简单量子线路 六、量子隐形传态 (Quantum teleportation)
一、EPR谬>1935年,A.Einstein,B.Podolsky和N.Rosen提出基于量子态间关联的局域性理论,指出量子力学几率理论是不完备的>这里需要声明一下,在非局域的纠缠态的框架下以及实验支持下(2022年诺贝尔奖),EPR已不是伴谬,也就是说EPR的说法是不对的,即伴谬已解决,量子纠缠的概念正是在解决这个伴谬的过程中诞生的>这个伴谬是怎么说的呢?这里我们采用1954年D.Bohm给出的EPR伴谬表述,他提出的EPR思想实验如下:H9a。两组分系统,两个自旋1/2的粒子(Hg2分子),在=0时刻处于总自旋为0的束缚态|山12,然后光解Hg2分子,但是不引入任何角动量到体系中(总自旋为0可以保持不变),那么这两个粒子自由地向实验室两个相反方向运动3
3 一、EPR佯谬 ➢ 1935年,A. Einstein, B. Podolsky和N. Rosen提出基于量子态间关联的局域 性理论,指出量子力学几率理论是不完备的 ➢ 这里需要声明一下,在非局域的纠缠态的框架下以及实验支持下(2022年 诺贝尔奖),EPR已不是佯谬,也就是说EPR的说法是不对的,即佯谬已 解决,量子纠缠的概念正是在解决这个佯谬的过程中诞生的 ➢ 这个佯谬是怎么说的呢?这里我们采用1954年D. Bohm给出的EPR佯谬表 述,他提出的EPR思想实验如下: a. 两组分系统,两个自旋1/2的粒子(Hg2分子),在t=0时刻处于总自旋 为0的束缚态 𝜓12 ,然后光解Hg2分子,但是不引入任何角动量到体系中 (总自旋为0可以保持不变),那么这两个粒子自由地向实验室两个相反方向 运动
b.在t<0时刻,体系的自旋量子态为山12(/↑)1//)2 - //)1/↑)2)①若测量到第一个粒子的自旋,向上/↑>1,由于自旋守恒,则此时第二个粒子一定自旋,向下1)2(这里隐含了非局域性粒子1粒子2自旋向上自旋向下
4 b. 在t < 0时刻,体系的自旋量子态为 𝜓12 = 1 2 ( ↑ 1 ↓ 2 − ↓ 1 ↑ 2) ① 若测量到第一个粒子的自旋𝜎ො𝑧向上 ↑ 1,由于自旋守恒, 则此时第二个粒子一定自旋𝜎ො𝑧向下 ↓ 2 (这里隐含了非局域性)
②另一个方面,粒子1与粒子2已经相互远离,由于二者之间的关联是局域的,也就是说这时粒子1和粒子2之间已经没有关联了。若测量粒子2就可以得到粒子2的自旋x分量(6x)粒子1粒子2自旋一x自旋x③对于同一个粒子2,由于[6z,6x]=2≠0,因此z,不能同时知道,不然违背了量子力学5
5 ② 另一个方面,粒子1与粒子2已经相互远离,由于二 者之间的关联是局域 的,也就是说这时粒子1和粒子2之 间已经没有关联了。若测量粒子2就可以得到粒子2的自旋 x分量(𝜎ො𝑥) ③对于同一个粒子2,由于 𝜎ො𝑧 , 𝜎ො𝑥 = 2𝑖𝜎ො𝑦 ≠ 0,因 此𝜎ො𝑧 , 𝜎ො𝑥不能同时知道,不然违背了量子力学
>解释EPR谬:问题就出在以上的②,因为粒子1和粒子2之间的关联是非局域的,即粒子1与粒子2的自旋态形成纠缠态T[山12) =言(/↑)1//)2 -[/)1/↑)2)P>当我们测量到粒子1处于|个1态后,粒子2的波包就势缩在!)2,这种关联是非局域的;反之,若粒子1处于I1)1,粒子2的波包就缩在/↑)2°6
6 ➢ 解释EPR佯谬:问题就出在以上的②,因为粒子1 和粒子2之间的关联是非局域 的,即粒子1与粒子2 的自旋态形成纠缠态 𝜓12 = 1 2 ( ↑ 1 ↓ 2 − ↓ 1 ↑ 2) ➢ 当我们测量到粒子1处于 ↑ 1态后,粒子2的波包就坍 缩在 ↓ 2,这种关联是非局域的;反之,若粒子1处于 ↓ 1,粒子2的波包就坍缩在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