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者序 皮亚杰的工作在盎格鲁一撒克逊国家的心理和教育思想 方面虽然有极大的影响,但在哲学思想方面的影响则远远不 及,这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这种情况部分地是因为在哲学 思想方面人们受到语言哲学以及一种几乎是柏拉图观点的逻 辑学的影响。同时也由于人们不喜欢任何一种可能是根源于 生物学或发生学的哲学化。“心理学主义”和“发生学谬论” 是人们试图使心理学和生物学与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所使用的 两个名词。这种否定的态度有多大道理,本序言将在后文予 以说明。 皮亚杰是作为一个动物学家开始他的工作的,他把他的 研究与一个胚胎学家的研究相比。他认为正如胚胎学的研究 揭示了动物界在结构上的类似一样,儿童发展的研究则可以 有助于弄清成人的思惟结构。他相信仔细研究最初级水平的 智力活动(儿童的智力活动)可以使我们对成人的思惟结构 得到更好的了解。 皮亚杰研究的出发点是假设在心理生活开始时,儿童的 世界表现为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一套感性材料。但是,即 使是在一些最实际的活动中,诸如,吮吸反射,就可以看出 某些守恒过程,这些守恒过程导致活动的重复,从而有一种
英 译 者 序 皮 亚 杰 的 工 作 在 盎 格 鲁 - 撒 克 逊 国 家 的 心 理 和 教 育 思 想 方 面 虽 然 有 极 大 的 影 响 , 但 在 哲 学 思 想 方 面 的 影 响 则 远 远 不 及 , 这 是 一 件 出 乎 意 料 的 事 。 这 种 情 况 部 分 地 是 因 为 在 哲 学 思 想 方 面 人 们 受 到 语 言 哲 学 以 及 一 种 几 乎 是 柏 拉 图 观 点 的 逻 辑 学 的 影 响 。 同 时 也 由 于 人 们 不 喜 欢 任 何 一 种 可 能 是 根 源 于 生 物 学 或 发 生 学 的 哲 学 化 。 “ 心 理 学 主 义 ” 和 “ 发 生 学 谬 论 ” 是 人 们 试 图 使 心 理 学 和 生 物 学 与 哲 学 思 想 联 系 起 来 所 使 用 的 两 个 名 词 。 这 种 否 定 的 态 度 有 多 大 道 理 , 本 序 言 将 在 后 文 予 以 说 明 。 皮 亚 杰 是 作 为 一 个 动 物 学 家 开 始 他 的 工 作 的 , 他 把 他 的 研 究 与 一 个 胚 胎 学 家 的 研 究 相 比 。 他 认 为 正 如 胚 胎 学 的 研 究 揭 示 了 动 物 界 在 结 构 上 的 类 似 一 样 , 儿 童 发 展 的 研 究 则 可 以 有 助 于 弄 清 成 人 的 思 惟 结 构 。 他 相 信 仔 细 研 究 最 初 级 水 平 的 智 力 活 动 ( 儿 童 的 智 力 活 动 ) 可 以 使 我 们 对 成 人 的 思 惟 结 构 得 到 更 好 的 了 解 。 皮 亚 杰 研 究 的 出 发 点 是 假 设 在 心 理 生 活 开 始 时 , 儿 童 的 世 界 表 现 为 以 自 己 的 活 动 为 中 心 的 一 套 感 性 材 料 。 但 是 , 即 使 是 在 一 些 最 实 际 的 活 动 中 , 诸 如 , 吮 吸 反 射 , 就 可 以 看 出 某 些 守 恒 过 程 , 这 些 守 恒 过 程 导 致 活 动 的 重 复 , 从 而 有 一 种
发生认识论原理 持续的倾向,这就把某种恒常性引进了儿童早期的世界之中。 由于感知_运动活动的结果,儿童就能够协调各种看法, 而借助于这些看法他就能确定自己在各种客体之中的地位, 他的身体也就成为这些客体中的一分子。由于看法有了全面 逆转,儿童因而就达到了一个处于空间的永恒客体的世界。可 是儿童必须同时使自己能适应外部世界,也能适应别人的思 想。所以他必须建立起一个概念思惟的图景并且建构诸如质 量、重量、运动等的守恒概念,以及逻辑关系和数学关系之 类的概念。这样,儿童就能使他自己的看法与别人的看法协 调起来。 皮亚杰的关于儿童思惟的大部分资料是通过有简单实验 过程支持的熟练问询方法得来的。皮亚杰观点的基础在这里 跟现代实用主义倾向一致,那就是:逻辑与数学观念在儿童 身上首先是作为外部活动而显示出来的;只是在较晚的阶段, 它们才内化了,并具有概念的性质。它们可以用缩微的内化 活动来表达,其中事物被符号所替代,而活动则被这些符号 的运演所替代。当儿童的试误性摸索达到皮亚杰所谓的 衡”,即达到一个可以在思惟中逆转的一定顺序模式时,理性 活动才出现。 皮亚杰告诉我们,完成可逆运演的能力是智力活动的 个基本特点。例如,只要幼儿的思惟是前逻辑的,它就总是 不可逆的。在感知一运动水平的幼儿,当他完成一个任务而 搞错了的时候,他还不知道如何回到他原来的起点去,他也 不能做出什么假设或推想出什么不变性原则来;他基本上是 个习惯性的动物。只有当他能在思惟中把事件的时间顺序
持 续 的 倾 向 , 这 就 把 某 种 恒 常 性 引 进 了 儿 童 早 期 的 世 界 之 中 。 由 于 感 知 - 运 动 活 动 的 结 果 , 儿 童 就 能 够 协 调 各 种 看 法 , 而 借 助 于 这 些 看 法 他 就 能 确 定 自 己 在 各 种 客 体 之 中 的 地 位 , 他 的 身 体 也 就 成 为 这 些 客 体 中 的 一 分 子 。 由 于 看 法 有 了 全 面 逆 转 , 儿 童 因 而 就 达 到 了 一 个 处 于 空 间 的 永 恒 客 体 的 世 界 。 可 是 儿 童 必 须 同 时 使 自 己 能 适 应 外 部 世 界 , 也 能 适 应 别 人 的 思 想 。 所 以 他 必 须 建 立 起 一 个 概 念 思 惟 的 图 景 并 且 建 构 诸 如 质 量 、 重 量 、 运 动 等 的 守 恒 概 念 , 以 及 逻 辑 关 系 和 数 学 关 系 之 类 的 概 念 。 这 样 , 儿 童 就 能 使 他 自 己 的 看 法 与 别 人 的 看 法 协 调 起 来 。 皮 亚 杰 的 关 于 儿 童 思 惟 的 大 部 分 资 料 是 通 过 有 简 单 实 验 过 程 支 持 的 熟 练 问 询 方 法 得 来 的 。 皮 亚 杰 观 点 的 基 础 在 这 里 跟 现 代 实 用 主 义 倾 向 一 致 , 那 就 是 : 逻 辑 与 数 学 观 念 在 儿 童 身 上 首 先 是 作 为 外 部 活 动 而 显 示 出 来 的 ; 只 是 在 较 晚 的 阶 段 , 它 们 才 内 化 了 , 并 具 有 概 念 的 性 质 。 它 们 可 以 用 缩 微 的 内 化 活 动 来 表 达 , 其 中 事 物 被 符 号 所 替 代 , 而 活 动 则 被 这 些 符 号 的 运 演 所 替 代 。 当 儿 童 的 试 误 性 摸 索 达 到 皮 亚 杰 所 谓 的 “ 平 衡 ” , 即 达 到 一 个 可 以 在 思 惟 中 逆 转 的 一 定 顺 序 模 式 时 , 理 性 活 动 才 出 现 。 皮 亚 杰 告 诉 我 们 , 完 成 可 逆 运 演 的 能 力 是 智 力 活 动 的 一 个 基 本 特 点 。 例 如 , 只 要 幼 儿 的 思 惟 是 前 逻 辑 的 , 它 就 总 是 不 可 逆 的 。 在 感 知 - 运 动 水 平 的 幼 儿 , 当 他 完 成 一 个 任 务 而 搞 错 了 的 时 候 , 他 还 不 知 道 如 何 回 到 他 原 来 的 起 点 去 , 他 也 不 能 做 出 什 么 假 设 或 推 想 出 什 么 不 变 性 原 则 来 ; 他 基 本 上 是 一 个 习 惯 性 的 动 物 。 只 有 当 他 能 在 思 惟 中 把 事 件 的 时 间 顺 序 发 生 认 识 论 原 理 3
4 发生认识论原理 逆转过来的时候,他才有可能把时间过程分析为它们的组成 部分,并建构逻辑的不变性和考虑假设。 在一些特定的研究中,皮亚杰相当详细地考察了时间、速 度守恒、偶然性、因果性等物理概念的发展,他认为所有这 些概念都是由行为活动所建构成的。皮亚杰是从可观察到的 儿童行为的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成人的内省出发,他与象洛克 这样的经验论思想家不同,他所强调的是外部活动对思惟的 概念性机构所起的作用。皮亚杰认为这样一些思想家是将思 惟看成是先于活动的,并且是用内省分析法去解释我们怎样 得到抽象概念的,这样就忽视了概念性抽象的过程是一种高 度发展的活动形式,它仅在较晚年龄才出现,而且还包含有 种复杂的学习过程 皮亚杰在阐述因果关系时,他的目的是要说明因果性首 先是从事件的先后次序中产生的,儿童的活动常常是事件的 先后次序的一个要素;皮亚杰在其他地方是把这一点作为儿 童思惟的自我中心性质来提的。为了把A事件看作B事件的 原因,A事件就必须是儿童本身的一个活动;这就象儿童用 推、拉或其他方式处理环境中的物体时那样。只有在较晚的 年龄阶段,因果性才从儿童活动中分离出来,并具有物理的 性质。 如果我们考察儿童的早期智力行为,就会看到大多是在 具体的感知水平上对物体进行分类、排列顺序和点数。因为 逻辑运演只能对不变物体进行,这些物体本身首先就必须被 儿童建构成为一些时空系统的不变体,逻辑一数学关系可以
逆 转 过 来 的 时 候 , 他 才 有 可 能 把 时 间 过 程 分 析 为 它 们 的 组 成 部 分 , 并 建 构 逻 辑 的 不 变 性 和 考 虑 假 设 。 在 一 些 特 定 的 研 究 中 , 皮 亚 杰 相 当 详 细 地 考 察 了 时 间 、 速 度 守 恒 、 偶 然 性 、 因 果 性 等 物 理 概 念 的 发 展 , 他 认 为 所 有 这 些 概 念 都 是 由 行 为 活 动 所 建 构 成 的 。 皮 亚 杰 是 从 可 观 察 到 的 儿 童 行 为 的 事 实 出 发 而 不 是 从 成 人 的 内 省 出 发 , 他 与 象 洛 克 这 样 的 经 验 论 思 想 家 不 同 , 他 所 强 调 的 是 外 部 活 动 对 思 惟 的 概 念 性 机 构 所 起 的 作 用 。 皮 亚 杰 认 为 这 样 一 些 思 想 家 是 将 思 惟 看 成 是 先 于 活 动 的 , 并 且 是 用 内 省 分 析 法 去 解 释 我 们 怎 样 得 到 抽 象 概 念 的 , 这 样 就 忽 视 了 概 念 性 抽 象 的 过 程 是 一 种 高 度 发 展 的 活 动 形 式 , 它 仅 在 较 晚 年 龄 才 出 现 , 而 且 还 包 含 有 一 种 复 杂 的 学 习 过 程 。 皮 亚 杰 在 阐 述 因 果 关 系 时 , 他 的 目 的 是 要 说 明 因 果 性 首 先 是 从 事 件 的 先 后 次 序 中 产 生 的 , 儿 童 的 活 动 常 常 是 事 件 的 先 后 次 序 的 一 个 要 素 ; 皮 亚 杰 在 其 他 地 方 是 把 这 一 点 作 为 儿 童 思 惟 的 自 我 中 心 性 质 来 提 的 。 为 了 把 A 事 件 看 作 B 事 件 的 原 因 , A 事 件 就 必 须 是 儿 童 本 身 的 一 个 活 动 ; 这 就 象 儿 童 用 推 、 拉 或 其 他 方 式 处 理 环 境 中 的 物 体 时 那 样 。 只 有 在 较 晚 的 年 龄 阶 段 , 因 果 性 才 从 儿 童 活 动 中 分 离 出 来 , 并 具 有 物 理 的 性 质 。 如 果 我 们 考 察 儿 童 的 早 期 智 力 行 为 , 就 会 看 到 大 多 是 在 具 体 的 感 知 水 平 上 对 物 体 进 行 分 类 、 排 列 顺 序 和 点 数 。 因 为 逻 辑 运 演 只 能 对 不 变 物 体 进 行 , 这 些 物 体 本 身 首 先 就 必 须 被 儿 童 建 构 成 为 一 些 时 空 系 统 的 不 变 体 , 逻 辑 - 数 学 关 系 可 以 4 发 生 认 识 论 原 理
发生认识论原理 5 说就是在这些系统之中,在一个更具体的时空水平上发展起 来的。 可是在形式推理的情况下,系统的这些类型就不够了。皮 亚杰指出,当用具体物体来说明归类问题时,儿童可以懂。例 如一些跟物体大小有关的、儿童在七岁时就可以在具体形式 下解决的问题,当用言语叙述这问题时,要到十二岁时才能 解决。皮亚杰指出,哲学家们由于忽视了早期的较具体的逻 辑思惟水平,结果就倾向于将命题思惟水平看作是在形成它 自己的一个先验王国。 皮亚杰介绍了群集的概念:群集是一个分类的或关系的 系统,可用来说明儿童的最初逻辑行为和数学行为,例如他 将一些物体进行分类、关联和点数。这种群集所遵循的规则 和数学的群的规则有些类似,也相当于行为的心理协调的最 初形式 群集的例子乃是简单分类系统、矩阵(按两个标准的分 类系统)与基于关系和系谱的序列。皮亚杰相信这样的系统 可以从儿童所进行的群的活动中直接看到(也可以从成人思 惟中所显示的较复杂的结构中看到),甚至在主体可能还未意 识到他自己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性特征时就可以看到。 皮亚杰用命题逻辑来说明青年期的较复杂结构,他对那些包 括在分类、排列顺序、点数和在时空范围内的放置和移置客 体等具体运演,都称之为一级运演,而对表示命题或命题组 合的言语的和形式的逻辑一数学运演,则称之为二级运演。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逻辑的和数学的 运演是来源于他对物体所做的简单活动;例如把物体进行组
说 就 是 在 这 些 系 统 之 中 , 在 一 个 更 具 体 的 时 空 水 平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 可 是 在 形 式 推 理 的 情 况 下 , 系 统 的 这 些 类 型 就 不 够 了 。 皮 亚 杰 指 出 , 当 用 具 体 物 体 来 说 明 归 类 问 题 时 , 儿 童 可 以 懂 。 例 如 一 些 跟 物 体 大 小 有 关 的 、 儿 童 在 七 岁 时 就 可 以 在 具 体 形 式 下 解 决 的 问 题 , 当 用 言 语 叙 述 这 问 题 时 , 要 到 十 二 岁 时 才 能 解 决 。 皮 亚 杰 指 出 , 哲 学 家 们 由 于 忽 视 了 早 期 的 较 具 体 的 逻 辑 思 惟 水 平 , 结 果 就 倾 向 于 将 命 题 思 惟 水 平 看 作 是 在 形 成 它 自 己 的 一 个 先 验 王 国 。 皮 亚 杰 介 绍 了 群 集 的 概 念 : 群 集 是 一 个 分 类 的 或 关 系 的 系 统 , 可 用 来 说 明 儿 童 的 最 初 逻 辑 行 为 和 数 学 行 为 , 例 如 他 将 一 些 物 体 进 行 分 类 、 关 联 和 点 数 。 这 种 群 集 所 遵 循 的 规 则 和 数 学 的 群 的 规 则 有 些 类 似 , 也 相 当 于 行 为 的 心 理 协 调 的 最 初 形 式 。 群 集 的 例 子 乃 是 简 单 分 类 系 统 、 矩 阵 ( 按 两 个 标 准 的 分 类 系 统 ) 与 基 于 关 系 和 系 谱 的 序 列 。 皮 亚 杰 相 信 这 样 的 系 统 可 以 从 儿 童 所 进 行 的 群 的 活 动 中 直 接 看 到 ( 也 可 以 从 成 人 思 惟 中 所 显 示 的 较 复 杂 的 结 构 中 看 到 ) , 甚 至 在 主 体 可 能 还 未 意 识 到 他 自 己 的 行 为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系 统 性 特 征 时 就 可 以 看 到 。 皮 亚 杰 用 命 题 逻 辑 来 说 明 青 年 期 的 较 复 杂 结 构 , 他 对 那 些 包 括 在 分 类 、 排 列 顺 序 、 点 数 和 在 时 空 范 围 内 的 放 置 和 移 置 客 体 等 具 体 运 演 , 都 称 之 为 一 级 运 演 , 而 对 表 示 命 题 或 命 题 组 合 的 言 语 的 和 形 式 的 逻 辑 - 数 学 运 演 , 则 称 之 为 二 级 运 演 。 正 如 我 们 所 了 解 的 , 皮 亚 杰 认 为 儿 童 的 逻 辑 的 和 数 学 的 运 演 是 来 源 于 他 对 物 体 所 做 的 简 单 活 动 ; 例 如 把 物 体 进 行 组 发 生 认 识 论 原 理 5
发生认识论原理 合或对应放置之类的活动。皮亚杰把这些活动区分为两个方 1.对物体本身直接进行的活动:诸如称重量、移置、转 动东西等特定活动,这些活动的性质依赖于有关物体的物理 特点,例如体积、重量和粘性。儿童可以通过实际称重量运 演的结果而发现一个铅球和一个铁块同样重 这些活动也显示出某些一般的相互协调—一这些情况 是在把物体联合、分开或对应放置的时候出现的。作为一个 例子来想想一个儿童数十个弹子并发现它们总是十个的情 况。在这个情况下,他实质上不是用弹子做试验,而是用他 自己的活动,即排列顺序、点数、随意改变排列顺序来做试 验,他看到不管他采取什么样的组合活动,不管他是从左数 到右还是从右数到左,总是得到同样的结果 对儿童来说这两方面的活动最初还是未分化的。但约到 七、八岁时,他的行为协调的一般活动就转化为心理运演;一 种演绎性质的限定的逻辑系统、数学系统和空间系统自身分 化了。儿童不再需要做试验来了解十个物体不论它们的顺序 如何排列都是十个;现在他能用逻辑方法来说明这一点了。在 再晚一些的阶段,他就有可能处理一些数的概括、一些没有 具体事例的代数式,最后就掌握了形式的假设一演绎系统。 说得更明确一些,皮亚杰是象下面所叙述的那样来看儿 童思惟中逻辑与数的关系的。试想有ABC这么一套东西。儿 童可以按照它们性质上的相似点,如颜色、大小和形状来把 它们分类。为了使这些分类关系转换成为数的关系,儿童必 须从这些性质中进行抽象,这样,任何两个东西同时可以看
合 或 对 应 放 置 之 类 的 活 动 。 皮 亚 杰 把 这 些 活 动 区 分 为 两 个 方 面 。 1 . 对 物 体 本 身 直 接 进 行 的 活 动 : 诸 如 称 重 量 、 移 置 、 转 动 东 西 等 特 定 活 动 , 这 些 活 动 的 性 质 依 赖 于 有 关 物 体 的 物 理 特 点 , 例 如 体 积 、 重 量 和 粘 性 。 儿 童 可 以 通 过 实 际 称 重 量 运 演 的 结 果 而 发 现 一 个 铅 球 和 一 个 铁 块 同 样 重 。 2 . 这 些 活 动 也 显 示 出 某 些 一 般 的 相 互 协 调 — — 这 些 情 况 是 在 把 物 体 联 合 、 分 开 或 对 应 放 置 的 时 候 出 现 的 。 作 为 一 个 例 子 来 想 想 一 个 儿 童 数 十 个 弹 子 并 发 现 它 们 总 是 十 个 的 情 况 。 在 这 个 情 况 下 , 他 实 质 上 不 是 用 弹 子 做 试 验 , 而 是 用 他 自 己 的 活 动 , 即 排 列 顺 序 、 点 数 、 随 意 改 变 排 列 顺 序 来 做 试 验 , 他 看 到 不 管 他 采 取 什 么 样 的 组 合 活 动 , 不 管 他 是 从 左 数 到 右 还 是 从 右 数 到 左 , 总 是 得 到 同 样 的 结 果 。 对 儿 童 来 说 这 两 方 面 的 活 动 最 初 还 是 未 分 化 的 。 但 约 到 七 、 八 岁 时 , 他 的 行 为 协 调 的 一 般 活 动 就 转 化 为 心 理 运 演 ; 一 种 演 绎 性 质 的 限 定 的 逻 辑 系 统 、 数 学 系 统 和 空 间 系 统 自 身 分 化 了 。 儿 童 不 再 需 要 做 试 验 来 了 解 十 个 物 体 不 论 它 们 的 顺 序 如 何 排 列 都 是 十 个 ; 现 在 他 能 用 逻 辑 方 法 来 说 明 这 一 点 了 。 在 再 晚 一 些 的 阶 段 , 他 就 有 可 能 处 理 一 些 数 的 概 括 、 一 些 没 有 具 体 事 例 的 代 数 式 , 最 后 就 掌 握 了 形 式 的 假 设 - 演 绎 系 统 。 说 得 更 明 确 一 些 , 皮 亚 杰 是 象 下 面 所 叙 述 的 那 样 来 看 儿 童 思 惟 中 逻 辑 与 数 的 关 系 的 。 试 想 有 A B C 这 么 一 套 东 西 。 儿 童 可 以 按 照 它 们 性 质 上 的 相 似 点 , 如 颜 色 、 大 小 和 形 状 来 把 它 们 分 类 。 为 了 使 这 些 分 类 关 系 转 换 成 为 数 的 关 系 , 儿 童 必 须 从 这 些 性 质 中 进 行 抽 象 , 这 样 , 任 何 两 个 东 西 同 时 可 以 看 6 发 生 认 识 论 原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