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御 四御是仅次于三清尊神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即 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 地祇。 四御中最受崇拜的是玉皇大帝,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 吴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全称吴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 罗至真玉皇上帝。为道教所奉的总执天道的大神,位居三清 之后的四御之首。 玉皇”之名,首见于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它在所列 神谱第一中位“玉清元始天尊”之下,列“玉皇道君”,位居 右位第十一;又列“高上玉帝”,位居右位第十九。《三洞珠 囊》卷二引南朝陈马枢《道学传》第七云:“陆修静……初至 九江,九江王问道佛缘失同异,先生(指陆修静)答:在佛 为留秦,在道为玉皇,斯亦殊途一致耳!”留秦即梵文 krakucchanda音译拘留秦,一译拘留孙,为部派佛教以后所 称过去的七佛之一,这里将道教的“玉皇”与佛教的“留 秦”相类比,表明玉皇在道教神系中的地位是不低的。《道学 传》谓此言出自陆修静之口,是否如此,已难考证,至少证 明南朝陈时道教神系中确有地位不低的玉皇。唐史崇等编 《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径称玉皇天尊是道教最高神元始天
四 御 四 御 是 仅 次 于 三 清 尊 神 的 主 宰 天 地 万 物 的 四 位 天 帝 。 即 玉 皇 大 帝 、 中 天 紫 微 北 极 大 帝 、 勾 陈 上 宫 天 皇 大 帝 和 后 土 皇 地 祇 。 四 御 中 最 受 崇 拜 的 是 玉 皇 大 帝 , 又 称 玄 穹 高 上 玉 皇 大 帝 , 昊 天 金 阙 至 尊 玉 皇 大 帝 。 全 称 昊 天 金 阙 无 上 至 尊 自 然 妙 有 弥 罗 至 真 玉 皇 上 帝 。 为 道 教 所 奉 的 总 执 天 道 的 大 神 , 位 居 三 清 之 后 的 四 御 之 首 。 “ 玉 皇 ” 之 名 , 首 见 于 梁 陶 弘 景 《 真 灵 位 业 图 》 它 在 所 列 神 谱 第 一 中 位 “ 玉 清 元 始 天 尊 ” 之 下 , 列 “ 玉 皇 道 君 ” , 位 居 右 位 第 十 一 ; 又 列 “ 高 上 玉 帝 ” , 位 居 右 位 第 十 九 。 《 三 洞 珠 囊 》 卷 二 引 南 朝 陈 马 枢 《 道 学 传 》 第 七 云 : “ 陆 修 静 … … 初 至 九 江 , 九 江 王 问 道 佛 缘 失 同 异 , 先 生 ( 指 陆 修 静 ) 答 : 在 佛 为 留 秦 , 在 道 为 玉 皇 , 斯 亦 殊 途 一 致 耳 ! ” ① 留 秦 即 梵 文 k r a k u c c h a n d a 音 译 拘 留 秦 , 一 译 拘 留 孙 , 为 部 派 佛 教 以 后 所 称 过 去 的 七 佛 之 一 , 这 里 将 道 教 的 “ 玉 皇 ” 与 佛 教 的 “ 留 秦 ” 相 类 比 , 表 明 玉 皇 在 道 教 神 系 中 的 地 位 是 不 低 的 。 《 道 学 传 》 谓 此 言 出 自 陆 修 静 之 口 , 是 否 如 此 , 已 难 考 证 , 至 少 证 明 南 朝 陈 时 道 教 神 系 中 确 有 地 位 不 低 的 玉 皇 。 唐 史 崇 等 编 《 一 切 道 经 音 义 妙 门 由 起 》 径 称 玉 皇 天 尊 是 道 教 最 高 神 元 始 天
中国道教 尊之别号或三世之一,其《明天尊第二》引《天师请问经》云 道为最尊,常在三清,出诸天上,以是义故,故号天尊。或 号玉帝,或号高皇,随顺一切也。”又引《灵宝斋仪》云: 过去高上玉皇天尊,未来太极天尊,见砚现)在元始天尊。”③ 又引《宝玄经》称天尊有十号,“一号自然,二号无极……九 号玉皇,十号陛下。”《云笈七签》亦有类似说法,其卷三 《道教本始部·道教三洞宗元》云:“三代天尊者,过去元始 天尊,见在太上玉皇天尊,未来金阙玉晨天尊。……三代天 尊亦有十号,一曰自然,二曰无极,……九曰玉皇,十曰陛 下。”以上说法,皆出于南北朝至唐代。唐诗人李白、杜甫、 韦应物、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亦多有吟咏玉皇之句。如 韦应物《学仙二首》诗,其一云:“昔有道士求神仙,灵真下 试心确然。千钧巨石一发悬,卧之石下十三年。存道亡身一 试过,名奏玉皇乃升天。云气冉冉渐不见,留语弟子但精 坚”。白居易《梦仙》云诗:“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 须臾群仙来,相引朝玉京。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仰谒 玉皇帝,稽首前致诚,帝言汝仙才,努力勿自轻。却后十五 年,期汝不死庭。再拜受斯言,既寤喜且惊。……”在诗人 们笔下,玉皇大帝是神仙世界的最高神,得道成仙者都须向 它朝拜,群仙犹如世上皇帝之公卿,皆列班随侍其左右。 两宋崇道,对玉帝的尊崇尤甚。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五年 (1012)“十一月丙申,亲祀玉皇于朝元殿”。七年九月“辛卯 尊上玉皇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 徽宗于“政和六年(1116)九月朔,复奉玉册、玉宝,上玉 帝尊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道教
尊 之 别 号 或 三 世 之 一 , 其 《 明 天 尊 第 二 》 引 《 天 师 请 问 经 》 云 : “ 道 为 最 尊 , 常 在 三 清 , 出 诸 天 上 , 以 是 义 故 , 故 号 天 尊 。 或 号 玉 帝 , 或 号 高 皇 , 随 顺 一 切 也 。 ” ② 又 引 《 灵 宝 斋 仪 》 云 : “ 过 去 高 上 玉 皇 天 尊 , 未 来 太 极 天 尊 , 见 ( 现 ) 在 元 始 天 尊 。 ” ③ 又 引 《 宝 玄 经 》 称 天 尊 有 十 号 , “ 一 号 自 然 , 二 号 无 极 … … 九 号 玉 皇 , 十 号 陛 下 。 ” ④ 《 云 笈 七 签 》 亦 有 类 似 说 法 , 其 卷 三 《 道 教 本 始 部 · 道 教 三 洞 宗 元 》 云 : “ 三 代 天 尊 者 , 过 去 元 始 天 尊 , 见 在 太 上 玉 皇 天 尊 , 未 来 金 阙 玉 晨 天 尊 。 … … 三 代 天 尊 亦 有 十 号 , 一 曰 自 然 , 二 曰 无 极 , … … 九 曰 玉 皇 , 十 曰 陛 下 。 ” ⑤ 以 上 说 法 , 皆 出 于 南 北 朝 至 唐 代 。 唐 诗 人 李 白 、 杜 甫 、 韦 应 物 、 韩 愈 、 柳 宗 元 、 白 居 易 等 , 亦 多 有 吟 咏 玉 皇 之 句 。 如 韦 应 物 《 学 仙 二 首 》 诗 , 其 一 云 : “ 昔 有 道 士 求 神 仙 , 灵 真 下 试 心 确 然 。 千 钧 巨 石 一 发 悬 , 卧 之 石 下 十 三 年 。 存 道 亡 身 一 试 过 , 名 奏 玉 皇 乃 升 天 。 云 气 冉 冉 渐 不 见 , 留 语 弟 子 但 精 坚 ” 。 ⑥ 白 居 易 《 梦 仙 》 云 诗 : “ 人 有 梦 仙 者 , 梦 身 升 上 清 。 … … 须 臾 群 仙 来 , 相 引 朝 玉 京 。 安 期 羡 门 辈 , 列 侍 如 公 卿 。 仰 谒 玉 皇 帝 , 稽 首 前 致 诚 , 帝 言 汝 仙 才 , 努 力 勿 自 轻 。 却 后 十 五 年 , 期 汝 不 死 庭 。 再 拜 受 斯 言 , 既 寤 喜 且 惊 。 … … ” ⑦ 在 诗 人 们 笔 下 , 玉 皇 大 帝 是 神 仙 世 界 的 最 高 神 , 得 道 成 仙 者 都 须 向 它 朝 拜 , 群 仙 犹 如 世 上 皇 帝 之 公 卿 , 皆 列 班 随 侍 其 左 右 。 两 宋 崇 道 , 对 玉 帝 的 尊 崇 尤 甚 。 宋 真 宗 于 大 中 祥 符 五 年 ( 1 0 1 2 ) “ 十 一 月 丙 申 , 亲 祀 玉 皇 于 朝 元 殿 ” 。 ⑧ 七 年 九 月 “ 辛 卯 , 尊 上 玉 皇 圣 号 曰 太 上 开 天 执 符 御 历 含 真 体 道 玉 皇 大 天 帝 ” 。 ⑨ 徽 宗 于 “ 政 和 六 年 ( 1 1 1 6 ) 九 月 朔 , 复 奉 玉 册 、 玉 宝 , 上 玉 帝 尊 号 曰 太 上 开 天 执 符 御 历 含 真 体 道 昊 天 玉 皇 上 帝 ” 。 AB道 教 中 国 道 教 2 1
中国道教 亦为之编写经书,制定斋仪。《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卷上有玉 皇修道证果的故事。略云:古有光严妙乐国王无嗣,其皇后 梦见太上道君抱一婴儿与之,觉而有孕,生为王子。后嗣位 有道,复舍国入山修行,历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顿悟大 乘正宗,又经亿劫,始证玉帝。南宋宁全真授、王契真纂之 《上清灵宝大法》曰:“吴天上帝,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 尊之主。掌万天升降之权,司群品生成之机。三洞四辅禁经 之标格,大梵至妙无为之神威,乃三界万神、三洞仙真之上 帝君也。………以形象言之谓之天,以主宰言之谓之帝,故曰 玉真天帝玄穹至圣玉皇大帝。”尽管其地位如此崇高,但仍 不超过最高神—三清。在道教经书中,它总是作为元始天 尊的僚属聆听讲经(如《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所示),在斋醮 请神仪式中,也只有在奏请三清之后才被请到。 道教的如此安排,曾遭到儒家学者们的非议。朱熹说: 道家之徒欲仿其(指佛教——一引者注)所为,遂尊老子为三 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 悖戾僭逆,莫此为甚!”面对儒家的批评,道士们曾作过许多 解释。《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注·玉帝尊次考》云:“玉帝,在 道教即三清之化,道家先三清者,先虚无而后妙有,所谓无 极而太极,非有尊卑之殊。”林灵真所编的《灵宝领教济度金 书》醮神时先列三清,后列四御的安排作了具体解释,曰 醮坛即醮筵也。中间高设三清座,……又设七御座(七御座 之首为玉皇)……盖玉清为教门之尊,吴天为三界之尊,各 居一列,各全其尊故也。”意思是说,醮坛中间是两列神位, 是两个首席,并无尊卑之别
亦 为 之 编 写 经 书 , 制 定 斋 仪 。 《 高 上 玉 皇 本 行 集 经 》 卷 上 有 玉 皇 修 道 证 果 的 故 事 。 略 云 : 古 有 光 严 妙 乐 国 王 无 嗣 , 其 皇 后 梦 见 太 上 道 君 抱 一 婴 儿 与 之 , 觉 而 有 孕 , 生 为 王 子 。 后 嗣 位 有 道 , 复 舍 国 入 山 修 行 , 历 三 千 二 百 劫 , 始 证 金 仙 , 顿 悟 大 乘 正 宗 , 又 经 亿 劫 , 始 证 玉 帝 。 AC南 宋 宁 全 真 授 、 王 契 真 纂 之 《 上 清 灵 宝 大 法 》 曰 : “ 昊 天 上 帝 , 诸 天 之 帝 , 仙 真 之 王 , 圣 尊 之 主 。 掌 万 天 升 降 之 权 , 司 群 品 生 成 之 机 。 三 洞 四 辅 禁 经 之 标 格 , 大 梵 至 妙 无 为 之 神 威 , 乃 三 界 万 神 、 三 洞 仙 真 之 上 帝 君 也 。 … … 以 形 象 言 之 谓 之 天 , 以 主 宰 言 之 谓 之 帝 , 故 曰 玉 真 天 帝 玄 穹 至 圣 玉 皇 大 帝 。 ” AD尽 管 其 地 位 如 此 崇 高 , 但 仍 不 超 过 最 高 神 — — 三 清 。 在 道 教 经 书 中 , 它 总 是 作 为 元 始 天 尊 的 僚 属 聆 听 讲 经 ( 如 《 高 上 玉 皇 本 行 集 经 》 所 示 ) , 在 斋 醮 请 神 仪 式 中 , 也 只 有 在 奏 请 三 清 之 后 才 被 请 到 。 道 教 的 如 此 安 排 , 曾 遭 到 儒 家 学 者 们 的 非 议 。 朱 熹 说 : “ 道 家 之 徒 欲 仿 其 ( 指 佛 教 — — 引 者 注 ) 所 为 , 遂 尊 老 子 为 三 清 : 元 始 天 尊 , 太 上 道 君 , 太 上 老 君 。 而 昊 天 上 帝 反 坐 其 下 , 悖 戾 僭 逆 , 莫 此 为 甚 ! ” AE面 对 儒 家 的 批 评 , 道 士 们 曾 作 过 许 多 解 释 。 《 高 上 玉 皇 本 行 集 经 注 · 玉 帝 尊 次 考 》 云 : “ 玉 帝 , 在 道 教 即 三 清 之 化 , 道 家 先 三 清 者 , 先 虚 无 而 后 妙 有 , 所 谓 无 极 而 太 极 , 非 有 尊 卑 之 殊 。 ” AF林 灵 真 所 编 的 《 灵 宝 领 教 济 度 金 书 》 醮 神 时 先 列 三 清 , 后 列 四 御 的 安 排 作 了 具 体 解 释 , 曰 : “ 醮 坛 即 醮 筵 也 。 中 间 高 设 三 清 座 , … … 又 设 七 御 座 ( 七 御 座 之 首 为 玉 皇 ) … … 盖 玉 清 为 教 门 之 尊 , 昊 天 为 三 界 之 尊 , 各 居 一 列 , 各 全 其 尊 故 也 。 ” AG意 思 是 说 , 醮 坛 中 间 是 两 列 神 位 , 是 两 个 首 席 , 并 无 尊 卑 之 别 。 2 2 中 国 道 教
中国道教 次为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传为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 月星辰、四时气候之神。据《上清灵宝大法》卷十称:“北极 大帝则紫微垣中有大帝座是也。按《天文志》,南极入地三十 六度,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侧,半出地上,半还地中, 万星万气悉皆左旋,南北极为之枢纽,惟此不动,故天得以 转也。世人望之在北,而实居中天,为万星之宗主,三界之 亚君,次于昊天,上应元气是谓北极紫微大帝也。” 三为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传为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 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神。“天皇大帝乃北 极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联缀微曲如钩,是名勾陈,其下 有大星正居其中,是为天皇大帝也。其总万星为普天星辰宿 曜之帝,位同北极,而北极却为枢纽,而天皇亦随天而转,上 应始气,三气之下,万天之上,三界之中,莫不尊于此三 帝 四为后土皇地祇,传为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 河之秀的女神。“后土”之称始于春秋,“土正曰后土, 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 后土。”古代奉祀为男像,唐武则天前已为女像。宋真宗潘皇 后在嵩山建殿,奉后土玄天大圣后像。并于大中祥符五年 (1012)诰封“后土皇地祇”徽宗政和六年(116)上徽号 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自是以后,后土皆为女 像 四御又有另一不同解释,称之为“四极大帝”,北方曰北 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曰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 曰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曰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四
次 为 中 天 紫 微 北 极 大 帝 , 传 为 协 助 玉 皇 执 掌 天 经 地 纬 、 日 月 星 辰 、 四 时 气 候 之 神 。 据 《 上 清 灵 宝 大 法 》 卷 十 称 : “ 北 极 大 帝 则 紫 微 垣 中 有 大 帝 座 是 也 。 按 《 天 文 志 》 , 南 极 入 地 三 十 六 度 , 北 极 出 地 三 十 六 度 , 天 形 倚 侧 , 半 出 地 上 , 半 还 地 中 , 万 星 万 气 悉 皆 左 旋 , 南 北 极 为 之 枢 纽 , 惟 此 不 动 , 故 天 得 以 转 也 。 世 人 望 之 在 北 , 而 实 居 中 天 , 为 万 星 之 宗 主 , 三 界 之 亚 君 , 次 于 昊 天 , 上 应 元 气 是 谓 北 极 紫 微 大 帝 也 。 ” 三 为 勾 陈 上 宫 天 皇 大 帝 , 传 为 协 助 玉 皇 执 掌 南 北 极 与 天 地 人 三 才 , 统 御 诸 星 , 并 主 持 人 间 兵 革 之 神 。 “ 天 皇 大 帝 乃 北 极 帝 座 之 左 有 星 四 座 , 其 形 联 缀 微 曲 如 钩 , 是 名 勾 陈 , 其 下 有 大 星 正 居 其 中 , 是 为 天 皇 大 帝 也 。 其 总 万 星 为 普 天 星 辰 宿 曜 之 帝 , 位 同 北 极 , 而 北 极 却 为 枢 纽 , 而 天 皇 亦 随 天 而 转 , 上 应 始 气 , 三 气 之 下 , 万 天 之 上 , 三 界 之 中 , 莫 不 尊 于 此 三 帝 。 ” AH 四 为 后 土 皇 地 祇 , 传 为 掌 阴 阳 、 生 育 万 物 之 美 与 大 地 山 河 之 秀 的 女 神 。 “ 后 土 ” 之 称 始 于 春 秋 , “ 土 正 曰 后 土 , … … 共 工 氏 有 子 曰 句 龙 , 为 后 土 。 ” AI“ 中 央 土 … … 其 帝 黄 帝 , 其 神 后 土 。 ” AJ古 代 奉 祀 为 男 像 , 唐 武 则 天 前 已 为 女 像 。 宋 真 宗 潘 皇 后 在 嵩 山 建 殿 , 奉 后 土 玄 天 大 圣 后 像 。 并 于 大 中 祥 符 五 年 ( 1 0 1 2 ) 诰 封 “ 后 土 皇 地 祇 ” 。 AK徽 宗 政 和 六 年 ( 1 1 1 6 ) 上 徽 号 曰 “ 承 天 效 法 厚 德 光 大 后 土 皇 地 祇 ” 。 LB自 是 以 后 , 后 土 皆 为 女 像 。 四 御 又 有 另 一 不 同 解 释 , 称 之 为 “ 四 极 大 帝 ” , 北 方 曰 北 极 紫 微 大 帝 总 御 万 星 , 南 方 曰 南 极 长 生 大 帝 总 御 万 灵 , 西 方 曰 太 极 天 皇 大 帝 总 御 万 神 , 东 方 曰 东 极 青 华 大 帝 总 御 万 类 。 四 中 国 道 教 2 3
24 中国道教 御的出现,大概不早于宋。《修真十书》卷七《丹诀歌》曰: 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御朝天节。”《道藏辑要》柳守元 《三坛圆满天仙大戒略说》“赖我三清道祖,玉帝至尊,五老 四御,九极十华以及古圣高真递传妙道”。从这两条资料对于 四御的不同排列,可看到“四御”内涵确有两种解释,《丹诀 歌》将三清与四御相连,此四御即为以玉皇大帝为首的四位 天帝;柳守元将五老与四御相连,则四御即为四极大帝。不 过前说更为普遍,为道教塑造神像和斋醮中普遍采用 ①②③④⑤①⑩⑩①⑩《道藏》第25册305页,第24册724页, 第24册762页,第24册762页,第22册14页,第1册717页,第 30册730页,第34册632页,第7册28页,第30册731页,文物出 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⑦《全唐诗》第6册2001页,第13册4655页,中华书局,1960 ⑧⑨⑩⑩《宋史》第1册152页,第1册157页,第8册2543页, 第8册2543页,中华书局,1977年 3《朱子语类》第8册3005页,中华书局,1986年 ①0《十三经注疏》下册2123~2124页,上册1371~1372页,中 华书局,1980年 ⑩《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
御 的 出 现 , 大 概 不 早 于 宋 。 《 修 真 十 书 》 卷 七 《 丹 诀 歌 》 曰 : “ 九 九 道 至 成 真 日 , 三 清 四 御 朝 天 节 。 ” 《 道 藏 辑 要 》 柳 守 元 《 三 坛 圆 满 天 仙 大 戒 略 说 》 “ 赖 我 三 清 道 祖 , 玉 帝 至 尊 , 五 老 四 御 , 九 极 十 华 以 及 古 圣 高 真 递 传 妙 道 ” 。 从 这 两 条 资 料 对 于 四 御 的 不 同 排 列 , 可 看 到 “ 四 御 ” 内 涵 确 有 两 种 解 释 , 《 丹 诀 歌 》 将 三 清 与 四 御 相 连 , 此 四 御 即 为 以 玉 皇 大 帝 为 首 的 四 位 天 帝 ; 柳 守 元 将 五 老 与 四 御 相 连 , 则 四 御 即 为 四 极 大 帝 。 不 过 前 说 更 为 普 遍 , 为 道 教 塑 造 神 像 和 斋 醮 中 普 遍 采 用 。 注 : ① ② ③ ④ ⑤ ACADAFAGAH《 道 藏 》 第 2 5 册 3 0 5 页 , 第 2 4 册 7 2 4 页 , 第 2 4 册 7 6 2 页 , 第 2 4 册 7 6 2 页 , 第 2 2 册 1 4 页 , 第 1 册 7 1 7 页 , 第 3 0 册 7 3 0 页 , 第 3 4 册 6 3 2 页 , 第 7 册 2 8 页 , 第 3 0 册 7 3 1 页 , 文 物 出 版 社 、 上 海 书 店 、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 联 合 出 版 , 1 9 8 8 年 ⑥ ⑦ 《 全 唐 诗 》 第 6 册 2 0 0 1 页 , 第 1 3 册 4 6 5 5 页 , 中 华 书 局 , 1 9 6 0 年 ⑧ ⑨ ABLB《 宋 史 》 第 1 册 1 5 2 页 , 第 1 册 1 5 7 页 , 第 8 册 2 5 4 3 页 , 第 8 册 2 5 4 3 页 , 中 华 书 局 , 1 9 7 7 年 AE《 朱 子 语 类 》 第 8 册 3 0 0 5 页 , 中 华 书 局 , 1 9 8 6 年 AIAJ《 十 三 经 注 疏 》 下 册 2 1 2 3 ~ 2 1 2 4 页 , 上 册 1 3 7 1 ~ 1 3 7 2 页 , 中 华 书 局 , 1 9 8 0 年 AK《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卷 一 《 后 土 皇 地 祇 》 2 4 中 国 道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