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清太极神宝君三宝尊神”。另《业报经》《应化经》并云:“天 尊曰:吾以道气,化育群方,从劫到劫,因时立化。吾以龙 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化在玉清境,说洞真经十二 部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号元始天 尊亦名灵宝君,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 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尊亦名神宝君,化 在太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④还 有《元始上真众仙记》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 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圣母所治 中宫太上真人,金阙老君所治。下宫九天真皇,三天真王所 治。”这些不同派别的不同解释,虽有差异,但都促成了“三 清尊神”的最终定型。唐《老君圣纪》称:“此即玉清境元始 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位 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宫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 三天之上也。”南宋金允中在探讨与总结以上三清、三宝、三 洞之间的关系后,认为:“三尊之号在经中只称元始天尊、太 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别号则曰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以 三境之名而称之则曰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书而名之 则曰洞真、洞玄、洞神。” 在“三清尊神”中,以太上老君出现最早。东汉末五斗 米道成立时,即以太上老君为至高神。至东晋上清、灵宝派 出,其《上清》、《灵宝》经中,始相继出现元始天王、元始 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大道君等新的至高神。鉴于各 派新出现众多神灵,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企图予以系统 化,其中“三清尊神”的雏形已基本确立。在此前后,诸书
清 太 极 神 宝 君 三 宝 尊 神 ” 。 ③ 另 《 业 报 经 》 《 应 化 经 》 并 云 : “ 天 尊 曰 : 吾 以 道 气 , 化 育 群 方 , 从 劫 到 劫 , 因 时 立 化 。 吾 以 龙 汉 元 年 号 无 形 天 尊 亦 名 天 宝 君 , 化 在 玉 清 境 , 说 洞 真 经 十 二 部 以 教 天 中 九 圣 , 大 乘 之 道 也 。 … … 吾 以 延 康 元 年 号 元 始 天 尊 亦 名 灵 宝 君 , 化 在 上 清 境 , 说 洞 玄 经 十 二 部 以 教 天 中 九 真 , 中 乘 之 道 也 。 … … 吾 以 赤 明 之 年 号 梵 形 天 尊 亦 名 神 宝 君 , 化 在 太 清 境 , 说 洞 神 经 十 二 部 以 教 天 中 九 仙 , 小 乘 之 道 也 ” 。 ④ 还 有 《 元 始 上 真 众 仙 记 》 称 : 玄 都 玉 京 七 宝 山 , 在 大 罗 之 上 , 有 上 、 中 、 下 三 宫 。 上 宫 是 盘 古 真 人 元 始 天 王 , 太 元 圣 母 所 治 。 中 宫 太 上 真 人 , 金 阙 老 君 所 治 。 下 宫 九 天 真 皇 , 三 天 真 王 所 治 。 ” 这 些 不 同 派 别 的 不 同 解 释 , 虽 有 差 异 , 但 都 促 成 了 “ 三 清 尊 神 ” 的 最 终 定 型 。 唐 《 老 君 圣 纪 》 称 : “ 此 即 玉 清 境 元 始 天 尊 , 位 在 三 十 五 天 之 上 也 , ” “ 此 即 上 清 境 太 上 大 道 君 , 位 在 三 十 四 天 之 上 也 , ” “ 太 清 境 太 极 宫 即 太 上 老 君 , 位 在 三 十 三 天 之 上 也 。 ” ⑤ 南 宋 金 允 中 在 探 讨 与 总 结 以 上 三 清 、 三 宝 、 三 洞 之 间 的 关 系 后 , 认 为 : “ 三 尊 之 号 在 经 中 只 称 元 始 天 尊 、 太 上 道 君 、 太 上 老 君 ; 其 别 号 则 曰 天 宝 君 、 灵 宝 君 、 神 宝 君 ; 以 三 境 之 名 而 称 之 则 曰 玉 清 、 上 清 、 太 清 ; 以 三 洞 之 书 而 名 之 则 曰 洞 真 、 洞 玄 、 洞 神 。 ” ⑥ 在 “ 三 清 尊 神 ” 中 , 以 太 上 老 君 出 现 最 早 。 东 汉 末 五 斗 米 道 成 立 时 , 即 以 太 上 老 君 为 至 高 神 。 至 东 晋 上 清 、 灵 宝 派 出 , 其 《 上 清 》 、 《 灵 宝 》 经 中 , 始 相 继 出 现 元 始 天 王 、 元 始 天 尊 、 太 上 玉 晨 大 道 君 、 太 上 大 道 君 等 新 的 至 高 神 。 鉴 于 各 派 新 出 现 众 多 神 灵 , 梁 陶 弘 景 《 真 灵 位 业 图 》 , 企 图 予 以 系 统 化 , 其 中 “ 三 清 尊 神 ” 的 雏 形 已 基 本 确 立 。 在 此 前 后 , 诸 书 中 国 道 教 1 5
中国道教 在言及三清尊神时,又有种种不同说法。如说:“道不可无师 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 元始天尊之弟子也。”“说经教主元始天尊,抱送玉帝道君 (灵宝)天尊,流演圣教降生道德)天尊”。“元始乃道中 之祖为灵宝祖师,道君乃法中之祖为宗师,老君乃教中之祖 为真师。”若从它们出现之先后为序,先为“老君”,次为 元始”,后为“道君”。此外,五代闽主供奉“三清”为宝皇 大帝、天尊、老君。① 元始天尊居“三清尊神”之首,在宫观“三清殿”里居 中。其名最早为元始天王,晋葛洪《枕中书》云:“昔二仪未 分,溟浡鸿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 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虽然道书 中有将元始天王与元始天尊当作两位尊神,但正如宋代道士 宁全真所说,元始天尊者“故称云元始天王者是也”。《云笈 七签》卷一百一,撰列诸尊神传纪,亦首列《元始天王纪》, 可见宋时已当作一位尊神了。南朝梁陶弘景撰《真灵位业 图》,共分七个神阶,元始天尊列为第一神阶的中位,《隋书 ·经籍志》也载:“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 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道书认为:“玉清元始 天尊也,本玄一之气,凝结至高曰天,上有主宰谓之帝,道 居帝之先,故为元始。”唐末道士杜光庭于广明二年(881)进 《三界混元图》于朝,其中叙曰“天尊者极道之宗元,挺生自 然,消则为气,息则为形,不无不有,非色非空,不终不始 永存绵绵。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 为万化之尊,无名可宗,强名曰天尊,盖世人尊之如天,仰
在 言 及 三 清 尊 神 时 , 又 有 种 种 不 同 说 法 。 如 说 : “ 道 不 可 无 师 尊 , 教 不 可 无 宗 主 , 故 老 君 师 太 上 玉 晨 大 道 君 焉 , 大 道 君 即 元 始 天 尊 之 弟 子 也 。 ” ⑦ “ 说 经 教 主 元 始 天 尊 , 抱 送 玉 帝 道 君 ( 灵 宝 ) 天 尊 , 流 演 圣 教 降 生 ( 道 德 ) 天 尊 ” 。 ⑧ “ 元 始 乃 道 中 之 祖 为 灵 宝 祖 师 , 道 君 乃 法 中 之 祖 为 宗 师 , 老 君 乃 教 中 之 祖 为 真 师 。 ” ⑨ 若 从 它 们 出 现 之 先 后 为 序 , 先 为 “ 老 君 ” , 次 为 “ 元 始 ” , 后 为 “ 道 君 ” 。 此 外 , 五 代 闽 主 供 奉 “ 三 清 ” 为 宝 皇 大 帝 、 天 尊 、 老 君 。 AB 元 始 天 尊 居 “ 三 清 尊 神 ” 之 首 , 在 宫 观 “ 三 清 殿 ” 里 居 中 。 其 名 最 早 为 元 始 天 王 , 晋 葛 洪 《 枕 中 书 》 云 : “ 昔 二 仪 未 分 , 溟 涬 鸿 濛 , 未 有 成 形 , 天 地 日 月 未 具 , 状 如 鸡 子 , 混 沌 玄 黄 , 已 有 盘 古 真 人 , 天 地 之 精 , 自 号 元 始 天 王 。 ” 虽 然 道 书 中 有 将 元 始 天 王 与 元 始 天 尊 当 作 两 位 尊 神 , 但 正 如 宋 代 道 士 宁 全 真 所 说 , 元 始 天 尊 者 “ 故 称 云 元 始 天 王 者 是 也 ” 。 AC《 云 笈 七 签 》 卷 一 百 一 , 撰 列 诸 尊 神 传 纪 , 亦 首 列 《 元 始 天 王 纪 》 , 可 见 宋 时 已 当 作 一 位 尊 神 了 。 南 朝 梁 陶 弘 景 撰 《 真 灵 位 业 图 》 , 共 分 七 个 神 阶 , 元 始 天 尊 列 为 第 一 神 阶 的 中 位 , 《 隋 书 · 经 籍 志 》 也 载 : “ 道 经 者 云 : 有 元 始 天 尊 , 生 于 太 元 之 先 , 禀 自 然 之 气 , 冲 虚 凝 远 , 莫 知 其 极 。 ” 道 书 认 为 : “ 玉 清 元 始 天 尊 也 , 本 玄 一 之 气 , 凝 结 至 高 曰 天 , 上 有 主 宰 谓 之 帝 , 道 居 帝 之 先 , 故 为 元 始 。 ” AD唐 末 道 士 杜 光 庭 于 广 明 二 年 ( 8 8 1 ) 进 《 三 界 混 元 图 》 于 朝 , 其 中 叙 曰 “ 天 尊 者 极 道 之 宗 元 , 挺 生 自 然 , 消 则 为 气 , 息 则 为 形 , 不 无 不 有 , 非 色 非 空 , 不 终 不 始 , 永 存 绵 绵 。 居 上 境 为 万 天 之 元 , 居 中 境 为 万 化 之 根 , 居 下 境 为 万 化 之 尊 , 无 名 可 宗 , 强 名 曰 天 尊 , 盖 世 人 尊 之 如 天 , 仰 1 6 中 国 道 教
中国道教 17 之则弥高,攀之则无阶,杳杳冥冥……生万物而不为主宰,御 万化而不为言,至尊、至极,故曰天尊也。”《云笈七签》卷 百一《元始天王纪》云:“元始天王禀天自然之胤,结形未 沌之霞,托体虚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际。时玄景未分,天光 冥远,浩漫太虚,积七千余劫,天朗气清,二晖缰络,玄云 紫盖映其首,六气之电翼其真……进登金阙,受号玉清紫虚 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元皇位在玉清,掌括上皇高帝之 真。”总之,从两晋到南北朝时,元始天尊已逐步驾临于太上 老君之上,成为道教第一位至高神。 灵宝天尊居“三清尊神”第二位。南北朝时《上清》《灵 宝》经相继出现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大道君。梁陶弘景 《真灵位业图》列第二神阶中位,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玄皇 大道君”为万道之主。《云笈七签》卷一百一的《太上道君 纪》《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纪》所记略同,但又稍有差异。 据《灵宝略纪》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 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 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 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 始天尊下降,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元始乃与 道君游履十方,宣布法缘,既毕,然后以法委付道君,则赐 道君太上之号,道君即为广宣经箓,传乎万世。”又据《洞渊 集》称:“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随迎, 谓其无复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无而无,视之无象,听 之无声,于妙有妙无之间大道存焉。道君即审道之本,洞道 之元,为道之气,即师事元始天尊,称受道弟子焉。犹是老
之 则 弥 高 , 攀 之 则 无 阶 , 杳 杳 冥 冥 … … 生 万 物 而 不 为 主 宰 , 御 万 化 而 不 为 言 , 至 尊 、 至 极 , 故 曰 天 尊 也 。 ” AE《 云 笈 七 签 》 卷 一 百 一 《 元 始 天 王 纪 》 云 : “ 元 始 天 王 禀 天 自 然 之 胤 , 结 形 未 沌 之 霞 , 托 体 虚 生 之 胎 , 生 乎 空 洞 之 际 。 时 玄 景 未 分 , 天 光 冥 远 , 浩 漫 太 虚 , 积 七 千 余 劫 , 天 朗 气 清 , 二 晖 缰 络 , 玄 云 紫 盖 映 其 首 , 六 气 之 电 翼 其 真 … … 进 登 金 阙 , 受 号 玉 清 紫 虚 高 上 元 皇 太 上 大 道 君 … … 元 皇 位 在 玉 清 , 掌 括 上 皇 高 帝 之 真 。 ” 总 之 , 从 两 晋 到 南 北 朝 时 , 元 始 天 尊 已 逐 步 驾 临 于 太 上 老 君 之 上 , 成 为 道 教 第 一 位 至 高 神 。 灵 宝 天 尊 居 “ 三 清 尊 神 ” 第 二 位 。 南 北 朝 时 《 上 清 》 《 灵 宝 》 经 相 继 出 现 太 上 玉 晨 大 道 君 、 太 上 大 道 君 。 梁 陶 弘 景 《 真 灵 位 业 图 》 列 第 二 神 阶 中 位 , 名 “ 上 清 高 圣 太 上 玉 晨 玄 皇 大 道 君 ” 为 万 道 之 主 。 《 云 笈 七 签 》 卷 一 百 一 的 《 太 上 道 君 纪 》 《 上 清 高 圣 太 上 玉 晨 大 道 君 纪 》 所 记 略 同 , 但 又 稍 有 差 异 。 据 《 灵 宝 略 纪 》 称 : “ 太 上 大 道 君 以 开 皇 元 年 托 胎 于 西 方 绿 那 玉 国 , 寄 孕 于 洪 氏 之 胞 , 凝 神 琼 胎 之 府 三 千 七 百 年 , 降 诞 于 其 国 郁 察 山 浮 罗 之 岳 丹 玄 之 阿 侧 , 名 曰 器 度 字 上 开 元 , 及 其 长 乃 启 悟 道 真 , 期 心 高 道 , 坐 于 枯 桑 之 下 , 精 思 百 日 。 而 元 始 天 尊 下 降 , 授 道 君 灵 宝 大 乘 之 法 十 部 妙 经 。 … … 元 始 乃 与 道 君 游 履 十 方 , 宣 布 法 缘 , 既 毕 , 然 后 以 法 委 付 道 君 , 则 赐 道 君 太 上 之 号 , 道 君 即 为 广 宣 经 箓 , 传 乎 万 世 。 ” AF又 据 《 洞 渊 集 》 称 : “ 玉 晨 道 君 者 , 乃 大 道 之 化 身 也 。 言 其 有 不 可 以 随 迎 , 谓 其 无 复 存 乎 恍 惚 , 所 以 不 有 而 有 , 不 无 而 无 , 视 之 无 象 , 听 之 无 声 , 于 妙 有 妙 无 之 间 大 道 存 焉 。 道 君 即 审 道 之 本 , 洞 道 之 元 , 为 道 之 气 , 即 师 事 元 始 天 尊 , 称 受 道 弟 子 焉 。 犹 是 老 中 国 道 教 1 7
18 中国道教 君禀而师之矣!居上清真境禹余天中,降金科宝箓、三洞仙 经,付经师郁罗翘真人,传教于万国焉!”上清、灵宝派新造 作的太上道君,依然以“道”为根,体现了道教以“道”为 最高信仰的思想。后之灵宝天尊即由太上大道君衍化而来。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 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原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东汉明帝、章帝之际(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 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 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 窥浊清之未分。”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物,并与“道”相 等同。顺帝时(126~144)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 即奉老子为教主。据传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 注》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 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 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书中出 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北 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毁,罢沙门、 道士,并令还民”。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时 过一月,武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 理极幽玄。……今可立通道观于都城……并宜弘阐,一以贯 之。”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利用太上老君干预朝政了。 至唐,太上老君之威灵更盛。他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 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 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辄立异姓 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因此,天宝年间,玄
君 禀 而 师 之 矣 ! 居 上 清 真 境 禹 余 天 中 , 降 金 科 宝 箓 、 三 洞 仙 经 , 付 经 师 郁 罗 翘 真 人 , 传 教 于 万 国 焉 ! ” AG上 清 、 灵 宝 派 新 造 作 的 太 上 道 君 , 依 然 以 “ 道 ” 为 根 , 体 现 了 道 教 以 “ 道 ” 为 最 高 信 仰 的 思 想 。 后 之 灵 宝 天 尊 即 由 太 上 大 道 君 衍 化 而 来 。 道 德 天 尊 即 太 上 老 君 , 居 “ 三 清 尊 神 ” 的 第 三 位 , 是 道 教 初 期 崇 奉 的 至 高 神 。 原 为 春 秋 时 思 想 家 、 道 家 学 派 创 始 人 老 子 。 东 汉 明 帝 、 章 帝 之 际 ( 5 8 ~ 8 8 ) , 益 州 太 守 王 阜 作 《 老 子 圣 母 碑 》 云 : “ 老 子 者 , 道 也 。 乃 生 于 无 形 之 先 , 起 于 太 初 之 前 , 行 于 太 素 之 元 , 浮 游 六 虚 , 出 入 幽 冥 , 观 混 合 之 未 别 , 窥 浊 清 之 未 分 。 ” 将 老 子 神 化 为 先 天 地 之 神 物 , 并 与 “ 道 ” 相 等 同 。 顺 帝 时 ( 1 2 6 ~ 1 4 4 ) 张 陵 在 巴 蜀 鹤 鸣 山 创 立 五 斗 米 道 , 即 奉 老 子 为 教 主 。 据 传 张 陵 在 传 教 布 道 时 作 的 《 老 子 想 尔 注 》 称 : “ 一 者 道 也 。 … … 一 在 天 地 外 , 入 在 天 地 间 , 但 往 来 人 身 中 耳 。 … … 一 散 形 为 气 , 聚 形 为 太 上 老 君 , 常 治 昆 仑 , 或 言 虚 无 , 或 言 自 然 , 或 言 无 名 , 皆 同 一 耳 。 ” AH首 次 在 道 书 中 出 现 了 太 上 老 君 的 名 号 。 至 魏 晋 南 北 朝 , 太 上 老 君 之 名 益 显 。 北 周 武 帝 建 德 三 年 五 月 “ 初 断 佛 、 道 两 教 , 经 像 悉 毁 , 罢 沙 门 、 道 士 , 并 令 还 民 ” 。 据 道 书 称 , 当 时 太 上 老 君 曾 遣 使 显 灵 。 时 过 一 月 , 武 帝 即 又 下 诏 曰 : “ 至 道 弘 深 , 混 成 无 际 , 体 包 空 有 , 理 极 幽 玄 。 … … 今 可 立 通 道 观 于 都 城 … … 并 宜 弘 阐 , 一 以 贯 之 。 ” AI说 明 当 时 已 经 开 始 利 用 太 上 老 君 干 预 朝 政 了 。 至 唐 , 太 上 老 君 之 威 灵 更 盛 。 他 不 仅 被 奉 为 李 唐 王 朝 的 始 祖 , 帮 助 唐 高 祖 李 渊 平 定 天 下 , 据 称 当 武 则 天 篡 夺 李 唐 王 朝 后 , 又 显 灵 降 世 , 谓 “ 武 后 不 可 革 命 ” , AJ“ 不 得 辄 立 异 姓 。 … … 武 后 亦 终 惧 此 言 , 不 敢 立 武 三 思 ” 。 AK因 此 , 天 宝 年 间 , 玄 1 8 中 国 道 教
中国道教 宗最后为他上“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尊号。宋大 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虽然历代帝王和民间传统都奉太上老君为道教始祖,但在道 教三清尊神中仍居第三位。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⑩⑩⑩①⑩①《道藏》第22册32~33页, 第6册464~465页,第9册470页,第22册32~33页,第25册340 页,第31册478页,第18册5页,第3册527页,第30册731页 第30册730页,第6册464~465页,第31册478页,第22册14~ 15页,第23册836页,第17册792页,第17册858页,文物出版社、 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⑩0《资治通鉴》第19册9202页,中华书局,1956年 ⑩《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①《周书》第1册85页,中华书局,1971年
宗 最 后 为 他 上 “ 大 圣 祖 高 上 金 阙 玄 元 天 皇 大 帝 ” 尊 号 。 宋 大 中 祥 符 六 年 ( 1 0 1 3 ) 八 月 加 号 为 “ 太 上 老 君 混 元 上 德 皇 帝 ” 。 虽 然 历 代 帝 王 和 民 间 传 统 都 奉 太 上 老 君 为 道 教 始 祖 , 但 在 道 教 三 清 尊 神 中 仍 居 第 三 位 。 注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ACADAEAFAGAJAK《 道 藏 》 第 2 2 册 3 2 ~ 3 3 页 , 第 6 册 4 6 4 ~ 4 6 5 页 , 第 9 册 4 7 0 页 , 第 2 2 册 3 2 ~ 3 3 页 , 第 2 5 册 3 4 0 页 , 第 3 1 册 4 7 8 页 , 第 1 8 册 5 页 , 第 3 册 5 2 7 页 , 第 3 0 册 7 3 1 页 , 第 3 0 册 7 3 0 页 , 第 6 册 4 6 4 ~ 4 6 5 页 , 第 3 1 册 4 7 8 页 , 第 2 2 册 1 4 ~ 1 5 页 , 第 2 3 册 8 3 6 页 , 第 1 7 册 7 9 2 页 , 第 1 7 册 8 5 8 页 , 文 物 出 版 社 、 上 海 书 店 、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 联 合 出 版 , 1 9 8 8 年 AB《 资 治 通 鉴 》 第 1 9 册 9 2 0 2 页 , 中 华 书 局 , 1 9 5 6 年 AH《 老 子 想 尔 注 校 证 》 第 1 2 页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 1 9 9 1 年 AI《 周 书 》 第 1 册 8 5 页 , 中 华 书 局 , 1 9 7 1 年 中 国 道 教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