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老君为最高神,而上清派、灵宝派则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 君(或称灵宝天尊)为最高神。这种情况也是不利于道教传 播的。一些道士乃仿照佛教的“三身”说,将各派所奉的最 高神糅合在一起,组成能共同接受的最高神,此即后来的三 位一体的最高神“三清”。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即表现了 这种倾向。其第一中位元始天尊之下,所列全为“天帝”、 道君”、“元君”,并无地祇、人鬼;而第二中位玉晨大道君 之下,则纳入了魏华存、许穆、许翙等上清派创始人;第三 中位金阙帝君之下,纳入了徐来勒、葛玄等灵宝派所尊的创 始人:第四中位太上老君之下,纳入了以张陵为代表的天师 道创始人。四个中位综合成一个最高神,即可解决各派原有 的矛盾。事实上,这四位主神的名目和突出地位,已经具备 了其后“三清”的特征,它实为“三清”的雏形。因此,《真 灵位业图》在道教神谱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较 此稍后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日本吉冈义丰《道 教经典史论》认为该书出于六朝末或隋代,最晚在唐初已经 问世)在讲造像注意事项时,又特别强调了元始天尊等三神 的崇高地位,其卷二《造像品》云:“造像有六种相,宜按奉 行:一者,先造无上法王元始天尊,太上虚皇玉晨大道 (君),高上老子太一天尊;二者造大罗已下、太清已上三清 无量圣真仙相:三者……”认为造头三个神像是第一重要 的。此三神恰好就是后来的三清,由此可见三清尊神在南北 朝末或稍后已逐渐形成。但并未最后完成,因为现存的南北 朝塑像及造像记中,只见有单个的元始天尊像或老君像,而 无三清像,宫观中更无三清殿:《隋书·经籍志四)》在述
老 君 为 最 高 神 , 而 上 清 派 、 灵 宝 派 则 奉 元 始 天 尊 、 太 上 大 道 君 ( 或 称 灵 宝 天 尊 ) 为 最 高 神 。 这 种 情 况 也 是 不 利 于 道 教 传 播 的 。 一 些 道 士 乃 仿 照 佛 教 的 “ 三 身 ” 说 , 将 各 派 所 奉 的 最 高 神 糅 合 在 一 起 , 组 成 能 共 同 接 受 的 最 高 神 , 此 即 后 来 的 三 位 一 体 的 最 高 神 “ 三 清 ” 。 陶 弘 景 的 《 真 灵 位 业 图 》 即 表 现 了 这 种 倾 向 。 其 第 一 中 位 元 始 天 尊 之 下 , 所 列 全 为 “ 天 帝 ” 、 “ 道 君 ” 、 “ 元 君 ” , 并 无 地 祇 、 人 鬼 ; 而 第 二 中 位 玉 晨 大 道 君 之 下 , 则 纳 入 了 魏 华 存 、 许 穆 、 许 翙 等 上 清 派 创 始 人 ; 第 三 中 位 金 阙 帝 君 之 下 , 纳 入 了 徐 来 勒 、 葛 玄 等 灵 宝 派 所 尊 的 创 始 人 ; 第 四 中 位 太 上 老 君 之 下 , 纳 入 了 以 张 陵 为 代 表 的 天 师 道 创 始 人 。 四 个 中 位 综 合 成 一 个 最 高 神 , 即 可 解 决 各 派 原 有 的 矛 盾 。 事 实 上 , 这 四 位 主 神 的 名 目 和 突 出 地 位 , 已 经 具 备 了 其 后 “ 三 清 ” 的 特 征 , 它 实 为 “ 三 清 ” 的 雏 形 。 因 此 , 《 真 灵 位 业 图 》 在 道 教 神 谱 形 成 过 程 中 , 具 有 重 要 的 历 史 意 义 。 较 此 稍 后 的 《 洞 玄 灵 宝 三 洞 奉 道 科 戒 营 始 》 ( 日 本 吉 冈 义 丰 《 道 教 经 典 史 论 》 认 为 该 书 出 于 六 朝 末 或 隋 代 , 最 晚 在 唐 初 已 经 问 世 ) 在 讲 造 像 注 意 事 项 时 , 又 特 别 强 调 了 元 始 天 尊 等 三 神 的 崇 高 地 位 , 其 卷 二 《 造 像 品 》 云 : “ 造 像 有 六 种 相 , 宜 按 奉 行 : 一 者 , 先 造 无 上 法 王 元 始 天 尊 , 太 上 虚 皇 玉 晨 大 道 ( 君 ) , 高 上 老 子 太 一 天 尊 ; 二 者 造 大 罗 已 下 、 太 清 已 上 三 清 无 量 圣 真 仙 相 ; 三 者 … … ” LD认 为 造 头 三 个 神 像 是 第 一 重 要 的 。 此 三 神 恰 好 就 是 后 来 的 三 清 , 由 此 可 见 三 清 尊 神 在 南 北 朝 末 或 稍 后 已 逐 渐 形 成 。 但 并 未 最 后 完 成 , 因 为 现 存 的 南 北 朝 塑 像 及 造 像 记 中 , 只 见 有 单 个 的 元 始 天 尊 像 或 老 君 像 , 而 无 三 清 像 , LE宫 观 中 更 无 三 清 殿 ; 《 隋 书 · 经 籍 志 ( 四 ) 》 在 述 1 0 中 国 道 教
中国道教 道教源始时,亦只称元始天尊,而不称三清。 三)隋唐五代是三清最髙神地位最后确立和神仙谱系继 续编定时期。唐代崇奉道教,尊祖老子,封老子为“玄元皇 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 大帝”,圣祖庙(老子庙)遍及天下。因此,唐代前、中期道 教宫观中,仍只有元始天尊殿或老君殿,而无三清殿。中叶 以后,三清殿、三清观之名始见于记载。徐铉《筠州清江县 重修三清观记》载,该观原为纪念吴(猛)、许(逊)二真君 而作,始为草堂道院,“年世弥远,增修益崇。开成(836 840)中,始诏赐号三清之观。自时厥后,又逾十纪,……建 三清之殿,造虚皇之台,设待宾之区,敞饭贤之室。”三清之 名,亦见于唐代道教斋神名单,《茶香室丛钞》卷十四《三 清》条云:“唐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道门青词例》云:谨 稽首上启:虚无自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清 圣众。”杜光庭删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在卷一至卷三之 请神名单中,首列“斗极祖师洞真大道元始天尊,斗极宗师 洞玄大道太上道君,斗极真师洞神大道太上老君。”卷四至 卷六首列:“虚无自然元始天尊,无极大道太上大道君,大圣 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可见三清尊神的地位在唐 代已最后确立了。 与此同时,其余众神的次序也正在编定中。如杜光庭 《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一至卷三,在三清之后所列神灵为:玉 皇、紫微大天帝、北斗九星君、三官、五帝、九府四司诸君 六十甲子本命星君、玄中大法师、三天大法师等:卷四至卷 六则列:高上玉皇、三十六天帝、东华、南极、西灵、北真
道 教 源 始 时 , 亦 只 称 元 始 天 尊 , 而 不 称 三 清 。 LF ( 三 ) 隋 唐 五 代 是 三 清 最 高 神 地 位 最 后 确 立 和 神 仙 谱 系 继 续 编 定 时 期 。 唐 代 崇 奉 道 教 , 尊 祖 老 子 , 封 老 子 为 “ 玄 元 皇 帝 ” 、 “ 圣 祖 大 道 玄 元 皇 帝 ” 、 “ 大 圣 祖 高 上 大 道 金 阙 玄 元 天 皇 大 帝 ” , 圣 祖 庙 ( 老 子 庙 ) 遍 及 天 下 。 因 此 , 唐 代 前 、 中 期 道 教 宫 观 中 , 仍 只 有 元 始 天 尊 殿 或 老 君 殿 , 而 无 三 清 殿 。 中 叶 以 后 , 三 清 殿 、 三 清 观 之 名 始 见 于 记 载 。 徐 铉 《 筠 州 清 江 县 重 修 三 清 观 记 》 载 , 该 观 原 为 纪 念 吴 ( 猛 ) 、 许 ( 逊 ) 二 真 君 而 作 , 始 为 草 堂 道 院 , “ 年 世 弥 远 , 增 修 益 崇 。 开 成 ( 8 3 6 ~ 8 4 0 ) 中 , 始 诏 赐 号 三 清 之 观 。 自 时 厥 后 , 又 逾 十 纪 , … … 建 三 清 之 殿 , 造 虚 皇 之 台 , 设 待 宾 之 区 , 敞 饭 贤 之 室 。 ” LG三 清 之 名 , 亦 见 于 唐 代 道 教 斋 神 名 单 , 《 茶 香 室 丛 钞 》 卷 十 四 《 三 清 》 条 云 : “ 唐 杨 钜 《 翰 林 学 士 院 旧 规 · 道 门 青 词 例 》 云 : 谨 稽 首 上 启 : 虚 无 自 然 元 始 天 尊 、 太 上 道 君 、 太 上 老 君 、 三 清 圣 众 。 ” LH杜 光 庭 删 定 的 《 道 门 科 范 大 全 集 》 , 在 卷 一 至 卷 三 之 请 神 名 单 中 , 首 列 “ 斗 极 祖 师 洞 真 大 道 元 始 天 尊 , 斗 极 宗 师 洞 玄 大 道 太 上 道 君 , 斗 极 真 师 洞 神 大 道 太 上 老 君 。 ” LI卷 四 至 卷 六 首 列 : “ 虚 无 自 然 元 始 天 尊 , 无 极 大 道 太 上 大 道 君 , 大 圣 祖 高 上 大 道 金 阙 玄 元 天 皇 大 帝 。 ” LJ可 见 三 清 尊 神 的 地 位 在 唐 代 已 最 后 确 立 了 。 与 此 同 时 , 其 余 众 神 的 次 序 也 正 在 编 定 中 。 如 杜 光 庭 《 道 门 科 范 大 全 集 》 卷 一 至 卷 三 , 在 三 清 之 后 所 列 神 灵 为 : 玉 皇 、 紫 微 大 天 帝 、 北 斗 九 星 君 、 三 官 、 五 帝 、 九 府 四 司 诸 君 、 六 十 甲 子 本 命 星 君 、 玄 中 大 法 师 、 三 天 大 法 师 等 ; LK卷 四 至 卷 六 则 列 : 高 上 玉 皇 、 三 十 六 天 帝 、 东 华 、 南 极 、 西 灵 、 北 真 、 中 国 道 教 1 1
中国道教 玄中大法师、三天大法师、日月九曜、南辰北斗、三官、五 帝、本命星君、东岳司命、名山洞府得道神仙、三界应感一 切真灵等。其余各卷大体类此。 四)两宋是道教神仙谱系最后编定时期。北宋真宗、徽 宗是著名的崇道皇帝,他们搞了很多降神和天赐的闹剧。为 了醮神的需要,曾命令大臣和道士整理道教醮仪,《宋史·王 钦若传》记王钦若曾撰著《列宿万灵朝真图》《罗天大醮仪》 等。《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林灵藟传》载林灵素曾“被旨修 正一黄箓青醮科仪,编排三界圣位,校正丹经子书。”林灵素 所作的“编排三界圣位”的工作,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最后定 型起了重要作用,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编制的黄箓 大斋醮神名单即据此改成,其卷三十九所列三百六十分位神 仙名单,按其性质、品第,可分为以下十一个等次:(1)三 清、四御;(2)南极长生大帝、东极救苦天尊、木公道君、金 母元君及三十二天帝;(3)十太一、日月五星、北斗、二十 八宿星君:(4)五帝、三官、四圣:(5)历代传经著名法师 (6)魔王、神王、仙官;(⑦)五岳及酆都地府诸神;(⑧)扶 桑大帝及水府诸神;(9)天枢院、驱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诸 神;(10)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 (11)城隍、土地及所属神众。经过如此整理后,十分庞杂的 神仙“队伍”算是较有系统了。当然道教各科仪书所载神仙 系统并不完全统一,但南宋留用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 宁全真传授之《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所载神仙系统,其主 要神箓及其等次皆差别不大,故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所 载不失为神仙谱系的代表,是道教神仙谱系最后编定的标志
玄 中 大 法 师 、 三 天 大 法 师 、 日 月 九 曜 、 南 辰 北 斗 、 三 官 、 五 帝 、 本 命 星 君 、 东 岳 司 命 、 名 山 洞 府 得 道 神 仙 、 三 界 应 感 一 切 真 灵 等 。 MB其 余 各 卷 大 体 类 此 。 ( 四 ) 两 宋 是 道 教 神 仙 谱 系 最 后 编 定 时 期 。 北 宋 真 宗 、 徽 宗 是 著 名 的 崇 道 皇 帝 , 他 们 搞 了 很 多 降 神 和 天 赐 的 闹 剧 。 为 了 醮 神 的 需 要 , 曾 命 令 大 臣 和 道 士 整 理 道 教 醮 仪 , 《 宋 史 · 王 钦 若 传 》 记 王 钦 若 曾 撰 著 《 列 宿 万 灵 朝 真 图 》 《 罗 天 大 醮 仪 》 等 。 MC《 历 世 真 仙 体 道 通 鉴 · 林 灵 蘁 传 》 载 林 灵 素 曾 “ 被 旨 修 正 一 黄 箓 青 醮 科 仪 , 编 排 三 界 圣 位 , 校 正 丹 经 子 书 。 ” MD林 灵 素 所 作 的 “ 编 排 三 界 圣 位 ” 的 工 作 , 对 道 教 神 仙 谱 系 的 最 后 定 型 起 了 重 要 作 用 , 南 宋 金 允 中 《 上 清 灵 宝 大 法 》 编 制 的 黄 箓 大 斋 醮 神 名 单 即 据 此 改 成 , 其 卷 三 十 九 所 列 三 百 六 十 分 位 神 仙 名 单 , 按 其 性 质 、 品 第 , 可 分 为 以 下 十 一 个 等 次 : ( 1 ) 三 清 、 四 御 ; ( 2 ) 南 极 长 生 大 帝 、 东 极 救 苦 天 尊 、 木 公 道 君 、 金 母 元 君 及 三 十 二 天 帝 ; ( 3 ) 十 太 一 、 日 月 五 星 、 北 斗 、 二 十 八 宿 星 君 ; ( 4 ) 五 帝 、 三 官 、 四 圣 ; ( 5 ) 历 代 传 经 著 名 法 师 ; ( 6 ) 魔 王 、 神 王 、 仙 官 ; ( 7 ) 五 岳 及 酆 都 地 府 诸 神 ; ( 8 ) 扶 桑 大 帝 及 水 府 诸 神 ; ( 9 ) 天 枢 院 、 驱 邪 院 雷 府 等 部 主 宰 及 诸 神 ; ( 1 0 ) 各 种 功 曹 、 使 者 、 金 童 、 玉 女 、 香 官 、 吏 役 等 ; ( 1 1 ) 城 隍 、 土 地 及 所 属 神 众 。 ME经 过 如 此 整 理 后 , 十 分 庞 杂 的 神 仙 “ 队 伍 ” 算 是 较 有 系 统 了 。 当 然 道 教 各 科 仪 书 所 载 神 仙 系 统 并 不 完 全 统 一 , 但 南 宋 留 用 光 《 无 上 黄 箓 大 斋 立 成 仪 》 、 宁 全 真 传 授 之 《 灵 宝 领 教 济 度 金 书 》 等 所 载 神 仙 系 统 , 其 主 要 神 箓 及 其 等 次 皆 差 别 不 大 , 故 金 允 中 《 上 清 灵 宝 大 法 》 所 载 不 失 为 神 仙 谱 系 的 代 表 , 是 道 教 神 仙 谱 系 最 后 编 定 的 标 志 。 1 2 中 国 道 教
中国道教 ①②④⑧⑨⑩①⑩①⑩①⑩⑩②②2228②93033《道藏》第 24册774页,第25册198~202页,第3册269页,第17册780页, 第22册8页,第28册413页,第22册13页,第34册632页,第31 册617页,第24册724页,第24册724页,第24册779页,第24册 780页,第25册233~244页,第3册272~281页,第24册747页 第31册759页,766页,761页,768页,第5册408页,第31册609 ~61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较早的一些道书如《真灵位业图》将元始天王与元始天尊分 为二神,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后,二者神性合一,只提元始天尊,而 不见元始天王之名了 ⑤《四部丛刊》三编第36册,上海书店,1985年根据1935年 商务印书馆原本重印 ⑥《汉文》第11册王阜《老子圣母碑》 ⑦《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⑩0《太平经合校》第289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①《魏书》第8册3052页,中华书局,1974年 23②参见《道家金石略》第35~45页,第208页,文物出版社, ②《隋书》第4册1091~1094页,中华书局,1973年 《笔记小说大观》第34册82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年 《宋史》第27册9563页,中华书局,1977年
注 : ① ② ④ ⑧ ⑨ ABACADAEAFAGAIAJLBLCLDLILJLKMBMDME 《 道 藏 》 第 2 4 册 7 7 4 页 , 第 2 5 册 1 9 8 ~ 2 0 2 页 , 第 3 册 2 6 9 页 , 第 1 7 册 7 8 0 页 , 第 2 2 册 8 页 , 第 2 8 册 4 1 3 页 , 第 2 2 册 1 3 页 , 第 3 4 册 6 3 2 页 , 第 3 1 册 6 1 7 页 , 第 2 4 册 7 2 4 页 , 第 2 4 册 7 2 4 页 , 第 2 4 册 7 7 9 页 , 第 2 4 册 7 8 0 页 , 第 2 5 册 2 3 3 ~ 2 4 4 页 , 第 3 册 2 7 2 ~ 2 8 1 页 , 第 2 4 册 7 4 7 页 , 第 3 1 册 7 5 9 页 , 7 6 6 页 , 7 6 1 页 , 7 6 8 页 , 第 5 册 4 0 8 页 , 第 3 1 册 6 0 9 ~ 6 1 6 页 , 文 物 出 版 社 、 上 海 书 店 、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 联 合 出 版 , 1 9 8 8 年 ③ 较 早 的 一 些 道 书 如 《 真 灵 位 业 图 》 将 元 始 天 王 与 元 始 天 尊 分 为 二 神 , 经 过 一 段 时 间 的 演 变 后 , 二 者 神 性 合 一 , 只 提 元 始 天 尊 , 而 不 见 元 始 天 王 之 名 了 ⑤ 《 四 部 丛 刊 》 三 编 第 3 6 册 , 上 海 书 店 , 1 9 8 5 年 根 据 1 9 3 5 年 商 务 印 书 馆 原 本 重 印 ⑥ 《 全 汉 文 》 第 1 1 册 王 阜 《 老 子 圣 母 碑 》 ⑦ 《 老 子 想 尔 注 校 证 》 第 1 2 页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 1 9 9 1 年 AH 《 太 平 经 合 校 》 第 2 8 9 页 , 中 华 书 局 , 1 9 6 0 年 AK 《 魏 书 》 第 8 册 3 0 5 2 页 , 中 华 书 局 , 1 9 7 4 年 LELG 参 见 《 道 家 金 石 略 》 第 3 5 ~ 4 5 页 , 第 2 0 8 页 , 文 物 出 版 社 , 1 9 8 9 年 LF 《 隋 书 》 第 4 册 1 0 9 1 ~ 1 0 9 4 页 , 中 华 书 局 , 1 9 7 3 年 LH 《 笔 记 小 说 大 观 》 第 3 4 册 8 2 页 , 江 苏 广 陵 古 籍 刻 印 社 , 1 9 8 4 年 MC 《 宋 史 》 第 2 7 册 9 5 6 3 页 , 中 华 书 局 , 1 9 7 7 年 中 国 道 教 1 3
三清 《云笈七签》卷六:《三洞并序》云:“三清者,言三清净 土无诸染秽,其中宫主,万绪千端,结气凝云,因机化现,不 可穷也。”据此,“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之三处胜境,即玉清 圣境(在清微天)、上清真境(在禹余天)、太清仙境(在大 赤天),合称三清境;又指分别居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 神,即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道 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 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三清”之称始于六朝,开始仅指“三清境”。“三清”之 作为道教尊神,是伴随着道教三洞经书说逐步形成的。《道教 义枢》卷二云:“但知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洞玄法灵宝君 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故《太上苍元上录经》云: 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九天生神章经》称:“天宝 君者则大洞之尊神。注曰:‘天宝君玉清元始天尊也。灵宝 君者则洞玄之尊神,注曰:‘灵宝君上清天尊也。’神宝君者 则洞神之尊神,注曰:‘神宝君太清天尊也。但此“三宝尊 神”开始并非“三清尊神”,按唐武宗时(841~846)的道教 神灵排列,先为元始天尊,太上大道玉晨君,太上老君(即 三清尊神),其后为“玉清大有天宝君,上清妙玄灵宝君,太
三 清 《 云 笈 七 签 》 卷 六 : 《 三 洞 并 序 》 云 : “ 三 清 者 , 言 三 清 净 土 无 诸 染 秽 , 其 中 宫 主 , 万 绪 千 端 , 结 气 凝 云 , 因 机 化 现 , 不 可 穷 也 。 ” ① 据 此 , “ 三 清 ” 既 指 天 神 所 居 之 三 处 胜 境 , 即 玉 清 圣 境 ( 在 清 微 天 ) 、 上 清 真 境 ( 在 禹 余 天 ) 、 太 清 仙 境 ( 在 大 赤 天 ) , 合 称 三 清 境 ; 又 指 分 别 居 住 在 上 述 三 清 境 的 三 位 至 高 神 , 即 元 始 天 尊 ( 也 称 玉 清 大 帝 ) 、 灵 宝 天 尊 ( 也 称 太 上 大 道 君 、 上 清 大 帝 等 ) 、 道 德 天 尊 ( 也 称 太 上 老 君 、 混 元 老 君 、 降 生 大 帝 、 太 清 大 帝 等 ) 。 “ 三 清 ” 之 称 始 于 六 朝 , 开 始 仅 指 “ 三 清 境 ” 。 “ 三 清 ” 之 作 为 道 教 尊 神 , 是 伴 随 着 道 教 三 洞 经 书 说 逐 步 形 成 的 。 《 道 教 义 枢 》 卷 二 云 : “ 但 知 洞 真 法 天 宝 君 住 玉 清 境 , 洞 玄 法 灵 宝 君 住 上 清 境 , 洞 神 法 神 宝 君 住 太 清 境 。 故 《 太 上 苍 元 上 录 经 》 云 : 三 清 者 , 玉 清 、 上 清 、 太 清 也 。 ” 《 九 天 生 神 章 经 》 称 : “ 天 宝 君 者 则 大 洞 之 尊 神 。 注 曰 : ‘ 天 宝 君 玉 清 元 始 天 尊 也 。 ’ 灵 宝 君 者 则 洞 玄 之 尊 神 , 注 曰 : ‘ 灵 宝 君 上 清 天 尊 也 。 ’ 神 宝 君 者 则 洞 神 之 尊 神 , 注 曰 : ‘ 神 宝 君 太 清 天 尊 也 。 ’ ② 但 此 “ 三 宝 尊 神 ” 开 始 并 非 “ 三 清 尊 神 ” , 按 唐 武 宗 时 ( 8 4 1 ~ 8 4 6 ) 的 道 教 神 灵 排 列 , 先 为 元 始 天 尊 , 太 上 大 道 玉 晨 君 , 太 上 老 君 ( 即 三 清 尊 神 ) , 其 后 为 “ 玉 清 大 有 天 宝 君 , 上 清 妙 玄 灵 宝 君 ,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