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5 的始祖神,脱胎于盘古神话。盘古神话最早见于三国吴人徐 整之《三五历纪》,此书已佚,《太平御览》卷二引有其中 则文字:“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 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 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 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两 相对比,模仿之迹,显然可见。其他对三官大帝、酆都大帝 玉皇大帝的塑造,无不借助于古已有之的神话传说 道教造构神仙谱系的教理 依据和基本原则 道教神仙谱系虽然表现出继承传统的明显特色,但是又 对所选取的神灵进行必要的加工,并根据需要新创一些神灵 其对已有神灵的加工和新神的创造,遵循了共同的教理依据 道”和“气”,以及共同的基本原则 化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和教义枢要,也是道教创神的基 本依据。不赋予神灵以道性,无从成其为道教神仙。早期道 教在塑造祖神老子时,即谓:“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 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 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视老子为道的体现者和化身。 《老子想尔注》亦云:“一者道也 散形为气,聚形为 太上老君。其后,宋谢守灏集历代各类神仙传记中有关太 上老君之事迹,编成《混元圣纪》,其中有云:“太上老君者, 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
的 始 祖 神 , 脱 胎 于 盘 古 神 话 。 盘 古 神 话 最 早 见 于 三 国 吴 人 徐 整 之 《 三 五 历 纪 》 , 此 书 已 佚 , 《 太 平 御 览 》 卷 二 引 有 其 中 一 则 文 字 : “ 天 地 浑 沌 如 鸡 子 , 盘 古 生 其 中 。 万 八 千 岁 , 天 地 开 辟 , 阳 清 为 天 , 阴 浊 为 地 。 盘 古 在 其 中 , 一 日 九 变 , 神 于 天 , 圣 于 地 。 天 日 高 一 丈 , 地 日 厚 一 丈 , 盘 古 日 长 一 丈 。 如 此 万 八 千 岁 , 天 数 极 高 , 地 数 极 深 , 盘 古 极 长 。 后 乃 有 三 皇 。 ” ⑤ 两 相 对 比 , 模 仿 之 迹 , 显 然 可 见 。 其 他 对 三 官 大 帝 、 酆 都 大 帝 、 玉 皇 大 帝 的 塑 造 , 无 不 借 助 于 古 已 有 之 的 神 话 传 说 。 二 、 道 教 造 构 神 仙 谱 系 的 教 理 依 据 和 基 本 原 则 道 教 神 仙 谱 系 虽 然 表 现 出 继 承 传 统 的 明 显 特 色 , 但 是 又 对 所 选 取 的 神 灵 进 行 必 要 的 加 工 , 并 根 据 需 要 新 创 一 些 神 灵 。 其 对 已 有 神 灵 的 加 工 和 新 神 的 创 造 , 遵 循 了 共 同 的 教 理 依 据 — — “ 道 ” 和 “ 气 ” , 以 及 共 同 的 基 本 原 则 — — “ 化 ” 。 “ 道 ” 是 道 教 的 最 高 信 仰 和 教 义 枢 要 , 也 是 道 教 创 神 的 基 本 依 据 。 不 赋 予 神 灵 以 道 性 , 无 从 成 其 为 道 教 神 仙 。 早 期 道 教 在 塑 造 祖 神 老 子 时 , 即 谓 : “ 老 子 者 , 道 也 。 乃 生 于 无 形 之 先 , 起 于 太 初 之 前 , 行 于 太 素 之 元 , 浮 游 六 虚 , 出 入 幽 明 , 观 混 合 之 未 别 , 窥 清 浊 之 未 分 。 ” ⑥ 视 老 子 为 道 的 体 现 者 和 化 身 。 《 老 子 想 尔 注 》 亦 云 : “ 一 者 道 也 , … … 一 散 形 为 气 , 聚 形 为 太 上 老 君 。 ” ⑦ 其 后 , 宋 谢 守 灏 集 历 代 各 类 神 仙 传 记 中 有 关 太 上 老 君 之 事 迹 , 编 成 《 混 元 圣 纪 》 , 其 中 有 云 : “ 太 上 老 君 者 , 大 道 之 主 宰 , 万 教 之 宗 元 , 出 乎 太 无 之 先 , 起 乎 无 极 之 源 , … … 中 国 道 教 5
中国道教 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六朝时,道教各派根据发展的需 要,扩大了神灵体系,在新创最高神三清时,同样运用了 道”的原则。《云笈七签》卷二引《太真科》曰:“混沌之前, 道气未显,于恍莽之中,有无形象天尊,谓无象可察也。 又经一劫,乃生元始天尊,谓有名有质为万物之初始也。极 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寿无亿之数,不始不终,永存绵绵 消则为气,息则为人,不无不有,非色非空,居上境为万天 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帝之尊,无名可宗,强 名曰道。”把道的体现者的角色转由三清承担,盖以为只有 道教最高神才能最完美地体现道的神性,才是道的化身。 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分别按其位次的高低,拥有相应 的道性。总的说来,“尊神”、“仙真”道性多些,“俗神”道 性少些。 “气”是道教塑造神灵的另一教理依据。道教从成立之日 起,即受两汉元气说之影响,十分重视气的作用,认为原始 之气生天生地生万物。道书中,“气”与“道”,有时被视作 相异、相关之二物,有时被视作一物,皆具天地本始之意。道 教用此概念造神时,与“道”一样具有十分玄妙的作用。南 朝宋时所出的《三天内解经》即用之以写老子之化生,其卷 上曰:“幽冥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乎太无,太无变 化玄气、元气、始气,三气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玉 女生后,混气凝结,化生老子。……老子者,老君也。” 《云笈七签》又用之以写三清之产生,其卷三《道教三洞宗 元》曰:“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 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
终 乎 无 终 , 穷 乎 无 穷 者 也 。 ” ⑧ 六 朝 时 , 道 教 各 派 根 据 发 展 的 需 要 , 扩 大 了 神 灵 体 系 , 在 新 创 最 高 神 三 清 时 , 同 样 运 用 了 “ 道 ” 的 原 则 。 《 云 笈 七 签 》 卷 二 引 《 太 真 科 》 曰 : “ 混 沌 之 前 , 道 气 未 显 , 于 恍 莽 之 中 , 有 无 形 象 天 尊 , 谓 无 象 可 察 也 。 … … 又 经 一 劫 , 乃 生 元 始 天 尊 , 谓 有 名 有 质 为 万 物 之 初 始 也 。 极 道 之 宗 元 , 挺 生 乎 自 然 , 寿 无 亿 之 数 , 不 始 不 终 , 永 存 绵 绵 , 消 则 为 气 , 息 则 为 人 , 不 无 不 有 , 非 色 非 空 , 居 上 境 为 万 天 之 元 , 居 中 境 为 万 化 之 根 , 居 下 境 为 万 帝 之 尊 , 无 名 可 宗 , 强 名 曰 道 。 ” ⑨ 把 道 的 体 现 者 的 角 色 转 由 三 清 承 担 , 盖 以 为 只 有 道 教 最 高 神 才 能 最 完 美 地 体 现 道 的 神 性 , 才 是 道 的 化 身 。 最 高 神 之 下 的 众 神 仙 , 分 别 按 其 位 次 的 高 低 , 拥 有 相 应 的 道 性 。 总 的 说 来 , “ 尊 神 ” 、 “ 仙 真 ” 道 性 多 些 , “ 俗 神 ” 道 性 少 些 。 “ 气 ” 是 道 教 塑 造 神 灵 的 另 一 教 理 依 据 。 道 教 从 成 立 之 日 起 , 即 受 两 汉 元 气 说 之 影 响 , 十 分 重 视 气 的 作 用 , 认 为 原 始 之 气 生 天 生 地 生 万 物 。 道 书 中 , “ 气 ” 与 “ 道 ” , 有 时 被 视 作 相 异 、 相 关 之 二 物 , 有 时 被 视 作 一 物 , 皆 具 天 地 本 始 之 意 。 道 教 用 此 概 念 造 神 时 , 与 “ 道 ” 一 样 具 有 十 分 玄 妙 的 作 用 。 南 朝 宋 时 所 出 的 《 三 天 内 解 经 》 即 用 之 以 写 老 子 之 化 生 , 其 卷 上 曰 : “ 幽 冥 之 中 , 生 乎 空 洞 , 空 洞 之 中 , 生 乎 太 无 , 太 无 变 化 玄 气 、 元 气 、 始 气 , 三 气 混 沌 相 因 , 而 化 生 玄 妙 玉 女 。 玉 女 生 后 , 混 气 凝 结 , 化 生 老 子 。 … … 老 子 者 , 老 君 也 。 ” ‘ AB 《 云 笈 七 签 》 又 用 之 以 写 三 清 之 产 生 , 其 卷 三 《 道 教 三 洞 宗 元 》 曰 : “ 原 夫 道 家 由 肇 , 起 自 无 先 , 垂 迹 应 感 , 生 乎 妙 一 , 从 乎 妙 一 , 分 为 三 元 , 又 从 三 元 变 生 三 气 , … … 三 元 者 , 第 6 中 国 道 教
中国道教 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 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 元化生神宝君。”既然三元变生三气,又化生三位天神,此三 位天神自然即为三气所化或为三气之体现者。这三位天神实 即后世所称之三清尊神。故后世有“一气化三清”之说,表 明“气”是构造道教最高神的基本要素。 同样,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也由“气”所构成。如 “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即三清祖气所化,“五老上帝 者,五气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表明玉皇大帝、五老君的 “气”是直接源自根宗 用“道”与“气”造构神灵时,道教遵循其“化”的原 则,即变化的思想。这是道教的一大特色。无变化即难以设 想人能经过修炼变成长生不死的神仙,人们称由人变仙者为 羽化登仙”,即指出了化的作用。《太上业报因缘经》借元始 天尊之口论其化身过程,曰:“始有天地龙汉之初,吾号‘无 形’,化在玉清境,出大洞真经下世教化 延康之时,吾 号‘无名’,化在上清境,出洞玄宝经下世教化,……赤明开 运,吾号‘梵形’,化在太清境,出洞神仙经下世教化 三清之下的众神,亦由道或气所化生。《洞神经》云: 大道降神,应接一切,或有名无字,有字无姓,或有位号 姓名亦无,各由感致,参差不同,是谓正神皆道应化” 造构神仙与编制神仙谱系的历史进程 造构神仙与编制谱系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和由纷杂无序
一 混 洞 太 无 元 , 第 二 赤 混 太 无 元 , 第 三 冥 寂 玄 通 元 。 从 混 洞 太 无 元 化 生 天 宝 君 , 从 赤 混 太 无 元 化 生 灵 宝 君 , 从 冥 寂 玄 通 元 化 生 神 宝 君 。 ” AC既 然 三 元 变 生 三 气 , 又 化 生 三 位 天 神 , 此 三 位 天 神 自 然 即 为 三 气 所 化 或 为 三 气 之 体 现 者 。 这 三 位 天 神 实 即 后 世 所 称 之 三 清 尊 神 。 故 后 世 有 “ 一 气 化 三 清 ” 之 说 , 表 明 “ 气 ” 是 构 造 道 教 最 高 神 的 基 本 要 素 。 同 样 , 最 高 神 之 下 的 众 神 仙 , 也 由 “ 气 ” 所 构 成 。 如 “ 玉 帝 , 在 道 教 即 三 清 之 化 。 ” AD即 三 清 祖 气 所 化 , “ 五 老 上 帝 者 , 五 气 之 根 宗 , 五 行 之 本 始 也 。 ” AE表 明 玉 皇 大 帝 、 五 老 君 的 “ 气 ” 是 直 接 源 自 根 宗 。 用 “ 道 ” 与 “ 气 ” 造 构 神 灵 时 , 道 教 遵 循 其 “ 化 ” 的 原 则 , 即 变 化 的 思 想 。 这 是 道 教 的 一 大 特 色 。 无 变 化 即 难 以 设 想 人 能 经 过 修 炼 变 成 长 生 不 死 的 神 仙 , 人 们 称 由 人 变 仙 者 为 “ 羽 化 登 仙 ” , 即 指 出 了 化 的 作 用 。 《 太 上 业 报 因 缘 经 》 借 元 始 天 尊 之 口 论 其 化 身 过 程 , 曰 : “ 始 有 天 地 龙 汉 之 初 , 吾 号 ‘ 无 形 ’ , 化 在 玉 清 境 , 出 大 洞 真 经 下 世 教 化 , … … 延 康 之 时 , 吾 号 ‘ 无 名 ’ , 化 在 上 清 境 , 出 洞 玄 宝 经 下 世 教 化 , … … 赤 明 开 运 , 吾 号 ‘ 梵 形 ’ , 化 在 太 清 境 , 出 洞 神 仙 经 下 世 教 化 。 ” AF 三 清 之 下 的 众 神 , 亦 由 道 或 气 所 化 生 。 《 洞 神 经 》 云 : “ 大 道 降 神 , 应 接 一 切 , 或 有 名 无 字 , 有 字 无 姓 , 或 有 位 号 , 姓 名 亦 无 , 各 由 感 致 , 参 差 不 同 , 是 谓 正 神 皆 道 应 化 。 ” AG 三 、 造 构 神 仙 与 编 制 神 仙 谱 系 的 历 史 进 程 造 构 神 仙 与 编 制 谱 系 经 历 了 一 个 由 少 到 多 和 由 纷 杂 无 序 中 国 道 教 7
中国道教 到较有系统的演变过程: (一)汉魏两晋是道教神仙谱系的初创时期。其早期经典 《太平经》既确定神仙、真人为崇拜对象,又将儒家的圣人、 贤人纳入神仙谱系,将它们分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 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谓“此皆助天 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 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 足也。”此时的神仙谱系比较粗疏,呈现初创时期的原始状 态。这时期活动的主要道派五斗米道,除称老子为太上老君, 又造构了天、地、水三官,此外,则不见造构他神。这与当 时五斗米道不重视偶像崇拜有关。如张鲁(或云张陵)所作 《老子想尔注》十分强调《老子》道“无名”、“无象”的观点, 反对给“道”取姓名,设状貌,因此,这时期所创神灵是很 少的。 (二)南北朝是道教大量造构神仙和进行初步整理的时 期。陆修静在改造南天师道(原五斗米道)时,仍然坚持三 张传统,认为“大道虚寂,绝乎状貌”道士祀神的主要场所 靖室”应该注重“清虚”,“洒扫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 香灯、章案书刀而已。”但寇谦之在改造北天师道时,却与此 观点完全相反。一方面借太上老君之名,自立“天师之位”, 表示仍尊太上老君为该教教主,另方面,又另造新神,为其 神权张目。除制造太上老君之孙李谱文授予《录图真经》神 话外,“又言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 最高者无极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覆地载阴阳真尊,次 洪正真尊,……”造神最多者,是东晋中后期新出现的上清
到 较 有 系 统 的 演 变 过 程 : ( 一 ) 汉 魏 两 晋 是 道 教 神 仙 谱 系 的 初 创 时 期 。 其 早 期 经 典 《 太 平 经 》 既 确 定 神 仙 、 真 人 为 崇 拜 对 象 , 又 将 儒 家 的 圣 人 、 贤 人 纳 入 神 仙 谱 系 , 将 它 们 分 为 六 等 : “ 一 为 神 人 , 二 为 真 人 , 三 为 仙 人 , 四 为 道 人 , 五 为 圣 人 , 六 为 贤 人 。 ” 谓 “ 此 皆 助 天 治 也 。 神 人 主 天 , 真 人 主 地 , 仙 人 主 风 雨 , 道 人 主 教 化 吉 凶 , 圣 人 主 治 百 姓 , 贤 人 辅 助 圣 人 , 理 万 民 录 也 , 给 助 六 合 之 不 足 也 。 ” AH此 时 的 神 仙 谱 系 比 较 粗 疏 , 呈 现 初 创 时 期 的 原 始 状 态 。 这 时 期 活 动 的 主 要 道 派 五 斗 米 道 , 除 称 老 子 为 太 上 老 君 , 又 造 构 了 天 、 地 、 水 三 官 , 此 外 , 则 不 见 造 构 他 神 。 这 与 当 时 五 斗 米 道 不 重 视 偶 像 崇 拜 有 关 。 如 张 鲁 ( 或 云 张 陵 ) 所 作 《 老 子 想 尔 注 》 十 分 强 调 《 老 子 》 道 “ 无 名 ” 、 “ 无 象 ” 的 观 点 , 反 对 给 “ 道 ” 取 姓 名 , 设 状 貌 , 因 此 , 这 时 期 所 创 神 灵 是 很 少 的 。 ( 二 ) 南 北 朝 是 道 教 大 量 造 构 神 仙 和 进 行 初 步 整 理 的 时 期 。 陆 修 静 在 改 造 南 天 师 道 ( 原 五 斗 米 道 ) 时 , 仍 然 坚 持 三 张 传 统 , 认 为 “ 大 道 虚 寂 , 绝 乎 状 貌 。 ” AI道 士 祀 神 的 主 要 场 所 “ 靖 室 ” 应 该 注 重 “ 清 虚 ” , “ 洒 扫 精 肃 , 常 若 神 居 , 唯 置 香 炉 香 灯 、 章 案 书 刀 而 已 。 ” AJ但 寇 谦 之 在 改 造 北 天 师 道 时 , 却 与 此 观 点 完 全 相 反 。 一 方 面 借 太 上 老 君 之 名 , 自 立 “ 天 师 之 位 ” , 表 示 仍 尊 太 上 老 君 为 该 教 教 主 , 另 方 面 , 又 另 造 新 神 , 为 其 神 权 张 目 。 除 制 造 太 上 老 君 之 孙 李 谱 文 授 予 《 录 图 真 经 》 神 话 外 , “ 又 言 二 仪 之 间 有 三 十 六 天 , 中 有 三 十 六 宫 , 宫 有 一 主 。 最 高 者 无 极 至 尊 , 次 曰 大 至 真 尊 , 次 天 覆 地 载 阴 阳 真 尊 , 次 洪 正 真 尊 , … … ” AK造 神 最 多 者 , 是 东 晋 中 后 期 新 出 现 的 上 清 8 中 国 道 教
中国道教 派和灵宝派,它们在南北朝时所撰著的经书中,另辟蹊径,造 构新的至上神,主要有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 上玉晨大道君、太上灵宝天尊等,声称上清、灵宝派经书都 是这些尊神在天宫中讲说而传于世者。次于尊神的新神,更 是不胜枚举。北周所出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卷八十三和八 十四,对南北朝时所创神仙作了汇集,中列鬼官七十八,地 仙一百三十九,地真二十二,九宫真仙四十一,太清自然神 九十九,太清真仙八十五,太极真仙九十三,共五百五十七 名,天神、地祇、仙真、人鬼,样样俱全。 以上表明,南北朝所造神仙既多且杂,又漫无统序,使 信众无所适从,于道教传播不利。南朝梁道士陶弘景有鉴于 此,遂作《真灵位业图》,意欲将此杂乱无章的诸多神灵,清 理出一个较有次序的谱系来。他根据世俗“朝班之品序”和 “高卑”原则,将五百多名天神、地祇、仙真、人鬼,用七个 阶次组织排列起来。第一中位(即第一神阶,下同)以玉清 元始天尊为主神,第二中位以玉晨玄皇大道君为主神,第三 中位以太极金阙帝君为主神,第四中位以太清太上老君为主 最后第七中位以酆都北阴大帝为主神。每一中位之 下,分列左位、右位、女真位、散位、地仙散位,分别容纳 若干天神、地祇、仙真、人鬼,编制出道教史上第一个神谱 虽然此神谱并未完全系统化,但它将十分庞杂的神仙群纳入 七个系列,无疑比原来的漫无统序前进了一大步,并为后来 的神谱编制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神谱整理中还有一个各派所奉最高神不一致,需 要加以协调的问题。五斗米道(天师道)、楼观道一直奉太上
派 和 灵 宝 派 , 它 们 在 南 北 朝 时 所 撰 著 的 经 书 中 , 另 辟 蹊 径 , 造 构 新 的 至 上 神 , 主 要 有 元 始 天 王 、 元 始 天 尊 、 太 上 大 道 君 、 太 上 玉 晨 大 道 君 、 太 上 灵 宝 天 尊 等 , 声 称 上 清 、 灵 宝 派 经 书 都 是 这 些 尊 神 在 天 宫 中 讲 说 而 传 于 世 者 。 次 于 尊 神 的 新 神 , 更 是 不 胜 枚 举 。 北 周 所 出 道 教 类 书 《 无 上 秘 要 》 卷 八 十 三 和 八 十 四 , 对 南 北 朝 时 所 创 神 仙 作 了 汇 集 , 中 列 鬼 官 七 十 八 , 地 仙 一 百 三 十 九 , 地 真 二 十 二 , 九 宫 真 仙 四 十 一 , 太 清 自 然 神 九 十 九 , 太 清 真 仙 八 十 五 , 太 极 真 仙 九 十 三 , 共 五 百 五 十 七 名 , LB天 神 、 地 祇 、 仙 真 、 人 鬼 , 样 样 俱 全 。 以 上 表 明 , 南 北 朝 所 造 神 仙 既 多 且 杂 , 又 漫 无 统 序 , 使 信 众 无 所 适 从 , 于 道 教 传 播 不 利 。 南 朝 梁 道 士 陶 弘 景 有 鉴 于 此 , 遂 作 《 真 灵 位 业 图 》 , 意 欲 将 此 杂 乱 无 章 的 诸 多 神 灵 , 清 理 出 一 个 较 有 次 序 的 谱 系 来 。 他 根 据 世 俗 “ 朝 班 之 品 序 ” 和 “ 高 卑 ” 原 则 , 将 五 百 多 名 天 神 、 地 祇 、 仙 真 、 人 鬼 , 用 七 个 阶 次 组 织 排 列 起 来 。 第 一 中 位 ( 即 第 一 神 阶 , 下 同 ) 以 玉 清 元 始 天 尊 为 主 神 , 第 二 中 位 以 玉 晨 玄 皇 大 道 君 为 主 神 , 第 三 中 位 以 太 极 金 阙 帝 君 为 主 神 , 第 四 中 位 以 太 清 太 上 老 君 为 主 神 , … … 最 后 第 七 中 位 以 酆 都 北 阴 大 帝 为 主 神 。 每 一 中 位 之 下 , 分 列 左 位 、 右 位 、 女 真 位 、 散 位 、 地 仙 散 位 , 分 别 容 纳 若 干 天 神 、 地 祇 、 仙 真 、 人 鬼 , LC编 制 出 道 教 史 上 第 一 个 神 谱 。 虽 然 此 神 谱 并 未 完 全 系 统 化 , 但 它 将 十 分 庞 杂 的 神 仙 群 纳 入 七 个 系 列 , 无 疑 比 原 来 的 漫 无 统 序 前 进 了 一 大 步 , 并 为 后 来 的 神 谱 编 制 奠 定 了 基 础 。 南 北 朝 神 谱 整 理 中 还 有 一 个 各 派 所 奉 最 高 神 不 一 致 , 需 要 加 以 协 调 的 问 题 。 五 斗 米 道 ( 天 师 道 ) 、 楼 观 道 一 直 奉 太 上 中 国 道 教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