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中国道教 冠服…… 守 319 内视 存思… 存神 …333 行气 胎息… 导引 按摩 辟谷 服食 房中术 364 符箓 ……………………………371 咒术… 禁术 禹步 381 雷法 守庚申 外丹 黄白术 内丹 403
冠 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 5 守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 9 内 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2 5 存 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2 8 存 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 3 行 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 7 胎 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4 2 导 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4 6 按 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5 1 辟 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5 4 服 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5 9 房 中 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6 4 符 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7 1 咒 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7 6 禁 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7 9 禹 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8 1 雷 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8 4 尸 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8 8 守 庚 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9 2 外 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9 5 黄 白 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9 9 内 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0 3 4 中 国 道 教
第六编 神仙谱系
第 六 编 神 仙 谱 系
概述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体现,得道成仙是 道士修行的目标和最后归宿。因此道教历来十分重视神仙的 造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的需要,吸收和造构的神灵愈 来愈多,有的被淘汰了,有的被保留下来,最后形成一个复 杂庞大的体系。研究剖析这个神仙谱系,是认识道教的重要 方面 、道教神仙谱系的渊源 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其崇奉之神灵数量众多,但 无一例外地都能从这块土壤中找到它的源头。归纳起来,不 外四端 第一,对中国古代“天神、地祇、人鬼”信仰的继承和 改造。早在战国时,《周礼·大宗伯》已概括出“天神、地祇、 人鬼”的崇拜系统。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伯、雨 师;地祇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主要为 祖先。道教成立时,供奉神灵的数量不多,并且多与古代宗 教的神灵相异,如:太上老君、三官等。东晋以后,崇奉的 神灵虽愈来愈多,但仍不出《周礼》所概括的“天神、地祇
概 述 神 仙 是 道 教 基 本 信 仰 “ 道 ” 的 形 象 化 体 现 , 得 道 成 仙 是 道 士 修 行 的 目 标 和 最 后 归 宿 。 因 此 道 教 历 来 十 分 重 视 神 仙 的 造 构 。 随 着 时 代 的 发 展 和 传 播 的 需 要 , 吸 收 和 造 构 的 神 灵 愈 来 愈 多 , 有 的 被 淘 汰 了 , 有 的 被 保 留 下 来 , 最 后 形 成 一 个 复 杂 庞 大 的 体 系 。 研 究 剖 析 这 个 神 仙 谱 系 , 是 认 识 道 教 的 重 要 方 面 。 一 、 道 教 神 仙 谱 系 的 渊 源 道 教 根 植 于 中 国 文 化 土 壤 中 , 其 崇 奉 之 神 灵 数 量 众 多 , 但 无 一 例 外 地 都 能 从 这 块 土 壤 中 找 到 它 的 源 头 。 归 纳 起 来 , 不 外 四 端 : 第 一 , 对 中 国 古 代 “ 天 神 、 地 祇 、 人 鬼 ” 信 仰 的 继 承 和 改 造 。 早 在 战 国 时 , 《 周 礼 · 大 宗 伯 》 已 概 括 出 “ 天 神 、 地 祇 、 人 鬼 ” 的 崇 拜 系 统 。 其 天 神 有 昊 天 上 帝 、 日 月 星 辰 、 风 伯 、 雨 师 ; 地 祇 有 社 稷 、 五 岳 、 山 林 川 泽 , 四 方 百 物 ; 人 鬼 主 要 为 祖 先 。 道 教 成 立 时 , 供 奉 神 灵 的 数 量 不 多 , 并 且 多 与 古 代 宗 教 的 神 灵 相 异 , 如 : 太 上 老 君 、 三 官 等 。 东 晋 以 后 , 崇 奉 的 神 灵 虽 愈 来 愈 多 , 但 仍 不 出 《 周 礼 》 所 概 括 的 “ 天 神 、 地 祇
中国道教 人鬼”的格局。约出于南朝宋的《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下 记载了当时的醮神科仪,略称:凡是学道者,皆须修学醮神 仪节,而醮“有九品(据下文,应为十品——引者注):一者 五帝醮,二者七星醮,三者六甲醮,四者三师醮。此四醮皆 请天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果具,并令丰新。……又有五 者五岳醮,六者三皇醮,七者三一醮,八者河图醮,九者居 宅醮,十者三五醮。此六醮并请地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 果具,并令丰新。”现在留存的南北朝部分斋科书,如北周 《无上秘要》卷四十八至五十七所辑之“三皇斋”、“涂炭斋” 盟真斋”、“三元斋”、“金箓斋”、“黄祇斋”等,其所醮之神, 即承古之“天神、地祇、人鬼”的崇拜而来。如卷五十四 黄祇斋品”有:“谢十方”(指东、南、西、北、四隅及上 下十方之天尊、天帝、真人),“谢日月星”(指日、月及诸天 星宿大神),“谢五岳”(指东、南、西、北、中五岳神君、灵 官),“谢水官”指三河四海九江水帝、十三河源河伯河侯)。② 可见自南北朝初年以来,道教即按古之“天神、地衹、人 鬼”的格局来创造和礼拜自己的神灵,其中也继承了许多神 名,如四御、玉皇大帝、五老君、五星七曜、北斗七星、四 灵二十八宿、真武大帝、雷神及东岳、城隍、土地等,无不 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从中蜕变的痕迹。 第二,对神话传说人物的继承和改造。中国古代有丰富 的神话传说。在流传中,有些神话人物最后变成被人们顶礼 膜拜的神灵。道教继承了其中的少部分,有的是基本承袭,加 工甚少;有的在承袭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富有道教色 彩的神灵。如民俗神中之大部分属于前者;黄帝、东王公、西
人 鬼 ” 的 格 局 。 约 出 于 南 朝 宋 的 《 洞 玄 灵 宝 道 学 科 仪 》 卷 下 记 载 了 当 时 的 醮 神 科 仪 , 略 称 : 凡 是 学 道 者 , 皆 须 修 学 醮 神 仪 节 , 而 醮 “ 有 九 品 ( 据 下 文 , 应 为 十 品 — — 引 者 注 ) : 一 者 五 帝 醮 , 二 者 七 星 醮 , 三 者 六 甲 醮 , 四 者 三 师 醮 。 此 四 醮 皆 请 天 神 。 当 修 馔 时 , 尤 须 洁 净 果 具 , 并 令 丰 新 。 … … 又 有 五 者 五 岳 醮 , 六 者 三 皇 醮 , 七 者 三 一 醮 , 八 者 河 图 醮 , 九 者 居 宅 醮 , 十 者 三 五 醮 。 此 六 醮 并 请 地 神 。 当 修 馔 时 , 尤 须 洁 净 果 具 , 并 令 丰 新 。 ” ① 现 在 留 存 的 南 北 朝 部 分 斋 科 书 , 如 北 周 《 无 上 秘 要 》 卷 四 十 八 至 五 十 七 所 辑 之 “ 三 皇 斋 ” 、 “ 涂 炭 斋 ” 、 “ 盟 真 斋 ” 、 “ 三 元 斋 ” 、 “ 金 箓 斋 ” 、 “ 黄 祇 斋 ” 等 , 其 所 醮 之 神 , 即 承 古 之 “ 天 神 、 地 祇 、 人 鬼 ” 的 崇 拜 而 来 。 如 卷 五 十 四 “ 黄 祇 斋 品 ” 有 : “ 谢 十 方 ” ( 指 东 、 南 、 西 、 北 、 四 隅 及 上 、 下 十 方 之 天 尊 、 天 帝 、 真 人 ) , “ 谢 日 月 星 ” ( 指 日 、 月 及 诸 天 星 宿 大 神 ) , “ 谢 五 岳 ” ( 指 东 、 南 、 西 、 北 、 中 五 岳 神 君 、 灵 官 ) , “ 谢 水 官 ” ( 指 三 河 四 海 九 江 水 帝 、 十 三 河 源 河 伯 河 侯 ) 。 ② 可 见 自 南 北 朝 初 年 以 来 , 道 教 即 按 古 之 “ 天 神 、 地 祇 、 人 鬼 ” 的 格 局 来 创 造 和 礼 拜 自 己 的 神 灵 , 其 中 也 继 承 了 许 多 神 名 , 如 四 御 、 玉 皇 大 帝 、 五 老 君 、 五 星 七 曜 、 北 斗 七 星 、 四 灵 二 十 八 宿 、 真 武 大 帝 、 雷 神 及 东 岳 、 城 隍 、 土 地 等 , 无 不 或 多 或 少 地 表 现 出 从 中 蜕 变 的 痕 迹 。 第 二 , 对 神 话 传 说 人 物 的 继 承 和 改 造 。 中 国 古 代 有 丰 富 的 神 话 传 说 。 在 流 传 中 , 有 些 神 话 人 物 最 后 变 成 被 人 们 顶 礼 膜 拜 的 神 灵 。 道 教 继 承 了 其 中 的 少 部 分 , 有 的 是 基 本 承 袭 , 加 工 甚 少 ; 有 的 在 承 袭 基 础 上 加 以 改 造 , 使 之 成 为 富 有 道 教 色 彩 的 神 灵 。 如 民 俗 神 中 之 大 部 分 属 于 前 者 ; 黄 帝 、 东 王 公 、 西 中 国 道 教 3
4 中国道教 王母、九天玄女等仙真属后者。 第三,取材于战国秦汉间流传的神仙人物。如《庄子》所 记的广成子、彭祖,《淮南子》所记的赤诵子,以及《史记》 《列仙传》《神仙传》等所载的神仙和方士等。 第四,对谶纬的承袭。两汉纬书在重点神化儒家圣人及 儒家经典的同时,又制造了许多仙话。除有仙山、仙人食白 玉膏等描述外,又对一些古代神话人物进行仙化,主要的有 黄帝、西王母、九天玄女等。还给日月五星、北斗、五岳、河 渎众神取名、描状貌、配服饰。这后一点为纬书的开创之举, 成为后世道教广泛承袭的对象。 应该指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神灵,虽然大部分承袭了 中国古代神灵的模式,但也有一部分为道教所新创,除道书 所载名目繁多的诸仙真外,本书所述的三清、三官、酆都大 帝等是其最著者;玉皇大帝可算为半承袭半新创的神灵。尽 管如此,道教在新创这些神灵时,仍然脱离不了传统文化的 影响,仍然要汲取中国已有的文化养料。三清尊神之一的元 始天尊的塑造就是具体的例证。元始天尊最早的雏形是元始 天王,首见于南北朝所出的《元始上真众仙记》。该书云: “昔二仪未分,……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 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经四 劫,天形如巨盖,……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 里。…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复经二劫, 忽生太元玉女。元始天王与之通气结精,而生扶桑大帝东王 公与西王母,再生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伏羲、神 农等五帝是其后裔云云。很显然元始天王是天地万物人类
王 母 、 九 天 玄 女 等 仙 真 属 后 者 。 第 三 , 取 材 于 战 国 秦 汉 间 流 传 的 神 仙 人 物 。 如 《 庄 子 》 所 记 的 广 成 子 、 彭 祖 , 《 淮 南 子 》 所 记 的 赤 诵 子 , 以 及 《 史 记 》 《 列 仙 传 》 《 神 仙 传 》 等 所 载 的 神 仙 和 方 士 等 。 第 四 , 对 谶 纬 的 承 袭 。 两 汉 纬 书 在 重 点 神 化 儒 家 圣 人 及 儒 家 经 典 的 同 时 , 又 制 造 了 许 多 仙 话 。 除 有 仙 山 、 仙 人 食 白 玉 膏 等 描 述 外 , 又 对 一 些 古 代 神 话 人 物 进 行 仙 化 , 主 要 的 有 黄 帝 、 西 王 母 、 九 天 玄 女 等 。 还 给 日 月 五 星 、 北 斗 、 五 岳 、 河 渎 众 神 取 名 、 描 状 貌 、 配 服 饰 。 这 后 一 点 为 纬 书 的 开 创 之 举 , 成 为 后 世 道 教 广 泛 承 袭 的 对 象 。 应 该 指 出 , 道 教 神 仙 谱 系 中 的 神 灵 , 虽 然 大 部 分 承 袭 了 中 国 古 代 神 灵 的 模 式 , 但 也 有 一 部 分 为 道 教 所 新 创 , 除 道 书 所 载 名 目 繁 多 的 诸 仙 真 外 , 本 书 所 述 的 三 清 、 三 官 、 酆 都 大 帝 等 是 其 最 著 者 ; 玉 皇 大 帝 可 算 为 半 承 袭 半 新 创 的 神 灵 。 尽 管 如 此 , 道 教 在 新 创 这 些 神 灵 时 , 仍 然 脱 离 不 了 传 统 文 化 的 影 响 , 仍 然 要 汲 取 中 国 已 有 的 文 化 养 料 。 三 清 尊 神 之 一 的 元 始 天 尊 的 塑 造 就 是 具 体 的 例 证 。 元 始 天 尊 最 早 的 雏 形 是 元 始 天 王 , ③ 首 见 于 南 北 朝 所 出 的 《 元 始 上 真 众 仙 记 》 。 该 书 云 : “ 昔 二 仪 未 分 , … … 天 地 日 月 未 具 , 状 如 鸡 子 , 混 沌 玄 黄 , 已 有 盘 古 真 人 , 天 地 之 精 , 自 号 元 始 天 王 游 乎 其 中 。 … … 经 四 劫 , 天 形 如 巨 盖 , … … 复 经 四 劫 , 二 仪 始 分 , 相 去 三 万 六 千 里 。 … … 元 始 天 王 在 天 中 心 之 上 , 名 曰 玉 京 山 。 ” 复 经 二 劫 , 忽 生 太 元 玉 女 。 元 始 天 王 与 之 通 气 结 精 , 而 生 扶 桑 大 帝 东 王 公 与 西 王 母 , 再 生 天 皇 , 天 皇 生 地 皇 , 地 皇 生 人 皇 , 伏 羲 、 神 农 等 五 帝 是 其 后 裔 云 云 。 ④ 很 显 然 元 始 天 王 是 天 地 万 物 人 类 4 中 国 道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