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吴淞中学 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阅读部分(80分 、阅读下文,完成1——5题。(17分) 读书的艺术 读书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 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 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 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 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 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 类的人。一个人在十二小时之中,能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 实环境。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 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 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 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 读物。孔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 宋代诗人、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 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_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
上海市吴淞中学 2010—2011 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阅读部分(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5 题。(17 分) 读书的艺术 读书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 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 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 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 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 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 类的人。一个人在十二小时之中,能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 实环境。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 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 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 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 读物。孔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 宋代诗人、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 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
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像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像河 水那样地流着。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 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片低洼的溪 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会儿;当水流涌到个深山的池塘时,它便恬然停驻在 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 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 这么一种读书艺术的观念,把那种视读书为责任或义务的见解完全打破了。在中国,常 常有人鼓励学生“苦学"。有一个实行苦学的著名学者,有一次在夜间读书的时候打盹,便 拿锥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个学者在夜间读书的时候,叫个丫头站在他的旁边,看见他打 盹便唤醒他。这真是荒谬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把书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说 话的时候打盹,那么,他应该干脆地上床去睡觉。把大针刺进小腿或叫丫头推醒他,对他都 没有一点好处。这么一种人已经失掉一切读书的趣味了。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 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读书的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也可以找到答案。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 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 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 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 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 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在书台前装腔作势,埋怨说他们读不下 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线太强。也有些作家埋怨说他们写不出东西来,因为蚊 子太多,稿纸发光,或马路上的声响太嘈杂。宋代大学者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
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像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像河 水那样地流着。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 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 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它便恬然停驻在 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 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 这么一种读书艺术的观念,把那种视读书为责任或义务的见解完全打破了。在中国,常 常有人鼓励学生“苦学”。有一个实行苦学的著名学者,有一次在夜间读书的时候打盹,便 拿锥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个学者在夜间读书的时候,叫一个丫头站在他的旁边,看见他打 盹便唤醒他。这真是荒谬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把书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说 话的时候打盹,那么,他应该干脆地上床去睡觉。把大针刺进小腿或叫丫头推醒他,对他都 没有一点好处。这么一种人已经失掉一切读书的趣味了。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 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读书的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也可以找到答案。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 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 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 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 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 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在书台前装腔作势,埋怨说他们读不下 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线太强。也有些作家埋怨说他们写不出东西来,因为蚊 子太多,稿纸发光,或马路上的声响太嘈杂。宋代大学者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
得之,即枕上,马上和厕上。有一个清代的著名学者顾干里据说在夏天有“裸体读经”的习 惯。在另一方面,—个人不好读书,那么,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正当理由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词“交通”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2.作者把“不读书者”和“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作比较,其用意是为了说明:() (3分) A.读书是一件生活上的雅事 B.读书是令人尊重和嫉妒的事 C.读书能够改变现实环境 D.读书能起到旅行的作用 3.第三自然段中说孔子也有同样的观念。请列举孔子表达同样观念的这句话,并说明其内 涵。(4分) 4.作者在阐明“世界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这个观点时,表达上很有特色。请指出作 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并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5.请整合信息,分条概述,为这篇“读书的艺术”做一个内容摘要。(4分) 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2分) 香山看叶 站在幽静的山谷里,握着你的手仰头望树,不见红叶。 阳光应当在山外什么地方朗朗照着。那里游人肯定如织,红叶也应当灿烂如花。正是好 秋天气,阳光和游人,谁肯辜负红叶之美? 然而还是这里好,我喜欢这无人的山谷。真要看叶,哪能在热闹的去处?树儿本是世界 上最淡泊平和的物种,而我们是人类中甘愿孤独的一群。惟有在静默中的彼此凝望,你我才 能互相明察各自的蜕变。 秋风吹起,很凉很凉,是第几阵秋风?想不分明。只是身上的感觉超常敏锐起来。自知
得之,即枕上,马上和厕上。有一个清代的著名学者顾千里据说在夏天有“裸体读经”的习 惯。在另一方面,一个人不好读书,那么,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正当理由: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词“交通”在文中的含义是 。(2 分) 2.作者把“不读书者”和“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作比较,其用意是为了说明:( ) (3 分) A.读书是一件生活上的雅事 B.读书是令人尊重和嫉妒的事 C.读书能够改变现实环境 D.读书能起到旅行的作用 3.第三自然段中说孔子也有同样的观念。请列举孔子表达同样观念的这句话,并说明其内 涵。(4 分) 4.作者在阐明“世界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这个观点时,表达上很有特色。请指出作 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并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5.请整合信息,分条概述,为这篇“读书的艺术”做一个内容摘要。(4 分) 1) 2) 3) 4) 二、阅读下文,完成 6——12 题。(22 分) 香山看叶 站在幽静的山谷里,握着你的手仰头望树,不见红叶。 阳光应当在山外什么地方朗朗照着。那里游人肯定如织,红叶也应当灿烂如花。正是好 秋天气,阳光和游人,谁肯辜负红叶之美? 然而还是这里好,我喜欢这无人的山谷。真要看叶,哪能在热闹的去处?树儿本是世界 上最淡泊平和的物种,而我们是人类中甘愿孤独的一群。惟有在静默中的彼此凝望,你我才 能互相明察各自的蜕变。 秋风吹起,很凉很凉,是第几阵秋风?想不分明。只是身上的感觉超常敏锐起来。自知
我在看叶,叶亦在看我,举手投足之间,都仿佛在叶无言的包围中。其实,我是知道树的心 思都在叶里了。那是树的眼睛。树木用它们望着四季轮回,望着世间万象,望着风雨晨露日 升日落,望着群又一群灰喜鹊在夕阳下归巢。当然此时此刻,也好奇地望着—个女人躲开 人群,静静地伫立在它们面前。以树的年轮和沧桑,它们也一定能感知人心的柔软和脆弱。 很古的时候秋风乍起时,它们可曾有幸听过人在树下奏琴?最古的曲子当然是《甲》 了。高山有乔木,流水无知音时,伯牙一砸琴,会有无数红叶飘落成泥吗?那琴,那被古人 用木雕成的琴,年轻时便是一棵当然的树啊。当人的十指弹拨如雨,琴音流淌似水时,那是 树的另一种生命形式呢!人和树,怎么就能如此相通呢? 今天再无人焚香净身,林中奏琴了。只有如潮的人群,在山外涌来涌去的观赏红叶 人群中的红男绿女,有几人能读懂枫叶之美? 山谷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每一片叶如今又成了它的手掌,成干上百的树 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然而它们不是观音,是树,所以我才能听见它们善意的调 侃和嘲笑:人类是如何经受不住疼痛啊,这么年轻就失去了感动和生命的能力,只会跻身于 热闹以求麻木和消解生命的疼痛,是多么愚不可及的一群! 心惊于树的嘲弄,却不得不承认骂得好! 其实,叶红叶绿,关卿何事? 明眸皓齿的我们,心已粗糙苍老;而历经沧桑的香山之枫,该是经历了多少次生命的大 恸,却依然维护住青翠年轻热烈的心。岁岁之秋,红叶染山,那份生命的高贵,无法与人言 说。 回回看见外貌已惨不忍睹的老树,在春天里依然我行我素地绽放出青翠绿芽,内心便感 动不已。惟有树了,惟有扎根于深土的大树,才能有这般的英雄气。 而在深秋的风中缓慢旋落的红叶呢?
我在看叶,叶亦在看我,举手投足之间,都仿佛在叶无言的包围中。其实,我是知道树的心 思都在叶里了。那是树的眼睛。树木用它们望着四季轮回,望着世间万象,望着风雨晨露日 升日落,望着一群又一群灰喜鹊在夕阳下归巢。当然此时此刻,也好奇地望着一个女人躲开 人群,静静地伫立在它们面前。以树的年轮和沧桑,它们也一定能感知人心的柔软和脆弱。 很古的时候,秋风乍起时,它们可曾有幸听过人在树下奏琴?最古的曲子当然是《 甲 》 了。高山有乔木,流水无知音时,伯牙一砸琴,会有无数红叶飘落成泥吗?那琴,那被古人 用木雕成的琴,年轻时便是一棵当然的树啊。当人的十指弹拨如雨,琴音流淌似水时,那是 树的另一种生命形式呢!人和树,怎么就能如此相通呢? 今天再无人焚香净身,林中奏琴了。只有如潮的人群,在山外涌来涌去的观赏红叶。 人群中的红男绿女,有几人能读懂枫叶之美? 山谷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每一片叶如今又成了它的手掌,成千上百的树 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然而它们不是观音,是树,所以我才能听见它们善意的调 侃和嘲笑:人类是如何经受不住疼痛啊,这么年轻就失去了感动和生命的能力,只会跻身于 热闹以求麻木和消解生命的疼痛,是多么愚不可及的一群! 心惊于树的嘲弄,却不得不承认骂得好! 其实,叶红叶绿,关卿何事? 明眸皓齿的我们,心已粗糙苍老;而历经沧桑的香山之枫,该是经历了多少次生命的大 恸,却依然维护住青翠年轻热烈的心。岁岁之秋,红叶染山,那份生命的高贵,无法与人言 说。 回回看见外貌已惨不忍睹的老树,在春天里依然我行我素地绽放出青翠绿芽,内心便感 动不已。惟有树了,惟有扎根于深土的大树,才能有这般的英雄气。 而在深秋的风中缓慢旋落的红叶呢?
我想起京戏舞台上那出美艳惨烈的《乙》。身着红裳的虞姬决断地横抹一剑,便在生 命的舞台上轻盈深情地旋转着,旋转着,恰似一片红叶,在命运的风中缓缓着地。但求以 己的美丽消亡,换取爱者的生之路。那一片红裳,濡湿了古今多少英雄泪!真正是天地为之 动容的永恒一幕 接下来便是乌江自刎。至此,树们又该嗟叹人类的脆弱了。“无颜见江东父老”,难道如 此便有颜见虞姬之魂?李易安自可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项羽的赴死击掌赞叹 但虞姬呢,那一片红裳,算不算白白飘落在地? 我们为什么竟不如树? 山谷中,枫叶还绿着。走出山谷,不见枫,却见高坡上红艳艳的一棵树。鲜红的叶,像 条条红鱼在风中游动;鲜红的果,大如握拳,如晚秋的艳阳天里一颗一颗倒挂的金钟。蓝 天下,风吹钟响,山谷口,我惊异地站立。 那是什么树? 柿树。北方的柿树。你说 你还说,看见树的根部了吗?一圈黑乌乌的伤痕。那是与野酸枣树嫁接时留下的伤痕 野柿树的果其实又小又硬如枣核般,北方所有的柿树,都必须经过这样的嫁接才能结出你所 见到的艳如金钟般的果。 我默然。心想也只有树了,只有树才能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生命被腰斩的大恸,柿 树可还记得分明?它以晚秋中超凡脱俗的美艳,试图向我证明什么? 我望树,树亦望我。蓝天若水,红叶如鱼。我听见有金属的音响,一阵阵穿越了山林。 6.根据文意,文中“甲”、“乙”两处空格内应填的内容是:(2分 2)乙《 7.作者“香山看叶”,感悟到的是:面对生命的疼痛,人表现出的是的,而树则 是 的(4分) 8.文中说“人群中的红男绿女,有几人能读懂枫叶之美?”根据文意,你认为“伯牙”与 “项羽”读懂了“枫叶之美”吗?请简要回答。(3分)
我想起京戏舞台上那出美艳惨烈的《 乙 》。身着红裳的虞姬决断地横抹一剑,便在生 命的舞台上轻盈深情地旋转着,旋转着,恰似一片红叶,在命运的风中缓缓着地。但求以一 己的美丽消亡,换取爱者的生之路。那一片红裳,濡湿了古今多少英雄泪!真正是天地为之 动容的永恒一幕。 接下来便是乌江自刎。至此,树们又该嗟叹人类的脆弱了。“无颜见江东父老”,难道如 此便有颜见虞姬之魂?李易安自可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项羽的赴死击掌赞叹, 但虞姬呢,那一片红裳,算不算白白飘落在地? 我们为什么竟不如树? 山谷中,枫叶还绿着。走出山谷,不见枫,却见高坡上红艳艳的一棵树。鲜红的叶,像 一条条红鱼在风中游动;鲜红的果,大如握拳,如晚秋的艳阳天里一颗一颗倒挂的金钟。蓝 天下,风吹钟响,山谷口,我惊异地站立。 那是什么树?! 柿树。北方的柿树。你说。 你还说,看见树的根部了吗?一圈黑乌乌的伤痕。那是与野酸枣树嫁接时留下的伤痕。 野柿树的果其实又小又硬如枣核般,北方所有的柿树,都必须经过这样的嫁接才能结出你所 见到的艳如金钟般的果。 我默然。心想也只有树了,只有树才能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生命被腰斩的大恸,柿 树可还记得分明?它以晚秋中超凡脱俗的美艳,试图向我证明什么? 我望树,树亦望我。蓝天若水,红叶如鱼。我听见有金属的音响,一阵阵穿越了山林。 6.根据文意,文中“甲”、“乙”两处空格内应填的内容是:(2 分) 1)甲《 》; 2)乙《 》 7.作者“香山看叶”,感悟到的是:面对生命的疼痛,人表现出的是 的,而树则 是 的(4 分) 8.文中说“人群中的红男绿女,有几人能读懂枫叶之美?”根据文意,你认为“伯牙”与 “项羽”读懂了“枫叶之美”吗?请简要回答。(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