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中庸智慧”再思考 访谈嘉宾:万俊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①问:传统认为,中庸是中国特有的哲学智慧与思维方式。究竟怎样理解中庸? ②答:按照中国儒家的理解,中庸就是执两用中,即两极之间取其中。但执中不 是半斤八两式的静态结构,而是事物发展的两种极端可能性之间的动态均衡,比 如人格的文质彬彬,行事的不偏不倚 ③由此可见,中庸的实现需要一种洞见,一种独特的视角,见人所未见,发人所 未发。它是一种平凡中求不平凡的方法。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需要人们具 有很高的眼界,很敏锐的感觉,很深厚的经验知识积累,才能确定此时此地最合 度的方法。 ④问:在哲学思想和社会历史演变中,中庸的效力是如何体现的? ⑤答:哲学史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问题型的,如: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 格尔。他们的思想比较激进,剑走偏锋,语不惊人死不休,凭借激情、想象,把 问题追至极端,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寻求问题的深刻解释或解决。问题型晢学家 对于突破既定传统和思维定势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诚如英国哲学 家以赛亚·伯林所言,人类思想的进升既需要狐狸一一那些问题型的哲学家,也 需要刺猬一一那些综合型的哲学家,比如:近代的康德、黑格尔和当代的罗尔斯。 他们不忽略任何晢学问题和观点,善于从各种哪怕是极端的晢学观点中,发现综 合、整合的可能。他们往往热衷于体系构建,立论相对中肯,即使对于他们所批 判的观点,也不完全否认。 ⑥不仅在哲学理论中是如此,在社会实践中也是如此。比如战争。战争在革命年 代是必要的,但革命只是社会进程的一个方面,是被迫的选择。纵观人类历史, 革命和暴力决不是历史的常态和目标;是为革命而革命,是为建设而革命。 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当然有其历史意义,他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但同时也 需要建立秩序,以便进行有效的国家治理。但在和平年代,稳定和谐就成为最高 的政治价值,需要循序渐进。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具有中庸品格的民族和政 权将最后取得胜利,因为它们的行为和观念恰当适度、健全合理。它可能在某 时刻的行为方式不是最好的,但从长远看来,却是最恰当的 ⑦问: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庸对于大国形象的塑造有何作 用 ⑧答: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政治诸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 在文化方面。盛唐之所以为盛唐,在于其繁盛的文化。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不是封 闭的,也不是杂烩的,而是中庸的,它需要在古今中外四极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百花齐放,各美其美。多元文化的蓬勃生机与核心价 值引领的均衡正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文化精神基础,而善于学习的文化才是最伟 大、最丰富的文化。善于学习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姿态,是文化 进步的永恒动力。这是我们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的根本理由。 ⑨美国的强大,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美国的文化一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 性;而美国的当代困境,主要并不是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的困境,而是其学习
嘉定区 2011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调研 语 文 试 卷 一 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6 分) “中庸智慧”再思考 访谈嘉宾:万俊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①问:传统认为,中庸是中国特有的哲学智慧与思维方式。究竟怎样理解中庸? ②答:按照中国儒家的理解,中庸就是执两用中,即两极之间取其中。但执中不 是半斤八两式的静态结构,而是事物发展的两种极端可能性之间的动态均衡,比 如人格的文质彬彬,行事的不偏不倚。 ③由此可见,中庸的实现需要一种洞见,一种独特的视角,见人所未见,发人所 未发。它是一种平凡中求不平凡的方法。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需要人们具 有很高的眼界,很敏锐的感觉,很深厚的经验知识积累,才能确定此时此地最合 度的方法。 ④问:在哲学思想和社会历史演变中,中庸的效力是如何体现的? ⑤答:哲学史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问题型的,如: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 格尔。他们的思想比较激进,剑走偏锋,语不惊人死不休,凭借激情、想象,把 问题追至极端,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寻求问题的深刻解释或解决。问题型哲学家 对于突破既定传统和思维定势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诚如英国哲学 家以赛亚·伯林所言,人类思想的进升既需要狐狸——那些问题型的哲学家,也 需要刺猬——那些综合型的哲学家,比如:近代的康德、黑格尔和当代的罗尔斯。 他们不忽略任何哲学问题和观点,善于从各种哪怕是极端的哲学观点中,发现综 合、整合的可能。他们往往热衷于体系构建,立论相对中肯,即使对于他们所批 判的观点,也不完全否认。 ⑥不仅在哲学理论中是如此,在社会实践中也是如此。比如战争。战争在革命年 代是必要的,但革命只是社会进程的一个方面,是被迫的选择。纵观人类历史, 革命和暴力决不是历史的常态和目标; 是为革命而革命, 是为建设而革命。 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当然有其历史意义,他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但同时也 需要建立秩序,以便进行有效的国家治理。但在和平年代,稳定和谐就成为最高 的政治价值,需要循序渐进。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具有中庸品格的民族和政 权将最后取得胜利,因为它们的行为和观念恰当适度、健全合理。它可能在某一 时刻的行为方式不是最好的,但从长远看来,却是最恰当的。 ⑦问: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庸对于大国形象的塑造有何作 用? ⑧答: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政治诸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 在文化方面。盛唐之所以为盛唐,在于其繁盛的文化。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不是封 闭的,也不是杂烩的,而是中庸的,它需要在古今中外四极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百花齐放,各美其美。多元文化的蓬勃生机与核心价 值引领的均衡正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文化精神基础,而善于学习的文化才是最伟 大、最丰富的文化。善于学习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姿态,是文化 进步的永恒动力。这是我们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的根本理由。 ⑨美国的强大,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美国的文化一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 性;而美国的当代困境,主要并不是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的困境,而是其学习
态度的减弱、学习精神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导师心态。一般而言,导师心 态总是容易导致封闭,容易走向权威主义、绝对主义和信仰主义,实与理性精神 相背。中国的强大和可敬可畏之处也正在于中国的学习型文化,总体上我们一直 保持着自汉唐以来的文化学习姿态。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无论如何不能失去旺盛 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中庸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人类社会的多元文 化,相互学习,养成习惯。这既是文化强大的前提,也是文化真正强大的表现。 (节选自2012年1月4日《光明日报》,访问者:胡明峰)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⑥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而 B.先后 C.既也 2.从第⑤段的阐述来看,问题型和综合型哲学家的不同之处在 于 (2分) 3.第⑥段嘉宾在回答提问时,为什么要提到秦始皇?(2分) 4.记者的“三问”是精心准备的,请从提问内容和思路两方面予以分析(分条 陈述)。(3分) 5.对本文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执两用中”意指既要剔除两种极端做法又能取其中的思想。 B.中庸貌似平凡,其实并不平凡,因为需要洞见与独特的角度。 C.中庸的效力需要长远的显现过程,短时间内难以发挥其效用。 D.在中美文化心态的对比中揭示中庸智慧于国家盛衰至关重要 6.第⑧段说:“善于学习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姿态,是文化进 步的永恒动力。”你是否同意嘉宾的说法?请结合一具体事例,说说你对这句话 的思考与评价。(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 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 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②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 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 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 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 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③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 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 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 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 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 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 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 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 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 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 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
态度的减弱、学习精神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导师心态。一般而言,导师心 态总是容易导致封闭,容易走向权威主义、绝对主义和信仰主义,实与理性精神 相背。中国的强大和可敬可畏之处也正在于中国的学习型文化,总体上我们一直 保持着自汉唐以来的文化学习姿态。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无论如何不能失去旺盛 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中庸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人类社会的多元文 化,相互学习,养成习惯。这既是文化强大的前提,也是文化真正强大的表现。 (节选自 2012 年 1 月 4 日《光明日报》,访问者:胡明峰)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⑥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不 而 B.先 后 C.既 也 2.从第⑤段的阐述来看,问题型和综合型哲学家的不同之处在 于 (2 分) 3.第⑥段嘉宾在回答提问时,为什么要提到秦始皇?(2 分) 4.记者的“三问”是精心准备的,请从提问内容和思路两方面予以分析(分条 陈述)。(3 分) 5.对本文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执两用中”意指既要剔除两种极端做法又能取其中的思想。 B.中庸貌似平凡,其实并不平凡,因为需要洞见与独特的角度。 C.中庸的效力需要长远的显现过程,短时间内难以发挥其效用。 D.在中美文化心态的对比中揭示中庸智慧于国家盛衰至关重要。 6.第⑧段说:“善于学习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姿态,是文化进 步的永恒动力。”你是否同意嘉宾的说法?请结合一具体事例,说说你对这句话 的思考与评价。(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0 分)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 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②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 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 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 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 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③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 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 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 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 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 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 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 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 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 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 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
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 金黄色的步步髙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 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 照亮 ④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⑤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 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 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 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 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 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 听见有人在喊“迟一一一迟一——”,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 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 基本都是乞丐。 ⑥在香港,我每天晩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 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 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 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 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 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⑦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 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 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⑧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 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 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 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淸晩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 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 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 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 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 “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原载2006.12.30《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7.第①段中用“老”字修饰“日子”的好处 是 (2分) 8.第④段在文章构思上的作用是(3分) (2) 9.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②段生动地写出了新年的喧闹与寒冷,寄寓了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 B.第③段写到的“狗”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也是故乡寒冷的一个原因 C.描写“公园长椅上睡觉”是为了表现在香港的流浪感,如同乞丐一样, D.描写对香港“不凋的绿”的疲乏,是为了反衬对故乡四季分明的思念
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 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 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 照亮。 ④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⑤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 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 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 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 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 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 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 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 基本都是乞丐。 ⑥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 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 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 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 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 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⑦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 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 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⑧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 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 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 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 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 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 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 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 “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原载 2006.12.30《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7.第①段中用“老”字修饰“日子”的好处 是 (2 分) 8.第④段在文章构思上的作用是(3 分) (1) (2) 9.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第②段生动地写出了新年的喧闹与寒冷,寄寓了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 B.第③段写到的“狗”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也是故乡寒冷的一个原因。 C.描写“公园长椅上睡觉”是为了表现在香港的流浪感,如同乞丐一样。 D.描写对香港“不凋的绿”的疲乏,是为了反衬对故乡四季分明的思念
E.结尾批判某些垃圾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得极大发行量,揭示了主旨 10.第⑧段画浪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分) 11.本文与《想北平》都写到家乡的蔬菜,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辨析。(4 分) 12.联系全文,赏析结尾画线句“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5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此地有 ,茂林修竹;又有 ,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师说》) (5)越明年, 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诗经·黍 离》)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6题。(8分)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时。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 夫持犁杖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 以示迎春。 14.从诗词体裁角度看,“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中“减字木兰花” 是。(1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B.“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C.“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法感受故乡“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 豪放。 D.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 16.《文心雕龙》中认为“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这首《减字木兰花》全 篇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李龙眠画罗汉记黄淳耀 ①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 人 ⑨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二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 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 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E.结尾批判某些垃圾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得极大发行量,揭示了主旨。 10.第⑧段画浪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 分) 11.本文与《想北平》都写到家乡的蔬菜,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辨析。(4 分) 12.联系全文,赏析结尾画线句“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5 分) (三)默写。(6 分) 【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此地有 ,茂林修竹;又有 ,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师说》) (5)越明年, ,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7)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诗经·黍 离》)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 14-16 题。(8 分)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① 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时。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 夫持犁杖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 以示迎春。 14.从诗词体裁角度看,“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中“减字木兰花” 是 。(1 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B.“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C.“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法感受故乡“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 豪放。 D.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 16.《文心雕龙》中认为“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这首《减字木兰花》全 篇共 44 个字,仅“春”字就出现 7 次。请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7 分) 李龙眠画罗汉记 黄淳耀 ①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 人。 ②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 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 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③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不合。一人 脱衣,又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靜,共舁 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 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 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 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又一人已渡 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 ④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而为渡江,艰辛 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 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 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注】①轩渠:愉快、畅适的样子。②锡:锡杖。僧人所用。锡飞:跨着锡杖飞 行。杯渡:乘着木杯渡河。锡飞杯渡都是古代关于髙僧的传说。③作止语默:活 动、休止、说话、沉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一角漫灭 )(2)一人值坏纸( (3)回顾微哂 )(4)一人左手策 杖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 B.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2)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 20.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1.结尾增述“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意 在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德量刘基 人之度量相越也,其犹江海之于澂泉乎?谶泉之微,积而至于海,无以尚之矣, 而海亦不自知其大也,唯其不自知其大也,故其纳不已,而天下之大莫加焉。圣 人之为德,亦若是而已。是故汧泉纳澂泉,池纳汧泉,沟纳池,浍纳沟,溪纳浍 川纳溪,泽纳川,江河纳泽,而归诸海。故天子,海也:公、侯、卿、大夫,江 河也,川泽也;庶官,溪浍之类,而万民皆澂泉也。澂泉之于海,其相去也不亦 大县绝乎?而其势必趋焉,其志之感,情之远,如气至而虫鸣也,如雨来而础润 也。君人者惟德与量俱,而后天下莫不归焉。德以收之,量以容之,德不广不能 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故量小而思纳大者,祸也。汋谷之蝇不可以陵洪涛, 蒿樊之駕不可以御飘风。大不如海而欲以纳江河,难哉! 【注】①澂(jian):泉水时流时止。②駕(ru):古指鹌鹑类小鸟
③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一人 脱衣,又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 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 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 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 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又一人已渡 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①自得。 ④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②。而为渡江,艰辛 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③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 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 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注】①轩渠:愉快、畅适的样子。②锡:锡杖。僧人所用。锡飞:跨着锡杖飞 行。杯渡:乘着木杯渡河。锡飞杯渡都是古代关于高僧的传说。③作止语默:活 动、休止、说话、沉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一角漫灭 ( )(2)一人值坏纸( ) (3)回顾微哂 ( )(4)一人左手策 杖 (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 分) A.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 B.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 C.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也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 分) (1)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2)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 20.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 分) 21.结尾增述“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意 在 (3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3 分) 德量 刘基 人之度量相越也,其犹江海之于瀸①泉乎?瀸泉之微,积而至于海,无以尚之矣, 而海亦不自知其大也,唯其不自知其大也,故其纳不已,而天下之大莫加焉。圣 人之为德,亦若是而已。是故汧泉纳瀸泉,池纳汧泉,沟纳池,浍纳沟,溪纳浍, 川纳溪,泽纳川,江河纳泽,而归诸海。故天子,海也;公、侯、卿、大夫,江 河也,川泽也;庶官,溪浍之类,而万民皆瀸泉也。瀸泉之于海,其相去也不亦 大县绝乎?而其势必趋焉,其志之感,情之远,如气至而虫鸣也,如雨来而础润 也。君人者惟德与量俱,而后天下莫不归焉。德以收之,量以容之,德不广不能 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故量小而思纳大者,祸也。汋谷之蝇不可以陵洪涛, 蒿樊之鴽②不可以御飘风。大不如海而欲以纳江河,难哉! 【注】①瀸(jiān):泉水时流时止。②鴽(rú):古指鹌鹑类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