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意见,“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离娄下》)司马迁评论说:“《春秋》之义行,侧天下乱臣贼 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这也正是孔子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可见,孔子删《诗》、修《春秋》,就其整理古代诗歌、历史文献 这方面来说,只是“述而不作”,但就其加以修订、讲授、阐发过程中 贯彻一定的指导思想这方面来说,又是“以述为作”,或“寓作于 述”。综合这两方面,就是“有述有作”。也就是说,孔子对古代文 化有继承,也有创新。孔子的“述,对于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不可 磨灭的贡献,而孔子的“作”,则对于发展古代文化有不可低估的 影响。 事实上,孔子绍述古代文化,开创了一代学术新风。众所周 知,“古者学在官府”,殷商、西周时代,图籍保存在官府,由卜史巫 祝等文化官吏掌管,他们只是“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父子相 传,以待王公”(《荀子·荣辱),作为干禄的手段。由官府垄断的 这些文化图籍,完全是供贵族享有的专利品。随着春秋时期的社 会大震荡,政治、经济、思想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官学的垄断局 面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这时,私人讲学之风兴起。而孔子测是 私人讲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为了教学的需要,他编辑整理了《诗》、 《书、《易》、《春秋》等古代典籍,以所谓“六艺”教授学生。以孔子 为代表的私人讲学之风,促进了学术的普遍下移,推动了学术文 化的发展。这实际上是一场学术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既然孔子对古代文化实际上是“有述有作”,为什么又自称“述 而不作”呢?这应该从时代条件和孔子的个性特点两方面寻找原 因。 从时代因素来看,春秋时期是个新旧交聲的时代。一方面,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新的思想体系,某些传统 观念已发生动摇另一方面,传统的力量还相当强大,稠礼仍然受 12
到普遍的重视。从孔子个性特点来看,孔子是没落贵族的后裔, “为儿嬉戏,带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受到礼教的 薰陶,长大后又曾“适周问礼”,对西周文物典章有着特殊的嗜趣, 是个“好古,敏以求之”的人物。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就在子“复礼”。 但孔子所谓复礼,并非要复辩西周奴隶制,而是要通过“礼让为 国”,结束动乱的政局,恢复稳定的等级秩序,实现国家的统一。既: 然政治上是以“复礼”为号召,文化上也就以“述而不作”相标榜。 同“礼”的内容包含着某些时代的要求一样,“述”的形式也隐藏着 “作”的苦心。 一般认为,孔子反对革新,而主张守旧。我]并不否认孔子思 想中有保守的方面,但是,孔子在某些事情上显得保守,恰恰包含 着积极的思想或时代的新因素。现略举数例予以说明。 事例之一,《论语·先进》有一则说:“鲁人为长府。闵子塞日: ‘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日:‘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好 象是在赞扬反对改作、坚持旧传统的主张。其实,孔子这里所说 的“言中”,是就“鲁人为长府”这件事说的。“长府”是鲁国的金库。 鲁国要翻悠,闵子骞(公元前536一前487年)认为可以维持原样,不 必翻造。这是符合孔子“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这个 原则的。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勤俭持国。在当时,它有减轻人民 负担的积极意义。因此,不能根据这一条,笼统地认为孔子反对改 作、主张守旧。 事例之二,《孟子·梁惠王上》说:“仲尼日:‘始作俑者,其无后 乎!’”《礼记·擅弓下》也说,“孔子谓,…为俑者不仁。”孔子痛骂 始作俑者不仁,断子绝孙,这不是反对创新吗?孔子之所以反对用 陶制人俑殉葬,是因为它“殆于用人”。他主张用“自古有之”的“涂 车刍灵”,即茅草人之类的东西作送葬品。孔子不懂得古代奴隶社 会殉葬制度的变迁历史,错误地认为历史上先用“涂车刍灵”送葬, 13
后用陶俑殉葬。实际上却是人殉居先,俑殉在后。但孔子反对俑殉, 却是他的“爱人”思想在葬礼上的反映。这里不是包含着进步的思 想内容吗?· 事例之三,《论语·卫灵公》记载:“颜渊问为邦。子日:‘行夏 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夏时、殷辂、周冕、韶舞, 似乎无一不是陈腐不堪的东西,没有一点时代气息。这需要作具 体分析。夏历以建寅之月(旧历正月)为元月,周历以建子之月(旧 历十一月)为元月,而且以冬至日为元日。周历虽然在观测天象方 面比以前进步,但实用起来却不及夏历方便于农业生产。因此, 周朝仍有很多诸侯国使用夏历。孔子从“使芪以时”(《论语·学 而》)的观点出发,主张“行夏之时”,符合农业生产的需要。殷辂, 比周辂自然质朴一些。孔子从“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的原 测出发,主张“乘殷之辂”(能乘辂的当然是贵族),也不能说违背 时代要求。周冕比较华美,但事关礼仪,孔子从“致美乎蔽冕”(《论 语·泰伯》的标谁出发,要求“服周之冕”,说明他并非一味泥古 不化。韶舞,是宣扬先王之道的古典音乐舞蹈,大约孔子认为它是 政治和艺术的完美统一,不免为之陶醉。喜爱古典音乐舞蹈,既 是个人兴趣,又符合“复礼”的政治主张,·似乎无需多加指责。 从上述三例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古代的典章文物、礼仪制度, 通常是“述而不作”,给人以师古、泥古的外观,实际上,他却利用整 理、解释和评论古代文物制度的方式,发挥自己的思想,以述为作, 寓作于述,于继承中有所创新。因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孔 子是一位文化保守主义者,但却不能说他是一位文化复古主义 者。 以上,我们着重考察了孔子“为国以札”的治国方案、“天下归 仁”的道德理想以及“述而不作”的文化观。对于周礼,他主要是 14
相因,适当作了损益,而未达到“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高度: 对于仁,他则多所发展,提倡“爱人”,强调道德主体的自觉,容纳 了较多的时代精神多对于古代文化,他重在绍述,有所创新,在保 存古代文化典籍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构成了孔子所创立 的原始儒学的重要内容。孔子所创立的原始偏学,经过孟子、荀子 等儒家学者的阐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于中华民族文 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总之,孔子代表着一个时代,而他所创立的原始儒学则是时代 精神的体现。 第二节 孔子一一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历代思想家曾经一再塑造过孔子的形象,也曾经一再改造过 孔子的思想。虽然要想鉴别孔子的真正形象和还原孔子的真实思 想颇为不易,但是,有几点则是比较确定的,即:一、孔子是儒家的 圣人,二、孔子之道是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旗帜,三、孔子整 理的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一孔子一一儒家的圣人 儒家历来崇奉孔子为“圣人”。所谓圣人,乃是理想人格的化 身。《说文解字》:“圣,通也。从耳呈声。”又《书·洪范》:“脊作圣。” 《传》:“于事无不通之谓圣。”才智超越,博识渊通,预见前睹,就叫 做“圣”。所谓圣,最初仅指一种品德和造诣。《诗》乃提及“圣人”: “维此圣人,瞻言百里,”(《大雅·桑柔》)但《诗》的作者把“圣人”同 “良人”并提,与“愚人”对举,“圣人”并无神圣之义。到了孔子,开 始神化“圣人”。孔子生当春秋末期,对当时“礼崩乐坏”的混乱局 面痛心疾首,力图恢复西周式的礼乐文化。.为此,孔子不仅杜撰 15
出个“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而且把传说中的尧、舜、再塑造为 理想的圣人。孔子吸收了古代英雄祖先崇拜和敬天法祖的思想, 把圣人看成与天同样伟大、同样崇高:“巍魏乎1唯天为大,唯尧则 之。”(《论语·泰伯》)连所谓君子也“畏圣人之言”(《论语·季 氏》),拜倒在圣人的脚下。孔子梦寐以求,要作一个圣人,但圣 人又似乎是不可企及的,甚至尧、舜也不完全具备圣人的品行, 比如,圣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尧、舜却做不到,“尧、舜其 犹病诸”(《论语·雍也》)。圣人只是一尊虚设的神圣的偶像,可 望而不可及,只能在想象中存在。然而,儒家却无例外地视孔子为 圣人。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就曾以所谓圣者称赞孔子,“夫子圣者 与?”孔子弟子则夸耀孔子成为圣人是天意,“厨天纵之将圣”(《论 语·子罕》。孟子在对“古圣人”作了一番比较之后说:“自有生民 以来,未有孔子也。”并把孔子树为榜样,“乃所愿,测学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如果说,孔子在先泰还只是儒学宗师,是具有 完全人格的圣人的话,那么,至两汉,就被公羊家吹棒为“神”了。 董仲舒(约公元前1?9一前104年)开始神化孔子,说什么孔子受“天 命”为王,是一个没有王位的“素玉”,而《春秋》就代表“一王之 法”。至于纬书所讲的孔子,则不仅是王,而且是神。如春秋纬 《演孔图》说,孔子是“絮帝”之子,身高十尺,腰大九围,坐如蹲龙, 立如牵牛,就之如昂,望之如斗。天生孔子,“必有所制,以显天心。 丘为木铎,制天下法。”在纬书中,儒学儒教化,而孔子则成了儒教 的神圣教主。①及至魏晋,玄学勃兴。玄学家把孔子还原为人,不 过,仍然认为孔子是超乎一般人之上的圣人。其所谓圣人,与一般 人有朴么区别呢?王弼(公元226一249年)的观点其有代表性。他认 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 ① 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4项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