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汉以后被中央集权制帝国确立为统治意识形态的原因之所在。 不过,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孔子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国的朦 陇意识,淹没在大量的“复札”说教之中,不易为人们觉察。尽管孔 子所设计的“为国以花”的治国方案也有所创新,但其政治学说表 现出的总的特点是相因多于变革,在时代的潮流中是趋于保守的。 二“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 孔子把“仁”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地所提出的社会道德理想 是:“天下归仁”。 “仁”,卜辞作“了二”。《说文》日:“仁,亲也,从人,从二。”《书》、 《诗》中的“仁”书,系指人的美德,如:“怀于有仁”(《商书·太甲 下》),“予仁若考”(《周书·金賺》),“询美且仁”(《诗·郑风》。 春秋时期,“仁”的内涵扩大了,特别是和“礼”建立了菜种联系,如: “勇而有礼,反之以仁”(《国语·周语中》),“言仁必及人”(《国语· 周语下》)“爱亲之谓仁”(《国语·晋语一》),等等。孔子的“仁学”即 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内容相当丰富。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仁”所包含的政治内涵。在孔子看 来,通过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克已),达到恢复周礼(复礼)的政治 目的,就是所谓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论语·八佾》)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仁”的观念和品 质,是不能贯彻礼乐的。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培养仁的道德自党, 要求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 渊》),即视听言动都必须符合“礼”的规范。对“礼”的态度是评价 一个人是否“仁”的根本标志。颜渊(公元前521一前490年)谨尊孔 子的教导,身居陋巷,箪食瓢饮,乐在其中,被认为是符合“礼”的行 为,孔子称赞他“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而管仲虽然 有“相框公,新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 7
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的巨大功劳,却因为“不知礼”,孔子只 说他“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可见,道德上的“仁”受政 治上的“礼”制约。 “仁者爱人”。这是时代精神在道德观上的体现。“言仁必及 人”是春秋末期出现观的一种新思潮。春秋时期,出现了奴隶解放的 潮流。解放了的奴隶由“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了获得人身自由的农 民,取得了“人”的资格,反映在思想家的观念上,就是“人”的发现。 《论语》里就有孔子关心人的例证:“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马厩失火,自然应该问及马,但孔子首先关心的是人而不 是马,与奴隶主阶级的传统观念迥然有别。孔子“受人”,是新时代 的一种美德。因此,当他的学生樊迟问仁时,孔子回答:“爱人”。这 同“言仁必及人”的时代思潮是一致的。樊迟(生卒年未详)是向孔 子请教过“学稼”的人物,他家大概经营农业,役使劳力,所以孔子 利用问仁的机会,有针对性地教育他要“爱人”。孔子所说的“人”, 当然是指一切人,其中也包括解放了的奴隶。孔子所谓“爱”,对劳 动者来说,就是宽惠。孔子说过:“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 货》),虽说“惠”是为了“使人”,但毕竞把劳动者当人看待。孔子把 “爱人”作为仁的一个内容,说明其仁学是顺应了当时奴隶制解放 的历史趋势的,其进步意义自不待言。 “孝弟为仁之本”这是行仁的具体途径。孔子所谓仁,含义宽 泛多变,几乎统摄恭、宽、信、敏、惠、敬、勇等一切道德观念。那么, 要“为仁”,从何处下手呢?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把孝弟作为行仁的基本功。众所周知,孝的观念 早就存在。孝,下辞作“”,意思是要“奉先思考”(《商书·太甲 中》)。周人以“孝”配“德”,认为“有孝有德”(《诗·大雅·卷阿》), 孝,德兼备的人,可以作为众人的表率。孔子继承了殷周关于“孝” 的观念,并且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把幸弟作为“仁”的重要内容。孔 8 4
子之所以把孝弟作为行仁之本,还是与他“为国以礼”的治国方案 有关。因为,家族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在宗法结构的社会制度下, 家族的作用尤其重要。孔子往往把“有国有家者”并提,这个“家”, 虽然特指大夫之家,但大夫之家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家族。而孝弟 则是维护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所谓孝弟,就是要求对父兄 “无违”,也就是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 语·为政》)。如果在家族内部人人都养成对父兄恭顺的性格,那 么,推广运用于国家社稷,便自然而然地事君如父、事长如兄,而不 至悖礼。孔子的学生有若(公元前518一?年)揭开了其中的秘密: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 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而》)既然孝弟有此妙用,自然要被视为“为仁之本”,成为封建道 德礼教的重要内容。 “为仁由已”。这是强调道德主其必液具备行仁的自觉性。孔 子认为,行仁只能靠自己,靠道德主体自身的自觉性。他说:“仁远 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面》)“仁”并不难达到,关键 在于内心有没有这种要求。内心有这种要求,并且努力践履,就可 以实现仁。可见,孔子是道德自律论者。在他看来,“仁”是个人道 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而“天下归仁”则是社会道德的最高理想。这 种社会道德理想,是通过一个个道德主体自觉地“克己复礼”而达 到的,这就是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 渊》) “杀身以成仁”。这是“仁”所要求的道德节操。如前所述,在孔 子那里,“仁”是与礼治密切相关的道德原则。春秋时期,“杀身以 成志,仁也”(《国语·晋语一二》)即为了实现某种崇高的理想,不惜 每牲个人的一切,乃至以身相殉,已被看作一种高尚的节操。孔子 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 9
公》),也是贯穿着这种精神的。“仁”作为一个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 境界,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崇高的气节和高尚的情操,有为正义事 业献身的精神。后来孟子又有“舍生取义”的说法。在我国长期的 古代社会里,确有不少仁人志土,受这种精神的薰陶,表现出高度 的爱国主义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总之,孔子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道德思想体 ·系一仁学。如果说,孔子的政治学说是以继承旧的“礼”为主,那 么,孔子的道德学说则是以创立新的“仁”为主。孔子的仁学汇集 了更多的时代精神,多所创新。这是孔子的因革观在道德学说上 表现出来的特点。 三 “述而不作”的文化观 孔子崇尚古代文明,他对于古代文化所采取的态度是:“述而 不作”。 ,家的传统观念是所谓“圣人”创作、“贤人”传述。《礼记· 崇礼》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朱熹 (公元1130一1200年)也说,“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 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论语集注》卷四)这个观念肇始于 孔子。孔子自己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 语·述而》)就是说,他喜爱古代文化,只阐述前人成说,而不创立 新说。这样说来,孔子岂不是一位泥古不化的文化复古主义者了 吗?这就有必要弄清孔子所谓“述而不作”的真实含义。 首先,孔子反对“不知而作”。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 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 述而》所谓“不知而作”,就是自己不懂却凭空妄作。值得注意的 是,孔子把“作”和“知”联系起来,以“知”为“作”的前提。在孔子看 来,多闻多见,属于“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所以是次一等的 10
知识。只有“生而知之”者才有资格“作”,而“学而知之”者至多只 能“述”。孔子自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因此,他把自己摆在所谓“述”的位置。这样,他也 就免除了“不知而作”的弊病。 其实,孔子并非只“述”不“作”,而是以“述”为“作”,寓“作”于 “述”。这可以从孔子删《诗》和修《春秋》得到验证。 先谈谢K诗》。司马迁(公元前145一前89年)说:“古代诗三千余 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 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 《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 六艺。”(《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肯定孔子选编诗歌,基本上是 可信的。孔子删《诗》的目的是为了“施于杭义”,重点在于“述殷、 周之盛”,其结果是达到了“礼乐自此可得预述”的预期目的的。孔 子选编诗歌,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就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日:‘思无邪”!”(《论语·为奶鞭妥思无邪”,包咸(公元前6一 65年)解作“归于正”何锓《抄,即符合“礼”。孔子大力 提倡诗教,引导人们迩泛事父,逐事君(《论语·阳货》),都要 按照“礼”的规范行惠凌教推符孔教,可算是孔子的.一大发 明。 再谈修《春秋》。孟子说:“世裹道徽,邪说暴行,臣弑其君者有 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 《春秋》既然是孔子有为而作,不可能不遵循一定的宗旨。这个宗 旨,即所调“《春秋》之义”,就是《庄子·关下篇》所说的“《春秋》以 道名分”。具体说来,就是通过所谓笔则笔,削则削”的“《春秋》笔 法”,一方面“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公羊传》闵公元 年),一一方而谴责“乱臣贼子”,达到维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目 的。《春秋》盛然是依据鲁国史料编纂而成,但孔子于其中贯彻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