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以礼”的治国方案 孔子以“礼”为治国之本,他所设计的治国方案是:“为厨以 礼”。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方案。 首先,孔子所谓礼,是指周礼。而周礼又是从夏、高之礼发展 而来的,他说:“般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般礼,所损益可 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周鉴于二 代,郁郁平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孔子承认“礼”既有相因 的一面,又有损益的一面。“礼”的主干即使“百世”也不会发生根 本性质的变化,其枝叶则可以随时增减。也就是说,礼的相因是主 要方面,损益是次要方面。他肯定礼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是 “可知”的。并且认为,周礼集中了夏、商二代之礼的全部优点,是礼 发展的极至,人们应该自觉地维护周礼。 但是,孔子所要维护的周礼,在春秋时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它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与以往不同。 据王国维考证,“礼”在卜辞中作“登”,“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 行礼以玉,故《说文》日:豐,行礼之器,其说古矣。”(《观堂林集》卷 六《释礼》)殷周鼎革,周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肯定了殷礼的作用, “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周书·君奭》)因此,周人一开始就 把殷礼用于祭祀:“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周书·洛诰》)“礼”被 周人奉为立国之本,其范围十分广泛,《礼记·经解》说,“朝觐之礼, 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 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 以明男女之别也。”概括地说,周礼包含社会政治制度的结构形式 和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两方面的内容。 春秋时期,虽说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礼”仍然普遍受 到重视。一部分人主张维护传统的周礼,他们以守旧的观点看待 2
周礼的作用,如晋叔向(羊舌肸,生卒年不详)说:“礼,王之大经 也。”(《左传》昭公十五年)“礼,政之舆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认为“礼”是维护王权政治的工具,并攻击郑子产(公孙侨,?一公元 前522年)铸刑书的革新措施是“弃礼”(《左传》昭公六年)。但是, 另一部分人却不再固守礼的传统观念,而开始对“礼”作出新的解 释和评价,比较明显的是区分“礼”和“仪”,如晋女叔齐(生卒年未 详)认为鲁昭公(公元前541一前510年在位)在外交礼节上善于应 酬,只不过是讲求“仪”罢了,根本算不上是“礼”。究竟什么是礼 呢?他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按这个标准 来衡量,鲁昭公在内政方面,弄得“公室四分,民食于他”(《左传》昭 公五年),显然与“礼”相去甚远。这说明,春秋时期人们更强调礼 的政治内容。春秋时期,某些政治改革家还打着“礼”的旗号,为推 行新政开路,如子产把铸刑书说成“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左 传》蹈公二十五年),完全符合“礼”的规定。这样,“礼”也就成了为 新政服务的工具。还有的政治家把“以礼为国”作为防止政权转移 的手段,如晏子(要,?一公元前500年)与齐景公(?-公元前490年, 前547一前490年在位)论政,强调“礼可以为国”是一条真理。当时 的齐国,由于公室“厚敛”、陈氏“厚施”,造成了政权由公室向陈氏 手中转移的趋势。他认为,这种局势,“唯礼可以已之”,即只有“礼” 才能改变政局发展的趋势。理由是:“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 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左传》昭公 二十六年)晏子劝导齐国国君实行开明政策,采取措施,加速政权 自身的封建化进程,以免被别人取代。这不失为一种顺应时代潮 流的进步思想。 上述关于“礼”的新观点,是春秋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在进步的 政治家思想中的反映。这种时代的新思潮,对于孔子有着不可忽 视的影饷。孔子“为国以礼”的治国方案,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 3
的,它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其次,孔子所谓国,除了指各分封的诸侯国,还指统一的中央 集权制王国。孔子把夏、商、周三代视为理想社会。他的最高政治 理想是建立西周那样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国。当然,这种王国 是由众多的诸侯国屏藩的。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它 包含着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的思想萌芽。 孔子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国的思想萌芽,表现在下 列几方面: 其一,提出实现国家统一的要求。孔子把春秋以前的整个历 史,划分为“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两个时期。他说:“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 出,盖十世希不失矣影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 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孔子所谓道,乃文武之道,其基本意义是要求“礼乐征伐”由最 高统治者决定。按照这个标准,夏、商、周(西周)三代是“礼乐征伐 自天子出”的“天下有道”的时期影而春秋则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的“天下无道”的时期。,“天下无道”时期又分为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自大夫出”和“陪臣执国命”三个阶段。政权愈是下移,局势愈 是混乱,社会愈是不安定,统一的局面就愈难出现。孔子不满意这 种状况,要求返回到“天下有道”的时期。形式上是“复旧”,骨子里 是要求实现国家的统一,包含着积极因素。历史当然不可能倒退, 但由分裂到统一,则是可以做到的。孔子不可能自党地认识这个新 的统一国家的性质根本不同于西周奴隶制。孔子在其所处的历史 时代,只能向后看,而不可能向前看。这个向前看的任务,只是到 了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祝,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年)等继起的儒 家与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李斯(?一公元前208年)等法
家学者才解诀了。孔子虽然投有解决这个任务,但他提示了这个任 务,本身就是一种贡献。 其二,关于实现统一的途径。孔子深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要实现统一并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成。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 主张分两步实现统一。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论语·雍也》)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孔子把春秋时期林立的大 小封国分为两类:一类是像齐那样的诸侯国,一类是像鲁那样的诸 侯国。这两类诸侯国的不同之处在于私有经济发展的快慢和土地 私有化程度的高低。虽然鲁国的私有经济发展没有齐国那样快, 封建化程度不像齐国那样高,但是,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 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私有经济也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且,奢 国也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的局面。既然 如此,孔子为什么要说:“齐一变,至于鲁”呢?这就涉及到“礼”的问 题。众所周知,鲁国是周公旦(生卒年未详)的封地,周礼保存得最 为完整,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在这方面,齐国与鲁国当然难 以相比。孔子曾批评过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一公元前645年)不 知礼,“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因此,孔子认为,像 齐那样的诸侯国,应当以鲁为榜样,向鲁看齐。这是“复礼”的第一 步,即所谓“齐一变,至于鲁”。而“复礼”的第二步,则是所谓“鲁一 变,至于道”。如前所说,“道”无非是指“礼乐征伐”由最高统治者 决定。孔子说过,“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 就是说,假如他在鲁国当政,他将首先建立起东方的周国,即实行 周礼。从这个意义上说,鲁国也有变革的任务,通过变革,达到“礼 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天下有道”局面。在这里,孔子要建立统一的 中央集权制王国的愿望,也是很明确的。孔子所主张的统一道路, 实质土是首先由诸侯国君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防止权力下移:再 出诸候共尊天子,自下而上归权于中央,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由 5
诸侯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对于当时的某些诸侯国来说,确实不失 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然而,要求诸侯自动归权于中央政府,而 又不触动分封制,则是根本行不通的。所以,孔子所设想的统一之 路,不免陷于空想。这也是孔子的学说在当时不受诸侯国欢迎的 主要原因,孔子本人也因此而四处碰壁。 其三,关于羧乱反正的措施。孔子为了实现“天下有道”的政 治目标,主张把“正名”作为挽救“礼崩乐坏”的政治危局、实现拨乱 反正的重要措施。《论语·子路》记载:“子路日:“卫君待子而为 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子之迂也! 凳其正?'子日:‘野哉由也1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 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 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 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荷而已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 顺影言不顺,则事不成”,就是要求概念明确,说话合乎逻辑。从思 维方式来说,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孔子把“正名”同“札乐”、“刑 罚”联系起来,表明“正名”具有一定的政治内容,也就是要求礼乐、 刑罚一出于正,“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合乎什么样的标准 才算是“正”呢?齐景公与孔子之间有一段问答,“齐景公问政于孔 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这位齐景公就是前述与晏子论“礼可以为国”的齐国国君,他对于 孔子的正名宗旨是理解的。孔子以“正名”拨乱反正,与其说是返 回到奴隶制的伦理等级秩序,不如说是用封建伦理等级秩序规范 人们的行为更合适。如果这个分析不错的话,那就不难看出,孔子 的正名思起,隐藏着建立新的封建统治秩序的要求。 从上述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政治思想中包含着建立统 一的中央集权制王国的要求,有其合理因素。这也正是孔子思想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