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的高度自觉性。以儒学为例,那种把儒学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 整体,主张简单地“整体抛弁”的观点,由于看不到儒学中有着丰富 的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料,或者忽略对儒学进行反思的必要性,因而 不可能、也不愿意提出在一定条件下自党觉地运用儒学中某些因素 抵御西方腐朽思想侵蚀的问题。推而广之,对待整个东方传统文 化也是如此。不管儒学与东方传统文化如何陈旧,只要其中有可 用来抵御和抑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因素,我们就不应拒绝加以利用。 尤其如果它是时代所提出的课题,就更需要加以正视,而不应尽力 回避。 假如我们不局限于政治伦理学说,而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新的 视角考寨儒学,那么,是现在我们面前的或许是另一种景象。儒学 在其创始人孔子(名丘,公元前551一前479年)那里,就已经具有理 性主义的萌芽。而在其后的演变与发展中,儒学更不乏科学精神。 且不说它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过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当然 也有阻碍其发展的一面),即使在具体科学,例如管理科学,包括行 政僧理、经济管理、教育管理等,也有相当的成就。这些具体的管理 科学经验知识,与现代科学不无相通之处。人类的知识、经验是有 某种共通性的。正是由于这种共通性,前人的知识、经验对后人往 往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前人的知识、经验往往是后人智慧的源 泉。我们只有站在祖先和西方巨人的肩上,才能创造出高于前人 和当代人的科技文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对 儒学与东方文化进行新的反思,必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改革者的睿 智,激发创造热情,同时,这也有助于更好地吸收西方文化,加速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公
目 录 代绪论儒学的反思与吸收西方文化……(1) 第一章篇学的创始与中国文化的传承…(1) 第一节孔子与原始儒学…(1) 一“为国以礼”的治国方案 二“天下归仁妙的道德理想………(7) 三“述而不准”的文化观… 第二节孔子一一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15) 一孔子儒家的圣人…44(15) 二孔子之道一中国君主制社会惹识形态的旗快…(20) 三六经-一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品…44…(24》 第二章锡学的缠变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上)… (29) 第一节董仲舒与两汉儒学………(29) 一儒学的经学化………4…。 (30) 二 儒学的宗教化aai… (37) 三儒学的政治化…… 4(43) 第二节柳宗元与儒学复兴… 一“及物行道”一一提示改造儒学的方向… (48) 二“统合儒释”一一寻求复兴儒学的道路…·(51) 三气…元论一儒学字宙论的阐发 第三章儒学的撞变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中)…(59) 第三节程朱与两宋新儒学………(59) y
一北宋新儒学的兴起4………0t…(59) 二洛学及其闽学化,……(68) 第四节许衡与元代新儒学…………《81) 一“行汉法”的政治主张… nwa(82) 二“宗程朱”的理学思想 三“育英才”的教育实践 ……(94 第四章福学的填变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下)…(98) 第五节王守仁与明代新儒学… 一明代新儒学的转折……………… (98) 二阳明心学的异军突起… (104) 第六节戴震与清代新儒学… (121) 清代新儒学的琦变……*…………… (121) 二乾嘉学术大师戴展 (125) 第七节“五四”的时代课题及其启示… (140) 第五章催学的特质与中国文化的精神……… (153) 第一节“内圣外王”的理想诉求 (153) 第二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164) 第三节儒学实即人学*… (170) 第六章儒学与朝鲜文化……… (178) 第一节朝鲜三国至高丽时期儒学的传播 (178) 第二节李朝朱子学的兴起… (I80) 第三节朝鲜的两种性理学说…… (183) 一李退溪的性理学说…… (184) 二李栗谷的性理学说……… (I91) 第四节韩元震的朱子学思想…… (199) 一心性之辨ttte (199 二人心道心之辨 (206) 三“中和”之辨 (209) 2
附录一李退溪与《朱子书节要》…(214) 附录二李退溪与《心经》… (231) 第七章儒学与日本文化…4…。 (243) 附录简论安藤昌益的《四书》批判……… (249) 结束语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定位… (263) 后记 (271)
第一章 儒学的创始与中国 文化的传承 儒学创自孔子(名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孔子是中国 上古数千年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孟子(名轲,约公元前372一前 289年)曾评价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 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 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孟子·万章 下》)古代奏乐,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金声玉 振”、“始终条理”表示奏乐的全过程。孟子以此象征孔子集往古圣 贤思想之大成,赞美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两千多年来,这 几乎成为旧时思想家对于孔子的定评。 第一节孔子与原始儒学 春秋末年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杰出代 表,孔子既是一个“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致力于 传播“文武之道”的人物,又是所谓以时剑作的“圣之时者”(《孟 子·万章下》)。有“述”有“作”,有“因”有“革”,既继承又创新,构 成了孔子特有的因革观。正是这种因革观,造成了孔子所创立的 儒学思想体系的内在矛盾。这里,仅从治国方案、道德理想和文化 观三个方面,概述一下孔子儒学思想的内容和特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