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矣;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帝是之。四十年,进士邹之 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 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正春求去,不许。顷之,言 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 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天启元年,起礼 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 正春再疏乞归。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数也。时 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 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注]①万寿节:皇帝诞辰日。②元良:太子的代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 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B.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 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日无流视/见者肃然 C.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 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D.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 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箴,古代以告诫规劝为主的一种文体,如箴铭,是古代常刻在器物或碑石上 用于规戒、褒赞的韵文。 B.薨就是死的意思,是诸侯以及王公大臣死时的专用字,也可以用于妃嫔和皇 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乡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考生以举人身份参加,一般在春天举行 又叫“春闱”或“礼闱”。 D.驰传,指驾传车急行;传车,古代驿站专用车。文中因为翁正春曾做过皇祖讲 官,皇帝“赐敕驰传”,礼遇有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翁正春忠诚正直,敢于诤谏。日食出现时他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万寿节上 向皇上提出八点劝告,这些直言均未被采纳。 B.翁正春深明国体,建言得当。他认为应该诏令福建抚臣阻止已归附倭人的琉 球中山王来朝入贡,这个建议得到皇帝认同 C.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在处理韩敬科场事件中遭人弹劾而请求去职, 皇帝虽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D.翁正春为人正派,不媚权贵。他因为抵触魏忠贤被朝廷降旨斥责,后又遭赵 胤昌借机中伤弹劾,他就再次上疏乞请回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之?”(5 分) (2)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便矣;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帝是之。四十年,进士邹之 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 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正春求去,不许。顷之,言 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 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天启元年,起礼 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 正春再疏乞归。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数也。时 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 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注] ①万寿节:皇帝诞辰日。②元良:太子的代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 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B.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 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C.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 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D.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 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箴,古代以告诫规劝为主的一种文体,如箴铭,是古代常刻在器物或碑石上 用于规戒、褒赞的韵文。 B.薨就是死的意思,是诸侯以及王公大臣死时的专用字,也可以用于妃嫔和皇 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乡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考生以举人身份参加,一般在春天举行, 又叫“春闱”或“礼闱”。 D.驰传,指驾传车急行;传车,古代驿站专用车。文中因为翁正春曾做过皇祖讲 官,皇帝“赐敕驰传”,礼遇有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翁正春忠诚正直,敢于诤谏。日食出现时他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万寿节上 向皇上提出八点劝告,这些直言均未被采纳。 B.翁正春深明国体,建言得当。他认为应该诏令福建抚臣阻止已归附倭人的琉 球中山王来朝入贡,这个建议得到皇帝认同。 C.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在处理韩敬科场事件中遭人弹劾而请求去职, 皇帝虽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D.翁正春为人正派,不媚权贵。他因为抵触魏忠贤被朝廷降旨斥责,后又遭赵 胤昌借机中伤弹劾,他就再次上疏乞请回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之?” (5 分) (2)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① 刘禹锡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②,频为佝偻欺。颖微囊未出,寒甚谷③难吹 濩落④唯心在,平生有己知。商歌⑤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免职而重归故地洛阳后所作。②蜘蛛集:古人认为蜘蛛聚集 寓示着喜事临门。③谷:指谷风,即东风。④濩落:沦落失意的样子。⑤商歌: 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注意,后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二句,以“远谪”对“初归”,远谪时的年轻人,归来时已变成了鬓 发苍苍的老人,反映诗人这些年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悲辛。 B.第三、四句,描写了故吏离去、门庭冷落与内室宁静、邀约老僧两个情景, 反映诗人因世情冷漠而心灰意冷,便借学禅问佛来寻求寄托。 C.第五句以“不见”写出诗人一直难遇好事的失意,第六句以“欺”字写出诗 人身形佝偻、行动不便的窘况,两句表现诗人的落魄、衰老 D.第七句反用毛遂自荐的典故,说自己才学疏浅、未能“脱颖而出”,这是自 卑、自责之语;第八句用难以吹走的严寒,暗示内心的悲凉。 E.全诗紧扣题目展开,先由“罢郡归洛阳”之事起笔,接着写自己归来后的真 实境况和切身感受以“寄友人”,于娓娓倾诉中贯注了真情 15.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蜩与学鸠起飞后只能“ 飞得不高时便落在地上,所以他们不解地诘问大鹏“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两 句,由对英雄的追慕转向对自身现实的嗟叹。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自己刻苦求学并自得其乐,所以无视物 质生活的贫乏, 第二部分(表达题共80分)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如果以破坏文物遗址为代价架桥造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就成了 空头支票,有关决策人员将愧对历史,愧对子孙。 ②这场比赛谁成为最后的优胜者?作为评委的他心照不宣,不肯透露一点信息, 让迫切想知道结果的我无可奈何。 ③处在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青年人不能有投机取巧、急于求成的心理、而 要一步一个脚印,以行远自迩的心态去奋斗。 ④小时候,家里十分贫困,他常常食不暇饱,只好饿着肚子上学去。但他的母亲 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继续念书。 ⑤在为老人提供经济赡养之后,子女更要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使他们能 够好好享受生活,拥有美好的桑榆晚景。 A.①④ B.②③ C.②⑤D.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① 刘禹锡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②,频为佝偻欺。颖微囊未出,寒甚谷③难吹。 濩落④唯心在,平生有己知。商歌⑤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免职而重归故地洛阳后所作。②蜘蛛集:古人认为蜘蛛聚集, 寓示着喜事临门。③谷:指谷风,即东风。④濩落:沦落失意的样子。⑤商歌: 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注意,后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第一、二句,以“远谪”对“初归”,远谪时的年轻人,归来时已变成了鬓 发苍苍的老人,反映诗人这些年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悲辛。 B.第三、四句,描写了故吏离去、门庭冷落与内室宁静、邀约老僧两个情景, 反映诗人因世情冷漠而心灰意冷,便借学禅问佛来寻求寄托。 C.第五句以“不见”写出诗人一直难遇好事的失意,第六句以“欺”字写出诗 人身形佝偻、行动不便的窘况,两句表现诗人的落魄、衰老。 D.第七句反用毛遂自荐的典故,说自己才学疏浅、未能“脱颖而出”,这是自 卑、自责之语;第八句用难以吹走的严寒,暗示内心的悲凉。 E.全诗紧扣题目展开,先由“罢郡归洛阳”之事起笔,接着写自己归来后的真 实境况和切身感受以“寄友人”,于娓娓倾诉中贯注了真情。 15.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蜩与学鸠起飞后只能“ ”, 飞得不高时便落在地上,所以他们不解地诘问大鹏“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 句,由对英雄的追慕转向对自身现实的嗟叹。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自己刻苦求学并自得其乐,所以无视物 质生活的贫乏,“ ”。 第二部分(表达题 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 分) ①如果以破坏文物遗址为代价架桥造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就成了 空头支票,有关决策人员将愧对历史,愧对子孙。 ②这场比赛谁成为最后的优胜者?作为评委的他心照不宣,不肯透露一点信息, 让迫切想知道结果的我无可奈何。 ③处在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青年人不能有投机取巧、急于求成的心理、而 要一步一个脚印,以行远自迩的心态去奋斗。 ④小时候,家里十分贫困,他常常食不暇饱,只好饿着肚子上学去。但他的母亲 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继续念书。 ⑤在为老人提供经济赡养之后,子女更要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使他们能 够好好享受生活,拥有美好的桑榆晚景。 A.①④ B.②③ C.②⑤ D.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