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学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超越“范式”之争? 王正毅 【内容提要】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直围绕着两既相 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领域展开研究:一个是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 研究,另一个是国际体系的研究。基于在这两领城中具体研究议题的设定和分析性 工具的使用,我们可以将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者们划分为“两代”:20世纪70- 80年代的学者为“第代”,其核心任务是为寻求解释政治和经济的关联性而进行“范 式”争论;而90年代以来的学者为“第二代”,其核心工作是通过使用分析性工具使问 题领城的核心概念和范畴具有可检验性。作者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国内政治和 国际经济相互作用以及国际体系这两个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和具体研究议题的变化进 行总结,力图回答如下两个相互关联的核心问题:一是基于“全球化”而设定具体研究 议题的“第二代”学者是如何逐渐超越围绕“美国霸权衰退”而设定具体研究议题的 “第代”学者的;二是分析性工具的引入如何使得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范 畴在具体的问题领域中具有可检验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政治经济学:利益:制度:偏好 【作者简介】王正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邮编:100871)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编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00(2010) 10-0004-18 ·本文是在作者《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第十章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4 C1994-201I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超越 范式 之争? * 王正毅 !内容提要∀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过去 40年的发展历程中, 一直围绕着两个既相 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领域展开研究: 一个是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 研究, 另一个是国际体系的研究。基于在这两个领域中具体研究议题的设定和分析性 工具的使用, 我们可以将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者们划分为 两代 : 20世纪 70- 80年代的学者为第一代 , 其核心任务是为寻求解释政治和经济的关联性而进行范 式 争论; 而 90年代以来的学者为 第二代 , 其核心工作是通过使用分析性工具使问 题领域的核心概念和范畴具有可检验性。作者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国内政治和 国际经济相互作用以及国际体系这两个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和具体研究议题的变化进 行总结, 力图回答如下两个相互关联的核心问题: 一是基于 全球化 而设定具体研究 议题的 第二代学者是如何逐渐超越围绕 美国霸权衰退 而设定具体研究议题的 第一代 学者的; 二是分析性工具的引入如何使得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范 畴在具体的问题领域中具有可检验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 全球化; 国际政治经济学; 利益; 制度; 偏好 !作者简介∀ 王正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北京 邮编: 100871) !中图分类号 ∀ D80 !文献编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 - 9500 ( 2010) 10- 0004- 18 * 本文是在作者#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第十章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 4% 国际政治经济学
生号经沂5女治2010年第10期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学一直围绕着两个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 领域展开研究:一个是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个是国际体系 的研究。①所不同的是,20世纪70-80年代“第一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主要是围绕 着“美国霸权衰退”及其对国际体系的影响这样的一般纲领来确定两个领域的具体研 究议题,而90年代以来的“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测立足于全球化来确定两个领 域的具体研究议题。②本文试图从研究路径的角度出发,对过去40年国际政治经济 学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国际体系这两个领域的核心概念 进行总结和分析。 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偏好与政策选择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关于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 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分析上,并因此形成四种具体的研 究路径:以体系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 径以及以行业间要素流动为中心的研究路径。③前两种研究路径主要是基于“国家是 单一的行为体”的假设来研究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这是20世纪70-80年代“第一 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所普遍采用的,并被90年代以来的“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学 者不断深化:而后两种研究路径则将国家这个“黑匣子”打开,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关 系来研究对外经济政策,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 们普遍推崇的研究路径。 (一)以体系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在“第一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中,无论是继承自由主义或现实主义学术传统,还 是继承马克思主义传统,以体系为中心(system centric approach)来研究国家的对外经 ①【美]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斯蒂芬·克拉斯纳编,秦亚青等译:《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 鸣》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5页。 ②关于“两代”的较早划分,读者可以参阅王正毅:《超越“吉尔平式”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载《国际政治研 究》.2006年第2期.第22-39页。最近.基欧汉根据研究议题将两代学者所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冠之为“旧 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新国际政治经济学”,详细论述,读者可以参阅Robert0.K eohane“The OH IPE and he New,Raiao of Intemational Political Econcmy Vol 16 Na 1.2009 pp 34-16 ③关于前三种路径富有总结性的经典文献当推G.Jhn Ikenbemy David A Lake and M ichaelM astand una Introductin Approaches Explaning Am eric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Inermtional Organiation, Vol42NaI1988pp1-14笔者在总结过程中与其有所不同的是,约翰·伊肯伯里(G.John Ikenbeny)小 戴维·莱克(David A.Lake)和迈克尔·马斯坦多诺(M ichael M astanduno)是以研究议题为核心进行总结的,而 笔者则是以研究路径的前提假设为核心进行研究的。 ·5 C1994-201I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
2010年第 10期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国际政治经济学一直围绕着两个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 领域展开研究: 一个是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一个是国际体系 的研究。& 所不同的是, 20世纪 70- 80年代 第一代 国际政治经济学者主要是围绕 着 美国霸权衰退 及其对国际体系的影响这样的一般纲领来确定两个领域的具体研 究议题, 而 90年代以来的 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则立足于全球化来确定两个领 域的具体研究议题。∋ 本文试图从研究路径的角度出发, 对过去 40年国际政治经济 学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国际体系这两个领域的核心概念 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 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 利益偏好与政策选择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过去 40年的发展历程中, 关于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 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分析上, 并因此形成四种具体的研 究路径: 以体系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 径以及以行业间要素流动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前两种研究路径主要是基于 国家是 单一的行为体的假设来研究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 这是 20 世纪 70- 80年代 第一 代 国际政治经济学者所普遍采用的, 并被 90年代以来的 第二代 国际政治经济学 者不断深化; 而后两种研究路径则将国家这个 黑匣子打开, 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关 系来研究对外经济政策, 这是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第二代 国际政治经济学者 们普遍推崇的研究路径。 (一 )以体系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在 第一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中, 无论是继承自由主义或现实主义学术传统, 还 是继承马克思主义传统, 以体系为中心 ( system centric approach)来研究国家的对外经 % 5% & ∋ ( [美 ]彼得% 卡赞斯坦、罗伯特% 基欧汉、斯蒂芬% 克拉斯纳编, 秦亚青等译: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 鸣∃,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年版, 第 5页。 关于 两代的较早划分, 读者可以参阅王正毅: #超越 吉尔平式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载#国际政治研 究∃, 2006年第 2期, 第 22 - 39页。最近, 基欧汉根据研究议题将两代学者所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冠之为 旧 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新国际政治经济学, 详细论述, 读者可以参阅 Rob ert O. K eohan e, Th e O ld IPE and the New, R eview of In ternationa l P olitical E conom y, Vo.l 16, No. 1, 2009, pp 34- 16。 关于前三种路径富有总结性的经典文献当推 G. John Ikenberry, David A. Lake, and M ichaelM astand uno, Introduction: Approaches to Exp lain ing Am erican Foreign E conom ic Policy, In terna tional Organiza tion, Vo.l 42, No. 1, 1988, pp 1- 14。笔者在总结过程中与其有所不同的是, 约翰% 伊肯伯里 ( G. John Ikenberry)、 戴维% 莱克 ( David A. Lake)和迈克尔% 马斯坦多诺 (M ichael M astanduno)是以研究议题为核心进行总结的, 而 笔者则是以研究路径的前提假设为核心进行研究的。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超越“范式”之争? 济政策是非常普遍的。不管他们在具体的主张上是如何的不同,但在强调国际体系或 世界体系的重要性上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研究路径主要有如下三个最为基本的假设: 第一,世界经济体系是有结构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不管世界经 济体系如何演变,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却是既定的,这种结构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中心 和边缘。至于哪些国家处于核心区,哪些国家处于边缘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经常 变化的。 第二,国家是单一行为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国家是有富裕和贫穷之分的。但在 回答为什么国家会有富裕和贫穷之分时,继承不同的学术传统的学者会做出不同的回 答:自由主义者认为,富国之所以为富国而穷国之所以为穷国,这是由比较优势决定 的:现实主义者则认为,这是由这些国家采取的不同的国家战略而导致的:而马克思主 义认为,这是由于富国和穷国之间的“不等价交换”而导致的。 第三,体系决定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选择。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对外经济政 策,是由该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决定的。一般而言,拥有比较优势的国 家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区,因而倡导自由贸易,而没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一般处于 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区,因而推行贸易保护或战略贸易。 (二)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以国家为中心来研究对外经济政策的研究路径,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 主导地位。尽管这种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起源于欧洲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斯· 韦伯(MrW山e),但在美国政治学界,将国家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并置于国际关系研 究中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试图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经济政 策的差异性,其代表人物有斯蒂芬·克拉斯纳(Stephen K rasner以西达·斯考切波 (Theda Skocpo、o①彼得·卡赞斯坦(Peter K atzensten)以及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p)等国家主义理论的倡导者。这种研究路径的关键是如何定义国家,对此,学者 们存在着很大分歧,因对国家定义的差异,学者们在分析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时侧重 点不同。这些分歧可以归为三类: 第一类将国家定义为一种组织结构或制度安排,其研究的重点是制度或组织惯 性。国家作为一种组织结构或制度安排,它是历史形成的,因而是不可逆的。这种组 织结构或制度安排一旦形成.就有某种制度惯性或组织惯性,这种惯性不会因为某个 D Theda Skocpol Brng ng he Suate Bac h Stmatges ofAnalys is n Current Researh,"n Peer Evans Di etrih Rueschem eyer andTheda Skocpol eds.Bringing he Sate Back In Cabrilge Cabrilge University Press 1985Pp3-43. 6 C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
济政策是非常普遍的。不管他们在具体的主张上是如何的不同, 但在强调国际体系或 世界体系的重要性上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研究路径主要有如下三个最为基本的假设: 第一, 世界经济体系是有结构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在历史中形成的, 不管世界经 济体系如何演变, 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却是既定的, 这种结构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中心 和边缘。至于哪些国家处于核心区, 哪些国家处于边缘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经常 变化的。 第二, 国家是单一行为体,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 国家是有富裕和贫穷之分的。但在 回答为什么国家会有富裕和贫穷之分时, 继承不同的学术传统的学者会做出不同的回 答: 自由主义者认为, 富国之所以为富国而穷国之所以为穷国, 这是由比较优势决定 的; 现实主义者则认为, 这是由这些国家采取的不同的国家战略而导致的; 而马克思主 义认为, 这是由于富国和穷国之间的 不等价交换而导致的。 第三, 体系决定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选择。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对外经济政 策, 是由该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决定的。一般而言, 拥有比较优势的国 家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区, 因而倡导自由贸易, 而没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一般处于 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区, 因而推行贸易保护或战略贸易。 (二 )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以国家为中心来研究对外经济政策的研究路径,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 主导地位。尽管这种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起源于欧洲社会科学, 特别是马克斯% 韦伯 (M ax W eber), 但在美国政治学界, 将国家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并置于国际关系研 究中主要始于 20世纪 80年代, 学者们试图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经济政 策的差异性, 其代表人物有斯蒂芬 % 克拉斯纳 ( Stephen K rasner)、西达 % 斯考切波 ( Theda Skocpo l)、& 彼得 % 卡赞斯坦 ( Peter K atzenstein)以及罗伯特 % 吉尔平 ( Robert G ilp in)等国家主义理论的倡导者。这种研究路径的关键是如何定义国家, 对此, 学者 们存在着很大分歧, 因对国家定义的差异, 学者们在分析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时侧重 点不同。这些分歧可以归为三类: 第一类将国家定义为一种组织结构或制度安排, 其研究的重点是制度或组织惯 性。国家作为一种组织结构或制度安排, 它是历史形成的, 因而是不可逆的。这种组 织结构或制度安排一旦形成, 就有某种制度惯性或组织惯性, 这种惯性不会因为某个 % 6%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超越范式之争? & Theda Skocpo,l Bring ing the S tate Back In: S trategies ofAnalysis in Curren tResearch, in Peter Evans, Di etrich Ru eschem eyer, and Th eda Skocpo,l eds. , B ring ing th e S ta te Back In, C amb ridge: C amb ridge Un iversity Press, 1985, pp. 3- 43.
生号经沂5女治2010年第10期 个体或某种观念而产生大的转折。这种制度惯性或组织惯性会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 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的形成,必须首先研究国家作 为一种组织或制度的特点。 第二类将国家看做是一个行为体,其研究的重点是政治家或行政官员的偏好。这 种研究路径有一个最为基本的假设,这就是在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的决策过程 中,也许存在着许多参与者,但相对于其他参与者,唯有政治家和行政官员能够将国家 利益而不是某种“特殊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目标。因此,如果将对外经济政策作为 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就应当首先研究政治家或行政官员在对外经济 决策过程中的偏好。 第三类将国家看做是一种由官员和制度组成的国内政治结构,其研究的重点是国 家的制度特性如何影响对外经济决策的过程以及官员执行政策的能力。这种研究路 径的基本假设是:民族国家并不总是相同的.即使同为民主国家,各国的国内政治结构 也是不同的,这种结构的不同一方面是由于国家赖以产生的社会不同。另外一方面是 由于国家和社会的紧密关系不同。这种国内政治结构的不同使得国家在对外经济政 策决策过程中,无论是作为一种制度还是作为一个行为体,所扮演的角色很不相同,有 的国家扮演着“强”角色,有的国家扮演着“弱”角色,而“强”国与“弱”国所制定的对 外经济政策是完全不同的。 (三)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与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侧重研究官僚政治结构对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影 响所不同的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还出现了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径,这种研究 路径主要偏重于不同的利益群体是如何通过相互竞争或联盟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 经济政策。这种研究路径最早始于EE沙特施奈德(EE.Schattschne iler)于1935年 出版的敏治、压力与关税Politics Pressure and the Tari曲,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 断被提及的著作主要是彼得·古雷维奇(Peter Gourevitch)于1986年出版的《艰难时 期的政治:对国际经济危机反应的比较研究》。①这种研究路径主要有如下两个最为 基本的假设: 第一,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国家利益实际上反映了国内不同政治集团以及社会 力量的利益,因此,社会在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家的对外 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制度本身并非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民 主国家,我们既不能设想政府官员的利益偏好是一致的,也不能假设制度本身是脱离 1 Peter Gourevitch Politics in Hard Tines Comparatire Responses Inemational Econan ic Crises 1986 ·7 C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
2010年第 10期 个体或某种观念而产生大的转折。这种制度惯性或组织惯性会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 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 研究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的形成, 必须首先研究国家作 为一种组织或制度的特点。 第二类将国家看做是一个行为体, 其研究的重点是政治家或行政官员的偏好。这 种研究路径有一个最为基本的假设, 这就是在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的决策过程 中, 也许存在着许多参与者, 但相对于其他参与者, 唯有政治家和行政官员能够将国家 利益而不是某种 特殊利益 作为优先考虑的目标。因此, 如果将对外经济政策作为 一个国家的 国家利益 的组成部分, 就应当首先研究政治家或行政官员在对外经济 决策过程中的偏好。 第三类将国家看做是一种由官员和制度组成的国内政治结构, 其研究的重点是国 家的制度特性如何影响对外经济决策的过程以及官员执行政策的能力。这种研究路 径的基本假设是: 民族国家并不总是相同的, 即使同为民主国家, 各国的国内政治结构 也是不同的, 这种结构的不同一方面是由于国家赖以产生的社会不同, 另外一方面是 由于国家和社会的紧密关系不同。这种国内政治结构的不同使得国家在对外经济政 策决策过程中, 无论是作为一种制度还是作为一个行为体, 所扮演的角色很不相同, 有 的国家扮演着强 角色, 有的国家扮演着 弱 角色, 而 强 国与 弱国所制定的对 外经济政策是完全不同的。 (三 )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与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侧重研究官僚政治结构对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影 响所不同的是, 在 20世纪 70- 80年代还出现了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这种研究 路径主要偏重于不同的利益群体是如何通过相互竞争或联盟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 经济政策。这种研究路径最早始于 E. E. 沙特施奈德 ( E. E. Schattschne ider)于 1935年 出版的 #政治、压力与关税 ∃( Po litics, Pressure and the Tariff),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不 断被提及的著作主要是彼得% 古雷维奇 ( Peter Gourevitch)于 1986年出版的#艰难时 期的政治: 对国际经济危机反应的比较研究∃。& 这种研究路径主要有如下两个最为 基本的假设: 第一, 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 国家利益实际上反映了国内不同政治集团以及社会 力量的利益, 因此, 社会在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家的对外 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 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制度本身并非起决定性作用, 特别是在民 主国家, 我们既不能设想政府官员的利益偏好是一致的, 也不能假设制度本身是脱离 % 7% & Peter Gou revitch, P olitics in H ard T im es: Comparative R esponses to In terna tional E conom ic Crises, 1986.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超越“范式”之争? 社会力量的,因为选举本身就表明政府或制度的偏好受制于社会力量。 第二,对外经济政策是社会中不同的政治集团以及社会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社 会不是铁板一块,社会是由不同的政治集团(比如政党)以及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如 工业协会、劳工组织、消费者协会等)组成的。在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制定过程 中,这些利益不同的政治集团以及社会群体总是通过竞争或联盟努力将自己的利益反 映在对外经济政策之中。 (四)以行业间生产要素流动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无论是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还是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径,在某种意义上 都是考察一种相对静态的对外经济政策,因为它们都假设国内的利益集团(阶级联盟 和行业联盟)是既定的,因而也是稳定的。但这两种研究路径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在 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阶级联盟,而有时又会出现行业联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 以行业间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流动为中心,研究生产要素在同一国家的不 同历史时期以及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行业之间的流动对阶级分化的影响程度,由 此出现了以行业间要素流动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从而将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对外贸易政 策方面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种研究路径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两位:一位是罗纳 德·罗戈夫斯基(Ronald Rogow sk,其代表作是《嘀业和联盟:贸易如何影响国内政 治结盟》①另一位是迈克尔·希斯考克斯(M ichael J H iscox),其代表作是《国际贸易 与政治冲突:贸易、联盟与要素流动程度》。②这种研究路径主要基于如下三个基本假 设: 第一,政治联盟在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贸易会导致社会分化, 从而引发国内政治冲突。在贸易政治的研究中,一般将贸易引发的社会分化分为两 类:一类是基于行业的社会分化,这类研究明确地假设以行业为基础的政治联盟,关注 行业集团(又称“特殊利益集团”)与劳工组织在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冲突,其代表 人物是前面提及的古雷维奇教授,③这种基于行业的社会分化对于对外贸易政策的影 响被引用的经典证据是1930年美国国会在行业集团游说下通过的《斯穆特-霍利关 税法案》另一类是基于阶级的社会分化,这类研究明确地假设以阶级为基础的联盟, 1 RonaH Rogow ski Commerce and Coalitions H ae Trode Affects Domestic Politiml A ligrm ets 1989 2 M chael I H iscox InternationalTrade and Politionl Corflict Commerce Coalitions and Mobility,Prnce tor Princebn U niversity P ress 2001. 3 Peter Gourevitch Politics in H ard Tines Co parative Reponses to inkmational Eonon ic Crises.Ithaca and London Comell Uniersity Pnss 1986 ·8 C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
社会力量的, 因为选举本身就表明政府或制度的偏好受制于社会力量。 第二, 对外经济政策是社会中不同的政治集团以及社会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社 会不是铁板一块, 社会是由不同的政治集团 (比如政党 )以及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 (如 工业协会、劳工组织、消费者协会等 )组成的。在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制定过程 中, 这些利益不同的政治集团以及社会群体总是通过竞争或联盟努力将自己的利益反 映在对外经济政策之中。 (四 )以行业间生产要素流动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无论是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还是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在某种意义上 都是考察一种相对静态的对外经济政策, 因为它们都假设国内的利益集团 (阶级联盟 和行业联盟 )是既定的, 因而也是稳定的。但这两种研究路径都无法解释, 为什么在 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阶级联盟, 而有时又会出现行业联盟。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第二代 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他们 以行业间生产要素 (土地、劳动力和资本 )流动为中心, 研究生产要素在同一国家的不 同历史时期以及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行业之间的流动对阶级分化的影响程度, 由 此出现了以行业间要素流动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从而将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对外贸易政 策方面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种研究路径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两位: 一位是罗纳 德 % 罗戈夫斯基 ( Ronald Rogow sk i), 其代表作是 #商业和联盟: 贸易如何影响国内政 治结盟 ∃; & 另一位是迈克尔% 希斯考克斯 (M ichae l J. H iscox), 其代表作是 #国际贸易 与政治冲突: 贸易、联盟与要素流动程度∃。∋ 这种研究路径主要基于如下三个基本假 设: 第一, 政治联盟在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贸易会导致社会分化, 从而引发国内政治冲突。在贸易政治的研究中, 一般将贸易引发的社会分化分为两 类: 一类是基于行业的社会分化, 这类研究明确地假设以行业为基础的政治联盟, 关注 行业集团 (又称 特殊利益集团 )与劳工组织在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冲突, 其代表 人物是前面提及的古雷维奇教授, ( 这种基于行业的社会分化对于对外贸易政策的影 响被引用的经典证据是 1930年美国国会在行业集团游说下通过的#斯穆特 - 霍利关 税法案 ∃; 另一类是基于阶级的社会分化, 这类研究明确地假设以阶级为基础的联盟, % 8%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超越范式之争? & ∋ ( Rona ld Rogow sk,i Comm erce and C oa litions: H ow Trad e Affects Dom estic P olitica l A lignm en ts, 1989. M ichael J. H iscox, In ternationa l T rade and P olitica l Conflict: Comm erce, C oalitions and M obility, Prince ton: Prin ceton U n iversity P ress, 2001. Peter Gou revitch, P olitics in H ard Tim es: Com pa rative Respon ses to in terna tional E con om ic Crises,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 n iversity P ress,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