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 国际论坛 May,2009 第11卷第3期 International Forum Vol.11 No.3 理论探讨 大国政治与技术进步 黄琪轩 [摘要]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研究者往往关注技术如何塑造了世界政治。而本文主要关注 国际政治的变迁如何促进了重大技术的变迁。当世界政治出现权力转移的时候,领导国与挑战国的威胁感知会上升。在威胁感知的 驱动下,双方会大幅度扩展技术进步的政府规模,即增加政府对研发的资助和高新技术的采购。此时,政府对技术的精度要求比较 高,对研发的资助也比较集中,也更容易突破以往的技术瓶颈。因此,领导国与挑战国双方的权力转移极大地推动了重大技术变革。 [关键词]大国;权力转移,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政府规模 1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55(2009)03-005963 出现;两个超级大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冷战结束 一、技术对世界政治的塑造 后,学界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新兴技术领域。他们开 始关注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可能引发的政治后 技术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不少学 果,尤其是国际政治后果。6) 者指出:一些关键性的技术变迁加速了西欧中世纪的 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的研究大都关注技术如何塑造 变革,使西欧步入了近代社会。历史上重大技术发明 了世界政治。但是探讨国际政治对技术进步影响的研究 的出现,促使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终结,也促成了现代民 却很少见,而这恰恰是研究者需要关注的。本文试图 族国家体系的建立。有研究就指出,长矛、枪支以及帆 展示,大国的权力转移如何影响了大国技术变迁。 船的出现改变了旧有的国际体系。报纸的出现也促成 了民族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当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发 二、权力转移催生重大技术变迁 展。)到了19世纪,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开始向全世界 扩展,而这一进程与汽船、铁路、电报等技术的出现密 国际关系的权力转移理论(power transition theo 不可分。世界开始工业化以后,战争也开始工业化; y)认为:在世界政治有挑战国崛起,对领导国构成挑 “知识性国家”(knowledgeable state))出现,战争成了 战的时期,是国际政治最危险、最不稳定的时期。)在 技术的竞技场。从某种程度上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这一时期,领导国与挑战国往往容易爆发战争。吉尔 化学家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物理学家的战争。 平就指出:“一个国家如果面临自身权力的衰落,最具 二战以后,技术变迁的速度加快,给世界政治带来 吸引力的选择就是消除这个问题的根源。领导国通过 了更加深刻的影响。核武器的出现有力地改变了原有 发动预防性战争(preventive war),可以摧毁或者削弱 的国际关系体系。美苏之间的竞争,以“冷战”的形式 正在崛起的挑战者。”) 本项研究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计划的资助。感谢北京大学的傅军教授、朱天飚副教授和路风教授;感 谢康奈尔大学卡赞斯坦(Peter Katzenstein)教授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斯蒂格利茨教授(oseph Stiglitz)。此外还要感谢北京大 学的宋磊副教授、刘骥博士苏莉博士、叶静博士,南开大学的刘丰博士、陈小鼎博士、刘兴华博士、刘伟伟博士,香港大学的陈 慧荣博士。 ·59·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09 年 5 月 第 11 卷 第 3 期 国际论坛 International Forum May ,2009 Vol. 11 No. 3 理论探讨 大国政治与技术进步3 黄琪轩 [摘要] 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 ,研究者往往关注技术如何塑造了世界政治。而本文主要关注 国际政治的变迁如何促进了重大技术的变迁。当世界政治出现权力转移的时候 ,领导国与挑战国的威胁感知会上升。在威胁感知的 驱动下 ,双方会大幅度扩展技术进步的政府规模 ,即增加政府对研发的资助和高新技术的采购。此时 ,政府对技术的精度要求比较 高 ,对研发的资助也比较集中 ,也更容易突破以往的技术瓶颈。因此 ,领导国与挑战国双方的权力转移极大地推动了重大技术变革。 [关键词] 大国 ;权力转移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政府规模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1755 (2009) 0320059263 一、技术对世界政治的塑造 技术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不少学 者指出 :一些关键性的技术变迁加速了西欧中世纪的 变革 ,使西欧步入了近代社会。历史上重大技术发明 的出现 ,促使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终结 ,也促成了现代民 族国家体系的建立。有研究就指出 ,长矛、枪支以及帆 船的出现改变了旧有的国际体系。报纸的出现也促成 了民族主义的兴起 , 促进了当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发 展。〔1〕到了 19 世纪 ,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开始向全世界 扩展 ,而这一进程与汽船、铁路、电报等技术的出现密 不可分。〔2〕世界开始工业化以后 ,战争也开始工业化; “知识性国家”( knowledgeable state) 〔3〕出现 ,战争成了 技术的竞技场。从某种程度上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化学家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物理学家的战争。 二战以后 ,技术变迁的速度加快 ,给世界政治带来 了更加深刻的影响。核武器的出现有力地改变了原有 的国际关系体系。〔4〕美苏之间的竞争 ,以“冷战”的形式 出现;两个超级大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5〕冷战结束 后 ,学界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新兴技术领域。他们开 始关注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可能引发的政治后 果 ,尤其是国际政治后果。〔6〕 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的研究大都关注技术如何塑造 了世界政治。但是探讨国际政治对技术进步影响的研究 却很少见 , 〔7〕而这恰恰是研究者需要关注的。本文试图 展示,大国的权力转移如何影响了大国技术变迁。 二、权力转移催生重大技术变迁 国际关系的权力转移理论 (p ower transition t heo2 ry) 认为 :在世界政治有挑战国崛起 ,对领导国构成挑 战的时期 ,是国际政治最危险、最不稳定的时期。〔8〕在 这一时期 ,领导国与挑战国往往容易爆发战争。吉尔 平就指出“: 一个国家如果面临自身权力的衰落 ,最具 吸引力的选择就是消除这个问题的根源。领导国通过 发动预防性战争 (p reventive war) ,可以摧毁或者削弱 正在崛起的挑战者。”〔9〕 ·59 · 3 本项研究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计划的资助。感谢北京大学的傅军教授、朱天飚副教授和路风教授 ;感 谢康奈尔大学卡赞斯坦(Peter Katzenstein) 教授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斯蒂格利茨教授(Joseph Stiglitz) 。此外还要感谢北京大 学的宋磊副教授、刘骥博士、苏莉博士、叶静博士 ,南开大学的刘丰博士、陈小鼎博士、刘兴华博士、刘伟伟博士 ,香港大学的陈 慧荣博士
大国政治与技术进步 国际关系史上,领导国的衰落和大国之间的权力 政府采购为新技术提供市场。此时,政府的优势就显 转移的确诱发了一些战争。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现出来了。政府掌控的资源是任何其它经济体都难以 并非所有的权力转移都伴随战争的发生。世界上也存 望其项背的。因此,重大的技术变迁往往需要政府提供 在和平实现权力转移的例子。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 巨额的资金以克服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风险。 霸权就是最广为人知的案例。0)据统计,在1816年到 那么,在什么时候,政府有意愿大规模投资、采购 1975年近150年间,国际社会发生了17次权力转移, 新技术?正如兰德斯所说,人们惟一不太考虑节约成 而引发战争的仅有8次。因此我们可以说,权力转移 本的领域是兵器制造领域:人们很少在用于杀人的工 既非战争爆发的充分条件,也非爆发战争的必要条件。 具上计较价钱。在大国权力转移时期,世界政治中的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二战后,大国都是核武器的制 领导国和挑战国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对技术价格的敏 造者或潜在制造者。因此,大国解决冲突的方式往往 感度较低,对技术资助与采购的意愿也较强。因此,在 不是依靠战争,而是寻找其它解决办法。大国之间没 国际政治的权力转移时期,领导国与挑战国政府往往 有预防性战争(preventive war),并不意味着没有预防 大幅度扩展对技术的资助与采购。 性的动机(preventive motivation)和预防性的行动 我们看到,冷战期间,美国五角大楼的决策主导了 (preventive action)。z)大国需要寻找其它途径来保障 美国电子工业的进程。在1959年,超过85%的电子产 自身安全。技术进步就成了一项重要的选择,大国之 品研发是由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6)从表一我们可以 间的竞争开始从战场转向实验室。 看到,美国第一代计算机,几乎无一例外是由美国政府 在权力转移时期,国家之所以要加大对技术的干 部门,尤其是美国军方资助: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受 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军事技术的特性。国家之间开 益于军方所资助的半导体和晶体管的研究。7) 发军事技术有先有后。这意味着先开发新技术的国家 政府不仅作为资助者出现,政府还作为采购者出 有明显的先行者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尤其是 现。这是由于早期高科技产品造价过高,普通消费者 军事上的优势。一项新的技术突破可以迅速改变两国 往往难以承受,这就需要其它客户。在20世纪30年 之间的进攻防御平衡。因此,挑战国与领导国都具 代,一台机械计数器需要1200美金,相当于当时几辆 有相当强烈的意愿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投入。政府不仅 家用汽车的价格。)而正是政府大量的采购,为技术的 以研发的资助者(funding provider)的身份出现;同时, 改良做了贡献。在50年代,晶体管也极为昂贵,如果没 政府也加大了对高科技产品的采购(procurement).,以 采购者的身份出现。政府对技术的资助与采购就是技 有大量的政府采购,很难想象这个产业后续的发展。 术进步的政府规模(state extent of technological ad- 表一 第一代美国的计算机及其资助者 预计每台成 vance)。 项目名称 开始 资金来源 本(千美元) 时间 国际政治的权力转移时期,往往是国际竞争最激 ENIAC 750 烈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国家在威胁感知的推动下,大 陆军 1945 幅度地扩展技术进步的政府规模,从而推动了重大的 哈佛马克二代 840 海军 1947 技术变迁。那么,我们或许要问:为什么技术进步的政 Eckert-Mauchly 278 空军 1949 BINAC 府规模比市场力量更容易带来重大的技术变迁? 哈佛马克三代 1160 海军 1949 三、政府对技术的资助与采购 NBS过渡性计算机 188 空军 1950 (SEAC) ERA 1101 (Atlas 技术进步需要依靠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除了普 500 海军以及NSA 1950 代) 通市场消费者以外,政府对技术的资助与采购构成了 Eckert-Mauchly UNI- 陆军通过统计 400-500 1951 一个重要的技术市场。事实上,政府资助的研发往往 VAC 局:空军 走向两个最主要的领域,即基础科学和军事技术。) MIT旋风计算机 4000-5000 海军,空军 1951 由于研发新技术面临巨大不确定性,4有着巨大 陆军,海军 普林斯顿IAS计算机 650 1951 的风险。因此,大规模的研发活动往往需要政府投资 RCA:AEC 来克服风险。同时,由于新产品往往定价过高,也需要 加州大学CALDIC 95 海军 1951 。60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际关系史上 ,领导国的衰落和大国之间的权力 转移的确诱发了一些战争。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 并非所有的权力转移都伴随战争的发生。世界上也存 在和平实现权力转移的例子。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 霸权就是最广为人知的案例。〔10〕据统计 ,在 1816 年到 1975 年近 150 年间 ,国际社会发生了 17 次权力转移 , 而引发战争的仅有 8 次。〔11〕因此我们可以说 ,权力转移 既非战争爆发的充分条件 ,也非爆发战争的必要条件。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二战后 ,大国都是核武器的制 造者或潜在制造者。因此 ,大国解决冲突的方式往往 不是依靠战争 ,而是寻找其它解决办法。大国之间没 有预防性战争 (p reventive war) ,并不意味着没有预防 性的动机 ( p reventive motivation ) 和预防性的行动 (p reventive action) 。〔12〕大国需要寻找其它途径来保障 自身安全。技术进步就成了一项重要的选择 ,大国之 间的竞争开始从战场转向实验室。 在权力转移时期 ,国家之所以要加大对技术的干 预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军事技术的特性。国家之间开 发军事技术有先有后。这意味着先开发新技术的国家 有明显的先行者优势 (first2mover advantage) ,尤其是 军事上的优势。一项新的技术突破可以迅速改变两国 之间的进攻 —防御平衡。因此 ,挑战国与领导国都具 有相当强烈的意愿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投入。政府不仅 以研发的资助者(f unding p rovider) 的身份出现;同时 , 政府也加大了对高科技产品的采购 (p rocurement) ,以 采购者的身份出现。政府对技术的资助与采购就是技 术进步的政府规模 (state extent of technological ad2 vance) 。 国际政治的权力转移时期 ,往往是国际竞争最激 烈的时期。而这一时期 ,国家在威胁感知的推动下 ,大 幅度地扩展技术进步的政府规模 ,从而推动了重大的 技术变迁。那么 ,我们或许要问 :为什么技术进步的政 府规模比市场力量更容易带来重大的技术变迁 ? 三、政府对技术的资助与采购 技术进步需要依靠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除了普 通市场消费者以外 ,政府对技术的资助与采购构成了 一个重要的技术市场。事实上 ,政府资助的研发往往 走向两个最主要的领域 ,即基础科学和军事技术。〔13〕 由于研发新技术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 〔14〕有着巨大 的风险。因此 ,大规模的研发活动往往需要政府投资 来克服风险。同时 ,由于新产品往往定价过高 ,也需要 政府采购为新技术提供市场。此时 ,政府的优势就显 现出来了。政府掌控的资源是任何其它经济体都难以 望其项背的。因此 ,重大的技术变迁往往需要政府提供 巨额的资金以克服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风险。 那么 ,在什么时候 ,政府有意愿大规模投资、采购 新技术 ? 正如兰德斯所说 ,人们惟一不太考虑节约成 本的领域是兵器制造领域; 人们很少在用于杀人的工 具上计较价钱。〔15〕在大国权力转移时期 ,世界政治中的 领导国和挑战国出于国家安全考虑 ,对技术价格的敏 感度较低 ,对技术资助与采购的意愿也较强。因此 ,在 国际政治的权力转移时期 ,领导国与挑战国政府往往 大幅度扩展对技术的资助与采购。 我们看到 ,冷战期间 ,美国五角大楼的决策主导了 美国电子工业的进程。在 1959 年 ,超过 85 %的电子产 品研发是由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16〕从表一我们可以 看到 ,美国第一代计算机 ,几乎无一例外是由美国政府 部门 ,尤其是美国军方资助;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受 益于军方所资助的半导体和晶体管的研究。〔17〕 政府不仅作为资助者出现 ,政府还作为采购者出 现。这是由于早期高科技产品造价过高 ,普通消费者 往往难以承受 ,这就需要其它客户。在 20 世纪 30 年 代 ,一台机械计数器需要 1200 美金 ,相当于当时几辆 家用汽车的价格。〔18〕而正是政府大量的采购 ,为技术的 改良做了贡献。在 50 年代 ,晶体管也极为昂贵 ,如果没 有大量的政府采购,很难想象这个产业后续的发展。 表一 第一代美国的计算机及其资助者 项目名称 预计 每台 成 本(千美元) 资金来源 开始 时间 ENIAC 750 陆军 1945 哈佛马克二代 840 海军 1947 Eckert2Mauchly BINAC 278 空军 1949 哈佛马克三代 1160 海军 1949 NBS 过渡性计算机 (S EAC) 188 空军 1950 ERA 1101 ( Atlas 一 代) 500 海军以及 NSA 1950 Eckert2Mauchly U NI2 VAC 4002500 陆 军 通 过 统 计 局;空军 1951 MIT 旋风计算机 400025000 海军 ,空军 1951 普林斯顿 IAS 计算机 650 陆 军 , 海 军; RCA ;AEC 1951 加州大学 CALDIC 95 海军 1951 ·60 · 大国政治与技术进步
《国际论坛》2009年第3期 项目名称 预计每台成 资金来源 开始 制造汽缸的加工误差“不超过六便士硬币的厚度(即 本(千美元) 时间 0.05英寸)”。4 哈佛马克四代计算机 空军 1951 安全的需要促使人们在技术改进上不断精益求 EDVAC 467 陆军 1952 精。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要求也促成了飞机的改良。 雷神飓风(RAY “在1914年,飞机的最高时速为126.5英里,在1920年 460 海军 1952 DAC) 则为188英里:在1914年,飞机在空中逗留最长时间 ORDVAC 600 陆军 1952 为24小时12分,在1920年则为24小时19分;在 NBS/UCLA和风计 海军空军 1914年,飞机最高飞行高度为25756英尺,在1920年 400 1952 算机(SWAC) 则为33113英尺:同时,飞机最远的直线飞行从646英 ERA后勤计算机 350-650 海军 1953 里增加到1940英里。我们看到,飞机在时速上增加了 ERA 1102 1400 空军 1953 61.5英里:在空中逗留时间增加7分钟:在飞行高度上 ERA 1103 895 海军以及NSA 1953 增加了7357英尺;在直线飞行距离上增加了1294英 BM海军条例研究 里。”为了实现这些微小的改进,英国花费了十亿英 2500 计算机 海军 1955 镑。s)没有当时德国的崛起,很难想象英国政府会有如 资料来源:Kenneth Flamm,( Creating the Computer: Govern" 此巨大的投入。 ment,Industry and High Technology,Washington,DC:Brookings 而二战后美国飞机改良的故事也如出一辙。美国 Institution Press,1988,p.76. 空军对飞机部件的加工要求是要做到极其精密。当事 者回忆说,“当时人们对精确性的狂热达到了极点。人 贝尔实验室附属工厂所生产的产品全都销往军 们要求技术必需达到极尽所能的精度,比当时的水平 队。)1952年,美国晶体管的生产厂家生产了9万个 要精确十倍乃至二十倍。任何设备,只要在精确性方 晶体管,军队几乎将它们全部买下。更重要的是,军队 面出了一点点差错,人们就会认为它不值得再去尝 对价格毫不计较。)而最早的计算机都是销往美国政 试。”s)而正是政府对精确性的要求,促进了技术往高 府部门,尤其是美国的国防部门和情报部门。美国软 端、精加工的方向发展。因为只有少数企业才能够承 件业的最大客户就是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尤其是美国 担精加工的科研和生产。因此,在国家安全的驱动下, 国防部。)而正是这样大范围的政府采购,极大地刺激 企业对技术精度的提高,极大提高了制造业的水平,为 了企业对高端技术的研发。)其它高端技术产业的情 突破技术瓶颈提供了基础。 况也大同小异,有研究就指出:美国的大规模生产 同时政府对研发的资助比较集中,又为突破技术 (mass production)航空业、核电行业、计算机产业、互 瓶颈带来了可能性。在1950年,超过90%的联邦研发 联网以及空间领域等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军事起 由美国国防部和原子能委员会(Atomic Energy Agen~ 源。3) cy)控制。这么集中的资源控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克服 技术瓶颈。当时,政府科研合同的总额高达10亿美 四、国家安全与技术瓶颈的突破 元,而10%的企业则获得了40%的研发经费。美国政 府对大学研发的资助也相当集中,最重要的科研合同 一般而言,在权力转移时期,政府技术与民用技术 往往都给那些最优秀的大学。19%的大学获得了三分 的不同在于:由于国家安全的需要,政府对技术的精度 之二的研发经费。根据保守估计,麻省理工的旋风计 要求很高。此外,政府投资和采购往往比较集中。因 算机项目和ERA计算机项目就占到了军方对计算机 此,在国家安全的驱动下,政府加大了对新技术的投资 研发资助的一半。这种集中资助的方式,有利于集中 与采购,使得人们突破技术瓶颈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资源,克服技术进步的瓶颈,带来重大的技术变迁。 我们都知道,军用技术要求枪炮的校准和瞄准具 有较高的精度,而正是由于对精度的要求,推动了高端 五、余论 制造业的发展。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基础就来源于维特 金森对大炮镗床的改进。而正是威尔金森(John Wil~ 以往的研究指出,技术进步会沿着一定的技术轨 kinson)能够加工具有一定精度的汽缸,才保证了瓦特 道行进,0)技术进步有着自身的周期。)而本项研究 ·6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项目名称 预计 每台 成 本(千美元) 资金来源 开始 时间 哈佛马克四代计算机 2 空军 1951 EDVAC 467 陆军 1952 雷 神 飓 风 ( RA Y2 DAC) 460 海军 1952 O RDVAC 600 陆军 1952 NBS / U CLA 和风计 算机(SWAC) 400 海军、空军 1952 ERA 后勤计算机 3502650 海军 1953 ERA 1102 1400 空军 1953 ERA 1103 895 海军以及 NSA 1953 IBM 海军条例研究 计算机 2500 海军 1955 资料来源 : Kenneth Flamm , Creating the Computer : Govern2 ment , Industry and High Technology , Washington , D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 1988 , p . 76. 贝尔实验室附属工厂所生产的产品全都销往军 队。〔19〕 1952 年 ,美国晶体管的生产厂家生产了 9 万个 晶体管 ,军队几乎将它们全部买下。更重要的是 ,军队 对价格毫不计较。〔20〕而最早的计算机都是销往美国政 府部门 ,尤其是美国的国防部门和情报部门。美国软 件业的最大客户就是美国联邦政府部门 ,尤其是美国 国防部。〔21〕而正是这样大范围的政府采购 ,极大地刺激 了企业对高端技术的研发。〔22〕其它高端技术产业的情 况也大同小异 , 有研究就指出 : 美国的大规模生产 (mass p roduction) 、航空业、核电行业、计算机产业、互 联网以及空间领域等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军事起 源。〔23〕 四、国家安全与技术瓶颈的突破 一般而言 ,在权力转移时期 ,政府技术与民用技术 的不同在于 :由于国家安全的需要 ,政府对技术的精度 要求很高。此外 ,政府投资和采购往往比较集中。因 此 ,在国家安全的驱动下 ,政府加大了对新技术的投资 与采购 ,使得人们突破技术瓶颈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我们都知道 ,军用技术要求枪炮的校准和瞄准具 有较高的精度 ,而正是由于对精度的要求 ,推动了高端 制造业的发展。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基础就来源于维特 金森对大炮镗床的改进。而正是威尔金森 (J ohn Wil2 ki nson) 能够加工具有一定精度的汽缸 ,才保证了瓦特 制造汽缸的加工误差“不超过六便士硬币的厚度 (即 0. 05英寸) ”。〔24〕 安全的需要促使人们在技术改进上不断精益求 精。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要求也促成了飞机的改良。 “在 1914 年 ,飞机的最高时速为 126. 5 英里 ,在 1920 年 则为 188 英里; 在 1914 年 ,飞机在空中逗留最长时间 为 24 小时 12 分 , 在 1920 年则为 24 小时 19 分; 在 1914 年 ,飞机最高飞行高度为 25756 英尺 ,在 1920 年 则为 33113 英尺;同时 ,飞机最远的直线飞行从 646 英 里增加到 1940 英里。我们看到 ,飞机在时速上增加了 61. 5 英里;在空中逗留时间增加 7 分钟;在飞行高度上 增加了 7357 英尺; 在直线飞行距离上增加了 1294 英 里。”为了实现这些微小的改进 , 英国花费了十亿英 镑。〔25〕没有当时德国的崛起 ,很难想象英国政府会有如 此巨大的投入。 而二战后美国飞机改良的故事也如出一辙。美国 空军对飞机部件的加工要求是要做到极其精密。当事 者回忆说“, 当时人们对精确性的狂热达到了极点。人 们要求技术必需达到极尽所能的精度 ,比当时的水平 要精确十倍乃至二十倍。任何设备 ,只要在精确性方 面出了一点点差错 , 人们就会认为它不值得再去尝 试。”〔26〕而正是政府对精确性的要求 ,促进了技术往高 端、精加工的方向发展。因为只有少数企业才能够承 担精加工的科研和生产。因此 ,在国家安全的驱动下 , 企业对技术精度的提高 ,极大提高了制造业的水平 ,为 突破技术瓶颈提供了基础。 同时政府对研发的资助比较集中 ,又为突破技术 瓶颈带来了可能性。在 1950 年 ,超过 90 %的联邦研发 由美国国防部和原子能委员会 (Atomic Energy Agen2 cy) 控制。〔27〕这么集中的资源控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克服 技术瓶颈。当时 , 政府科研合同的总额高达 10 亿美 元 ,而 10 %的企业则获得了 40 %的研发经费。美国政 府对大学研发的资助也相当集中 ,最重要的科研合同 往往都给那些最优秀的大学。19 %的大学获得了三分 之二的研发经费。〔28〕根据保守估计 ,麻省理工的旋风计 算机项目和 ERA 计算机项目就占到了军方对计算机 研发资助的一半。〔29〕这种集中资助的方式 ,有利于集中 资源 ,克服技术进步的瓶颈 ,带来重大的技术变迁。 五、余论 以往的研究指出 ,技术进步会沿着一定的技术轨 道行进 , 〔30〕技术进步有着自身的周期 。〔31〕而本项研究 ·61 · 《国际论坛》2009 年第 3 期
大国政治与技术进步 试图展示,重大技术变迁的周期受到国际政治变化的 Armed Force,and Society Since A.D.1000,Chicago:Uni- 影响。不少政治经济学家关注政治对经济周期的影 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Geoffrey Parker,The Mili- 响,2)而技术作为重要的经济要素,也受到国际政治的 tary Revolution: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 影响。尽管技术进步充满不确定性,但本文力图探寻 1500-1800,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技术进步中一些相对稳定的规律。 Carlo Cipolla,Guns,Sails and Empires:Technological Inno vation and the Early Phases of European Expansion,1400-1700, 当国际政治处于权力转移时期,出于安全考虑,领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65;Lucien Febvre and Hen- 导国与挑战国军用技术的比重会显著上升。当苏联作 ri Martin,The Coming of the Book:The Impact of Printing, 为挑战国的时期,美国大规模地投资军用电子技术和 1950-1800,London:Verso,1984;Ronard Deibert,Parch- 空间技术。同时,苏联不仅自主研发出了原子弹、氢 ment,Printing,and Hypermedia:Communication in World 弹,还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而在日本迅速崛 Order Transformation,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起的时候,日本军用技术的研发也开始显著上升。在 Press,I997.关于民族主义和印刷术,参见Benedict Ander- 1950年,日本的武器自主制造率为39.6%,到了1982 son,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and 年,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88.6%。)到了20世纪70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Verso,1991. 年代,日本开始发展国产战斗机。 )关于铁路以及蒸汽机对国际体系的改变,参见:Robert Gil- 同时,当一个大国迅速崛起的时候,领导国与挑战 pin,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p.56-59;Daniel Headrick, 国的技术自主性也会相应增强。一个明显的案例就是 Tools of Empires:Technology and European Imperialism in the 苏联研发的个人电脑。二战后,美国己经研究出了很 Nineteenth Centu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先进的个人电脑,这些个人电脑在很多非共产主义国 1981. 家的零售商店都可以买到。但是苏联却耗费了大量的 B)关于知识性国家,参见Maurice Pearton,The Knowledgeable 资源来制造具有自主技术的个人电脑,尽管苏式电脑 State:Diplomacy,War,and Technology Since 1830,London: 比当时美国的电脑技术落后了两代。)但是当时,苏联 Burnett Books,1982. 对技术自主性的强调没有丝毫减退。这笔经济账看起 4)关于核技术所引发的国际体系的变革,参见Bernard Brodie 来不划算,背后更多的是政治账。在日本迅速崛起的 ed.,The Absolute Weapon:Atomic Power and World Order, 时候,日本的技术政策也开始转型,从技术引进转向自 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1946;John H. 主研发。)这就是大国技术进步的政治逻辑。 Herz,"Rise and Demise of the Territorial State",World Pol- itis,1956,pp.473-93 因此,大国的权力转移往往催生重大的技术变迁。 6)关于冷战期间持续的和平,参见Lewis Gaddis,The Long 从历史上看,葡萄牙与西班牙的霸权竞争促成了航海 Peace Inquiri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New York: 技术革命和地理大发现:荷兰和英国的霸权竞争又极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大地推动了科学革命;法国和英国的争霸推动了第一 6)Ronard Deibert,Parchment,Printing,and Hypermedia: 次技术革命;德国与英国的霸权竞争又极大推动了第 Communication in World Order Transformation. 二次技术革命。6)二战后,电子革命的出现离不开美苏 口)早期对国际政治对技术影响的研究,描述性的研究居多。 权力转移的逻辑。 关于此类研究参见:William Ogburn ed..,Technology and 因此,技术进步背后,大国政治始终是一项不容忽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视的因素。比较概括性的结论可能是:国际竞争越激 1949;Victor Basiuk,Technology,World Politics,and Ameri- 烈,国家扩展技术进步政府规模的意愿越强,重大技术 can Polic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 变迁的可能性越大。而权力转移时期则是国际竞争最 Geoffrey Herrera,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Transfor- mation:The Railroad,the Atom Bomb,and the Politics of Tech- 激烈的时期。所以,在世界政治出现权力转移的时候, nological Change,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重大的技术变迁出现了。因此,世界上重大的技术变 Press,2006. 迁往往率先发生在世界政治的领导国与挑战国。从这 8)主要的权力转移理论的研究文献有Jacek Kugler and Douglas 个角度讲,技术是仆人,政治是主人。 Lemke,eds.,Parity and War:Evaluations and Extensions of The War Ledger,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注释] 1996,A.F.K.Organski and Jacek Kugler,The War (1)William McNeil,The Pursuit of Power Technology, Ledge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2·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试图展示 ,重大技术变迁的周期受到国际政治变化的 影响。不少政治经济学家关注政治对经济周期的影 响 , 〔32〕而技术作为重要的经济要素 ,也受到国际政治的 影响。尽管技术进步充满不确定性 ,但本文力图探寻 技术进步中一些相对稳定的规律。 当国际政治处于权力转移时期 ,出于安全考虑 ,领 导国与挑战国军用技术的比重会显著上升。当苏联作 为挑战国的时期 ,美国大规模地投资军用电子技术和 空间技术。同时 , 苏联不仅自主研发出了原子弹、氢 弹 ,还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而在日本迅速崛 起的时候 ,日本军用技术的研发也开始显著上升。在 1950 年 ,日本的武器自主制造率为 39. 6 % ,到了 1982 年 ,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 88 . 6 % 。〔33〕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 ,日本开始发展国产战斗机。 同时 ,当一个大国迅速崛起的时候 ,领导国与挑战 国的技术自主性也会相应增强。一个明显的案例就是 苏联研发的个人电脑。二战后 ,美国已经研究出了很 先进的个人电脑 ,这些个人电脑在很多非共产主义国 家的零售商店都可以买到。但是苏联却耗费了大量的 资源来制造具有自主技术的个人电脑 ,尽管苏式电脑 比当时美国的电脑技术落后了两代。〔34〕但是当时 ,苏联 对技术自主性的强调没有丝毫减退。这笔经济账看起 来不划算 ,背后更多的是政治账。在日本迅速崛起的 时候 ,日本的技术政策也开始转型 ,从技术引进转向自 主研发。〔35〕这就是大国技术进步的政治逻辑。 因此 ,大国的权力转移往往催生重大的技术变迁。 从历史上看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霸权竞争促成了航海 技术革命和地理大发现; 荷兰和英国的霸权竞争又极 大地推动了科学革命; 法国和英国的争霸推动了第一 次技术革命;德国与英国的霸权竞争又极大推动了第 二次技术革命。〔36〕二战后 ,电子革命的出现离不开美苏 权力转移的逻辑。 因此 ,技术进步背后 ,大国政治始终是一项不容忽 视的因素。比较概括性的结论可能是 :国际竞争越激 烈 ,国家扩展技术进步政府规模的意愿越强 ,重大技术 变迁的可能性越大。而权力转移时期则是国际竞争最 激烈的时期。所以 ,在世界政治出现权力转移的时候 , 重大的技术变迁出现了。因此 ,世界上重大的技术变 迁往往率先发生在世界政治的领导国与挑战国。从这 个角度讲 ,技术是仆人 ,政治是主人。 [注释] 〔1〕参见 William McNeil , The Pursuit of Power : Technology , Armed Force , and Society Since A. D. 1000 , Chicago : Uni2 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4 ; Geoff rey Parker , The Mili2 tary Revolution : 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 , 150021800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8 ; Carlo Cipolla , Guns , Sails and Empires : Technological Inno2 vation and the Early Phases of European Expansion , 140021700 , New York : Pantheon Books , 1965 ; L ucien Febvre and Hen2 ri Martin , The Coming of the Book : The Impact of Printing , 195021800 , London : Verso , 1984 ; Ronard Deibert , Parch2 ment , Printing , and Hypermedia : Communication in World Order Transformation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97. 关于民族主义和印刷术 ,参见 Benedict Ander2 son , 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 London : Verso , 1991。 〔2〕关于铁路以及蒸汽机对国际体系的改变 ,参见 : Robert Gil2 pin ,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 New York : Cam2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1 , pp . 56259 ; Daniel Headrick , Tools of Empires : Technology and European Imperi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New York : Oxf 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1. 〔3〕关于知识性国家 ,参见 Maurice Pearton , The Knowledgeable State : Diplomacy , War , and Technology Since 1830 , London : Burnett Books , 1982. 〔4〕关于核技术所引发的国际体系的变革 ,参见 Bernard Brodie ed. , The Absolute Weapon : Atomic Power and World Order , New York : Harcourt , Brace and Company , 1946 ; J ohn H. Herz ,“Rise and Demise of the Territorial State”, World Pol2 itics , 1956 , pp . 473293. 〔5〕关于冷战期间持续的和平 , 参见 Lewis Gaddis , The Long Peace : Inquiri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 New York : Oxf 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7. 〔6〕比如 Ronard Deibert , Parchment , Printing , and Hypermedia : Communication in World Order Transformation. 〔7〕早期对国际政治对技术影响的研究 ,描述性的研究居多。 关于此类研究参见 : William Ogburn ed. ,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49 ; Victor Basiuk , Technology , World Politics , and Ameri2 can Policy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77 ; 以 及 Geoff rey Herrera ,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Transfor2 mation : The Railroad , the Atom Bomb , and the Politics of Tech2 nological Change ,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2006. 〔8〕主要的权力转移理论的研究文献有Jacek Kugler and Douglas Lemke , eds. , Parity and War : Evaluations and Extensions of The War Ledger ,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1996 , 以及 A. F. K. Organski and Jacek Kugler , The War Ledger ,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0。 ·62 · 大国政治与技术进步
《国际论坛》2009年第3期 )Robert Gilpin,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p.160-16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191 2)关于国防相关的采购刺激企业基础研究的文献,参见Na (10)Steve Chan,"Exploring Puzzles In PowerTransition Theo than Rosenberg,"Why do firms do basic with their own ry:Implications for SinAmerican "Security Studies, money",Research Policy,Vol.19,1990,pp.165-174 Vol.13,2004,p.22 e3)V.W Ruttan,Is War Necessary for Eoonomic Growth?,New (1)Henk Houweling and Jan Siccama,"Power Transitions as a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Cause of War",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32, 24)William McNeil,The Pursuit of Power:Technology, 1988,p.101.参见其图8。 Armed Force,and Society Since A.D.1000. I2)参见Jack Levy,“Declining Power and the Preventive Moti- 5)【英卫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广 vation for War”,World Politics,Vol.40,1987,p.87.而谢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沃勒(Shweller)也指出动机的重要,他的研究区分了满足的 6)[美]戴维·诺布尔,《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M), 权力(satisfied power)和不满足的权力(dissatisfied power), 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参见Randall Schweller,“Bandwagoning for Profit:Bring- 8)同注6),第43页。 ing the Revisionist State Back In",International Security, 9)同注16),p,78. Vol.19,1994,p.88. B0)参见多西(Giovanni Dosi)教授关于技术轨道(Technologi~ (3)John Zysman,"US Power,Trade and Technology",Inter- cal Trajectories)与技术范式(Technological Paradigms)的论 national Affairs,Vol.67,1991,p.101. 述。Giovanni Dosi,“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 ú4)关于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参见Nathan Rosenberg,Per logical trajectories",Research Poicy,Vol.11,1982,pp. spective on Technolog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147-162. Press,1976;Richard Nelson and Sidney Winter,An Evolu 61)Christopher Freeman,Long Waves in the World Eoono tionary Theory of Eoonomic Change,Cambridge:Belknap Press my,Boston:Butterworths,1983.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B2)关于政治经济周期的研究,参见William Nordhaus,“The ú5)【美]大卫·兰德斯:《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M),谢怀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筑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54页。 Vol.42,1975;Edward Tufte,Political Control of the Econo (16)(19)Kenneth Flamm,Creating the Computer:Government, m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 Industry and High Technology.Washington DC:Brookings 33)Reinhard Drifte,Arms Production in Japan,Boulder Colo: Institution Press,1988,p.16. Westview Press,1986,pp.11-34. (17)27)David Mowery and Nathan Rosenberg,Paths of Innor 64)Seymour Goodman,"Soviet Computing and Technology vation:Technological Change in 20th Century America.New Transfer:An Overview",World Paitics,Vol.31,1979,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135. p.539. (18)20)Ernest Braun,Revolution in Miniature:The History and 65)参见Robert Gilpin,“Technological Strategies and National Impact of Semiconductor Electronics Reexplored in an Updated Purpose";Science,Vol.169,1970,pp.441-448 and Revise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6)参见Qixuan Huang,“Disparity of Power Growth,Devel- 1982,p.188,P.70. opmental Mode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Paper Presented e1)David Mowery and Nathan Rosenberg,Paths of Innovation: at the Manchester Advanced Workshop,Poverty,Develop-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20thr Century America.New York: ment and Globalization,2008,Manchester,United Kingdom 作者简介:黄琪轩,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6级博士生,北京大学与康奈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北京,100871) 收稿日期:200812-23 修改日期:200903-21 ·63·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9〕Robert Gilpin ,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1 , p . 191 〔10〕Steve Chan ,“Exploring Puzzles In Power2Transition Theo2 ry : Implications f or Sino2American ”, Security Studies , Vol. 13 , 2004 , p . 22. 〔11〕Henk Houweling and Jan Siccama ,“Power Transitions as a Cause of War ”,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 Vol. 32 , 1988 , p . 101. 参见其图 8。 〔12〕参见Jack Levy ,“Declining Power and the Preventive Moti2 vation f or War”, World Politics , Vol. 40 , 1987 , p . 87. 而谢 沃勒(Shweller) 也指出动机的重要 ,他的研究区分了满足的 权力(satisfied power) 和不满足的权力 ( dissatisfied power) , 参见 Randall Schweller ,“Bandwagoning f or Profit : Bring2 ing the Revisionist State Back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Vol. 19 , 1994 , p . 88. 〔13〕J ohn Zysman ,“US Power , Trade and Technology”, Inter2 national Affairs , Vol. 67 , 1991 , p . 101. 〔14〕关于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 ,参见 Nathan Rosenberg , Per2 spective on Technology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76 ; Richard Nelson and Sidney Winter , An Evolu2 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 Cambridge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82. 〔15〕[美]大卫 ·兰德斯《: 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M〕,谢怀 筑译 ,华夏出版社 , 2007 年版 , 第 254 页。 〔16〕〔19〕Kenneth Flamm , Creating the Computer : Government , Industry and High Technology. Washington D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 1988 , p . 16. 〔17〕〔27〕David Mowery and Nathan Rosenberg , Paths of Inno2 vation :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20th2Century America.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8 , p . 135. 〔18〕〔20〕Ernest Braun , Revolution in Miniature : The History and Impact of Semiconductor Electronics Re2explored in an Updated and Revised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2 , p . 188 , p . 70. 〔21〕David Mowery and Nathan Rosenberg , Paths of Innovation :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20th2Century America.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8 , pp . 1602161. 〔22〕关于国防相关的采购刺激企业基础研究的文献 ,参见 Na2 than Rosenberg , “Why do firms do basic with t heir own money”, Research Policy , Vol. 19 , 1990 , pp . 1652174。 〔23〕V. W Ruttan , Is War Necessary for Economic Growth ?, New York : Oxf 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6. 〔24〕参见 William McNeil , The Pursuit of Power : Technology , Armed Force , and Society Since A. D. 1000。 〔25〕[英]J ·D ·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 ,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205 页。 〔26〕[美] 戴维 ·诺布尔《, 生产力 :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M〕, 李风华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第 196 页。 〔28〕同注〔26〕,第 43 页。 〔29〕同注〔16〕, p . 78. 〔30〕参见多西 ( Giovanni Dosi) 教授关于技术轨道 ( Technologi2 cal Trajectories) 与技术范式 (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的论 述。Giovanni Dosi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2 logical trajectories” , Research Policy , Vol. 11 , 1982 , pp . 1472162. 〔31〕例如 Christop her Freeman , Long Waves in the World Econo2 my , Boston : Butterworths , 1983. 〔32〕关于政治经济周期的研究 ,参见 William Nordhaus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 Vol. 42 , 1975 ; Edward Tufte , Political Control of the Econo2 my ,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78 等。 〔33〕Reinhard Drifte , Arms Production in Japan , Boulder Colo : Westview Press , 1986 , pp . 11234. 〔34〕Seymour Goodman , “Soviet Comp uting and Technology Transf er : An Overview” , World Politics , Vol. 31 , 1979 , p . 539. 〔35〕参见 Robert Gilpin ,“Technological Strategies and National Purpose”, Science , Vol. 169 , 1970 , pp . 4412448 。 〔36〕参见 Qixuan Huang ,“Disparity of Power Growth , Devel2 opmental Mode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anchester Advanced Workshop , Poverty , Develop2 ment and Globalization , 2008 , Manchester , United Kingdom 。 作者简介 : 黄琪轩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2006 级博士生 ,北京大学与康奈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北京 , 100871) 收稿日期 : 2008212223 修改日期 : 2009203221 ·63 · 《国际论坛》2009 年第 3 期